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牧養你的宣教士
宣教士在前線作戰,後面有兩股最大的支援力量,一股是支持他們的一系列教會,最主力的是他們所屬的母會,另一股就是他們的差會隊工。
教會與差會不同的牧養角色
有不少支持教會只是按時寄出支票,其他甚麼都不聞不問。宣教士有否寄來代禱信、他們的工作進展如何、遇到甚麼困難、近期有沒有甚麼改變、他們的孩子好嗎、那裡的治安如何……這些日常生活及事奉的情況,支持教會若一點也不知不理,就更不用說會把宣教士的需要慎重地帶到主跟前代禱,也沒有人作橋樑或代言者把他們的近況在祈禱會或主日時向會眾報告,囑咐會眾恆切為宣教士的家庭及事奉守望禱告。
另一個極端是,一些支持教會對宣教士以老板式嚴厲監管,看自己為出錢的僱主,有權出聲有權管理。有些教會對宣教士要求繁瑣,甚至指揮宣教士改變工場、脫離團隊、更換差會,都直接由教會來主導。若宣教士不聽從就會面對經濟制裁。這些教會的擁有慾甚強,使宣教士處於差會管理與教會要求的夾縫中,無可適從。
實際上,大部分教會,包括大教會,都了解其角色的限制,牧者及長執們不可能直接管理督導宣教士,因領袖們都沒有跨國、跨文化的實況及經驗,去有效地給予宣教士支援及隊工的建立,何況教會本身因要發展,已夠多事情要商討及議決,不可能把支持宣教士的事情也肩負起來,日夜討論,且長執會的職責及開會時間已夠繁重,若再加上要商討宣教士及宣教工場的事情,恐怕會超越教會領袖所能應付的範圍。為此,大多數教會都明文規定,宣教士要加入一個差會,才會考慮接納及支持他們。
雖如上所提,教會對於宣教士的角色不在管理、督導、建立團隊、開荒發展策略、行政等事宜,但其角色顯然應在宣教士的支援及關顧上。支持的教會所以被稱為「母會」,乃因宣教士在該教會長大,接受牧養及生命造就,可能父母親戚等也在同一教會,教會是他們屬靈的母親,也有很多同輩在教會一起長大,有生命的結連,因此教會的愛心支援及關懷更顯得親切有效。
我在印尼工場宣教時,我的母會按時寄來每週的週刊,過年過節寄來食物及問候,要租地方植堂時也得他們合力支持,教會甚至關懷探望留在原居地的雙親, 甚至與他們飯聚…。這些都使我甜在心頭,深得鼓勵。
有一教會,差派了幾個單位的宣教士加入西差會,牧者知道他們適應工場文化及差會文化的過程實在不容易,要面對不少衝擊,因此,牧者每年抽出一定時間到工場探望,聽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了解他們的現況及需要,也讓宣教士知道教會常為他們祈禱。這位牧者的牧養,不止於宣教士在教會的時候,連他們上了宣教工場還繼續牧養關懷,這正是宣教士最需要的。
差會的牧養角色
差會的角色與教會的角色不一樣,若重疊便會令宣教士無所適從。例如宣教士在工場需要買一部車,差會已有規條給宣教士作指引,如︰
1. 出工場初期學語言期間不可考慮買車,宣教士要學習進入當地文化,學坐公共交通工具。
2.買車要先得工場主任批准,因工場主任知道宣教士在當地實際是否需要車子,或應購甚麼車子。
3. 差會若在工場上已有車子,宣教士自己是否還需要有私人的車子。
4. 若需要車子,是小型家庭用的車子,或是為事工用的較大型車子。
5. 若買車子,要買新的或是舊的。
6.車子能否家庭及工場事工並用,若並用,宣教士如何分擔車子的汽油、保險、維修等費用。
7. 車子的費用是籌募回來、車子是屬差會或屬宣教士、轉工場或離職時宣教士是否可以帶走車子或售賣。
差會的角色好像是在管理宣教士,其實是在保護及成全宣教士,使宣教士在工場上的工作有秩序有支援。行政管理也是牧養的一部分,而不是限制或轄管。
差會給宣教士最大的支援是團隊的牧養。工場主任原則上是工場上留駐較久的資深宣教士,他們已在工場身經百戰,適應了文化、環境、氣候,了解當地生活條件及水平、知道治安黑點及當地人的禁忌、學會了溝通的言語等。有一位這樣的導師從旁扶助,到底是宣教士的威脅攔阻抑或是支援祝福呢?其實這應該是初到工場的宣教士求之不得的一位導師。因此,工場管理的崗位不應設立在後防,交由一些沒有工場經驗的行政人員負責,乃須由工場的資深同工負責,也由他們作初出工場新丁的生命導師,肩負牧養的工作。
不過,差會的牧養不能止於行政牧養,很多成形的差會皆有專人肩負「同工關顧」部門(member care),這部門的專家可能是心理輔導專員、家庭輔導專員、經濟輔導專員,甚至是幫助宣教士營養飲食的醫生護士等,很實際地對宣教士的心理、心靈、家庭、身體等有全人全家的全面關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