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全球化中的宣教新趨勢
我們帶著興奮和期待的心情,迎接2018年的來臨。深信差傳的主,要在全球作奇妙的大工。每每思想華傳未來的發展,便會想起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趨勢。其實,全球化已經每天在我們身邊發生。我們手中的智能電話可以隨時與遠在世界不同角落的親友視像對話,保持緊密聯繫;家中的水果蔬菜也是來自世界各地;坐飛機可以最長在48小時之內,到達世界另一個地方。運輸業的急劇發展(巴士、火車、船運和航空),且越來越普及廉價,全球流動人口也因而相繼不斷增加。航空業專家估計,全球每年有數億的人口正在流動。以前住在偏遠地區的族裔群體,為了改善生活,慢慢遷移到大城市。到大城市謀生後,便多了跟其他文化接軌的機會,也同時增加了他們想出國發展的意欲。
創意調整宣教守則與模式
這些長期移居海外發展的商人、專業人士或短期出國謀生的外勞民工,相比起他們留在原居地的同胞們,肯定是比較開放,願意接受新文化和價值觀。故此,有些教會認為今天不一定需要差派長期宣教士,進入某些偏遠地區,學習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來傳福音給那些族裔群體,在本國也可以關顧那些遷進其社區中間的福音對象。建立他們成為主耶穌基督的門徒,然後訓練並差派他們回到所屬的群體或同胞中作宣教事工。這種宣教策略稱為「Glocal」,就是在本地Local作跨文化Global的福音工作。今 天華傳的宣教守則或模式,不能仍採用一百多年前的傳統作法。正因全球化現象迅速發展,我們也有必要經常檢討華傳的架構,來作出合適的創意調整。
強化和裝備的宣教觀念
在全球化的大氣候影響下,「宣教(mission)」的觀念不應該再強調征服(conquer)和控制(control),而是重視強化(enrich)和裝備(equip)。在殖民主義的年代,歐美教會都把殖民競賽看爲宣教運動的契機。各地宣教士爭先跟著他們國家的商船或軍艦進入第三世界,為主「征服」萬民,建立福音基地和教會。没有錯,當時初信主的土人不懂如何辦理教會,故此,宣教士和差會都有必要嚴加「控制」教會一切的運作,免至被當地宗教習俗所同化。但在廿一世纪的今天,我們已不再使用第一或第三世界等觀念去分辨差派或接受國。其實,大部份過去第三世界的宣教工場,今天都已經成為差派最多宣教士的地區(例如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今天所强調的是在世界不同的族群中「強化和裝備」門徒,以致他們可以向同族、同胞傳福音。我想,强化(enrich)的觀念也是神給亞伯拉罕叫萬國因他得福的含意。這也是主耶穌所強調祂來要帶給人豐盛生命的意義所在。大使命就是要裝備(equip)所有蒙神賜福(enrich)的人成為叫别人得福的管道。
在今天地球村的環境中,我們也很難再用「前線」或「後防」的單一或黑白觀念來界定一個宣教工人的角色。後防宣教同工覺得有需要到前線去了解和參與宣教事工的發展,才能更有效扮演支援的角色。另一方面,有經驗的前線同工又覺得有必要經常回到後防,參與鼓勵徵召和動員的工作。因為教會通常喜歡透過前線宣教士,直接拿到最新的工場资料來計劃他們的宣教活動。除此以外,今天宣教工人的對象也再不一定是地域性而是群體性。我聽聞有些宗派差會的長期宣教士,回到自己的國家作跨文化宣教時,發現比以前更有果效,因爲這些移民對新的信仰比在原居地時開放。
跨文化的宣教觀念
循著這種趨勢,華傳也把宣教事工的重點放在「跨文化」觀念上。例如,我們正在積極思想如何在「差派」的辦事處國家中,同時建立一些「跨文化」的宣教事工。同樣地,在目前華傳的「跨文化」延展站中,我們也在考慮建立辦事處或宣教延展中心(Gateway office)來徵召當地同工、差派他們在本地或鄰近地區的族群中作宣教事工。我們相信宣教士的使命就是建立門徒,幫助他們建立以大使命導引的教會(missional church)。而大使命導引教會的果子應該就是能培育更多大使命工人,不斷建立新一代的門徒。故此,能在宣教工場設立裝備(equipping)和差派(sending)當地宣教士的辨事處或中心,也應該是華傳一個理想的目標。借用華傳資深宣教導師林安國牧師所說:「360︒的大使命教會」就是能培育並差派大使命工人的教會或宣教運動,這也是初期教會留給我們美好的榜樣和指標。我們盼望這是華傳在全球化環境中的未來宣教方向。
懇請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