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洛桑會議,來自全球各地基督教的領袖聚集在韓國首爾,除了一同敬拜與禱告,同時也一同嘗試了解當前的宣教處境,並且探討未來的宣教方向。1974年第一屆洛桑會議所提出的「未得之民」,1989年第二屆在馬尼拉提出跨文化宣教、處境化植堂,和「10/40窗口」,2010年第三屆在開普敦重申佈道與社會行動的宣教整合,到2024年在首爾所提倡的「多中心宣教」(Polycentric Mission),都成為基督教會在全球宣教事工發展方向的指標!這次大會的主題「讓教會一起宣告和展示基督」,明確地指明,當前基督教會分布在世界各處,基督福音不單需要來自世界各地的宣教士主動宣告傳揚,同時也需要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基督教會和基督徒藉著生活,展示福音的見證。
華福、COMIBAM
自從1974年的洛桑會議,許多民族或地區都有類似的宣教聯絡動員會議出現,其中包括了聯絡全球華人基督教會的世界華福CCCOWE,與聯絡拉丁美洲和伊比利半島的COMIBAM。世界華福預期明年在東馬古晉舉行會議,相信許多華人教會的宣教領袖都期待參加;而COMIBAM則於今年四月在巴拿馬舉行。大會參與者大多來自於北美洲、拉丁美洲、和歐洲的伊比利半島國家。我因為在南美服事,有幸順道參加了部分會議,在此分享幾個印象深刻的特點和反思,包括大會對普世宣教的重視、跨文化的自然接納、宣教對象與力量的轉換,以及謙卑自省的勇氣。
普世宣教的重視

COMIBAM成立時的口號是「從宣教工場到宣教力量」。經過這幾十年來的努力,今天COMIBAM所涵蓋的區域共差派了三萬多名宣教士在世界各地服事。其中以中東/北非、歐洲、和拉丁美洲為主要的工場。與會者大多隸屬於差會或教會宗派的宣教同工,他們代表了宣教士、動員者、差派者,但是基本目標一致,非常關注在差人做宣教事工!我在會中所接觸到的每一位參與者,都非常積極地參與宣教事工。它不是退修會,也不是朝聖團,它是宣教工作者的事工會議!
跨文化的接納
大會的講員來自其中許多的成員國,其中以西班牙語為主,也有一些巴西講員在分享時,西葡語混合使用,但是大家似乎都嘗試彼此體諒與接納,畢竟西葡二語非常接近,許多人也盡力彼此適應。英語雖然是當今全球最強勢的國際語言,大會反而以耳機提供翻譯,讓人感到這是一個更加以拉丁美洲為主的本土化宣教運動。
宣教對象與宣教力量
在大會小組討論中,接觸到一個拉丁美洲的宣教意識:第三波宣教運動。顯然這不是指著一般人所熟悉的「聖靈第三波」的靈恩運動。這是在亞馬遜流域的原住民信徒的宣教意識,他們提到當年西方宣教士開始的宣教事工,翻譯聖經、宣講福音,這是第一波的宣教力量。第二波則是本地主流人口教會(南歐、印地安、或黑人混血的拉丁族裔)的宣教投入,建立原住民的教會,而第三波則是原住民本土教會與信徒的宣教參與,也就是說,原住民原本是宣教對象,如今卻已經成為另一股宣教力量,這也落實了COMIBAM成立時的口號!三股力量促進了當前拉丁美洲原住民的宣教運動。從這裡似乎也可以在華傳的宣教策略上作出聯想。如果過去西方宣教士傳福音給我們是宣教力量的第一波,當前我們努力差派到世界各地的宣教發展是第二波的話,那麼我們是否也期待著今天我們宣教的對象,有一天也會成為宣教的第三波,在工場與我們在大使命的任務上彼此同工?幫助我們的宣教對象有朝一日成為宣教力量,應該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謙卑自省的勇氣
在一片興奮和稱讚聲浪中,大會研究部門(對本地區的宣教士發出的問卷調研)也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提醒。它們包括了本地區派出的宣教士在工場上極度缺乏關懷,尤其來自教會的關懷意識似乎薄弱。此外宣教工場也分配不均,尤其是對亞洲和其中的佛教徒、印度教徒、錫克教徒、神道教徒缺少本地區宣教士大量的投入。當然這些東方宗教與拉丁民族缺乏歷史上的交集,一般人民也感覺比較陌生。
拉丁美洲因為大量人口具備歐洲血統,許多人移民歐洲和北美,因此對歐美的散聚宣教並不陌生。但很明顯的是,這些散佈在歐美各國的拉丁裔教會在宣教熱誠上遠遠不及拉丁美洲各國的基督教會。不但從其中被差派的宣教士極少,就連對基督教逐漸衰微的本地人口,也沒有很有果效的福音事工。或許這也可成為身處歐美華人教會的警戒。
未來的常態:彼此合作
記錄了COMIBAM的經驗和反思,是因為參加會議的華人極少,或許是因為語言不通,又或許是因為距離遙遠。拉丁民族大多為混血,其中來源有南歐裔、美洲土著、非洲黑人、甚至亞洲民族的血統,是一個人種界線模糊的族群。他們因為天主教的背景,基督信仰基礎深厚而普遍。大多地區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對政治與社會的反思比較積極、開放,也深入。近年來基督教經歷了極快速的成長,民族性又較熱情奔放,是極佳的宣教士人選!從多中心的宣教角度來看,拉丁族裔教會的崛起,將是你我華人宣教士在工場上常見的夥伴。不錯,與各民族在工場上攜手合作,確實將是我們未來宣教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