• 奔向骨肉之親走遍人居之地
    與普世教會配搭共同完成大使命
  • 傳揚福音到地極造就門徒
    與普世教會配搭共同完成大使命
  • 建立生命更新的群體活出福音
    與普世教會配搭共同完成大使命

「華傳」是一個信心的差會。她是因禱告而產生,也靠禱告來增長。 因此我們邀請您,加入華傳之友 的行列一起为宣教事工祈求,
將我們一切的需要帶到神的寶座前,
求祂的旨意能藉著我們這些卑微的人得以成全。

異象

我們的異象是傳揚福音到地極, 造就門徒,建立生命更新的群體,活出福音,成為萬民的祝福。

更多關於宣教事工

使命

結合華人教會資源,提供宣教教育,招募、訓練、差派宣教士,並透過其他有效的管道,與普世教會配搭,共同完成大使命。

更多關於華傳機構

新處境,新方向,新模式。

總主任的話王欽慈牧師

2022年全世界經歷了許多重要變化,在其中卻見證了神的大能與恩典,讓我們在困難重重的人類社會中看見一絲曙光。

去年初新冠病毒變種Omicron來勢洶洶,其高度傳染性,致使疫情遍及全球各地。但症狀變得輕微,許多人確診痊癒後因而獲得免疫,各國政府逐漸開放出入境的限制,宣教工作也慢慢恢復走動。只是因為很多人開始遠行,航空旅行費用高漲,這是一個疫情後宣教所要面對的新處境。

去年二月烏克蘭戰爭,讓我們重新體會到當前全球所面臨的危險。戰爭、逼迫、監控,和許多政府的敵視,加上世界各國政府之間彼此的不信任與對立,均見未來宣教事工上的挑戰。疫情前令人感到樂觀的那全球化遠景,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

然而科技的進步、信徒的忠心、人心的渴慕,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看見神大能的手在世界各地,藉著華傳,也藉著全世界的信徒與教會開闢嶄新的福音運動。

放眼未來全球宣教事工,我們正面臨一個新的宣教處境,它要求我們重新審視過去所熟悉的宣教思維,在不同領域,認真探討新的方向。

服事對象的再思

當我們想到宣教時,我們腦海中出現的圖畫是一個地區的福音廣傳?還是一個人類群體的福音廣傳?過去兩千年傳統的宣教理念中,宣教似乎是對一個特定地區裡主要的族群所做的福音工作。自從1974年洛桑會議以來,未得之民的觀念卻成為了現今宣教意識的主流。其實在上個世紀初,當人類學的領域逐漸成型時,人類群體觀念就逐漸出現在宣教學的討論中。人們開始研究種族、文化、身分認同、族群這類題目,並且發現他們非常適用於宣教的發展。宣教事工的對象,逐漸從地理學的考量轉變為人類學的考量。使徒行傳一章八節說的「耶路撒冷、猶大全地、撒瑪利亞、地極」,也從地理位置的解釋,轉變為文化距離的描述。

我們逐漸習慣看到一個特定地理位置裡,居住者包括了許多不同的族群(人類群體),其中很可能因為種族與文化的分別,而對福音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和自傳能力,未得之民的觀念因此誕生。近50年以後的今天,我們卻發現這未得之民的觀念,尤其是在一般信徒之間,仍存有許多誤解。

許多人誤以為所有尚未信主的人都是未得之民,包括自己沒有信主的家人、同學、同事、鄰居等等。按字面意思,「未得」,表示尚未被基督所得著,因此顧名思義就認定它代表一切還沒有信主的人。其實它的定義來源經歷了多年探討,直到公元兩千年運動前夕才定下三個主要的定義原則:

1. 在特定人類群體中,尚未建立自發性的福音倍增運動。

2. 福音派基督徒人口少於群體人口的2%。

3. 廣義基督宗教信徒人口少於群體人口的5%。

而目前做未得之民人口統計數據的三個機構,因為在以上三個定義原則的堅持程度不同,導致三個機構所提供未得之民的數據也不一樣。當然如果當年決定的不是2%和5%,而是3%和6%,那麼今天我們未得之民的數量也不一樣。「未得之民」確實是在宣教領域中被廣泛使用,並且喚醒了大眾對那些被忽略的群體和他們的福音需要產生負擔。但在同時我們也需知道,這是一個人為的定義,雖然對基督教的宣教運動具有即時幫助,但它也有自己的限制,尤其是當我們逐漸發現文化本身並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

一個族群的文化在與其他文化接觸中不斷經歷改變,族群文化的範圍和界線也逐漸模糊。混血文化、多元文化、或是多重文化的出現,更挑戰著未得之民的觀念。這些身處於混血文化、多元文化、或是多重文化的人,其數量越來越多,他們又算是什麼族群呢?過去所高倡未得之民的優先考量(許多前線宣教所提供的宣教課程尤其大力提倡),在未得之民觀念逐漸模糊之際,如今似乎又逐漸重新回到一個更均衡的宣教優先次序,關注於廣傳福音、建立教會、門徒訓練、全人關懷、和人道支援上的努力。

宣教方向的重整

其他宗教跟隨者的挑戰仍然清楚擺在我們眼前時,我們卻發現歐美地區年輕世代已大量流失。他們居住在後基督教社會,接受後現代思潮的薰陶,並且拒絕有組織的宗教,包括基督教。許多人接受了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的世界觀,逐漸遠離教會。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指出,未來幾十年間,這批人口將會快速成長,形成另一個重要的福音對象。向歐美各國重新展開福音工作,正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常提及的「反向宣教」(Reverse Mission)。身處於過去傳統上被看為宣教工場的亞非拉基督徒,如今藉著種種媒介,已經開始將歐美各國重新定位為宣教工場。過去的宣教基地,如今淪為宣教工場,致使宣教方向倒轉,成名符其實的反向宣教。或許因為歐美各地常見的種族歧視作祟,或者是反向宣教的宣教士存有強烈的民族自我中心,今天這個領域的宣教運動進展仍然非常緩慢。許多從事反向宣教的宣教士,成為了亞非拉各國移民建立教會的牧者,失去了反向宣教的最終目的。如何在其中有所突破,是當前普世宣教的重要任務!

事奉策略的考量

神藉著全球遷移人口,促成祂宣教的發展,這是當前散聚宣教的考量。打從「使徒行傳」時代開始,當耶路撒冷經歷到宗教逼迫時,雖有使徒留守耶路撒冷,許多信徒卻因此四散各地。他們移居其他地區時,沿途不忘記分享見證福音。即使最終決定定居在其他城市,也仍然積極地傳福音、建立教會,甚至跨越語言的障礙,建立多元教會。安提阿教會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將散聚人口看為宣教對象,確實是一個宣教契機。許多地區因為社會結構和政治壓力,難以公開發展大量的福音工作,當地人對福音的接觸也非常有限。但許多人遷移到福音傳講更為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因而可以接觸到基督信仰,領受福音的信息。當這些人信主之後,也可以藉著族群內部的管道,將福音傳到原居地——那是外來的宣教士無法完成的事。信主的散聚人口,不單能夠將福音傳回自己原居地的同胞,同時也可如宣教士一般,在僑居地傳福音給當地人。只是這樣的福音傳遞,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少數專業的宣教士,而是要靠散聚群體中每一位成員,全體動員的力量。換句話說,一個成功的散聚宣教,需要動員教會全體的力量。因為福音接觸是發生在每一位成員的日常生活中,面對自己的家人、同學、同事、鄰居、家鄉的親友、以及一切所有的人際關係,活出美好的生活見證,並傳遞完整的福音信息。在散聚宣教領域,我們需要專職的宣教士從事於策略、培訓、動員的任務,但更重要的是動員整體教會,每一個人每一天都主動作出福音的溝通與見證。

事奉模式的檢討

雖然我們身處於不同時代,但是基督要我們捨己跟隨的呼召不變,一般人投入宣教模式,不斷出現新的選項,但對基督的忠誠與委身,絲毫沒有任何改變!

我們相信一般已婚的信徒,宣教是夫婦二人的事。只是過去宣教士夫婦的搭配,甚至一般教會牧師夫婦的事奉搭配,妻子多以「師母」的角色出現,有些地方因而出現「師母學」的探討。但今天許多師母發展出其他恩賜,例如牧養、主日學、音樂、幼教、禱告、神學教導,甚至醫療、翻譯等專業工作……不同的搭配逐漸被教會和差會接受,畢竟恩賜即時的發揮,是我們樂以看見的。

除此以外,許多宗派也逐漸接受女性牧者,他們的丈夫,又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相信還是要回到恩賜發揮的探討。沒錯,我們需要認清我們所屬的位置,但最終,我們盼望華傳能夠提供一個平台,讓熱衷宣教的肢體,好好地發揮自己的恩賜,與人同工,建立健康有力的事奉團隊。

這就牽涉到另一個當前多重任務(Multitasking)的現象。打從微軟推出Windows操作系統之後,電腦屏幕上的多重任務功能就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越來越熟悉,也越來越習慣這樣的工作方式。推及宣教投入,我也發現越來越多有關雙職事奉的探討。

過去在宣教圈子中所提到的雙職宣教,多半是以創啟地區宣教平台的角度來看,認為一個非宗教的職業身分,比較容易得到宣教工場的入境居留資格。因此所謂的帶職,多半是一個權宜之計。但是越來越多人認為雙職宣教本身就是一個人生呼召,他們的領受是在宣教工場上,規劃出一個職場與事奉工場並進的人生。今天的經濟環境,讓許多準宣教士在籌足經費的要求上,承受著極大的壓力——雙職宣教自然成為一個更受歡迎,更有彈性的模式。其實追根到底,雙職或是全職的宣教投入,我們所強調的,都是針對一個宣教導向的職場生涯。

多元服事的團隊

談到多重任務(Multitasking),就聯想到多元的宣教團隊。今天多元化的現象在社會不同層面出現,包括文化、種族、社會階級、年齡層、恩賜等。在差會中,我們所面對的是宣教團隊的多元化,以及宣教對象的多元化。華傳的宣教團隊,許多成員來自於世界不同的角落。除了來自於如香港、台灣、澳門這些以華人為主的社會以外,也有來自於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社群(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或是西方國家(美、加、澳洲)。不僅如此,也有同工來自於拉丁美洲、歐洲、和非洲。我們出身於不同的華人社區,除了中文以外,也講本國不同的當地語言。對各地文化、歷史、語言的了解,不但深入且廣闊。當大家彼此同工,建立團隊時,「接納彼此的不同點」就是我們最大的功課了。然而,這些功課也正是身為跨文化宣教士的基本功夫。學會在團隊中彼此接納,到了工場面對跨文化的事奉環境時,便能夠自然地發揮了。這些都是華傳的資產,多元確實代表了力量。

除此以外,文化的動態本質在當前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更加凸顯。宣教的對象,大部分都不是隔離在深山叢林的部落,反而更多是與外界不斷接觸互動的城市居民。因此所建立的事工與教會,也逐漸趨向多元化。例如華傳在烏干達所建立的本地青年事工,雖然大多成員都來自於附近的貧民窟,但是這些年輕人的背景,其實是來自於烏干達當年內戰時期分布在全國不同角落的部落。我們外人以為都是一樣的人種族群,其實他們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多元的團隊服事多元的宣教對象,這確實是神為我們提供在服事上的新處境!

科技神學的互動

最後我們也需要關注神學領域中可能的發展,尤其是科技進步對神學帶來的挑戰。近幾年來科技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許多我們還在摸索的新技術,當我們感到熟練掌握的時候,卻發現已經落伍了,取代它的新科技正在興起,我們又要重新學習。宣教服事的運作也因此不斷改變升級。舉個例子,網路教會的模式如今逐漸出現在不同地區。疫情隔離的時候,全球幾乎所有的教會都靠著網路來運作。如今疫情趨緩,有些教會就急著恢復實體聚會。然而仍有許多人堅持不再回到實體,也有些教會採用混合方式(線上加實體)來運作。雖然這些題目,大多於實踐神學領域中探討,但是我們卻期待更多來自於系統神學,尤其是教會論的分析。當線上教會的模式出現時,它是否顛覆了我們一般對「地方教會」的認知?到底什麼樣的群體可以稱為教會?網路教會的牧養又是什麼樣式呢?

科技也給宣教事工運作,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如果我們接受馬太福音中大使命的教導時,我們知道大使命的核心是「使人做門徒」。而當前流行的各種網路會議的應用程式,恰好提供了一個從「親身使人做門徒」到「線上使人做門徒」最便捷的工具。如今線上教導充斥在網路上。只要有手機和網路就可以即時在線上接受門徒栽培。這個方式的確提供給宣教工場大量的屬靈資訊,它不但成為宣教士最好的幫手,同時也為宣教工場上的弟兄姐妹提供了許多知識和資訊。但是,多年來宣教界所強調福音傳講與門徒栽培的「處境化」需要,又如何處理呢?雖然知識可以來自「線上」的供應,但是「在地」的應用,則必須依賴漂洋過海,親身陪伴的宣教士——在服事對象身邊,設身處地為他們量身定做,並且教導處境化的應用。這是一個重要,卻也容易被忽略的題目。

結語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走過了21世紀將近四分之一的時光,未來趨勢也逐漸出現一些令人感到興奮的改變。華傳身為一個華人色彩的差會,看準當前大環境的改變,主動與它同步,繼續作為華人教會與工場之間的橋樑,與教會、宣教士、工場信徒彼此搭配協調,為耶穌基督的宣教大業提供它應有的投入與貢獻。我們與普世教會合作,願意忠心緊緊跟隨耶穌基督的宣教腳蹤行。

閲讀更多文章

支持新宣教士

「華傳」希望年輕化。我們期盼新的一代會考慮加入這國際差會,來實踐他們從神所領受的召命。除了我們前後防都要對這些年輕人有更多的了解和作出相應的改變之外,禱告、信任和同行還是最關鍵的部分。請為年輕一代的奮興禱告。祈求主賜給年輕人有願意順服神的心志,父母們樂意放手讓主使用他們的下一代,教會和差會信任給予年輕人事奉的機會,並有導師的關愛陪伴同行。這樣我們才能真的會看到薪火相傳,和神的普世大業能延續到下一代去!

cpmf-logo
更多關於林安國牧師伉儷宣教基金

差派角色的更新

我深信掌管歷史的神也是差派的主,既然容許這些危機發生,祂將帶給我們的必不單是轉機,更是要讓我們看見那贊嘆不已的奇妙作為,滿足祂在普世的救恩計畫。關鍵是,教會會否容許神介入,帶來教會革命性的改變。猶如當年耶穌降臨人類歷史中,欲帶來「新酒不能放在舊皮袋裡」的改變一樣。當時的宗教領袖,不單沒有接受耶穌的警告和介入,更起來殺害他,嘗試徹底破壞神透過基督所要成就的更新作為。

馮永樑
華傳宣教士關懷專員

未來宣教路向的思考

疫情雖然漸趨緩和,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實際上,世界一直在改變中,而且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相信歷史掌握在神的手中,世界雖然在改變,神的心意並沒有改變。神要我們在這個世代作祂的見證人,並且帶領萬民,成為主的門徒。我們相信,在每一個世代,神都為我們預備了各樣的機會和工具,為主作見證。求主賜給我們敏銳的洞察力,抓住神給我們的機會,帶來宣教新局面。

鄭鷗
華傳澳洲辦事處主任



徵的是你嗎

華傳由全球各差派地區的教會、牧者和基督徒一起連成一個國際性的差傳網絡。
現有來自各地的同工約二百位,在全球各地作同文化及跨越文化工作。

目前全球四大區的十三個宣教工場皆每年擬發展計劃,增加事工及人力,
此外還有多個工場等待開發,因此急需積極招募新宣教士加入團隊,拓展天國大業。
更需教會認領這些工場,共同參與。

有興趣欲知詳情者,請聯繫各區辦事處。

聯繫各區辦事處

華傳青宣營參與者感言

邀約講員分享宣教

華傳是以推動普世宣教事工為主,願意與眾華人教會一起負起主的大使命,
向普世華民及萬民傳揚主耶穌基督的救恩,甚盼能與眾華人教會互相配搭,
一起在貴教會推動宣教事工,把福音傳遍天下。
歡迎各教會邀約華傳的同工、宣教士前往貴教會主講各類宣教聚會。

差傳年會

宣教講座

差傳培訓

宣教工場分享

王欽慈牧師 華傳國際總主任 王欽慈牧師出生於台灣,成長於阿根廷,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土木工程學士後,到美國繼續求學,取得土木工程碩士、博士學位。在紐約,紐澤西等地擔任橋梁設計工程師14年。王牧師從美國伯特利神學院美東分校畢業後,於2002年開始在法拉盛第一浸信會擔任牧職服事。負責教會中文與西班牙文部牧養事工,直至擔任本會國際副總主任止。2013年獲得三一神學院跨文化宣教學博士學位。宣教教學是王牧師另一事奉路線,他曾經在美國東北部多所神學院兼課教學,並在南美洲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並西班牙等地神學院教導密集神學課程。此外也教導英文、中文和西班牙文的宣教展望課程並曾擔任授予學分的延伸教師。 more
章長基弟兄 國際董事 章長基弟兄1933年出生在中國,1954年來美。早年專攻經濟學,1965年獲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1996年Biola大學授予LLD榮譽博士。在美執教期間專門研究中國經濟,出版重要文獻多種。1970年應邀前往亞洲開發銀行,從事開發國家經濟的工作,長達二十年之久。帶職事奉三十年後,於1990年決志全時間事奉,因而提早退休。曾任香港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副總幹事,亦曾任華傳國際總部副總主任,現任國際董事會董事。 more
馮永樑牧師 宣教士關懷專員 馮永樑牧師在香港出生長大。大學畢業後在香港青年歸主協會事奉。1981年到美國金門浸信會神學院進修,並開始在三藩市華人金巴崙長老會事奉。先後獲神道學碩士(1984) 和教牧學博士學位 (1989)。曾任該會之主任牧師廿多年。後來在美國西方神學院獲取文化研究學博士。前任華傳國際總主任。牧師跟師母倪彩環姊妹育有女兒嘉恩及兒子國謙,他也是四個孫子的祖父。 more
林俊仁牧師 馬來西亞辦事處主任/國際副總主任 林俊仁牧師1964年出生,來自馬來西亞新山異象基督教會,畢業於新加坡神學院,1988年及1999年分別獲得神學學士及道學碩士學位。他在1989年創立柔佛再也異象基督教會,1994年成為馬西宣道會主任牧師。林牧師育有兩名子女。2004年神帶領他加入華傳,擔任馬來西亞辦事處主任,負責推動宣教事工。期間他曾在多家神學院擔任課座講師,教導宣教及教牧課程。 more
李傳頌牧師 加拿大辦事處主任 李傳頌牧師生於香港,在加拿大讀大學時重生得救,畢業後任職投資機構,後移民多倫多,於天道神學院(Tyndale Seminary)進修,同時在母會賓頓市華人浸信會服事。1995年華傳於美國加洲成立,1996年延伸至加拿大,自那時起,李牧師與師母參與籌組加拿大辦事處並擔任行政工作,成為首批在總部以外的地區行政同工。1999年李牧師一家受華傳差派,派駐泰北、緬甸邊界金三角地區,進行拓荒,並擔任神學教育工作約十年。李牧師曾於2007年調往國際總部參與企劃工作,2010年起出任加拿大辦事處主任至今。李牧師和師母育有三名兒子,夫婦二人現同時於美國西方神學院(Western Seminary)進修,修讀跨文化研究博士課程。 more
胡惠强牧師 東亞/東南亞區副總主任 胡惠強牧師出生於新加坡,1981年獲頒獎學金到澳洲墨爾本大學工程系土地勘察學部門深造。在新加坡警察部隊服務八年,先後擔任罪案調查警察,教官及部隊通訊部主任。1993年加入導航會為全職同工。1997年重返職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擔任行政人員五年。2002年再次回應呼召,進入新加坡神學院修讀道碩,於2005年畢業,並加入華傳為宣教士。2006年與妻子蔡佳靜傳道被差派到柬埔寨宣教,直到今日。2019年獲頒教牧學博士(新加坡神學院)。現任東亞/東南亞區副總主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