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多的疫情,各地都經歷了某種程度的預防與隔離,有些國家到今天都還維持著一些防疫措施。宣教士也因此生活在極其孤單的處境。今年三月開始,因新冠疫情逐漸平緩,我再度外出探訪宣教士和他們所服事的工場。這短短四個月,我有機會在旅途中見到了許多熱衷宣教的年輕人。與他們交談互動中,發現他們大多熱心愛主,也很努力服事主,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各個都很獨立進取,自動自發,且非常成熟!他們的出現,讓我對華傳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也更提醒我要為年輕人預備一個更加屬於他們的差會文化。
C出身於烏干達首都Kampala貧民窟。當年可能是因為國家內戰和經濟危機,導致一家人從鄉村遷移到首都。上中學時,母親決定要帶著他們姐妹三人回到鄉下。知道回去將面臨早婚,並失學的可能,她決定留下尋求更好的教育機會。在母親提出斷絕經濟支援的威脅下,她靠著華傳提供的教育支援,也拼命打工賺取自己和妹妹們的生活費用。幾年下來,她不單養活了她們三姐妹,更完成了大學教育。這次到訪烏干達,我有機會參加了她的畢業典禮。她說主修社會科學的目的,是要投入社會服務的崗位。這幾年來,她不單持續在貧民窟的教會積極服事,更以自身見證,鼓勵其他同樣成長背景的孩子們上進,爭取大學教育的機會,也鼓勵他們將來無私奉獻自己,協助社區發展。
認識R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當年剛剛加入華傳,在巴拿馬參加拉丁美洲宣教聯絡事工(COMIBAM)主辦的差會研討會。會後經友人介紹,認識了這位來自於委內瑞拉的年輕姐妹。她的父母來自於中國廣東,積極參與委內瑞拉當地的華人教會,R代表了當地第二代的華人信徒,年紀輕,受過良好教育,熱心愛主,也在教會服事,大學期間甚至考慮宣教服事,並在當地神學院進修。不料因為委內瑞拉的政治與經濟嚴重惡化,她和家中其他的兄弟姐妹被迫分散移居外國。她落腳於巴拿馬,重新開始一段獨立奮鬥的移民/難民經歷。她同時需面對入境簽證、辦理居留、工作許可、尋找工作、加入教會,及寄錢回家照顧家人等情況。感謝主,神為她預備了一所教會設立的托兒所行政工作,她很努力,也贏得了眾人的信任,並且鼓勵她繼續進修教育管理學位。
當我遇見她時,她仍然提起當年在委內瑞拉對宣教事工的委身,只苦於單身移民的困境和許多眼前的責任,無法立刻進行神學裝備。經歷了二年多的疫情以後,這次再到巴拿馬訪問華傳宣教士,也順道與她見面。三年不見,她成長了許多,更加成熟,也更加對未來有信心。她提到去年底的一場車禍,提醒了她當年的宣教委身。現今她的教育管理學位已經完成,經濟壓力也比較緩和,正在認真考慮接受神學教育。小小年紀已經成功地脫離了當年離開委內瑞拉那無助移民的處境,相信神必定會為她開啟求學和未來宣教服事的道路。
RZ和XR都是華傳的實習宣教士,他們都還沒有開始接受神學教育,卻已經積極地在工場參與宣教。XR在新加坡投入對孟加拉客工的服事。藉著教會背後的支持,他們給許多因工受傷的個案提供醫療、心理、信仰、社會福利的支援。短短幾個月的服事,他已經可以用簡單的孟加拉語溝通,甚至可用於傳遞福音信息。我是在烏干達見到了來自於台灣的RZ。他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已經適應當地生活。除了與宣教中心的本地同工融洽互動以外,也積極參與貧民窟的探訪事工和華人教會的服事。此外他也購買了一輛摩托車代步,和當地人一樣,穿梭在首都的大街小巷。雖然語言仍然是一個挑戰,但也在積極學習中。這二年的宣教實習,將會幫助他們確立呼召,更明確地開啟未來就學與宣教的生涯。
綜觀他們的人生經歷,發現三個突顯的特徵:
這四位年輕人參與宣教投入的出發點,都是神。他們看重神所賜下的生命、信仰、裝備。他們愛主,總想要為神做些事。有人投入社區轉變,在窮人中間注入希望。有人以生活的服事為切入點,在客工中間從事跨文化的福音溝通。有人正在探討的過程,不論是考慮神學教育,或長期服事的工場,到頭來都是因為他們經歷了神的恩典,因此願意獻上自己,為主使用。
幾位年輕人都經歷了一番奮鬥,有人要面對貧民窟的生活,勤工儉學才可完成大學教育。有人卻要克服新移民的慌恐,在新環境中逐漸站立起來。也有人要放下自己,與社會邊緣的客工為伍,服事他們的需要。當然隻身在外,飄洋過海,為要爭取一個宣教實習的經驗,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冒險犯難的故事。
這些年輕人都表達出高度積極獨立的精神。有人自己督促自己,專心於既定的目標,努力求學,終於完成學業。有人在極為混亂的移民生活中,清楚地安排人生的優先次序,按部就班地預備神學教育的學習。也有人單獨投入客工的宣教領域,在語言、文化、人種、社會階層都不熟悉的環境中服事。更有人自己單獨遠赴海外,在語言、文化都陌生的環境中,接受宣教實習的栽培。他們共同的長處就是積極獨立自主的態度,這是宣教士最重要的其中一個特質。
眼見這群可愛的宣教生力軍,差會和現有的宣教同工可以提供什麼呢?
任何事都是開頭難。每年應屆畢業生最頭痛的就是尋找第一份工作。幾乎所有的雇主都希望來應徵的員工有些工作經驗,但是每個人總是從沒有經驗,進步到有經驗,而第一個接受沒有經驗的工作機會,就顯得格外寶貴。我們是否也需要提供給年輕一代「宣教事工的開始」?沒錯,短宣和線上宣教服事是可以累積的,但是面對一個專職的宣教投入,它背後繁瑣複雜的要求,有時候也許也會令人卻步。如何提供一個更加便利的平台,更受尊重的環境來歡迎年輕宣教投入者,是我們大家的功課。
年輕人在人生方向的追求、宣教服事的預備、教會關係的連結、工場服事的技巧都有很多成長的空間。而在其中所需要的或許不是「指示」,而是「咨詢」。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填充題的答案,其實最有可能需要的是選項的分析或考慮過程中的提醒。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的爆炸帶給年輕人豐富資訊,因此年輕人所需要的不再是資料收集(他們自己可以處理),而是充滿智慧的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彼此造就,並且建立感情,形成在宣教領域中跨代的傳承!
現有的宣教團隊和年輕一代的宣教士雖然來自於不同年齡層,但是年輕世代中最珍惜的,是極度透明的生活見證。後現代思潮中最厭倦的就是有型的結構組織,而最渴望的卻是生命真實的呈現(Authenticity)。一位真誠的宣教陪伴者,需要將自己生活中的得勝與失敗,毫不保留地與人分享。畢竟我們年輕人也是如此地將自己呈現於世。其實福音的見證不也是如此嗎?
寫到這裡,心中又浮現他們的臉孔和聲音。他們興奮的分享,信心滿滿的表情,專心面對未來的語氣,都不斷環繞在我的腦海中。年輕人,我們一起去成就神對世界的宣教使命吧!
閲讀更多文章「華傳」希望年輕化。我們期盼新的一代會考慮加入這國際差會,來實踐他們從神所領受的召命。除了我們前後防都要對這些年輕人有更多的了解和作出相應的改變之外,禱告、信任和同行還是最關鍵的部分。請為年輕一代的奮興禱告。祈求主賜給年輕人有願意順服神的心志,父母們樂意放手讓主使用他們的下一代,教會和差會信任給予年輕人事奉的機會,並有導師的關愛陪伴同行。這樣我們才能真的會看到薪火相傳,和神的普世大業能延續到下一代去!
幾個禮拜前,與華人教會幾位宣教領袖開會時,談到華人青年宣教士差派的人數近年持續下降的現象。為何過去十幾年,不同地區華人教會或有增長,或持平發展,但都沒有帶來青年宣教士的增加?會不會真正的問題不是青年不宣教,而是堂會正在老化,許多堂會都在面對後繼無人的困境,同時青年世代對於宣教的理解和實踐,有著與上一代較不同的認知和想像。
整體來說,全球華人教會都在面對堂會老化,青年人留不住的困境。如果是單一地區的現象,則可以歸因為地區特殊因素,但若是全球華人教會普遍面對的狀態,則背後必然有更宏觀的系統性因素。若要認真回應青年宣教動員的困境,首先需要誠實面對現況教會青年流失的現況。
目前全球四大區的十三個宣教工場皆每年擬發展計劃,增加事工及人力,
此外還有多個工場等待開發,因此急需積極招募新宣教士加入團隊,拓展天國大業。
更需教會認領這些工場,共同參與。
有興趣欲知詳情者,請聯繫各區辦事處。
聯繫各區辦事處華傳是以推動普世宣教事工為主,願意與眾華人教會一起負起主的大使命,
向普世華民及萬民傳揚主耶穌基督的救恩,甚盼能與眾華人教會互相配搭,
一起在貴教會推動宣教事工,把福音傳遍天下。
歡迎各教會邀約華傳的同工、宣教士前往貴教會主講各類宣教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