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宣教的大前提

每當提及宣教,我們都會很自然想起那些在前綫的宣教士,而不會想起在後防的宣教同工。然而,若沒有推動宣教或培育徵召宣教士的後防同工,又哪裡會有宣教同工到前綫去?就如使徒保羅說: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10:14-15)如果要看見萬國萬民信耶穌,那必須先有願意接受差派的工人來承擔這任務,否則這天國的福音便不可能被傳到萬邦。主耶穌也強調宣教動員的優先性。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9:35-38)耶穌基督開始祂地上事工時,祂先選召十二個門徒來與祂一同生活,爲的是預備他們成就祂的天國計劃。

宣教動員是一種生命的門訓

從耶穌的動員策略來看,宣教動員其實是一種生命的門訓:與一群有心志跟隨服侍神的人同行,藉此看見成就神心意計劃的生活榜樣。今天信徒普遍對傳福音和宣教的態度很冷淡,也許和門訓的方法有直接的關係。一直以來,福音派的教會都採用希臘文化的教育方法,就是強調智識或資料的傳遞(cognitive knowing)。這方法假設當學生的知識增加,他生命自然會因此改變。但事實不一定是這樣。信徒聽過很多聖經的教訓,也知道耶穌的大使命,生命卻沒有因此被改變。結果出現了很多假冒偽善的基督徒和教會領袖,而至基督的名字蒙羞,甚至很多人被絆倒。求上帝憐憫和赦免我們。作爲一個猶太人的拉比,耶穌使用希伯來的教育方法,就是強調透過遵行所聽的道來討悅神(affectiveknowing)。這種教育的方法,重點不在於學生知多少而是遵行多少。故此,耶穌教訓門徒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7:21)我想今天若要看見宣教的大軍興起,我們都必須效法耶穌基督的師徒門訓方法,而非單靠課堂或研讀書本的門訓方式。

付代價參於天國革命運動感謝神,近年來全球華人教會開始意識到門訓的重要性。有些教會領袖更特別強調要推動以使命主導的門訓(missional discipleship)。這種強調也許要分辨出門訓可能有的不同目標:一種是爲了自己的靈命健康,而另一種是爲了神國度的大使命。然而,兩者其實是不應該有分別也不能被分割的。一個靈命健康的信徒,無論他從事什麼工作,在基督裡的新生命方向只有一個,就是爲了成就神國度的大使命。這是保羅弟兄對在基督裡新生命的信念: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兩千年後的今天,也許是教會已受消費主義文化影響,用人的需要作爲賣點,以信耶穌有好處的吸引方法來推銷福音。雖然這不是完全錯誤,但卻令到很多慕道友一開始,便帶著自我爲中心的態度進入教會。當年主耶穌的佈道方法不是這樣。路加醫生描寫說: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這樣,你們無論甚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5-33)我想耶穌當時不需要招聚信徒或會眾來維持堂會的運作經費,而是要招聚一些甘願付代價的門徒來參於祂的天國革命運動。因爲祂知道只有這些甘願付代價的人才能翻轉世界。他們不是專業人士、知識份子或貴族名流。但當他們甘願付代價跟隨效法耶穌,被聖靈更新使用,這些基層和邊緣人士便成爲千千萬萬人的祝福。

祝福他人的美好生命

幾個月前,有機會受邀參觀設在明尼蘇達州的伯大尼環球大學(BethanyGlobal University),與校長討論日後跟華傳的配搭關係。這大學是以宣教主導,設有自己的差會和宣教資料的印刷中心。他們大部份的畢業生都會投入宣教工場或參與差會事工。這學校最美的地方是他們的起源。1945,五個從事不同行業的基督徒家庭變賣自己的房子,集資建築一間有三十間房間的大宅。他們住在一起,學習真正簡樸的團契生活,同心推動普世宣教,及把所有的餘款全數支持一百位宣教士。從這個稱為伯大尼團契開始,之後他們建立了一間以宣教主導的教會,又從這教會開始了一個徵召和關懷宣教士的差會。後來他們更從十個學生建立了今天佔地六十多畝地的伯大尼環球大學,致力訓練年青宣教人材。今天,他們的學生遍佈在五十多個國家作宣教服事。華傳的團隊將會去他們在中東的訓練基地,實地考察他們如何進行十八個月的跨文化宣教訓練。我爲著這五個家庭的犧牲擺上感謝神。因著他們甘願付代價作主耶穌的門徒,他們的生命便成為無數人的祝福。他們的榜樣也影響了很多年青人,接受差遣踏上宣教的旅程。

他們的見證讓我更確定,建立門訓團隊、團契對宣教動員的重要性。先有一群甘願付代價認真效法基督的門徒,彼此鼓勵,才能影響和動員更多信徒,也願意追求被神使用來完成衪的計劃,好叫衪得著更大的榮耀!


安提阿教會模式對海外華人堂會散聚宣教的啟迪

I.前言

就監古知今而言,安提阿教會散聚宣教的模式,對海外華人堂會,有心從事散聚宣教者,不但是歷史先例,更且有所啟迪。所謂「散聚宣教事工」,是基督徒參與神救贖散聚人口,包括:「向to」,「藉用through」,「超越by/beyond」,「聯同with」散聚人口的宣教策略。

按聯合國流動人口數據指出,在2013年全球有2億3千2百萬人住在他們出生地以外的地方。雖然歷世歷代以來人口已不停流動,但大幅度的人口散聚現象,在二十世紀更趨明顯,大約全球3.2%的人口,居住於非出生地,已離鄉別井,遷徙他移。散聚宣教學便按新時代及新形勢而生。「散聚宣教學」顧名思義,是「從學術角度有系統地,探討研究人口散聚的現象,冀求明白及參與神在散聚人口中的救贖事工。」

II. 安提阿教會散聚宣教的模式

2.1 安提阿教會落實參與散聚宣教事工的三個特徵

在初期教會歷史中,安提阿教會扮演重要的角色,成為保羅宣教最主要的根據地,也是今天落實參與散聚宣教堂會可供參考的重要聖經個案。安提阿教會落實參與散聚宣教事工,有如下三個特徵:

A. 有熱心傳道的信徒(十一19-21)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難四散的門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並安提阿。」(徒十一19)這些被迫逃亡的平信徒,可能無家可歸,不幸與不如意的事不斷臨到他們,但是,他們沒有懷疑神的愛,在患難中他們沒有怨天尤人,相反,他們讓逼迫與患難成為一股推動的力量,到處為主傳揚福音。這些在耶路撒冷聽福音得救的信徒們知道:世人都死在罪惡過犯中,沒有盼望;人如果沒有救恩,面臨的將是地獄的火與永遠的刑罰。答案在那裡?在耶穌基督裡:神的兒子,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為世人的罪釘十字架死了,他完全無罪,他是聖潔的主,他的血洗凈罪人一切的污穢誤會;他釘十字架後第三天從死裡復活,給罪人盼望與復活的新生命,除此並無別法(參徒四12)。安提阿教會的弟兄姐妹們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們不顧一切傳拯救人生命的道。他們傳福音,與人分享救恩真理,與多人共用神恩。

首先,他們向自己的同胞猶太人傳福音,他們的福音對像是同文化的人。這是向「散聚人口」傳福音(to the Diaspora)的工作。因為這些熱心傳道的信徒,是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得著屬靈的餵養與造就,他們的興起也反映了藉用「散聚人口」(through the diaspora)的宣教工作。

a. 「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臘人傳講主耶穌。」(徒十一20)他們除了向同語言、同文化的同胞猶太人傳講基督外,也向異文化的外邦希臘人傳。這是超越「散聚人口」(beyond the diaspora)的宣教工作。

b. 結果是傳福音帶來增長(參徒十一20),在21節,特別講到教會增長與復興的前提「主與他們同在」。主給教會大使命時,同時給了主同在的應許:「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十八19-20)。主同在的前提是我們聽從祂的吩咐,履行大使命!也因為主的同在,祂的手藉著傳福音的人作工,就使許多人信而歸主,於是教會得著復興、人數也就不斷增長。

B. 有屬靈生命的領袖(十一22-26)

耶路撒冷的教會聽到安提阿教會有許多人信主,就差派巴拿巴到安提阿教會作帶領的同工,他到了那裡,看到外邦人歸主,蒙恩得救,心裡歡喜。巴拿巴知道神的工作不能一個人作,需要同工,而保羅是一個被神得著、要被神所重用的工人,於是巴拿巴就歷經艱難,在保羅的老家大數找到保羅,帶到安提阿教會來。

巴拿巴作為一個教會的領導,有宣教的異象,他知道發現同工、特別是宣教的同工非常重要,他愛神的教會,所以願意付這樣的代價!

從巴拿巴的生命表現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教會需要有屬靈生命的帶領同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

a. 擁有屬靈的品格(十一22-24)

• 胸懷開闊,歡喜主賜福的工作;巴拿巴看見猶太人和希利尼人在一起,帶領許多人信主;雖然那些傳福音的人是一些不起眼的弟兄姐妹,但他們卻蒙主使用,有作工的果效,巴拿巴心胸寬大,看見主賜福別人的工作就歡喜,這也是他向「散聚人口」傳福音(to the diaspora)的工作。

• 善於勸導,勉勵信徒恒久靠主;

• 巴拿巴勉勵信徒要立定志向,恒久靠主。他知道有許多波折、許多困難會臨到基督徒;他曉得猶太人和外邦人不易融合,不彼此相愛;所以鼓勵他們繼續以愛心相處,熱心為主作見證。這是他藉用「散聚人口」(through the diaspora)的宣教工作。

• 聖靈充滿,滿有從神來的信心。

• 雖然巴拿巴從耶路撒冷正歸的大教會來到這個基礎膚淺的教會,但他在這個新事工上,已經看見了主的恩典,所以,他願意接納這個事工,並滿有信心,勸勉眾人,積極投入到這個宣教的隊伍中。巴拿巴知道教會的基礎不在傳道人身上,也不在執事長老身上,教會的根基是耶穌基督;宣教不是建立人的勢力範圍,而是建立神的國度。

• 因為他們國度的觀念,神賜福這個教會,有許多人歸服了主――教會又不斷增長。

b. 強調真理的教導(十一25-26)

巴拿巴將保羅由大數城找出來,合力在教會裡作真理教導的工作。

敬拜、教導、團契、宣教是教會四項要務。其根基就是真理教導。安提阿教會注重真理教導及生命的見証。結果,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十一26)。安提阿教會的信徒被稱為「基督徒」,曾是外邦人對信耶穌的人,作貶意的諷刺。但因這些信徒生命的改變,言行上有耶穌基督的風範,是基督生命的傳承與翻版,從此,「基督徒」成為信主的人的一個榮譽稱呼。7這是教會重視真理教導與實踐的結果,這正是他們藉用「散聚人口」(through the diaspora)的宣教工作的果效。

C. 有參與宣教的實際行動(十一27-30,十三1-3)

a. 甘心樂意奉獻(十一27-30)

安提阿教會的信徒未必富足,但他們有「主內一家」的觀念與出於愛心的關懷。在外地的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遭遇饑荒、有所缺乏時,他們不是勉強而是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拿出自己的錢財,送到需要的弟兄姐妹的手中。基督的愛藉著這些散聚在安提阿弟兄姐妹的愛心被彰顯,他們藉用「散聚人口」(through thediaspora)的宣教工作,扶植了在家鄉耶路撒冷的教會與弟兄姐妹。

b. 恒切懇求禱告(十三1-3)

他們注重禱告,甚至禁食禱告;經文兩次提到「禁食禱告」,與「事奉」並列。在文法上,「事奉」與「禁食」是並列、等位的,表示安提阿教會是以禁食來事奉主,他們的禁食就是他們的事奉。禱告是宣教的動力,禱告是宣教最有力的武器,宣教的突破是從禱告開始的。藉禱告建立散聚宣教的異象,藉禱告堅定散聚宣教的心志,藉禱告經歷神在散聚宣教的大能!安提阿教會以禱告為宣教的動力,他們不盡是在向「散聚人口」傳福音(To the diaspora)、藉用「散聚人口」(Through the diaspora)和超越「散聚人口」(By/Beyond the diaspora)有散聚宣教的果效,他們向前推進,聽到聖靈的聲音,開始了聯同「散聚人口」(Withthe diaspora)的散聚宣教工作。

c. 動員普世宣教(十三1-3)

安提阿的教會,在禱告中,知道神的心意,要叫他們將教會的兩位主要同工,甚至把教會的主力同工巴拿巴和掃羅差派去宣教。他們出去,開始新的宣教事工,教會差派他們、為他們禱告、作他們的後盾、與他們聯手作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地方各族各民的福音工作,這就是聯同「散聚人口」(With thediaspora)的宣教工作。

這個教會成立不久,卻把兩位主力同工差出去,建立新事工、設立新教會。這就是為甚麼,就對教會角度而言,聯同「散聚人口」是教會最難突破的宣教里程。

安提阿教會有普世宣教的國度胸懷,順服了神的帶領。為差派的宣教士按手,「按手」在這裡的意思是表示聯合,藉此行動表示按手的人與被按手的人在靈裡合一,此後肉身雖然分離,但在靈裡卻仍彼此連繫。彼此同有一個異象、一個負擔。也就是說:你們去就是我們去;你們傳福音就是我們傳福音。安提阿教會與他們差派的宣教士、他們以後成立的宣教團聯手在外邦、直到地極擴展神的國度!

2.2 耶路撒冷教會(實踐始點)→ 安提阿教會(外展基地)過程

安提阿教會是一個典型的散聚宣教堂會。作為散聚差傳教會,如下表所列的特徵。可見安提阿教會如何成為外展基地,可供從事散聚宣教事工者參考。

下面簡列耶路撒冷教會(實踐始點)→ 安提阿教會(外展基地)過程數項要點:

A. 前提與準備——等候與禱告(徒一4,14)

B. 能力的來源——聖靈(徒一8)

C. 宣教的步驟——由本地、同語言、同文化擴展到近地、雙語近文化、到異地異語言異文化、直到地極(徒一8)

D. 動員的多方——言語教訓(徒二11,40;五42等)、美好的教會生活(徒二44-47等)、神蹟(徒三15-16等)、個人生活(徒四13;十一24等)、幫助別人(徒九36)、苦難中的喜樂(徒十六24-34)、殷勤作養生所需的工作(徒十八3)

E. 動員的多處——或在聖殿(徒三11;五12),或在會堂(徒六8-9;九20),或在河邊(徒十六13),或在監獄(徒十六31-32),或在街市上(徒十七17-18),或在家庭中(徒十七7,26),或在法庭公堂(徒廿四10-25),或在將沉的船上(徒廿七23-25),或在所租的房子裡(徒廿八30-31);隨時隨地,都是作見證的機會和場所。

F. 動員的果效:散聚民對福音特別開放,在耶路撒冷,天天有人信主(徒二47),曾經一天有三千人(徒二41),又一天有五千人(徒四4)。在撒瑪利亞是幾乎全城都信了(徒八8-12),「各處的教會……人數就增多了」(徒九31);「神的道日漸興旺,越發廣傳」(徒十二24)。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是幾乎全城都來聽道(徒十三44);「眾教會……人數天天增加」(徒十六5);「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了勝」(徒十九20);最後在羅馬也是「沒有人禁止」(徒廿八31)。

由上列要點,可見使徒行傳,是一本值得參考的散聚宣教導本,可供借鏡:如何於位居大都會中堂會,把散聚宣教事工落實的理想始點及外展基地。

2.3 安提阿教會位居大都會中的背景

在《使徒行傳》開頭就提到,耶穌復活升天前,他吩咐門徒:「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這是《使徒行傳》的中心思想,也是神藉用教會的宣教歷史計劃。

在第二章,五旬節的時候,門徒聚集一起禱告,聖靈降臨,第一個教會產生。當時在耶路撒冷,藉用使徒傳講神的道,主把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接下來,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大的逼迫。信徒被打散,他們流散不同地方。奇妙的是,經歷逼迫卻沒有使福音的事工退敗。相反,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傳到撒瑪利亞,並進入外邦,神的教會一個一個被建立起來。安提阿教會就是在大逼迫之下成立的其中一個教會。

安提阿在今日土耳其境內,位於地中海的東部,是敘利亞的首都,在使徒的時代人口約有五十萬,是當時世界第三大都市,僅次於羅馬和亞力山大,有許多猶太人居住在那裡。這些受逼迫的基督徒散聚在這個地方,他們在這裡建立了這個散聚教會。

III 海外華人堂會參與散聚宣教

華人散聚海外有複雜的原因與歷史,溫氏列出造成華人散聚的主要因素見下圖:《華人分散八浪潮》 。

據《華傳路》(2008年1-2月)提供的資訊,全球海外華人數目62,545,300人,華人基督徒數目1,820,300人,華人教會7,318間。14 這就是說,全球海外華人基督徒,約佔全球海外華人的3%,教會數目約佔海外華人人口的萬分之一,即近一萬個華才 有一個教會。

大量「散聚人口」現象,是二十一世紀的大趨勢,特別是在北美及其他工商業發展國家,神將很多福音未得之民,藉著散聚的不同方式(包括移民、難民、升學、就業等),帶到可自由傳福音的地區。「散聚人口」身處異國他鄉,對福音更加開放,願神給我們智慧與力量,抓住這些機會,有策略地向「散聚人口」開展宣教事工。海外華人散聚現象帶來福音契機,海外華人堂會便應積極參與散聚宣教事工。

3.1 海外華人堂會參與散聚宣教具體實行方案

A. 傳統宣教學與散聚宣教學的比較散聚宣教學的研究,不是革命性地取代或否定傳統宣教學,而是以新觀念及新策略,來解釋及善用當代人群「散聚」現象,引導與發動教會、差會、福音機構與福音工人,作相應的宣教回應。溫氏曾清楚、扼要地指出二者之分別所在,見下表。15 該表可以幫助讀者從事工焦點、構思、模式、風格等不同角度看到差異。

B. 時尚流行的宣教模式簡介及評估

時尚流行的宣教模式和宣教作風,屬方程式(formulaic)、經營式(entrepreneurial)、地域性(territorial)、項目(programmatic),計有下列兩種:

• 事工導向的宣教(programmatic missions):隨從世俗化辦事原則及細則,實踐宣教。從事宣教時,沉迷於事工的策劃、推展及醉心於事工的效應。

• 企業/管理導向宣教(managerial/entrepreneurial missions):隨從世俗化經營/管理式的原則及辦事原則,實踐宣教。從事宣教時,又沉迷於經營/管理的效應。

時下流行的宣教學模式是:「大使命」=「神愛世人」+「普世宣教事工」。其例子如:教會增長學及教會增長運動,公元二千年運動(AD2,000)。其觀念計有:福音未及群體,群體歸主運動,10/40視窗,同單元原則(HUP),地域性邪靈(territorial spirit)。其特色包括:事工計劃、方程式辦事、宣教策略、工商管理型式、事奉企業化。凡事講求:效率(effortoptimism)、市場原則(marketing principle)、量性策劃(strategizing for quantifiable,outcome &felt-need approach)。

與此大別的,是「關係宣教學」(relational missiology),其定義如下:

• 關係神學在實現「神的密使」以及完成大使命方面的實踐性實施。「神的密使」(missio Dei):神將祂自己施展出來,由此顯示出祂的本質——「榮耀」,包括傳揚福音,使人與神和好的大使命。

其理論基礎是「關係論」:

•「關係」(relationship)具位格者間的互動連繫,有別於「關係性」(relationality有連繫的性質)。關係論(relational paradigm)是以關係(先縱後橫、既縱又橫)為架構及基礎的研究法及理論。

C. 恩情散聚宣教學的四個模式

所謂「恩情神學」,是「以神向人顯出的縱向恩情關係(gracious/unmerited relationship)為軸為首,繼由受恩者把所受恩情,橫向傳授/傳遞,延續擴張」。其理論基礎是「關係宣教學」(relational missiology),其定義如下:

a. 恩情神學及恩情宣教學

關係神學經中國文化色彩處境化後,便可建構「恩情神學」。其特色是著重從上而下、先縱後橫地領受神賜恩情,作為基礎及源起。然後既縱又橫,採「實用神學」的型式,與人共享神賜恩情。從下引以弗所書的經文,得知神縱向地賜恩給教會整體,賜下領受恩賜及職事者: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讓他們橫向地:「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然後縱向(下而上)「連於元首基督」(弗四7-12)

神在世人中,為祂自己恩召(縱向:上而下)「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歌三12-17),他們就該橫向地:與人共嚐/共享神賜恩情:「存〔原文作穿下同〕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要存著愛心。」(歌三12-14)

從上引經文得知:縱向(上而下)領受的恩情,包括「主怎樣饒恕……基督的平安……也為此蒙召、歸為一體……基督的道理……」。在實踐應用神學時,橫向地共享恩情:「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以各樣的智慧,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結果是縱向(下而上):「心被恩感歌頌神……無論作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神」。

D. 恩情散聚宣教學實踐四個階段及十個步驟散聚宣教學的定義,是「從學術角度探討人口散聚的現象,以期有助完成主所賜大使命的一門學科。」 也就是說,天國的福音如何通過這些四處散聚的人群而傳遞開去,以至不同的族群能在此過程中蒙恩得救,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使主所托付的大使命得以完成。散聚宣教事工包含四個方面:

a. 向「散聚人口」傳福音(missions to the diaspora)

b. 藉用「散聚人口」(missions through the diaspora)

c. 超越「散聚人口」(missions by/beyond the diaspora)

d. 聯同「散聚人口」(missions with the diaspora)

本文用個案研究式,介紹恩情神學,如何落實於散聚宣教學中。按下列圖表所示,具關係導向宣教的恩情神學,用於散聚宣教的個案,其實踐計分四個階段:事前、事奉、事後及延續(或作「週期性」)。具體地實踐可分十個原則:1.認知、2.認定/認領、3.認識、4.接觸、5.接待、6.接納、7.同工、8.同夥、9.同心、10.可藉用四類模式進行:向to/藉用through/超越by&beyond/聯同with「散聚人口」。

IV 結語

本文試從使徒行傳記載,介紹安提阿教會散聚宣教的模式,好讓願意從事散聚宣教的堂會(地方教會),可借鏡落實參與散聚宣教事工。


說不盡的邊疆事18 — 我做對了嗎?

為布爾蘭這一家,多年來費心費力,期待他們因我們愛的陪伴能認識基督。五年前某天,布爾蘭的媽媽大半夜四處尋找布爾蘭,清晨起來發現女兒陷在外面的糞坑裡,她羞辱地敲開鄰居門請求幫助,那天她崩潰了,她再也無力無錢救自己精神分裂多年的女兒,她大哭喊著:「我放棄了!」

「沒有一個媽媽會放棄自己的孩子!」因如此強烈的信念,我成為這家的常客。我也多次去精神病院探訪布爾蘭,慢慢的,她不再離我遠遠的,會站在我面前看著我,忽然又跑開了,布麗說:「許媽,妹妹認識妳。」

今年三月,作姊姊的布麗抓著我的手,請求幫助布爾蘭做腦部手術。說實話那是一個所謂的不人道手術,使瘋子變傻子,目的要止息她的暴力行為,不再摔破所有碗盤,不再搶了手機丟火爐裡,更不要她再出手打為她受苦多年的媽媽。這一家無路可走,除了布麗以外,媽媽哥哥都強烈抵擋我們的信仰。我該怎麼辦呢?

我訂購了兩百個哈薩克皮夾,帶到了洛杉磯,開始講布爾蘭的故事,弟兄姊妹買走了皮夾,布爾蘭的醫藥費就籌到部分。看起來,上帝沒有攔阻手術。

關心這家的人也分頭去打聽這手術的可靠性,找到有名望的基督徒精神科醫生諮詢,但大家的勸阻都起不了作用。於是布麗聯繫了醫院,6月13日下午家人懷著極大的盼望,布爾蘭被推進了手術房。那時我正在飛機上,只能呼求神彰顯大能。

晚上打開手機看微信,傳來布麗的呼求:「妹妹一麻醉就肺衰竭,目前在搶救中。」我不自主地大哭呼求神,一夜無眠,想著:「我幫對了嗎?」接續的日子處在焦慮與糾結中,「我做對了嗎?我不籌款就不會發生這事?」不只是我,還有布麗與媽媽都在高度緊張中,但期待女兒醒過來的盼望也是高度上頂的,自責更是難免:「都是我們的錯,不應該衝動做這手術。」指責也落到了布麗身上,被怪罪花了別人的錢。

那段時間我在泰國清邁參加訓練營,一有遠方的呼聲,我就請求全體三十多人一起為這家求告主名。難熬的日子一天天過去,布爾蘭睜開眼睛了,手動了,嘴巴發出聲音了,肺衰竭現象止住了,但身體虛弱得靠營養針。八天後終於可以出院,布麗發了張預備出院的照片來給我,我看著心想:「一切回到原點,不敢再動手術了,但,神啊,袮一定有美意。」

陽光燦爛的8月8日,我帶著期待踏進布麗的家,第一眼見到的是布爾蘭,一如往昔地站在家門前卻遠遠看著我。布麗的哥哥熱合曼帶著一臉燦爛出來迎接,接著媽媽跑來擁抱,布麗出現時的臉上也是亮麗的。原來布麗在妹妹出院後一個月苦讀參加工作考試,筆試口試都高分通過,全家歡欣迎接上班的通知。上帝給這家帶來了曙光。

才喝完茶,布麗的媽急切地拉著我的手往附近鄰居的寡婦阿曼古麗家走去。這家是村裡最窮的,十四年來靠著寡母的裁縫手藝拉拔四個女兒長大。雖然上學的學費免費,但搭車上學、柴米油鹽,看病的需要還是寡母一針一線的工夫賺來的,何況她自己還有著心臟病呢!布麗的媽深切地瞭解苦難人家的需要,期待透過我們去延伸溫暖的愛。

布麗家宰了一頭羊,那晩隔壁的寡母帶著初中的小女兒一起來,在羊筵的席上,我們享受了羊肉佳餚、熱合曼的冬不拉高歌,更飽嘗上帝奇妙的愛與作為。

感恩的事接續發生,熱合曼在12月娶了美嬌娘。我們陪了這一家走過最難熬的時段,若不是神的愛與帶領,我們不可能參與這一家的故事。布麗一家經過許多患難與挫折,但上帝的作為始終往前挪移,不在原地滯留。

我的心更得極大安慰與激勵,再一次經歴:服事中的糾結與困惑,在神那裡總有答案。


胸懷普世 — 宣教路上,「橋」與「牆」的隨想

小時候住在鄉村,有不少獨木橋。我喜歡在獨木橋上釣釣魚,吹吹風,看水裡成群結隊的小魚兒,游來游去尋覓食物。紅色、彩色衣裳小蜻蜓,在河岸邊自由自在飛翔,不時來一招「蜻蜓點水」泛起層層漣漪。遠處又有不少蜜蜂殷勤採花蜜,蝴蝶在花叢間翩翩起舞。鄉間的獨木橋,讓我有踏實的感覺,是心可享安歇之處。

圍困心牆裡的孤寂歲月

小時候的我,心裡有一道好大的牆。這一道圍牆是我爸爸給我築的。從小,姐姐是爸爸的心肝寶貝,而我只是爸爸眼中多餘的孩子。十歲那年,愛我的媽媽坐大輪船出海,船在狂風暴雨之中沉沒。媽媽驟然離世帶走了我僅有的愛。我把自己深深關進四道圍牆裡,夜闌人靜想起爸爸就心痛難過。十六歲自殺獲救之後,在漫長的歲月裡,神無條件的愛慢慢撫慰我心中孤寂。我去神學院進修道學碩士時,有一位教授說他幼時在孤兒院長大。我心裡嘀咕:「你比我有福氣,至少在孤兒院有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嘛!」赫然聽見圍牆裡的心聲,發現自己是個從小被拋棄在「心靈孤兒院」的孤兒。

我心雖想愛爸爸,但又難以跨越這道圍牆。曾為了爸爸的救恩流淚禱告,也千方百計用不同方式傳福音:與他分享一些真實震撼人心的信主見證,勤寫家書附帶幾張福音單張……他說:「如果耶穌可以給我飯吃,我就不用做工天天在禮拜堂裡。你信耶穌不要太沉迷。」要他相信接受主耶穌,彷彿是個遙遙無期的奢想。我多次掉入灰心深谷,多次跪在主耶穌前祈求,如此歷經十年光陰。猶記得那一天,牧師為跪在教堂十字架前的爸爸施行洗禮時,氤氳在我眼眶的眼淚終於悄悄流下來。「爸爸,我只是一個主耶穌的僕人,肩負傳福音使命。我沒有什麼可以給您,我把主給我最寶貴的永生之道帶給您。這就是我對您的愛。」

走出心牆,開始建橋的宣教日子

驀然回首,如今我明白神的愛和恩典超越了我的軟弱。在宣教路上我只不過是一個「受傷的醫治者」。因為受過傷,所以明白體會人間道路的孤單和冷漠。神幫助我跨越心裡的那道牆走向外面的世界,傳福音給未得之民。

我在宣教生涯裡最深刻的一個反省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心與心的距離。宣教士與宣教士之間,宣教士與未得群體之間,需要的是一道「天橋」。異國文化的衝擊,宣教士的內向性格,或是原生家庭留下還未突破的心理障礙,極容易給自己蓋起一道磚牆將己關閉在內。宣教士要從「自我中心」學向「以神為中心」,關懷他人靈魂得救代替自憐,熱忱代替封閉,走出自己的圍牆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我常被聖靈提醒不要忘記在異國「造橋」傳福音的機會。雖有時造的是樸實無華的獨木橋,有時剛建立起的友誼又因搬遷而中斷……偶有灰心,但也多次被聖靈提醒不要放棄,再出去尋找新對象,繼續用心「造橋」。當我與新朋友建立的友誼一天天茁壯了,就有分享福音的良機。聽聽他們的故事,說說我的故事,也講神的事,實行友誼佈道。在跨文化的異國、群體之中領人歸主不容易,友誼佈道這一條宣教路卻是充滿意義和喜樂。

建橋莫忘使命

使徒行傳六章記載了初期教會在宣教地域上的擴張,信徒超越了猶太教範圍。「……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1-4)使徒與教會選擇了七位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信徒領袖來管理行政分擔事務,使徒則專心祈禱和傳福音,培育門徒。初期教會闡明使徒與牧者最重要的兩件事:祈禱與傳道。專心祈禱,傳道亦是21世紀被差遣去宣教工場帶職與全職宣教士的最基礎的宣教使命(太28:19-20,徒1:8)。

曾認識一位來自元因基金會的異國牧者,非常忙碌於社會服務。有一次我隨她去拜訪孤兒院並協助翻譯。最初我以為訪宣隊必是基督徒成員,但這由十多位年輕人組成的隊伍,只有兩位是基督徒。詢問之下,牧師說明由來。這由基督徒成立的基金會藉著扶貧接觸許多非信徒的團隊,和「未得之民」群體,但沒有傳福音的計畫和安排。他們認為基金會就是基金會,傳福音就是傳福音,兩者不能有干係。當日在回程的路上,我抓住機會向其中兩位年輕人傳福音。

我重新思考,以社會服務在異國作跨文化宣教者的最終目標和使命是什麼?社會服務是一個傳福音的橋樑,但終究不是耶穌基督的福音本身,只有基督才有寶貴的永生之道。在一些只能透過商業、教育、農業,醫療途徑進入,抗拒福音的創啟地區,社會服務與傳福音是否應該雙管齊下又相輔相成?

若一位宣教士受差會與教會祝福差遣,千山萬水到另一個國土作跨文化宣教,他們所作的社會服務(教育、扶貧、孤兒院、盲人院等)或許很成功,但沒有把所接觸的外邦人帶到主耶穌面前,被幫助的人沒聽見和接受福音,靈魂最終仍走向滅亡。這可否演繹為:「我愛窮人,卻沒有愛他的靈魂呢?」若果真如此,宣教士到異國拓展神國度的意義何在?《把握時機Kairos》一書這麼說:「如果單單照顧貧困窮人和需要的人,卻是漠視他們靈魂永恆的處境,大誡命還能是愛的真實表達嗎?同樣的,當人的生活需求被忽視,大使命的行動還能真正地彰顯神愛世人嗎?」神的僕人,全職宣教士或帶職宣教士,總有一個不可忘記的使命,去造橋為莊稼的主尋覓迷路的羊。宣教的目標是「使萬民作主門徒」,但今天許多神的僕人注意力被次要的任務或忙碌牽絆,對福音使命存留一顆疲憊的心,忘了最初踏入宣教路所擁抱的異象和終極的福音使命目標。

我非常贊同Stephen Neill給宣教下一個很好的定義:「宣教是為了傳揚福音而主動地在語言和行動上跨越教會和非教會之間的障礙。」宣教士無論崗位工作中多麼忙碌,總要學習聆聽主在心中的個別感動,順服,主動離開四道圍牆去傳福音給在救恩門外的群體。

保羅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作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已經託付我了。」保羅以莊稼的主的心為心,看重神的事為大,他總是尋找機會完成主的大使命。今天全世界總人口已經達約75億,尚有20多億未聽聞福音的群體在救恩門外。向未聽聞福音之地傳福音,是保羅的異象和志向。這也是迫切性的使命。

啟示錄22:12寫到:「看哪,我必快來!……」是的,主耶穌啊,我願袮來!願宣教子民殷勤建築福音橋,將福音的好消息傳遍給天下的萬族萬民。這是永恆的宣教事業,期盼萬族萬民俯伏敬拜萬王之王,那榮耀一幕的到來。


我走過的宣教路(三)我該往哪裡去?

說到全職事奉,尤其是宣教,很多人都會很好奇地問宣教士:「你如何選擇你的工場?」或者更直接一點:「你怎麼知道上帝要你去哪裡?」

我認識很多宣教士,他們大多數都有自己特別有感動要去服事的地區(如非洲、中東等)、國家(如印度、中國等)或群體(如阿卡族、穆斯林等),我們夫妻卻沒有。回想起來,投入全職之後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接觸很多西藏的資訊,所以對西藏有點感動,但也不是那麼強烈,更不是非去不可。

正如本系列回顧文第一篇中提到,1997年我和師母決定全職宣教而辭職時,還不知道要 往哪裡去。我們辭職後開始尋求,向一些宣教機構和相關單位瞭解可以參與的事工,看看哪項 是我們可參與的。我們打電話給一個差會,那差會拒絕了我們,因為他們只接受受過神學裝備 的傳道人為宣教士。打電話給另一個差會,那差會瞭解我的狀況之後,按我的專業(平面設計 師)提議,差派我們到巴基斯坦去,因為那裡的工場有此職位的空缺。當時,我們剛剛要踏入 宣教,還未預備好要去這麼遠、聽起來這麼艱難的地方,於是沒有正式提出申請。後來,我們 從母會的牧者,及當時西馬衛理公會的會長處得知,有一個新加坡的牧師在柬埔寨金邊開設了 一所「金邊宣教學院」,供對宣教有感動的信徒到實際的宣教工場去體驗、學習和參與。我們 沒有作太多考慮,就決定申請了。

在尋找工場方面,我們的觀念是——對上帝開放。上帝要差我們去哪裡,我們就去。可 是,何種形式才算是「上帝差遣」的呢?坦白說,與蒙召的時候一樣,無關「超自然的」經 歷,而是基於以下客觀的考量。不過,容我先說明一下,以下不是要作為大家尋求上帝指引的 標準,而只是我個人的理念和做法,如果你覺得不錯,可以參考。此外,以下包括和綜合了我 們過去二十年幾次轉換工場時的考慮,而不單是以上所分享的第一次獻身全職的經歷:

一、差會的異象。我會把這一點放在最前面,主要是因為選擇工場的最後決定,通常不會 在差會所提供的幾個工場選項之外。我認為,要長期宣教,最好加入一個差會(宣教機 構),尤其是剛剛步入宣教者。差會通常擁有較豐富的宣教工場資料,知道哪裡有需要、 有資源、有潛能,而且可以結合到他們現有的大計劃裡面,策略性地發展事工。

二、工場的需要。差會通常會提供幾個選項,我們會在瞭解各個工場的狀況之後,按需要 做出回應。當然,每一個工場都有需要,不過,總有一些需要是比較觸動我們的。

三、個人的恩賜。我深信恩賜是尋求上帝心意的重要考慮,因為上帝給一個人某種恩賜, 必定是要在那一方面使用他,而這也自然與事工的類型有關。從服事經驗中我慢慢得知自 己的恩賜是教導,所以在過去多年的事奉都專注於培訓事工。

四、個人的負擔。我雖沒有為自己設定目標地區和對象,卻對特定的事工有負擔,尤其是 如上所言,與個人恩賜有關的事工。有時候,上帝還會給我們一些特定的看見、特定的反 思,這也是我會認真考慮的。例如,過去這幾年,上帝一直引導我深入思考關於教會的使 命,這也成了我們最近決定改換跑道的原因——從培育宣教全職工人,轉到培育一般信徒 成為造福社會之門徒。

五、挑戰與突破。有時候事奉到一個階段,會發現自己在某方面有欠缺,需要新的學習和 嘗試。如果眼前的事工已經可以自立、交棒,且安排得當,也會考慮嘗試自己過去較少機 會參與的事奉。

六、其他實際的需要與條件。例如,有了孩子之後,我們選擇工場的過程便需要考慮到孩 子的教育問題。

恩賜和異象的看見

以我的宣教經歷為例說明以上各條件如何實際地應用在工場的選擇上。2003年,我從新加坡神學院畢業,那時差會與我們分享了南韓的需要。一般基督徒都曉得韓國的教會很「復興」(教會和基督徒很多),不會覺得那裡是個宣教工場。可是,差會卻看到有許多中國勞工到那裡工作之後接觸到福音,信主,並想要獻身全職。當地的教會看到這個時機,便要求與差會合作開辦中文神學院。差會考慮到我們的恩賜,於是與我們分享異象,並把我們差派到韓國去從事傳道人的培訓工作。

過了多年,我到台灣進修。將要畢業的時候,差會看見「福音出中國」的異象,欲為中國和普世華人教會培育跨文化宣教士,並按照我們的經驗和恩賜,認定我們是適合擔起這項事工的人選,便與我們分享在柬埔寨開設宣教士培訓學院的計劃。我們經禱告尋求之後,就回應這個異象。當時我們已經有兩個孩子,心裡難免會為孩子的適應和教育等問題擔心,但感謝神夠用的恩典,他們都適應得挺好。

尋求新方向的考慮

到了去年,我們決定尋求新的方向。我收到來自不同的教會、神學院和宣教機構的邀請,當中所牽涉的事工包括培訓、推動宣教、行政、教導和牧會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禱告和考慮,我們決定回應歐洲學生事工的需要。考慮的要點如下:

1. 我們始終是對宣教前線工作有負擔,而不是後援,所以不考慮以行政工作為主的邀請。

2. 考慮到孩子還小,不適合擔任需要一個人長時間在外巡迴的服事(如推動非洲或穆宣事工等)。

3. 雖然我們在宣教前線多年,但過去主要還是從事培訓的工作,我們希望有新的學習,尤其是直接接觸未信者,領他們歸主,並培育他們成為主所使用去影響世界的門徒。

4. 從一些瞭解歐洲工場之人士的分享中,瞭解到歐洲華人留學生的狀況以及事工現狀,深感那裡是一個龐大的工場。

5. 經過去幾年的宣教省思,神漸漸引導我從關注全職宣教工人的培育,轉而看見培育一般信徒成為優秀門徒、給社會帶來影響的重要性。尤其此事工的主要對像是知識份子,得著他們,必能給中國以及其他地區的社會和福音帶來極大的影響。

不局限服事的範圍

有人問:「看你過去到哪裡都做中國人或華人的工作,你是不是對他們特別有負擔?」我過去的確重點都在做華人工作,但坦白說,那都不是因為我們對這群體特別有負擔,而是正好被差會指派的工作都以華人為主要服事對象。

無論如何,我覺得我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不是到了自己所設想的特定工場(自己有負擔的國家、群體或事工等)才能服事。雖然我仍然相信上帝會差派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地點或群體中服事,但我們絕對不可以將服事局限在那裡。

服事是一種生活方式,走到哪裡,那裡就是我們的工場。


癌症治療中體驗愛及使命

全球許多祈禱勇士為我罹患肺癌第四期懇切祈禱,他們真的溫暖了我的心。我深信神會垂聽禱告,並在我生命中顯出祂的大能神跡。最近我還收到一些老朋友、差會和教會的愛心禮物。這些慷慨的禮物,叫我想起我女兒近來喜歡穿的一件T恤,上面寫著:活得慷慨LiveGenerously。弟兄姐妹愛的行動對我和家人,及華傳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及提醒。

今天我忙了一天。一早去醫院接受了三小時半的化療和每日的放射治療。放射治療集中在右肺上的大腫瘤,試圖把它縮小;化療則是試圖殺死擴散到我身體其他七個地方的癌細胞。感謝神,我除了減重十磅,沒有食欲和有點吞咽困難,其他都很好。我已過了第一輪為期六周治療的一半,並且改善了呼吸的不暢。

我的第二輪治療可能會使用標靶藥物。我非常感恩,我的癌細胞能接受這種藥和治療,讓我免受更多傳統治療的痛苦。

在接受癌症治療這段時間,我仍然在指導數位中國差會領䄂,給他們的事工提供諮詢。他們許多是我的學生,我也是他們論文的導師及導讀。我鼓勵他們特別從中國教會的角度撰寫宣教書籍,例如:如何建立更好的差會架構,如何動員人力和中國教會的獨特差傳策略等,有兩本書即將出版。

如果我的健康狀況有所改善,我準備寫我的第十本書,內容是關於「全球化,一帶一路和宣教策略」(現在有些同工正在幫我把這些教學資料寫出來)。另有一些兄弟姐妹協助把我在好消息電視台的系列節目「塑造你的教會成一個使命群體」包裝成一套教材。這套教材包括:十二小時半的電視教學,一本教學內容,一本補充相關文章和一本學生習作,期望給中國教會提供一本全面性的宣教教育資料。

感謝你們持續不斷為華傳,也為我能夠早日徹底治癒禱告。祈願我能繼續參與差傳事奉,與我們前線的宣教士一起,把福音傳播到世界許多的地方。

願頒布大使命的主耶穌繼續使用你我同心同工,藉著祂救恩的大能祝福許多人。


做在一個肺癌者身上

昨晚我下班時路過唐人街,順便到餐館買一點熟食回家。點菜後,正等著,一位老人穿著一套舊軍裝拿著拐杖,急急地衝了進來,向侍應生下命令說:「給我一杯加冰的水」,又要一杯茶及用洗手間。他從廁所出來以後,好像不甚禮貌地向侍應生點菜。侍應生英文不太好,但卻耐心地聽他點了一盤炒飯及菜湯。

我觀察他,他一定是一個有很大需要的人,這時聖靈感動我要給他一些幫助。當侍應生預備好我的食物時,我用中文告訴她,我想替這老人付賬,但請她不要告訴他。她說:「你真是個好人,你認識他嗎?」我搖頭,她說:「你知道癌症是怎樣的嗎?」「我知道,我的父親最近也患了癌症。」當我結賬時問侍應生說:「這老人的癌在那裡?」侍應生回答說:「在他的肺裡。」我驚訝不已,立刻衝出餐館,在整段回家的路途中嚎啕大哭。

我哭,因我父親近期也發現肺癌第四期,而且擴散到七個地方,他正面臨生死的掙扎。

我哭,因為我看見我父親在病中有這麼多人愛他,幫助他,扶持他,為他禱告,我們信主的人是多麼有福。這老人卻孤苦伶仃,自己到街上買食物,承受病痛的煎熬,獨自一人面對死亡。

我哭,因為我父親事主一生,現在雖然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撃,但他卻滿有平安喜樂,釋然交托,深知得癒乃是為主,回天家也是好得無比。而這老人卻在救恩門外,誰去把永生的盼望告訴他呢?

我受聖靈的感動去幫助一個不認識的老人,不知不覺中,我卻服事了一個與我父親一樣患了肺癌的病人。他好像是我的父親,我所愛的對象。

無論做在誰的身上,耶穌告訴我們:「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這人不能不得賞賜。」


編者的話

電影配樂仍悠悠地播放著,一長串幕後工作人員的名字,如走馬燈一般在布幕上快速走動。稍一眨眼,便錯過了幾個名字。故事情節,主角配角的表情話語還在我們腦裡心裡迴旋,蓋過了急速消失眼前的長長名單。然後我們稍稍整理自己,起身,離開。

但我們都知道,一部成功上映的電影,不是單靠幕前的演員,也是由許許多多看不見的幕後工作人員共同攜手,用心付出去努力完成。

電影如此,宣教事工亦如此。

剛接任華傳編輯工作時,我到香港走了一趟。Tammy帶我走訪當時位於屯門的總部辦公室,還有位於青衣的香港辦事處,藉機讓我略略瞭解華傳的事工和運作。

當時正值酷暑,也是流感肆虐期。我們隨著香港辦事處主任郭牧師參觀「差傳四區車」(體驗式差傳教育廊),聽他娓娓道來世界各地風土民情,與宣教士的故事。然後,大門打開了。原本抱病請假的同工Carmen走進辦公室,神色匆匆帶著厚重的鼻音與我們打招呼,便急忙著手處理宣教士的緊急事務。有一位宣教士在台灣述職時發生意外受了傷,Carmen得及時處理他的保險事宜,讓他可以得到完善的醫療護理。

後防宣教同工如同保姆一般,協助前線宣教士處理代禱信、管理賬目、寄發收據、處理保險事宜、政府官方檔,還要與教會建立關係與溝通等,更大更重的任務還包括招募宣教士,培育教會宣教意識,安排神學教育、宣教營會和短宣。原來,宣教事工不是述說單槍匹馬的英雄式故事,或可說每一位在前線衝刺的英雄,背後總有很多雙手托著,有許許多多禱告的心緊緊牽繫。

那天,Carmen的出現使我動容。也許在她心裡,在另一個國家受傷宣教士的安危,比她生病在家休養更為重要。

不管這部關係著世世代代全人類生命的宣教電影上演著什麼時代背景,是使徒時期,苦難時期,是復興時期,抑或是散聚時代,那在幕後,在每一個宣教工場上忙忙碌碌,盡忠職守,認真付出的後防宣教同工有多少呢?那串起的名單有多長呢?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神知道。祂看重每一個名字,而且祂永不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