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華傳創立30週年,特別在馬來西亞舉辦「華傳青宣4.0:與宣教士零距離接觸」千人宣教營,作為對主30年恩典帶領的感恩回應。我也持續思考,當前的宣教模式與未來的宣教方向。
華傳自30年前創立以來,始終以「奔向骨肉之親,走向人居之地」為異象,致力於華民與萬民的宣教服事。因此,「散聚宣教」多年來一直是重點。特別是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他們既是宣教的對象,也能成為宣教的力量;在居住國推動本地人口的福音事工,更具極大潛力,只是仍面臨不少挑戰。前些日子接觸到一位阿根廷神學家的主張,他提出了一個我從未思考過的論點,引發了許多反思。
約瑟•博尼諾(José Míguez Bonino)對民族教會(Ethnic Church)在主流人口中的歸化(Naturalization),也就是民族教會如何成為本地教會,加入當地的福音運動,參與本地人的福音事工,提出了兩條路徑。
一方面,可藉著宗派或同民族背景的宣教士,有意識地動員當地民族教會。雖然各地普遍存在移民教會,但多以本民族同胞為主要福音對象。然而,當來自原鄉的宣教士在移民居住國中,投入本地人口的福音工作時,往往能帶來極大鼓舞。若再加上有計畫的動員,並與第二代合作,將釋放出更強大的宣教潛力。
他以阿根廷的歸正教會為例。該教會原本以荷蘭移民為主(歸正教會是荷蘭的國家教會),其運作也主要針對荷蘭移民。然而,當來自荷蘭和美國歸正教會的宣教士抵達阿根廷,開始向當地居民傳福音時,他們的宣教方向促使荷蘭語歸正教會重新思考事工方向。結果,阿根廷的歸正教會逐漸向本地人開放,接納阿根廷居民為會友,從此成為阿根廷基督教運動的一員,並大大推動了福音的興旺。
另一條路徑則是透過教會的「自然歸化」,也就是經過長時間,一代又一代逐步同化,自然而然地成為本地教會。其中,他提到三個指標特徵:語言的使用、領袖的培訓,以及會眾族群的分布。
語言一直是民族教會最困擾的問題。第一代多以母語進行宗教活動,第1.5代則通常雙語,而第三代則傾向使用本地語言。這是自然趨勢,時間久了必然轉向本地語言。然而,當移民潮持續不斷時,許多教會往往長期將事工焦點放在第一代,導致第二代大量流失,這也是全球許多華人教會面對的困境。

領袖培訓則牽涉到培訓機制及其對象。若民族教會的培訓主要以第一代移民為中心,自然會產生更多適合服事第一代的牧者,他們在帶領教會時,也傾向將焦點放在熟悉的第一代事工上。如此一來,針對第二代甚至本地人的福音工作便被弱化。相反地,若牧者培訓以本地文化處境為導向,教會在未來的帶領上就能更平衡地兼顧第二代,並推動本地人的福音工作,更可能促成最終的「自然歸化」。
族群的分布,是指本地語言堂會中不同族群人口的比例。在北美及其他地區,許多華人教會普遍採取「兩文三語」的機制:以中文和本地語言為主,再加上一個主要群體的家鄉方言堂會。可惜的是,在設立本地語言堂會時,許多教會仍將其侷限於自身族群,不願開放給本地人口加入,甚至在會友資格上設下額外門檻。唯有當本地居民大量加入並成為會友時,教會才有可能真正落實「本土歸化」,成為既具民族特色又屬於本地的教會。
約瑟·博尼諾的提醒給我極大啟發。如果散居各國的華人教會真要成為本地居民的祝福,就必須同時有意識地走這兩條路線。一方面,我們要持續推動華人跨文化宣教,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向當地居民傳福音。這不僅能直接祝福當地居民,也能激勵華人教會參與本地福音工作。宣教士以道成肉身的精神服事當地人,這是短期宣教或網路宣教所無法取代的。
另一方面,在散聚宣教中建立海外華人教會時,也必須謹記:我們不僅要服事當代的海外華人(第一代),更要及早關注未來世代的福音工作。如何妥善規劃並教導第一代、第1.5代、第二代,甚至更後世代的事工,是散聚宣教必須面對的課題。因此,宣教士與教會領袖需要深入理解當地的語言、文化與社會處境,才能推動健康而長遠的散聚宣教。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宣教士呢?仍是願意「道成肉身」,肯學習語言、適應文化的宣教士。無論是跨文化宣教士,或是從事華人事工的散聚宣教士,我們都面臨同樣的挑戰,也肩負著同樣重大的責任。誠心求主賜下不畏艱難的決心,面對這世代,忠心服事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