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復興與同行

我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接受國際董事會的委派,自今年八月一日起接替林安國牧師代總主任一職。心中實在覺得自己完全不配擔任這重要的角色。只好求神親自做拆毁和重建的工作,叫我被祂塑造成為一個合衪使用的器皿,能夠更敏鋭衪靈的帶領,作成衪所喜悅的工。那在我們心裏動了善工的、必會成全祂自己的工。故此,深信在神的引導下,衪會復興華傳整個團隊,讓我們成為榮耀上帝、叫萬民得祝福的一個管道。

歷代以來,所有從神而來的偉大宣教運動都必先有教會的復興。而教會的「復興」是必須包括認罪、悔改和回轉。認罪就是回應上帝引發的一個深層反省過程。當一個信仰群體意識到自己的屬靈光景或方向,可能已偏離上帝原有的計劃,進而願意做出改變,他們便會由衷做出一系列徹底悔改的行動。當信仰群體經過這自省、認罪和改變的抉擇,便會在聖靈的大能主導下,帶來真正的更新、復興和重建。這過程絕對不是一件很受歡迎或容易的事。但在上帝慈愛的帶領下,每一個門徒或信仰群體,似乎都必須經過多次被拆毀或修理乾淨,才能結出更多美好的果子來(約翰福音十五章2節)。上帝要拆毁的肯定是我們的自義、自恃和自信,倚靠自己的智慧、才能、經驗和傳统而非依靠神來作衪的工。所以我們堅信,上帝若拆毀,必然是為了要建立更合祂心意的工人和群體,來完成祂的天國大業。

我很認同作者的觀察,就是機構必須要有健康的內部文化,才能達到更美好的事工果效。這正是華傳過去二十多年非常強調團隊建立的地方。然而,建立健康的機構文化談何容易?不單需要整個華傳國際團隊共同認定目標,更需要祈求聖靈的雕琢和加力,以致我們能向著這目標不斷邁進。

復興帶來最明顯的果子,肯定是與神有更親密「同行」的關係。這與神親密同行的關係,理應影響到神安排在我們身邊的同工或所接觸到的人。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強調「同行」的時代。若要更有效建立年青的宣教大軍,我們必須願意花時間去關懷、聆聽,並與年青的一代結伴同行。我不敢說我要爲神作更偉大的事,我所追求的是每天與祂「同行」,好讓祂有完全的自由去成就祂更偉大的事。而當我每天追求與祂「同行」的同時,我也要經常提醒自己,要關懷聆聽神託付在我身邊的眾同工。求上帝幫助。

「同行」也是一種強調在共同異象(大使命)和價值(天國觀)之下委身的配搭關係。我不但期望華傳這國際團隊的前後方同工和義工,能夠上下一心,同心同行,我更期盼華傳跟各地教會和機構能有更進一步的同行關係。若要建立健康的同行關係,我們

必須先放下自保和自義心態,學習謙卑地去聆聽各方不同的意見和策略。謀求共識,為要達成在萬國萬民中,建立主耶穌基督的門徒。這普世的使命,絕非靠個別機構或教會可以獨自擔當。我們需要全球的教會和機構共同合作,彼此支援,好讓我們首先在這合一同行的關係上,榮耀主名。並且,因著上帝所託付給我們不同肢体的恩賜和資源,可以更有效發揮基督身體在全世界的整全影響力。

二十多年前,上帝興起華傳這團隊,目的是要動員海外的僑民教會(DiasporaChinese Church) 來參與普世跨文化使命。我們將繼續秉承這召命,竭力強化兩文三語的僑民教會,好讓我們在普世的禾場上同行,採取雙線的宣教特色:奔向骨肉之親——在海外沒有華人教會的地方,建立以大使命主導的華人教會;走遍人居之地——動員這些海外的華人教會起來向他們所在地區的本土人傳福音,履行主耶穌基督託付給我們的大使命。求主復興我們在海外的華人教會,能夠突破求存和自保的心態,追求實踐主耶穌基督設立教會的原意。

過去兩年,華傳在香港的總部面對了創會以來,從未遇過的極嚴重經濟困難和行政失調,對差會的前線後防運作帶來了莫大的打擊和考驗。經過國際董事們審慎的考慮和禱告後,大家都同意把總部從香港搬回美國的舊金山(華傳的發源地)。同時把原本集中在總部辦公室統籌的出版、網頁、宣教士關懷和宣教培訓等事工,分派給總部駐不同地區的同工來分擔跟進。這樣不但可以減低總部辨公室的營運費,也可以改善總部人力不足的問題。在此,我們誠懇感謝各地牧長和弟兄姊妹,在過去日子不離不棄的體諒和支持。盼望未來,您會繼續與我們同工同行。歡迎您以後可以把對總部的經濟支持直接寄到美國總部的郵箱 (P. O. Box99, San Bruno, CA94066) 或各地的華傳辦事處。我們也極之願意收到您的寶貴意見。讓我們共同見證主耶穌基督,在我們中間所要成就的復興工作。


主題文章

神學院與跨文化宣教學院之配搭:栽培宣教人才

按差傳學者溫德教授(Professor Ralph D. Winter)的研究,福音若要遍傳至各未得之地和未得之民,必須透過兩個救贖架構來完成,那就是靜態的堂會架構和動態的差會使命架構。這兩種架構必須相輔相成,方能完成神的使命。教會須如安提阿教會,負起在本地或遠處服事見證的差傳基地;進而由很多差傳教會組成差會團隊,派出不同人才,產生一個跨越地理、種族、文化和語言的使命團體,呼召更多宣教接捧人,到處傳揚福音,在未得之民中建立差傳教會。故此,教會、差會與神學教育團體的互動夥伴關係,對發展宣教事工極為重要。

一、神學教育和宣教訓練有非常密切關係

在十六世紀的亞洲,葡萄牙以澳門為基地。各大修會在澳門設立訓練和差遣基地,成立修院式的神學院,創辦亞洲第一所天主教大學,訓練人才,以配合亞洲整個天主教宣教運動。繼威廉克理創辦英國浸信會差會後,英國四大公會包括聖公會、長老會、公理會及循道會,於1795年聯合組成倫敦傳道會。1807年派馬禮遜到華傳道,參照早期天主教修士利瑪竇及威廉克理於印度宣教工作的模式——譯經辦學。除了推行本色化神學教育,開辦學校及訓練本地同工,强化宣教牧養訓練之外,也提供多元服務,促進其宣教運動。此外,戴德生於1865年成立中國內地會,亦進行本色化神學和宣教訓練的聖經學院,大量培育當地領袖,將福音傳至中國內地和西部,成為今日超宗派信心差會的典範模式。

在差派地的英、美國家,都設立以宣教為核心的聖經學院和宣教士訓練學院,培育大量奉獻者投身海外宣教服事。在英國有倫敦聖經學院和倫敦(宣教士)訓練學院,美國的慕迪聖經學院、紐約宣教士訓練學院、波士頓宣教士訓練學院、宣道會奈亞神學院和哥倫比亞聖經學院,都附設宣教士訓練學院。此外,在美國亦有不同的大學和神學院配合宣教人才訓練,例如耶魯大學附設神道學校,惠頓大學、福樂神學院有宣教學院,三一神學院和達拉斯神學院附有宣教系。美國南方浸信會神學院亦增設世界宣教佈道中心,强化研究和訓練宣教人才的工作。除了神學院外,美南差會特別在差會總部附近設立了宣教士訓練中心,强化職前訓練。不同的宣教工場也設立當地的教育及神學教育系統,培育大量當地人才,產生接連的宣教循環。宣教牧養結合性的神學教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深願各華人教會、差會、機構和神學院需注意設立宣教牧養結合性的神學教育系統,以配合神在華人中興起的宣教運動。筆者認為訓練宣教人才,不單由神學院去承擔此重任,更要加上教會、差會、跨文化宣教學院與神學院配搭成為差傳訓練的鐵五角」,以幫助訓練宣教人才。

二、神學院與宣教訓練學院的配合

神學院是訓練教會人才的中心,雖然現在很多教會直接設立訓練學院,但營運健康的神學院所扮演的角色是重要而不容易被取代的。教會鼓勵信徒進入神學院接受神學訓練,並提供經濟支持、實習與督導機會,協助神學生全人成長。教會更可支持其神學生前往宣教工場短宣實習,體驗異文化的宣教生活,協助母會發展差傳事工。注重差傳的神學院可能設有宣教課程和宣教系,培育神學生的宣教心態和視野。可惜大部份的神學院不重視宣教,有宣教經驗和學術訓練的老師不多,只能開辦一、兩門宣教導論課程,非常有限地支援教會的差傳講道、聚會和課程,也無暇輔導有宣教心志的神學生和研究各種宣教的問題。若神學院設有宣教中心和宣教系,進行各課程與宣教的整合,就能幫助受訓者強化宣教心志。神學院可考慮注入宣教的元素至各神學學科,加以「整合」,好讓學生得以將所學應用在宣教的範疇上。神學院從裝備牧會人才轉化為裝備跨文化的宣教人才,進入不同民族中使萬民作主門徒。

教會面對著全球和本地福音的需要。教會亦可參與不同程度或層面的差傳工作,差傳教育必須普及化和深化,更健康和更有力量。投入二十一世紀工場,本地跨文化事工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宣教士和人才。配合全球化和本地跨文化發展的趨勢和需要,華人教會更須要培育跨文化宣教人才的華人宣教訓練學院,以便將來引動「福音出中國」和「一帶一路」等契機。目前,各地華人教會配合宣教訓練學院和神學院,反省研究各種宣教問題和深化培育各種宣教人才。

差會能幫助神學院、宣教訓練學院作工場研究,與神學院合作舉辦宣教研討會或講座,給予在職宣教士的短期進修,以及在宣教工場提供遙距課程安排。差會也可提供機會給神學生或神學院老師在宣教工場短宣實習和培訓,或差派宣教士成為客座老師和研究員,協助學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神學院亦可派員,參與國際性與差傳組織的交流會、宣教諮詢會議,了解掌握宣教工場的情況、需要和問題,以强化學院訓練的適切性。

二十多年前,上帝興起華傳這團隊,目的是要動員海外的僑民教會(DiasporaChinese Church) 來參與普世跨文化使命。我們將繼續秉承這召命,竭力強化兩文三語的僑民教會,好讓我們在普世的禾場上同行,採取雙線的宣教特色:奔向骨肉之親——在海外沒有華人教會的地方,建立以大使命主導的華人教會;走遍人居之地——動員這些海外的華人教會起來向他們所在地區的本土人傳福音,履行主耶穌基督託付給我們的大使命。求主復興我們在海外的華人教會,能夠突破求存和自保的心態,追求實踐主耶穌基督設立教會的原意。

過去兩年,華傳在香港的總部面對了創會以來,從未遇過的極嚴重經濟困難和行政失調,對差會的前線後防運作帶來了莫大的打擊和考驗。經過國際董事們審慎的考慮和禱告後,大家都同意把總部從香港搬回美國的舊金山(華傳的發源地)。同時把原本集中在總部辦公室統籌的出版、網頁、宣教士關懷和宣教培訓等事工,分派給總部駐不同地區的同工來分擔跟進。這樣不但可以減低總部辨公室的營運費,也可以改善總部人力不足的問題。在此,我們誠懇感謝各地牧長和弟兄姊妹,在過去日子不離不棄的體諒和支持。盼望未來,您會繼續與我們同工同行。歡迎您以後可以把對總部的經濟支持直接寄到美國總部的郵箱 (P. O. Box99, San Bruno, CA94066) 或各地的華傳辦事處。我們也極之願意收到您的寶貴意見。讓我們共同見證主耶穌基督,在我們中間所要成就的復興工作。

各教會、神學院、宣教學院、差會、或其他機構需形成伙伴網絡,集中資源,有組織和系統地培育及推動各種差傳工作,其角色與功能如下圖:

按上圖描述之關係,教會實在是差傳的基地,無論教會是大是小,必須遵行主耶穌的大使命和大誡命,在差傳教育、人才訓練、差傳事工的推動,支援差會和宣教工場上的宣教士,作出不同的貢獻。地方教會成為差傳基地,是差傳事工發展的重要基礎。故此在承擔主耶穌的大使命前提下,地方教會必須致力於全會眾的差傳教育及差傳行動,與差會和差傳人力培育的神學院或宣教訓練學院合作,深化裝備各種類型的宣教人才和宣教士,差派支援他們在各工場和群體事奉。

總結

不同時代和地區的宣教運動都非常重視人才培育和神學教育,特別是宣教的訓練。無論在後方的差派地區或在前方的宣教工場,差會和各宗派都極力建立神學訓練系統,以配合整個宣教的運動。高質素的訓練產生優質人才,影响深遠。

宣教士在工場上除了要「道成肉身」活出聖經真理和美好見證,以生命影響生命,亦要面對學習當地語言,融入當地社群文化,培訓當地教會、信徒和同工及推動宣教使命的異象等許多挑戰。無論是終身專職的宣教士,短期宣教士,雙職宣教士;單身、已婚、或有子女的宣教士,都要面對不同問題和需要。宣教士需要工場的資深同工協助及給予指導。故華人神學院和宣教訓練學院需要作出分工,以凝聚、培育,支援更多人才,以便他們能在不同的開放地區與創啟地區,服事未得之民,將福音傳到地極。


主題文章

宣教人才的培育:宣教使命之下的神學教育

神學院必須培育普世宣教的人才。

其中理由其實簡單明了,因為「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的吩咐,是主基督給所有主裡肢體的命令。無論是信徒個人、教會、神學院、宣教差會、福音機構、文字出版影音事工、輔導協談機構、甚至救濟服務事工等,託付與恩賜或有不同,但都必須順服並參與大使命。

身為牧者與神學院帶領者,我一直懇求神帶領,能在神學院裡加設宣教系,甚至於成立宣教學院,培訓更多宣教士。然而,神學院與普世宣教以及機構之間,似乎有一道隱而不顯的鴻溝,相當數目的教會能以宣教奉獻支持宣教士與宣教機構,但甚少的教會能以宣教奉獻支持神學院。此現象,在華人教會界中,似乎更加明顯。就一般的理解,神學院訓練教會牧者,而宣教機構招募宣教士,似乎有明顯的不同。但若進一步思考,我們或可發現,二者之間固然有相異之處,但相同之處其實遠遠超過表面上的差異。

首先讓我們來思想,宣教機構對宣教士有什麽標準與要求?容我提說頗受華人與西方教會敬重的連大理牧師(Denis Lane),作為一個引子來思考。他是海外基督使團(即前內地會)的宣教士,曾擔任國際事工主任十數年,宣教事奉經驗豐富,今年元月底被主接回天家。他曾著一書《差傳事工手冊:教會、差會、宣教士》,闡述十分精闢入裡,其見解十分契合內地會備受稱譽的精神與屬靈傳承。

宣教士的基本要求

連氏提出差會對宣教士的十方面基本要求:

(1)清楚宣教的呼召
(2)靈命成熟
(3)甘願為僕的心志
(4)懂得自律
(5)關心傳福音
(6)願與別人分享(含恩賜技能)
(7)生命/生活和事奉的經驗
(8)穩定的情緒
(9)適應不同環境的體能
(10)願意學習新的語言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八項要求:

(1)貫徹始終的工作經歷
(2)開拓工作的經驗
(3)團隊工作的能力
(4)與意見不同的人共處的能力
(5)願意聆聽
(6)被人接納
(7)與人溝通的能力
(8)管理好家庭的能力。

連的精闢洞見,令人激賞。然而,這十條基本要求與八項其他要求,豈不正是神學院的訓練目標嗎?文字論述或有差異,但基督工人神學院的異象、教育理念、價值觀點、課程方案、教會實習、與實際靈命養成的學程,不就是這些標準嗎?我深信,合神心意的神學院也會是大同小異。就此而論,神對宣教士與牧者的要求,其實不分軒輊。

終究,優秀的牧者,必然要有宣教心;而優秀的宣教士,一定要有牧者心腸。

神學院與宣教機構自然應當成為搭配無間的團隊,共赴大使命。宣教士常需要具備特殊裝備,諸如醫療、建築、農耕水利,或今日科技上的新技能,自然無法在神學院內完成。但不少個人性與基礎性聖經與神學上的裝備,神學院的資源更為豐富,當與宣教機構彼此成全。

神學院應當是個有學有術的機構。有學,當有足夠且對教會有益的學術內涵與深度;有術,當有能協助建立教會的人才培育訓練。有學無術,是空中樓閣的象牙塔;有術無學,容易陷於實用主義的善變與短線操作的缺失。

個人認為至少有三方面,能使神學教育與宣教更能密切配合:

(1)經常提醒宣教的異象與實踐

不同於宣教士與機構,神學院畢竟並非時常站在福音爭戰的最前線,因此必須經常校正眼界。喚起宣教的異象與行動,是神學教育工作者與教授們的責任。

(2)聖經真理的基礎與進深

雖然並非所有宣教士都是聖經教師或門訓者,但無論是傳統或雙職宣教士,有足夠的聖經與神學的基礎極為重要,當無異議。至於當受多少多深入的裝備才算充分,則要視所事奉的地區與群體而定。但無論什麽份量的聖經與神學教育,神學院通常有更豐富的資源,也當提供事奉眾教會與差會。

(3)團隊與事奉的技巧與長進:

神學院所重視的靈命塑造,牧者德行的培育,團隊事奉的鍛煉與事奉技巧的進深,也都是宣教士所可以受益的基本裝備。

結語

牧者與宣教士雖然有極多的類似之處,但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身份,因此神的帶領與預備也可能有所不同。個人認為,鑑於神給個人的恩賜與帶領以及現實環境與需要, 並非所有的宣教士都需要接受神學院正統完整的神學教育,譬如苗族宣教士柏格理(SamuelPollard)以及其他數不盡的宣教士,一生有美好的事奉。但也有許多接受完整神學培育的工人,也成為極為優秀的宣教士,譬如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以及內地會的威廉博登(William Borden),以及無數其他神所重用的神僕。

既是彼此成全,神學院可以同時是培育宣教士的預科與搖籃,又是宣教士進修充電的中繼站,甚至是資深宣教士傳授經驗智慧的訓練中心。


主題文章

神學教育必須推動大使命

建道神學院於2016年1月14-16日會舉行五年一屆的神學教育研討會,這屆特別加增探討中國神學教育的環節,凸顯了香港神學教育與中國大陸的神學教育發展有更密切的關係。當我們密切留意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需要時,我們應該從西方神學教育的經驗得到學習和警惕。預備研討會時,我注意到普世教會協會的〈2011-2013年的全球神學教育調查〉報告,裏面指出西方和世界的神學教育藍圖有極大的改變。這報告提出十五點趨勢分析,本文列舉其中四個重點,是值得華人教會和神學院留意的。

神學教育的發展與福音的發展息息相關。

福音有好發展的地區,神學教育就有極大的需要。福音增長的地區,神學教育顯得短缺;福音發展停滯或衰退的地區,神學教育就大多過剩。整體來說,北美和歐洲神學教育的供應處於飽和或過多的情況,他們的發展或是停頓,或是在減弱中!相反,亞洲部分地區、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神學教育需要持續增加,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需要就更明顯。未來神學教育的需要在不少宣教工場裏。

重視傳福音和持守真理的神學教育持續增長。

續有極大需要,但天主教和傳統基督教大宗派的神學教育需要卻持續下滑。這些分析提醒我們:神學教育必須幫助教會持守真道、回應時代,推動教會持續增長。若教會不重視真道,不重視傳福音,神學教育也不會有好的發展。

北美傳統宗派的衰落與他們相對忽視聖經權威和傳福音有密切關係。北美神學教育協會多年的執行主任Daniel O. Aleshire熟悉北美教會和神學教育光景,他指出,傳統宗派衰落到一個地步,部分教會連聘請全時間教牧的能力也沒有:「對於傳統宗派,當信。徒人數持續下滑,愈來愈多的教會沒有能力聘請全時間教牧同工,慢慢形成了一個新的現象,就是起用了更多部分時間或雙職的牧者。」北美神學教育協會另一研究指出,在1993-2012這二十年期間,北美福音派神學院無論在「整體修讀學生人數」(HC: headcount)或「等同全時間修讀的學生人數」(FTE: full time equivalent)都有可觀的增長,但北美傳統宗派的神學生人數卻明顯下滑。福音派神學生的比重(以等同全時間修讀的人數計算)由1993年的47.7%大增至2012年的57.0%,而傳統宗派學生人數卻由39.6%大減至31.1%。

Aleshire也點出,福音派教會不斷提出更新的策略去傳福音,他們的神學院也提供相關的課程去支援這些新的事工。

神學院核心同工的品格、神學立場和素質非常重要。

80%受訪者選擇「至為重要」的要素,就是核心領袖的品格和純正(80% indicated“Integrity of senior leaders” as “most important” )。核心同工的素質是神學院的方針、校風和素質的重要指標。有一批有「良好品格、重視真道、認真牧養和教導」的神學院領袖和教授,無論對神學院的校風建立、對吸引和栽培神學生、對得到教會和奉獻者的支持,都是至為重要的。

神學教育對全球基督教的未來和教會的使命「至為重要」。

這報告的最後一點指出, 有8 6 % 受訪者都認為,神學教育對全球基督教的未來和教會的使命是「至為重要」的。(86% of allrespondentsindicated that theologicaeducationis “ most important” for the future ofworldChristianity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 不少神學教育者與我有類同信念,就是「今日的神學院,明日的牧者。明日的牧者,將來的教會。」

總結

保羅提醒我們:「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面對一個充滿憂患、陰謀、分裂和無能感的世代,我們需要親近神,我們要傳福音,但我們也要重視神學教育。我們要支持那些持守真道,看重大使命的神學教育。我喜歡學者Mark G. Toulouse的一句話:「神學教育的使命是要服侍福音。」(Themission of theological education should servethe gospel.)用我的表達:「神學教育與教會的大使命是血脈相連。教會有健康發展和增長,神學教育才有發展,並且神學教育應該幫助教會有健康的發展和增長。良好的神學教育的目標,就是要造就教會、栽培僕人、興旺福音、祝福社會、榮耀主名。」用保羅的說法:「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用主耶穌的話,要真正實踐大使命,我們必須將凡主耶穌吩咐我們的,我們都教訓人遵守。有大使命,才有神學教育,並且,神學教育必須推動大使命。


主題文章

神學院在栽培宣教人才上所扮演的角色

宣教士的訓練是否可以以神學院作為基地?雖然許多宣教機構的短期訓練(營會式,周間式,密集式等)及延伸制神學教育都對訓練宣教士(尤其是短期宣教士)有貢獻,但短期訓練對於長期/終身宣教士難以全面或有效。延伸制教育對訓練教會領袖比較適合,若應用在任何全職的教牧人員或宣教士,則明顯有許多缺乏之處。那麼,傳統上以栽培牧會人才的神學院,可以為栽培宣教士作出什麼貢獻?

宣教學主修課程

基本上,一切宣教課程都應以神學課程為基礎,即修讀宣教課程的學生必須有神學根基, 如果不是有神學學位,則需於一、兩年參與為培訓教牧人員而設的課程,包括聖經、神學和實踐方面等,全面性地裝備自己。在最後一、兩年則專注研究和宣教有直接關係的學科,例如:宣教神學、宣教歷史、本土神學、溝通技巧、教會增長、人類學、語言及文化學習、宣教的聖經基礎、宗教比較研究等。

除了課堂的學術研究及課後的督導交流,宣教課程亦需要有現場訓練,這包括週末的實習和未畢業前的工廠見習體驗。學生未畢業前能吸取實際的宣教體驗,並在密切的督導下追求進步,不只掌握如何應用所學到的知識,更在準備作宣教士所需的靈命、品格等各方面進行全人訓練。

短期的宣教培訓課程

不過,以上是神學院提供宣教學主修課程的概念。如果未能設立此主修課程,那麼提供宣教季學習對神學生的宣教意識和裝備上,也是大有影響的。

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從1997年開始,除了以上宣教學主修課程之外,每年亦舉行為期3個月的超文化宣教培訓課程。此課程設計超過30門宣教科目,安排許多短宣隊,每年都吸引了數百位學員參加。

這幾年,神學院更逐步強化宣教課程,所進行的措施包括:
1. 在現有的神學課程內提供宣教佈道的主修?(在教牧事奉和聖經研究主修之外加設主修宣教佈道的科目)。
2. 為學生提供特別宣教訓練/ 事工體驗本院第三年級學生在進入見習年或畢業前,可申請參加任何一項國內外異文化為期3個月至1年的特別訓練/事工體驗。
3. 從開設道碩主修宣教學,到提供宣教學碩士/跨文化研究碩士和宣教學博士(英文、中文、韓文三語)栽培了許多宣教士,宣教學者和宣教行政推動人員。

神學院也可為神學生、教牧、領袖及宣教士提供較短期培訓和交流的機會,課程需理論和實踐並重,並以多元化的訓練模式進行。

A 目的

提供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宣教培訓課程,以裝備有志宣教的信徒投身近文化及異文化的宣教大業。

B 特色

i. 提供可讓信徒發揮恩賜和回應宣教呼召的環境,同時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的同道一起切磋事奉:
ii. 接受系統和扎實的課程,向各地各階層各民族文化群體宣教;
iii. 讓學員有機會走到宣教的前線,與同道們並肩配搭出擊宣教。
iv. 讓學員可以與駐院宣教士近距離接觸、生活、互動。

C 模式

培訓採用多元化模式,包括有專家講授宣教科目、小組研究、激勵和代禱、個別輔導、週末工場實地研究及事奉、並於本地及海外從事短宣體驗。

此外,培訓足夠的宣教師資、擴充宣教藏書和設立中文研究資源也是應當著手進行的。

不過,最基本的問題是 :神學院是否在栽培宣教人才上有責任? 答案若是否定,則必對以上的建議,難有寸進;答案若是肯定,那麼就可計畫如何去嘗試,與落實。


主題文章

神學院如何栽培宣教人才

如果中國教會要在2030年差派二萬位宣教士,以回應主耶穌基督的大使命的話,今日世界各地的華人神學院、差會和教會是否已部署好去幫助中國教會訓練和栽培宣教人才呢?筆者認為在訓練宣教人才上,不是單一由神學院去承擔此重任,更應加上教會和差會的配搭,成為「差傳訓練的鐵三角」。訓練宣教人才的內容,簡言之有三方面:第一是屬靈生命(Being),第二是事奉技巧(Doing)和第三是差傳知識(Knowing)。神學院、差會和教會在訓練宣教人才的內容上雖有重疊的地方,但在分工上卻各有不同的重點。神學院要關注於事奉技巧的裝備,教會專注於宣教人才屬靈生命的培育,差會則著重於各方面差傳知識的實踐和經驗的反省等訓練工作。本文主要是探討神學院對栽培宣教人才事奉技巧的裝備,分享有關觀點,望能收拋磚引玉之效。

(一) 神學院與差會的合作

在栽培宣教人才最需要的是要有資深的宣教老師。神學院在揀選合適老師時,不應單看老師的學位背景,神學院更要考慮其宣教生命和相關的經驗是否能對宣教人才有正面的貢獻。

訓練宣教人才談何容易,但要找合適的老師是今日各神學院較難解決的事情。

在神學院教書的老師必須要有相應的學位,才可參與教學。其實在教學上不單有理論的層面,在顧及到所教學科的實用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老師的教學法,包括身教和言教,是否都能激勵同學對所學習的科目產生興趣和追求。

要找到一位有相當學位背景,又有宣教和有關事奉經驗,兼具良好教學法的老師,可謂困難的事。有了合乎神學院要求的學位資歷,卻沒有相關事奉經驗和引導學生的教學方法,對培育宣教人才可說美中不足。今日有相關宣教經驗和有引導學生的教學方法的老師多在差會中,他們若不是前線的宣教士,就是差會後防的管理同工。但可能存在的問題是,這些老師未必擁有可在神學院教學的學歷。

很多教會的宣教講題,多由差會開辦;很多神學院也常邀請差會的宣教士和同工去分享宣教專題。但當神學院要開設宣教訓練課程時,卻只能安排有學位背景的講師擔任。筆者並非要否定有學位背景的講師能勝任訓練宣教人才的工作,但神學院的制度是否可開放,並安排沒有合乎學位資格的差會宣教士和同工,參與培育宣教人才的工作呢?

此外,差會若要自行開辦訓練宣教人才的工作,確實面對缺乏運作神學院的經驗,和有關的管理人力和資源。單有訓練宣教士的軟件,而缺乏運作神學院的硬件,未能予學生接受裝備的好環境。因此,神學院如何與差會有良好的配搭,是栽培宣教人才的方向和目標上先要突破的事。這個突破,將大大增加了神學院的宣教老師,產生更多宣教人才,這或許是神學院想看到的雙贏局面。

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簡稱華傳)的成立是有神的美意。她成立了22年,一方面學習並累積宣教經驗,另一方面期望把有關的宣教經驗貢獻予各地華人教會和中國教會,這不單跳出了單為宣教而宣教的框框,更是對延續宣教有莫大的裨益。華傳自成立以來,鼓勵宣教士要作「學生」,謙卑學習;也要心存國度觀作「老師」,分享宣教心得。為此,華傳的宣教工場就可以產生兩種功能:一為宣教點——開荒、植堂和建立教會;二為訓練點——造就神國度的宣教工人。若神學院能和差會合作,讓這群在差會有實戰經驗的宣教同工成為神學院訓練宣教人才的老師,這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二) 各課程與宣教的整合

要強化受訓者的宣教心志,神學院可考慮把培育宣教人才的各神學學科注入宣教的元素,使宣教與各神學科「整合」起來,重點是讓學生把所學的課程內容,應用在宣教的範疇上。

研究聖經的宣教學者都承認「宣教」是貫穿整本聖經的主題。在舊約聖經,神所使用,帶領外邦人歸向神,遠離偶像的宣教工人是以色列人。因以色列人失職,跌入拜偶像的罪惡中,故此在新約,神揀選了另一位宣教的僕人——教會,帶領萬族萬民歸向三一真神。

宣教學者們也留意到三一神又是宣教的神。父子聖靈三一真神對宣教的對象一樣,但描述的角度不一樣。例如約翰福音3章16節:「神愛世人……」父的宣教對象是「世人」;馬太福音28章19節:「……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子的宣教對象是「萬民」;使徒行傳2章4節:「……說起別國的話來……」,聖靈的宣教對象是說不同語言的群體,而不是單單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馬太福音24章14節主耶穌說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在創世記伊甸園時,福音可說已是傳遍天下了,因為亞當和夏娃是代表全人類的始祖。

今天神學院要造就宣教人才,不單教聖經、世上的知識、音樂,也看能否注入宣教的元素,例如聖經與宣教神學,科學與宣教,音樂與各民族宣教等。筆者曾在不同的神學院參與教學,都採用「整合」的方式教導。若果是宣教學科,例如佈道學、差會行政、宣教學概論、教會增長與復興、宣教神學和宣教拓展史,都已注入宣教元素,不必強調「整合」的教學方法。但如「倫理學」、「講道學」、「釋經學」、「新舊約概論」、「教牧學」或別的神學學科,就會注入宣教的元素,使所教的科目成為「倫理與宣教」和「講道與宣教」等。今天神學院是裝備工人牧養教會,但神學院也需要裝備工人作跨文化和進到不同民族中去領人作主的門徒。神學院訓練宣教人才的課程,不能缺少宣教的元素。

(三) 神學院與畢業生的後續跟進

當神學院的學生畢業進到教會事奉,神學院是否可以繼續支援和幫助他們解決在牧會上面對的困難呢?當受宣教裝備的工人畢業後進入禾場為主作工時,神學院的老師也應該成為他們後方的顧問,繼續幫助他們解決在宣教工場上所面對的難題,而非單讓差會處理和跟進。

保羅在宣教旅程中建立了教會,但因是巡迴佈道的緣故,無法在某一間教會逗留太久。保羅使用「授後服務」的方法,即他所建立的教會若在信仰、牧養和教會紀律等方面遇有問題,保羅願意繼續支持他們,並且為他們解答有關問題。

今天,教會在差派宣教士時存有許多顧慮。其一是覺得宣教士太年輕,人生經歷不多,或者沒有牧會的經驗,所以得先加強牧會事奉的學習。若神學院訓練宣教人才之後能向教會和差會推薦,並承諾繼續關心和幫助宣教士,加上教會作支援的後盾,這必能鼓勵更多的年青宣教士踏上宣教的路。

假設一位弟兄在20歲信主,在教會學習和參與事奉5年,25歲時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大約在28或29歲時就神學畢業了。他可以選擇在教會牧會和推動宣教,也可以選擇在前方的宣教工場上宣教。不管是在前方或后防,因有神學院和差會願意栽培和作其顧問,這都將增加和堅固他宣教事奉的信心。

相信神學院是必定樂意承擔栽培宣教士的工作,受栽培者亦需要有一個謙虛和受教的心去學習。教會不用對有謙卑學習心志的宣教士過份擔心,若加上神學院的督導和關懷,宣教人才在各方面將經歷成長,日後成為別人的老師。


主題文章

再思神學教育與宣教培訓

記得七年前,筆者從工場回來,帶著一個心願——投入神學教育的工作。這心願是為了裝備更多有心宣教的信徒,投身宣教工作。工場嚴重的人手不足,導致宣教士在重重壓力下耗盡,在缺乏支援下損兵折將,福音未能廣傳。七年了,反思神學教育與宣教士的培訓,有許多感觸。遺憾的是未見更多人投身宣教工場,反見起初對宣教滿腔熱誠的信徒,觸碰到宣教的現實後,浪漫激情不再,情願選擇留在舒適的大後方,作推動差傳者。筆者的心願未能達成,回想起來,是筆者過於天真,簡化了鑄造宣教工人的難度,才不自量力地走入神學教育的園地中耕耘。筆者不斷思量,究竟問題在那裡?如何能更有效地的培育宣教士呢?願藉此文分享,在神學與宣教訓練上的體會及心靈的探索。

一、神學教育對宣教培育的限制

宣教士的訓練需要有知識(knowing),跨文化的事奉技巧(Doing)及生命(Being)三方面的裝備,才能陶鑄成為神合用的器皿,使萬民歸主的福音工人。在傳授宣教知識方面,香港很多神學院在課程安排上,宣教科目只得一至二門,縱使重視宣教的神學院,除非是主修宣教,學生接觸宣教的科目也不多,難以讓學生認識宣教的重要性。教會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宣教,為了傳揚基督救贖福音,但我們卻看見神學教育上宣教科目比例之失衡。神學生若缺乏宣教的視野,牧養教會時也難以會在教會中大力推動,引導信徒參與及支持宣教工作,影響可說非常深遠。

宣教課程不足是困難,但有足夠宣教課程(筆者任教的學院已有四至八科的宣教科目),也不代表可以解決訓練宣教士的難題。因為除了宣教學知識外,還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如人品性格、人際關係、團隊精神、事奉技能,靈命追求……在神學院學習,容易傾向知識的吸收,對上述生命功課和屬靈操練,往往陷在知易行難的狀況。花時間與上帝建立關係,對付生命,處理人際關係等等,既沒有學分,且不必向人交待,很容易就在繁忙的日程表中忽略了。筆者在神學院裡曾推動學生每星期向一人傳福音或發單張,培養傳福音的心志,能堅持下來的卻是廖廖可數,可見實踐的不容易。生命(Being)方面的裝備,確實困難……往往有心宣教的神學生,認識了宣教工場的挑戰,內心產生恐懼猶疑,對宣教卻步,至終未能行在異象中。上了宣教工場,因生命破口,或生命的不成熟,當面對壓力和屬靈爭戰,便問題叢生了。

二、主耶穌的門徒訓練

以上是神學教育培訓人才的限制。那如何有效地培訓宣教工人?筆者再思耶穌基督的生命和榜樣。衪在三年忙碌奔波的服事生涯中,把最多的時間和心血投放在建立十二位門徒的生命上。主耶穌對門徒進行的「神學教育」是「門徒訓練」。門徒訓練的次序是先「來」後「去」。先來跟從主,背十字架跟從主,作主的門徒,生命(Being)先被建立,才去與人分享主的生命,引領萬民成為主的門徒。

(A) 先——來跟從主,作主門徒

1. 來跟從我
耶穌呼召門徒「到我這裡來。」(太 11:28)
我們要先到主面前,認識耶穌基督是主,降服在衪的主權下,全然委身跟從衪。
2. 學主樣式
「學我的樣式」(太十一29)
(新譯本譯作「向我學習」RSV譯作learn from me「受教於我」。)
在耶穌的教導下,當一位謙卑受教的學生。學習耶穌的行事為人,處事法則,直到我們的生命被鑄造成有基督的樣式。
3. 肩負使命
「你們當負我的軛」(太十一29)
負軛是指負擔起耶穌的使命,學習承擔起教導真理、宣講福音及醫治生命的神聖使命。(太四23、太九35)。

(B) 後——使萬民作主門徒

馬太福音十一章,耶穌在群眾中,召喚群眾「來」跟從衪,作祂的門徒。馬太福音廿八章,復活的主差遣門徒「去」到萬民中,繼續進行「使人作門徒」的職事。前者的召喚及後者的差遣,都是來自擁有天上地下所有權柄的耶穌基督(太十一27、二十八18)。

昔日使徒跟從主,常與主同在,一同生活、工作。他們聆聽主的教導,看主如何趕鬼、治病,如何走遍各城各鄉,宣講天國的福音。他們不單觀察主的生命,他們也實習操練,後有督導檢討 (路十17-20)。他們的生命經過靈性培育,真理的教導,品格的陶造及事奉技巧四方面的近身訓練,生命被更新,世界觀被改變,也掌握了服事的技巧和處事的法則。當聖靈降臨賜下力量,他們從軟弱變為剛強,被主大大使用,完成使萬民作主門徒之托付。

三. 門徒式的宣教士培訓

筆者認為先「來」後「去」是門徒訓練的次序,也應是宣教士訓練的重要次序。門徒訓練應有效地結合知識、技巧及生命三方面的訓練。有心宣教的信徒先降服在主的面前,接受主的訓練和雕琢,學習付代價作主的門徒。在屬靈的師傳引導下,踐行真理,把聖經真理從頭腦知識轉化成為自己生命的核心價值,靠著聖靈的幫助,活出美善的生命,「道成肉身」住在未得之民中,為基督作見證,使萬族作主的門徒。

上個月筆者帶領學生到創啟地區作跨文化體驗,突遇簽證問題,三位學生和筆者在當地滯留了八天。語言不通,又不明白當地政策運作,奔走在不同的政府部門不受理……遲遲未知歸期,真是心急徬徨。這突發事件,卻是一堂很好的宣教訓練,也讓筆者看見門徒式訓練的好處。多日與學生生死與共近身相處,他們的性格,承受壓力的能力,跨文化生活的適應力,團隊互動磨合等等,都比課堂裡的學習來得真實。在整個過程中,學習信靠上帝,祈禱交託,失望挫折時堅持不懈。筆者按情勢悉心教導、引導和安慰,宣教訓練不再是紙上談兵了。

香港未來十年有不少宣教士將退休回港。他們擁有豐富的宣教經驗,對主的愛和委身,是最佳的宣教門徒訓練者。他們可以成為屬靈父母、教練,訓練宣教士,陪伴年輕的宣教士起步。當宣教士前往工場時,退休的宣教士又可以扮演屬靈勉導,同禱解惑,鼓勵同行。至於門徒式宣教訓練如何進行?在何種場景進行?值得我們再深思探討。此文只是拋磚引玉,希望主內前輩,不吝指教,共同探索適切時代的培訓宣教士模式。

面對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我們期望有更多人願意為主「去」,使通商的絲路成為福音的大路。面對穆宣的需要,創啟宣教的挑戰,我們需要有堅毅又沉著應變的精兵。祈求愛靈魂的主,衪流血犧牲的愛激勵我們,興起更多甘心奉獻,願背十字架跟從主的宣教門徒;更求聖靈引導,賜下適切時代的宣教培訓模式,讓主再來之前,福音傳遍地極,萬民同得主恩。


情繫神州—奔向骨肉之親章

腳蹤

音樂篇

長久以來,我用神給我的音樂恩賜事奉祂,後來神呼召我走上跨文化宣教的路程,這幾年便開始尋求這兩者的結合,但也被前輩提醒:在宣教工場做的事,很多時候跟你的專業或強項是沒有關係的,總是會有新的學習。曾經,神也挑戰我的信心,問我若不用音樂服事,還願意跟隨祂去宣教嗎?最終,我降服了。何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本是我不可推諉的責任。

但萬事仍是互相效力的,感謝神,這第三次前去那地,帶著一把吉他,去到一些我們關懷已久的朋友家中,音樂總能很快地把我們繫在一起。他們彷彿天生就有著隨樂起舞的靈魂,而免不了的,我們總是受邀共舞,我也就硬著頭皮去跳。我看得出來,對他們來說,跳得好不好不是重點,因為是愛,讓我們能一起跳舞、一起歌唱,彼此連結,而我知道,那是神的愛。

此行在音樂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四年前在我面前引吭高歌、自彈自唱的美聲男子小樂。他長時間失意酗酒,因為家裡先是父親過世,再來是小妹阿蘭精神病發作,媽媽近年也開始腦萎縮,種種狀況使得他與大妹百靈被綁在家中,動彈不得,原本唸音樂系畢業要出國深造的他,也被迫放棄夢想。

但這些年的關懷漸漸帶來了改變。百靈的笑容變多了,兩年前就決志信主,今年則更堅定地跟我們說要信主,只是也提到媽媽和哥哥的強力反對。小樂也不再酗酒,已有暫時性的工作,去年還沒工作時甚至自行上網下載編曲軟體,學習如何在家中創作音樂、錄製歌聲,還將他的成果傳給我們聽,雖然我聽不懂他唱的語言,但邊聽還是可以把拼音寫下來,去到他家就能和他一起合唱。湊近電腦一看,他在學的軟體,竟正是我現在上班做配樂使用的軟體呢!我一邊聽他的問題,一邊試著操作給他看。神賜下這種種機會,讓我能很快地與他建立關係,實在太奇妙了!

最近小樂和百靈決定要讓百靈去做有風險的腦部手術,希望全家人能脫離困境,我們也為阿蘭的醫藥費籌款,渴望神醫治的大能臨到。

這次旅途中某天的靈修經文提到:「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十二25)我發現,神最在意的,是我是否願意將全心全人獻給祂。然而最棒的是,當我們以為會因此失去很多東西時,反倒得著了想像不到的豐盛。耶穌來,叫我們得生命,且要得的更豐盛!感謝主,我們是祂的工作,我們從祂所領受的一切,既是祂所賜的,祂就必會負責到底。或賞賜、或收取、或使用、或擱置,我都要讚美,我的腳蹤還要跟隨到底!

公廁篇

通常學語言,會去哪裡學呢?學校?補習班?請老師來家裡?哪裡都好,但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我會在公廁向當地人學語言!原來,我們關懷的某一家人,爸媽相繼過世,留下了三個孩子,只有奶奶在照顧。奶奶身體也不好,走起路來相當吃力。目前他們一家除了靠著奶奶在公廁賣衛生紙維生,另有大姊於三年前放棄學業提早投身工作。現在唸國中的弟弟和妹妹很懂事,一放學就去公廁幫奶奶的忙,但也因此沒甚麼時間和同儕相處。

公廁的服務空間非常狹窄,工作則很簡單。有人掏錢,就給衛生紙,頂多再找個錢。我邊學語言邊幫忙,還有定時打掃公廁。我共去了四次,和他們家人擠在一起。一開始聽著他們操著流利的當地語言對話,基本上是一句也聽不懂,即使曾經學過一年,又自學了兩三年,但近兩年幾乎沒練,也忘了大半。我帶著我的課本,一邊唸、一邊問、一邊聽,又請他們教我一些日常生活用語,他們不僅相當有耐心,更是把我當家人般看待。

原本都是弟弟在教我,他是個立志要作詩人的才子,從小到現在都沒變過志向,而且也不斷有新的創作。他告訴我他寫詩時很有講究,除了要押韻,還要有一定的工整性,更重要的是,他不會寫不好的內容。我雖然不知道他對好的定義是甚麼,也看不懂全部的內容,但是跟他聊聊後,我知道這些詩的靈感都來自於他的生活。譬如他寫家人、寫新年,透過寫詩,他得以把這些寶貴的回憶儲存起來。後來,我們將他的詩選了幾篇,拿給對這語言比較認識的朋友,又將朋友推薦的一些文學著作帶給他,期望能幫助他繼續朝著夢想邁進。

後來,奶奶也加入了教我的行列。她除了教我日常用語,還教了一些激動我心的話,像是:「你還會回來嗎?」是的,我還會回來;「你把我當成你的奶奶嗎?」;是的,我把你當成我的奶奶⋯⋯ 之類的話。她要我下次回去,要記得給她看家人的照片,還猜我下次去一定已經有女朋友了,要我介紹給她認識。就這樣,不知不覺,我的當地語言在四周內進步不少,對他們的愛也更加深,除此之外,我還發現,花時間背單字是我自己該認真下的工夫,不能總是以沒有環境當藉口了,而愛他們的心,也促使我願意花更多時間去學習他們的語言。

最後一次去公廁,由於弟弟妹妹去上課,奶奶身體又不舒服,便由姊姊來教我,這其實是我第一次見到他們的姊姊。我覺得她有教導的天賦,能敏銳於我不懂的地方,且會從身旁的事物、相近的詞彙引導我更快速的學習,又很有耐心地等待我說出正確的詞句。而她給我最棒的禮物,就是留下了她的通訊方式(她是他們家唯一有網路的),以至於我現在回到家,還可以以錄音的方式和她練習對話、問她問題。她最近說我學得越來越好了!我很開心,不過也知道我還差得老遠呢!

我們所不願意去的地方很多,但當神引領我們的腳蹤來到其中,往往卻更能顯出神的同在,我們自己也更能體會神的豐盛恩典。從來讓人嫌惡的公廁,也能成為神同在的地方!

掃墓篇

這是我第一次不在家鄉過清明節,而且還去掃了非自己親友的墓——早期死在當地的宣教士的墓。其實這個行程是很意外參與的,我雖本來就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但沒有想說要去。直到要離開的前一天,約了一位我去的第一天就說要再約出來好好聊聊的同工,他因放假有空,又剛好知道教會有這樣一個行程,問我要不要去,我便跟上了。

那天,去墓園的人真是人山人海。那是一座很大的墓園,應該有上萬人葬在那裡。跟著教會的弟兄姊妹找著了第一位我們要紀念的宣教士,便在墓旁圍了一大圈,一起唱詩禱告,又誦唸他的生平。這位宣教士不到四十歲就死在獄中,留下妻子和唯一的女兒。女兒對父親沒甚麼印象,因為父親總是往外跑,很少陪在她身邊。她還因為父親的背景受到不少異樣對待,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太諒解她爸。後來卻對自己沒有全時間服事神感到虧欠。而她的爸媽確實將福音傳到了當地、建立了教會,也用生命堅固了許多同工。他所建立的團隊與教會,一直到現在都還有深遠的影響力。

唸完生平,我們再唱了一次詩歌。這時有一家人朝我們走來,問我們在做甚麼。我和一旁的弟兄問是不是擋了他們的路?那家人中年紀最長的一位奶奶,用很啞的嗓音說:「不是,YYY是我爸。我們來看他。」原來,她正是那位宣教士的女兒,帶著她的兒子、媳婦和孫女來紀念她的爸媽,當下真的覺得很震撼,莫名地想哭。

教會的弟兄姊妹跟我說,來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碰見過他們。我們都被大大激勵,似乎他們一家也是。宣教士的犧牲奉獻實在沒有徒勞的,而我們會在那裡相遇,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忘記,我們承接了福音的棒子。因怕打擾他們,沒有多聊甚麼,便匆匆離開去了另一區宣教士的墓。如今,那位宣教士常唱的一首歌詞,變得更加深刻:「我願意為主流淚、流汗、流血,把一切榮華富貴撇下……我留下的寡婦孤兒,你必看顧。」

雲彩般的見證人走在我們的前頭,留下了足跡供我們記念,即使有碎石路、泥濘路,再不好走的路,如今看來,卻滿有神的恩典,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十15)走這條捨己的宣教路雖然不容易,卻絕對值得!


胸懷普世—走遍人居之地

訪宣隊不可缺的五顆心

「短期宣教」或「短宣」這名稱常被混淆使用,筆者贊同林安國牧師在《訪宣訓練手冊》提出的正名:短宣基本上是指一或兩年的宣教事奉,而一兩個星期的服事或體驗,則稱為「訪宣」會比較適合。幾年前筆者在某國與一位負責接待訪宣隊及安排内陸地區服侍的傳道人傾談,得知他的辛苦。原來他一年接待了世界各地的訪宣隊有20多隊,包括醫療隊、培訓隊、宣教體驗隊等。筆者聽了非常驚訝,全世界有普世宣教看見又參與推動的華人教會依然不多,但參與訪宣的則非常可觀。至今訪宣的熱潮依然在各地掀起,不同的訪宣隊正不間斷、如火如荼地參與各類宣教體驗。由於親眼目睹訪宣隊帶來利與弊,雖屬較為相對,現嘗試臚列出不可缺的「五顆心」,作為彼此在宣教路上的反思。

(一) 禱告心——宣教路的靈力

「禱告心」是每隊訪宣隊不可缺的,其重要性是斬釘截鐵的,因不論宣教或傳福音都屬於屬靈範疇,在宣教路上的參與,絕對不能掉以輕心,草草出發。訪宣隊不是旅遊團隊,這是教會在訪宣隊出發前就必須讓隊員了解的事。訪宣隊通常會參與工場的培訓或其他服事,隊員務要以禱告來托住自己的服事,而背後亦需要有禱告的支持,此舉表示我們看重的是聖靈的同工、牽引。這樣一方面可讓隊員在禱告上有所學習及操練,另一方面亦可透過禱告給宣教工場的群體及宣教士帶來正面的祝福。沒有禱告托住的訪宣隊,缺乏「宣教的靈力」,恐怕都變成人的作為,人的計劃多於神的計劃。若沒邀請聖靈同工,訪宣隊所作的往往如「曇花一現」般短暫,沒有能力為莊稼的主成就比較深遠又紮根的服事。

誠如舊約聖經宣告說:「不是依靠勢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神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而新約在開展宣教的初期,莊稼的主親自應許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大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可見參與宣教或傳福音的隊伍有主所應許聖靈的同工,為此,禱告理所當然是「中心與基礎」(徒六4),如此傳福音者才能得著作主見證的能力。雖然訪宣隊只有一兩個星期左右的服事,但隊員亦能透過不斷的禱告,清楚聖靈的感動,看見宣教的主的宣教異象,以及祂對個別隊員的心意,並藉著聖靈的動工,一些隊員開始有了在異國作跨文化宣教的心志,而所有隊員因親眼目睹「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的處境,即使沒被呼召委身「長期宣教」,將來也可成為大力支持宣教的禱伴等。訪宣隊的「到訪」便開花結果,醞釀開出了美麗燦爛的宣教之花。

(二) 長宣心——培育全職宣教的使命

記得筆者在進修之後,抉擇回到宣教工場,由於不少認識的牧者們每年都有機會隨不同的訪宣隊去做培訓,故最初也在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留下來吧!不需要再次浪跡天涯,像許多牧者一樣,在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牧會,熟悉的環境,親朋良友總是相伴左右,在故鄉一樣可以一邊牧會,一邊去訪宣,到處去培訓,何樂不為呢?」幸蒙主的保守與恩典,最終不敢違背從天上來呼召的使命和異象,便再次啟航,「離鄉別井」再踏宣教路。

如今在異國參與跨文化宣教,與同路人相伴隨已踏進第18個年頭,筆者認為不論是訪宣隊或是一兩年的短宣訓練體驗,其目的都應該是為宣教的神培育未來「長期全職宣教精兵」。在宣教路上,「長宣心」是每個差傳教會及訪宣隊員要放在心中考量的心志:為甚麼要推動基督徒參與訪宣?為甚麼我要參與訪宣?真實的動機是為了一個「單純的屬靈旅程」,是「一舉兩得」,既可有宣教體驗,也可順道旅遊一下,還是真的想透過宣教體驗了解主到底是不是呼召我成為宣教士?「短宣」這名詞,若不小心,或多或少會給參加者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覺,以為已經有參與宣教了,不需要考慮甚麼長宣了。反之,一些教會撥款支持差傳部的牧者及差傳委員參與訪宣,讓他們親歷「從前風聞,現在親眼看見」,讓宣教視野得以開啟,日後更積極參與推動宣教,回應世界各莊稼地的呼聲。

教會在此的首要使命是為宣教的主培育「明日的跨文化全職宣教士」,其次是幫助會友透過宣教體驗明白神永恆的心意,以全新角度來看世界福音禾場,學習在各層次上(例如信心奉獻、禱告支持)參與宣教。毋庸置疑,訪宣隊的確不能取代長宣,但在聖靈奇妙的作為下,亦可讓一些原本沒有宣教心志的人看見禾場的迫切需要,而開始有了長期宣教的心志。嚴格來說,訪宣隊帶來的長久福音果效不大,但對於隊員多或少都有很大衝擊,甚至生命也因而開始有新的突破,宣教上的看見也出現重大轉變。筆者認識不少全職宣教士便是從訪宣到全職的。

面對21世紀邪惡的世代、末後的時代,上帝宣教子民最大的挑戰和需要是為神的國度培育向全球未得之民作跨越文化宣教的全職宣教士,好讓天國福音傳遍普天之下,神國早日降臨在人間(太廿四14)。從不同宣教報導、文章可見華人跨文化宣教士年齡有偏高的現象,故培育年輕一代成為宣教精兵,應該是全球華人教會最大的挑戰及任重道遠的使命,誠如莊稼的主的教導:「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去收割他的莊稼。」(太九37-38)

(三)祝福心——宣教路上雙線的祝福

宣教的神與亞伯拉罕立約(創十二1-3)所應許的內容之一是福氣: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這經文凸顯出的是雙線的祝福,有頂線的祝福「我必賜福給你」和底線的祝福「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這「地上萬族因你得福」的傳承,不應只當作宣教的口號,而是普世教會要實踐的最終目標。

筆者曾在異國山區目睹一位外科醫生在偏遠的山上教導醫療學生如何動手術(為一位婦女割除子宮),由於山上沒有冰箱,醫生在動手術前預先抽自己的血液一包備用。他因聽見山上緊急需要外科醫生的呼聲,就願意順服神,「去」祝福山上赤貧的群體,不怕山上有內戰的威脅、山路危險等。這位醫生的見證,給予筆者很大的鼓舞及反思。他領受了「我必賜福給你」的祝福,卻沒有讓祝福停留在自己身上,而願意順服神去實踐「地上萬族都要因你得福」的召命。他有一顆愛主體貼主的心,拿一個月假期自費從台灣千里迢迢來到山上作義工,就為了祝福山上的異族群體。這個「去」的行動正是追溯亞伯拉罕及其後裔之約的祝福,而這個宣教棒今天已在亞伯拉罕屬靈後裔「教會」的手中,讓我們傳承下去吧!耶穌基督的教會被揀選被祝福,就是為了祝福萬國萬民。

由此可見,訪宣隊以愛主為惟一的動機(林前十三章),不是為了自己的成就感,或為了得稱讚而參與宣教,而是因為愛主而體貼主愛世人的心腸,去祝福萬族,包括隱蔽的群體。近期筆者接待了一對對宣教有負擔的醫生夫婦的家族小組,接待的目的是為這個國家培育未來的宣教士。小組帶給我很大鼓舞,因他們有一顆宣教心,醫生夫婦在出發前兩天雙雙緊急入院,證實中了骨痛熱症,誰知他們沒因這攔阻而放棄,出院後不久便再安排訪宣,結果他們的到訪祝福了這裡的民族及宣教士。這樣的祝福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卻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善!

從新約聖經看見莊稼的主在復活升天前所頒發給門徒及普世教會的大使命,目標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太廿八19-20),這不是新的使命,「新約」不過是呼應了「舊約」亞伯拉罕之約的宣教使命吧了!唯獨神的宣教子民如今握著宣教的福音棒,故也「義不容辭」承擔了祝福萬國萬民這召命的傳承,讓啟示錄中敬拜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榮耀一幕,早日實現在永恆神的國度之中(啟七9)。

(四)受苦心——願為主受苦的心志

今天訪宣已普遍化,加上廉價航空的便利,只要願意且經濟許可,就業基督徒抽出一至兩週年假,就可參與不同的訪宣隊,到異國配搭服事。雖「人人都可參與訪宣隊」,但不是人人都了解訪宣隊真正的意義及目的,也不是人人都有為主「入鄉隨俗」的意願。實際上,今天不少訪宣隊入住不錯的酒店,有熱水甚至冷氣供應,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操練受苦,吃粗茶淡飯過簡樸生活,忍受野地如廁的不便等。一些地方,為了體貼到訪的訪宣隊,更特別給他們預備豐富菜餚。

筆者早期在非常艱難的山區醫院宣教,面對內戰、風災、營養不良、疾病的威脅,沖涼的水冷如冰(「跳跳澡」名稱由此而來,因同工進洗澡房,總會發出吖吖的慘叫聲,就迅速衝出來)。一些同工為這兩個星期不洗澡還是平常事,在茅草屋每逢雨季時,常有從睡夢中被雨水滴醒的經驗,半夜三更要拿大小水桶盛水;一天只吃兩餐(有時是冬瓜三個月、白蘿蔔三個月),我想起一件最不可思議的事,就是看見醫生在吃烤老鼠,而「入鄉隨俗」的我也隨眾人勇敢吃起老鼠來。在像這樣區域服侍的訪宣隊,就需要操練受苦的心志。

曾聽見山上醫療人員分享接待訪宣隊的經驗,在山區醫院煤氣非常寶貴,因動手術時需用於消毒,但有訪宣隊員竟用煤氣來煮熱水洗澡。每逢訪宣隊上山,總要勞動學生、宣教同工燒開水服侍他們,熟悉使用後也不懂得自發協助減輕同工擔子。總言之,即使時代變遷,訪宣隊隊員在跨文化宣教路上雖不用在沒「苦」之下為了有「受苦心」而「自討苦吃」,但若能夠帶著一顆願意操練「受苦心」,或與本地人認同的心來參與,定會得到更大體驗, 這實為美事。

在一些國家,外國人購買内陸機票特別貴,而豪華冷氣長途巴士則非常便宜,如非有特殊原因,試試坐長途巴士,沿途不但可了解民情,也可跟本地人接觸,坐巴士的時間較長,亦有更多機會分享福音!記得初次坐長途巴士去培訓時,接待的同工感到很驚訝,原來訪宣隊給他們最深的印象就是坐飛機到處飛的一族。最近聽見一位牧者長輩談起一隊宣隊去一個比較落後的地區,因睡的地方簡陋而不敢再來服事的事;另有訪宣隊被安排入住一間不錯的酒店,但剛好電流中斷,就發牢騷埋怨,令安排接待的同工左右為難。雖然訪宣隊大部分隊員都是自費,這已是難能可貴,但因「入鄉不隨俗」,就缺乏給予本地同工認同的胸襟。若想到道成肉身彌賽亞的榜樣,從天上寶座降生在卑微的馬槽,祂一生宣教的足跡何等佳美,不但順服父神差遣甘心成為受苦的僕人,最後死在十字架上,就足叫我們汗顏。倪柝聲的勵志名言值得我們反思:「受苦的心志如果有限,我們所帶給人的祝福也是有限的,我們工作的結果也是有限的」。

(五)同理心——願以基督的心為心

對於物資缺乏的宣教工場,不可缺的的是最基本的同理心,有同理心表示「我願意穿上你的鞋子」來看事情,這樣可對異國文化多一份理解,對宣教同工多一點接納。要免犯的最大禁忌就是,把工場上各樣事情與自己教會作比較,以說教的口吻說:「我們的教會是這樣的……」曾有隊員還沒完全了解異國文化的差異,就發出指令:「為甚麼你不這樣來處理呢?這樣處理不是易如反掌嗎?」,教導當地同工如何改變處理多年都處理不好的棘手問題,可憐被指揮的同工猶如「啞巴吃黃連,有苦自己知」,只能苦笑回應!筆者在偶然機會下聽見這位內心受傷的同工流淚吐露隱情,為此感嘆萬千。硬生生要人採納自己意見,或以上次某宣教服事來作比較,都不適宜,只會造成同工承擔不必要的壓力。

在筆者服事的山區,曾有不成熟的年輕訪宣隊員情不自禁給本地學生「寫情書」,或到處留「情」,使單純的學生為「情」傷神。因當地人貧困,有惻隱心的好心隊員暗中做了些小動作,例如送錢、手錶、名貴相機等,那些沒拿到禮物的學生就心懷不平或產生自卑情緒,認為外國老師沒有愛他們而暗自神傷。訪宣隊離開之後,同工們往往需要花一段時間來處理留下的手尾,以致後來到訪的隊伍需要經過嚴格的考察及培訓。宣教路是一條屬靈的路,惡者在路上放下的誘惑及攔阻無孔不入,防不勝防。訪宣隊不適當的做法,有可能為宣教士繼續走下去添加壓力。

教會熱心推動差傳,鼓勵信徒參與訪宣,確是可喜的現象,但為達更正面成效,行程策劃、事奉技巧裝備等固然重要,若要組成較健全的訪宣隊,隊員的生命素質也是甄選的重要考慮因素,其中可安排在出工場前或後,由適合的人來分享,讓隊員對當地的文化、風俗忌諱、世界觀等有基本認識,使訪宣隊與工場同得益處,免致訪宣隊原本心意是要到工場祝福宣教士,結果卻事與願違,不單達不到預期成效,反令「好事變成壞事」了。宣教路上,讓我與您一起來反思並操練,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編者的話

依稀記得,去年我教會的宣教大會。

一位在宣教前線奔走多年的牧者說,如今在世界各地,驚見神的奇妙大工,彷彿「路鋪好了橋搭好了」,甚至許多創啟地區,也頻頻收穫福音的果子。宣教的巨輪在轉動,不論你我願不願意加入,神不會停止祂的工作和計劃。巨輪持續向前轉動……而有一天我們都將走到這位宣教的主面前。

牧者禱告發出呼召時,我靜心等待。沒有,沒有特別的感動。有一些人站了起來,回應神的呼召。在昏黃的燈光下,我默默在心裡做了一個微弱的禱告。

或許我沒有強健的體魄,也沒有足夠的條件和信心到前線去宣教,但或許我可以寫,用文字宣教……文字能去到我去不到的地方。」

也許神垂聽了禱告,雖然,我仍不太確定。

神學院像個巨大的搖籃,搖出了歷世歷代許許多多的宣教士。教會和差會則似保姆,照料看顧宣教士的各種需要。有差會、教會和神學院的后防支援,能使宣教士無後顧之憂奔走宣教之路。

本期六篇主題文章,讓我認識到了神學培訓和宣教訓練的關係,知道了神學院、教會與差會如今面對的難題和光景。而在整理一封封宣教士的代禱事項時,心緒卻如潮汐更迭,時高時低。

有者適應了當地文化環境,與當地居民相處融融;有者努力播撒福音種子,收穫福音果實;有者在惡劣氣候與環境裡用心耕耘,祈求平安無恙;有者攜帶喪夫之痛,弟兄姐妹的禱告和關懷,繼續宣教的異象。

宣教士的故事,不再是記載在傳記書籍裡遙遠的影像。一則則的宣教故事,彷彿躍然眼前,如此靠近,和真實。
宣教的巨輪轟隆轟隆轉動著……
在這個點上,我戰戰兢兢地跨出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