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推翻他們的桌子

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約翰福音2:16

耶穌到聖殿去禱告,沒想到遇見那群藉聖殿獻祭而圖利的人。有些聖經學者認為,耶穌之所以被激怒,並且大動作將繩子當做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是因為他們與祭司勾結,對一般老百姓所帶來的牲畜百般挑剔,致使老百姓需要向聖殿裡的商人高價購買,兌換獻祭所需用的錢幣,多方面被剝削。這多方面的腐敗與上聖殿禱告,形成極大的對比。最終耶穌在怒氣中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不要將我父的……當作……

人將神設立各樣東西的原意扭曲,轉而成為滿足自私慾望的工具。在耶穌話語中,似乎對這事感到極度不滿。我們雖然以為這事發生在2000年前的巴勒斯坦,但是今天仍然在許多境況中出現。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們自我中心的醜惡;俄國武力侵略烏克蘭,更無視無辜百姓的生命。我們身為宣教機構,在宣教動員與事奉工場上,卻發現許多宗教的信眾,包括基督徒,並不認真跟隨,不過將信仰當作人生修身養性的加分獎牌而已。

「不要將我父的……當作……」,套用耶穌的這句話,我們試著從神所成就的救恩,神所贖回的教會,和神所深愛的人群,一同進行反思。

不要將我父所成就的救恩,當作修身養性的加分

這期雜誌內容觸及不同的世界宗教和它們的信眾。許多人類學家認為,宗教是人類文明過程中的產物,因此各個宗教信仰在它的功能與本質上類同。許多人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宗教基本上都是勸人行善,有宗教信仰的人,多被社會大眾看為是社會中那股正面的力量。但是,基督信仰不同,因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是那些學習「捨己,天天背起十字架來跟從基督」的一群人。耶穌期望他的子民全心全人地跟隨他。跟隨耶穌,不是人生眾多條件中的一個賣點,也不是為了在我們修身養性的努力中加分。跟隨耶穌,是要我們認清基督的使命,然後說:「主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既是如此,那麼投入宣教事工就更責無旁貸。上完了「宣教心視野」、「把握時機」、參加了「華人差傳」、「Urbana」、聽到了牧師/宣教士的分享,那就為基督在宣教領域做點事吧!不要將我父所成就的救恩,單單當作修身養性的加分。

不要將我父所贖回的教會,當作自身享樂的社團

我們每一個人加入教會時,其實都帶有某種需求。有的人因為生病,信徒探訪,後得到醫治,因而信主,來到教會;也有因為從小隨著父母到教會,在教會信主,並建立了屬靈同伴的友誼圈子;更有的是因為移民,在教會找到幫助,安頓身處異地的移民生活,後來信了耶穌,也加入教會;當然也有因為找對象,到教會找好男孩、好女孩,希望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結果信主而加入教會。

我們都有可能因為某種個人的需要,來到教會,並且因為神的恩典,我們信主,成為神的兒女。但有可能我們對神的態度,沒有從滿足自我需要,轉變為滿足神的心意。教會可能就因此成為一個促進我更加幸福的社團組織,而不是一個讓神完成祂普世宣教使命的團體。

換句話說,教會不應該是遊輪,只為乘客提供一個安全、舒暢的娛樂場所。教會應是一艘軍艦,帶著任務使命,從事屬靈上的爭戰,為的是要帶領更多的人前來,降服在基督的名下!不要將我父所贖回的教會,當作自身享樂的社團。

不要將我父所深愛的人群,當作個人野心的工具

二月底俄國軍隊全面入侵烏克蘭,造成寶貴生命的損失,大量難民湧入鄰近國家。而發起侵略戰爭的原因,竟然是對現況不滿,想要恢復往日蘇聯榮光,讓烏克蘭返回過去蘇聯結構中附庸國的身分。肯亞駐聯合國大使說得好:「非洲各國當年獨立的時候,國土疆界是遠在倫敦、巴黎、里斯本殖民時代的強權所畫定的。它們拆散了在非洲原有部落、民族、人群、和家庭,將非洲人民強迫分在不同新建立的國家。如果非洲人民也執著於過去歷史的光景,意圖恢復過去各個族群部落的版圖,那麼可能到今天都還在彼此廝殺。」但是他們選擇了在現實環境、和平中尋求進步,並且追求各國的聯盟合作。

最終要關注的是當前活在其中的人!他們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則則屬於個人的故事,值得聆聽珍惜。把人當作個人野心的工具,是對人的冒犯,更是對神的褻瀆。在我們宣教事工的發展中,也要時常提醒自己,宣教的目的是領人來到基督面前,成為跟隨基督的門徒,成為世上的鹽,世上的光。宣教,不是要我們在地上完成偉大的宗教事業!愛神則愛人,不要將我父所深愛的人群,當作個人野心的工具。

當年耶穌到聖殿中,大聲疾呼地說:「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今天同樣在對他的子民說:

不要將我父所成就的救恩,當作修身養性的加分。
不要將我父所贖回的教會,當作自身享樂的社團。
不要將我父所深愛的人群,當作個人野心的工具。

跟隨耶穌的人,要認真看待救恩的呼召,不單停留在學習做好人,更要付諸行動,勇敢參與基督的宣教使命。

跟隨耶穌的人,要檢視參與教會的動機,不再是享受教會的服務,而是積極投入拯救世人的爭戰。

跟隨耶穌的人,需要尊重神的創造,並為無辜人民生命的保障與福祉而發聲,與神同步。


主題文章

從彼前3章15-16節,看「如何向佛教徒傳福音」

全球知名民調機構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2010年全球宗教景觀——世界主要宗教的規模與部分》一文在2012年12月18日發表,該文稱:2010年全球約有4.88億佛教徒,約占總人口7%。而據民間統計,同年約有七億佛教徒,約占總人口10%。再者,佛教徒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或地區集中在亞太區,約占佛教徒總人數95%,中國和台灣的佛教徒約有2.47億人。

據維基資料,2012年宗教人口列表,佛教徒約有5.21億人。誠然,佛教徒的總人數沒有基督教(24億)和伊斯蘭教(18億)多,但是在華人社區裡,佛教徒的比例非常高。因此,當我們遵守主的大使命時,一定會有很多向佛教徒傳福音的機會。

我們是否了解佛教徒的信仰?我們能否找到基督信仰和佛教對話的切入點,以致基督的福音能更好地傳講?再者,我們如何能更好地接近他們,讓他們從我們身上看到上帝的愛呢?

本文嘗試從彼得前書3章15-16節所帶出來的屬靈原則,給我們提供上列問題的答案。彼前3章15-16節說:

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著無虧的良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

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得出四方面的原則:1.「闡明盼望」的準備;2.「溫柔、敬畏」的態度;3.「無虧良心」的生活榜樣;4.「尊主為聖」的預設前提(Presupposition)。筆者在此嘗試把這些原則應用在傳福音一事上。

1. 「闡明盼望」的準備

使徒彼得說:「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回答各人。」對彼得前書的收信者而言,「心中盼望的緣由」指的是基督徒能行善、能為義而受苦的緣由(參彼前3:13-14)。那是信徒因為有將來的盼望,而將這盼望化為敬虔生活的緣由。我們知道,基督徒將來的盼望是主再來和信徒得榮,而這些與主耶穌的降生、受苦、受死、復活、升天等絲絲相扣、密不可分。換句話說,將來主再來和信徒得榮,是奠定在過去主耶穌為信徒救恩所成就的一切。從這角度來看,信徒「心中盼望的緣由」就是整個基督信仰。

我們基督徒們必須要常作準備,向他人闡明基督教信仰,以期他人能受到聖靈的感動,謙卑自己、接受耶穌基督為個人救主。那麼,我們向佛教徒傳福音時,應該作什麼準備呢?筆者認為至少有兩方面:一是自身的信仰,另一是佛教徒的信仰。基督徒一定要非常清楚自身信仰,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向人闡明基督福音的內涵。同時,基督徒也應該好好了解佛教徒的信仰,在向他們傳福音時,才能辨認出他們是屬於南乘佛教還是北乘佛教?抑或是佛教禪宗、淨土宗或密宗,還是滿天神佛的道教信仰中,某一個類似佛教的偶像,如觀世音菩薩等等。此外,我們也能夠在他們的人生價值觀裡找到一些觀點,作為我們把福音傳給他們的切入點。

眾所周知,佛教教主釋迦牟尼面對人生苦難,悟出四聖諦的道理。我們可以佛教四聖諦的苦、集、滅、道各諦分別與基督信仰的苦難、罪觀、永生和救贖直接切入進行兩者之間的對話。又知世界觀影響人生觀,人生觀影響價值觀(如圖),我們可以從價值觀(如倫理道德方面的孝親)或人生觀(如禪宗的平常心),進行基督信仰與佛教的比較,然後往最核心的世界觀作深層次的探究。

那麼,在回答他人有關基督教信仰之準備上,我們信徒該做些什麼呢?這答案與宗教對話的三個基本層面相關,那就是:「辯護」、「出擊」和「證明」。「辯護」指的是當對話者質疑或誤解基督教信仰時,給予辯護、提出解答(參腓1:7,16)。「出擊」是針對對話者信仰體制的不足和錯誤,進行揭露和批判(參林後10:5)。而「證明」就是當對話者對基督教信仰的真實性有所懷疑時,我們可以提供理性的證據(參約14:11;20:24-31;林前15:1-11)。這三者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進一步說,若我們要更清楚地辯護或證明自身的信仰,我們就必須要更深入地了解、掌握它。若我們要言之有物地揭露和批判對話者的信仰體制,我們也須要清楚認識對方的信仰。

總之,作為基督徒,我們首先必須清楚了解自身的基督信仰,也必須了解聽道者的信仰內涵。我們應該知己,也應該知彼,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闡明盼望」基本準備。

2. 「溫柔、敬畏」的態度 

彼得教導信徒在向別人分享「心中盼望的緣由」時,態度要溫柔、敬畏。這句話說的是要溫柔待人,尊敬他。主耶穌教導我們:「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a)基督徒代表耶穌基督證明和辯護基督信仰,因此務要避免把信仰對話變成戰場,在言語上爭強好勝。我們應有溫柔和尊敬的態度,加上內心迫切代禱,祈求聖靈感動聽道者的心,好叫他能明白真道、接受救恩。

3. 「無虧良心」的生活榜樣

接著,彼得教導信徒要過一個「無虧良心」的生活。他說:「存著無虧的良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這「無虧的良心」、「好品行」指的是什麼呢?彼得前書3章13-14節說:「你們若是熱心行善,有誰害你們呢?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按此看來,彼得鼓勵初期教會的信徒要「熱心行善」,意即要行神所喜悅的事。對他而言,若信徒熱心行善,又會有誰加害于信徒呢?即使有人因信徒行善而加害信徒,那麼,信徒就是為義受苦,是有福的人。

我們在此看見,「無虧的良心」意指熱心行善、行神喜悅之事的好品格。基督徒傳福音,不僅要言傳,更要身傳,叫眾人看見我們的好行為,就把榮耀歸於神。全球化的今天,許多人為了更好的事業發展、更自由的生存空間、下一代獲取更好的教育或更舒適的物質生活等原因,移民到其他國家,從而造成全球龐大的人口流動。新移民初來乍到,如果基督徒能給予他們及時的關懷和幫助,定能讓人從我們身上看出我們是主的門徒。

全球化雖然給許多國家帶來經濟昌盛,卻也形成民眾貧富兩極化。中國大陸內地許多小城市和山區裡,住著許多生活貧苦的人,甚至沒書讀的留守兒童。基督徒是否願意伸出援手,讓他們看到信徒該有的「知行合一」生命見證?還有,近年來世界多處天災人禍連連,許多人一夜之間家破人亡。基督徒是否願意幫助他們重建家園,提供心理創傷治療,讓他們領會到上帝無條件的愛?

基督徒的好品行,不僅能讓周遭不信者放下成見,願意虛心地領受基督福音,甚至讓那些譭謗者感到羞愧。

4.「尊主為聖」的預設前提(Presupposition)

最後,在向佛教徒傳福音時,我們一定要謹守「尊主為聖」的預設前提,誠如彼得所言:「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彼前3:15; 請參羅10:9;林前12:3;腓2:11)。「尊主為聖」意即「我們心中應常因基督的聖潔、忌邪、榮耀……而產生一切尊榮、敬畏、不敢隨己意行事的心。」本節經文的上文是「不要怕人」,而這節經文卻是「要尊主為聖」,兩者可說是截然相對的。

作為基督徒,我們必須尊主為聖,這種「尊主」不僅應用在我們的讀經、禱告、建立一個與主基督親密關係的靈修上,這「尊主」也必須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上,包括布道。那麼,我們如何把「尊主為聖」應用在向佛教徒傳福音上呢?筆者認為至少有四個重點:論證基於敬畏神、高舉主話語的權威、絕無中性的立場和全然委身於基督的主權。略以簡圖示之。 本文把重點放在「絕無中性的立場」 的探究上。

「絕無中性的立場」指的是,基督信仰的世界觀、三位一體神觀是獨特的,無法與其他不同世界觀融會貫通。當我們研究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信仰或哲學時,即使我們看到它們會有類似的人生價值觀或倫理道德的勸誡(如基督教的愛與佛教的慈悲或儒家的仁,「宗教都是勸人行善」等),但是當我們繼續往它們的核心信仰探究時,我們會很容易發現它們之間世界觀的差異,諸如有神論、無神論、空無論、理想主義、經驗主義和懷疑主義等等(以簡圖示之)。

而這些世界觀卻是基礎性、核心性、甚或不可貫通性,比如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有何關係呢?有神論與無神論又有何相干呢?不同信仰者都會以某些宗教經驗、經書典籍或自身的文化傳統作為信仰依據,從而形成了自身所執著的、絕無中性的立場。舉例而言,太虛大師批判基督教的創造論和神觀是不合科學、不合理性的,故此不可信。殊不知,我們人類無法用科學和理性來證明神和祂的創造,我們也無法以科學和理性來證明神不存在(無神)——有神論和無神論都是屬於信仰/信心系統,是人類透過前人的教育(無論是書本或經驗的傳授)後用信心來接受。故此,我們會看到這麼一個現象:兩個世界觀截然不同的宗教對話者在進行世界觀對話時,越是執著自身信仰的一方,就越排斥對方的信仰論證,形成水火不相容的局面。總之,筆者認為在傳福音時,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不該也不能容許中性立場的存在。

再者,向佛教徒傳福音時,我們可以使用某些類似的觀點(如基督教的愛與佛家的慈悲)作為傳福音的切入點或接觸點(The Point of Contact)探究,從而進入到深層的世界觀做比較。我們在傳福音、進行宗教對話時,態度上一定要溫柔謙和,不進行人身攻擊,但在核心信仰立場上卻不妥協。我們一定要高舉基督福音,以聖經作為信仰和對話論證的依據。我們不必牽強求同,乃應實事求是、據實比較。

同時,我們也應該學習互相尊重對方的信仰選擇(即使對該信仰感到極其不適)。這樣做的話,不僅為了保持彼此間的和諧關係,更是學習順服基督的主權,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做的是忠忠心心傳講神的話語,並且深信神必定藉著祂的話語向聽者啟示祂自己,並在祂自己所定的時間裡引領聽者歸向真神,誠如使徒保羅所言:「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3:6)

但願以上不避淺陋、野人獻曝的交流,能夠拋磚引玉,在布道一事更上一層樓,同展神國是盼。共勉之!

  1. 請參https://fo.ifeng.com/a/20151023/41495470_0.shtml
  2. 請參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宗教人口列表#佛教徒
  3. 南乘佛教亦稱小乘佛教,而北乘佛教亦即大乘佛教。前者主要盛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而後者則主要盛傳於西藏、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地。
  4. 這三者是中國目前最流行、最多人信奉的佛教宗派。
  5. 「回答」一詞原文是απολογια,亦即defense、辯護、答辯等。
  6. 以上宗教對話三個層面的想法是來自John Frame, Apologetics to the Glory of God,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7. 原文是φ βου, 可譯respect、尊敬。基督信徒對神要敬畏,對人要尊敬。
  8. 有關presupposition一詞,請參John Frame, Apologetics to the Glory of God,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9. 參陳終道,《新約書信詳解》(香港:金燈檯出版社,1997年),頁792。
  10. 這些看法取自John Frame, Apologetics to the Glory of God.
  11. 有關科學、神本、人本世界觀的交鋒,請參陳慶真,《世界觀的交鋒》,台北:校園,2002年.
  12. 甚至有神論也分唯一神觀 (Unitarianism, 強調神是一位一體的,否認三位一體神觀) 和三位一體神觀 (Trinity), 兩者之間存在許多差異。
  13. 請參上文筆者所著:《太虛大師對近代基督教在華傳播的回應》一書。
  14. 能被科學、理性證明其存在的神就不是神。換句話說,能證明神存在的科學、理性比神還大,它是神上之神。

主題文章

新月子民——認識我們的穆斯林鄰舍

還記得多年前我和丈夫搬到中東的第一天,那時已是晚春,天氣開始暖和了起來,因此我們就寢前並沒有把窗戶關上,借一點和煦晚風伴著入眠。黎明之前,附近清真寺喚拜塔(或稱宣禮塔)催促晨禮的廣播震天價響,急急將睡夢中的我們驚醒。那一刻,我們開始體認到自己住在一個穆斯林國家。

伊斯蘭教(或稱回教)是目前僅次於廣義基督教(包括東正教、天主教和東方教會等等)的世界第二大宗教,常以新月作為其標誌。伊斯蘭據信是由穆罕默德在主後第七世紀所建立。在穆罕默德過世後歷經四位接班人,也就是所謂的四大哈里發,同時發生了許多政爭和刺殺,包括第四位哈里發阿里(穆罕默德的堂弟與女婿)遇刺。他的死導致遜尼、什葉派的分裂,阿里的追隨者成為日後的什葉派,目前約佔穆斯林總數的10-20%,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和部分南亞和海灣國家;而阿里死後興起幾個阿拉伯王朝都是屬於遜尼派,遜尼目前占穆斯林總人口75-90%。現今中東地緣政治的衝突幾乎都可以找到遜尼、什葉兩派相爭的脈絡。但穆斯林在官方論述或學術著作上常常刻意淡化什葉、遜尼派之間的嫌隙,聲稱他們和睦相處,沒有分裂。然而根據我們過去十幾年來實際接觸、服事穆斯林的經驗,這兩派信徒之間的歧見非常大,甚至兩派都有人跟我們說,「某某派不是真正的穆斯林」,或是「比起某某派我更喜歡基督徒」。

穆斯林國家的地理位置、族裔、語言涵蓋甚廣,包含了世界最富裕和最動亂貧困的幾個國家。除此之外,伊斯蘭還有許多不同教派分支,什葉遜尼只是兩大主要教派。他們對古蘭經以及聖訓(al-hadīth)詮釋的不同,也使穆斯林之間有分歧。我和先生從2010年開始先在芝加哥地區參與本地跨文化的穆斯林難民事工,接著在2015年受差派到中東服事至今,接觸、服事過的穆斯林橫跨北非、中東到西亞,也包括什葉和遜尼派。他們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卻又有微妙的相似之處。我在此列出三點,簡要介紹他們的相似之處:

(1)好客

我們服事穆斯林群體十多年來,深深體會到他們熱情好客的文化。即使他們可能經濟拮据,也要拿出最好的東西來款待客人,完全就像聖經說的:「客,要一味地款待。」(羅馬書12:13b)。

其實中東文化非常貼近聖經時代的習俗,他們保存了聖經中慷慨接待客旅的優良傳統。記得我們在第一個工場服事難民時,有些敘利亞難民在宰牲節邀請我們到他們家吃飯。吃飯時,我注意到他們預備了一大桌的菜飯,但雞肉只有幾塊,是招待客人吃的,他們自己不吃。貧困難民對我們這樣的慷慨款待令人感動。後來有次我們在教會分享,放了那次到敘利亞難民家吃飯的照片,結果有位華人弟兄看到投影片提出質疑,說他們預備的飯菜那麼豐盛,一點也不像難民,令我哭笑不得。

(2)對基督教義的誤解

和世俗化的國家相比,對穆斯林談論屬靈、宗教話題相對容易許多,畢竟宗教深入他們日常生活每一個層面。但是要穆斯林接受福音就有許多攔阻了。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困難之一在於基督教與伊斯蘭的相近之處,以及穆斯林對基督信仰根深蒂固的誤解。例如古蘭經提及耶穌,尊稱祂為先知與神的道,但不相信祂是神子從聖靈所生亦否認祂的神性。古蘭經也尊崇馬利亞以及許多聖經人物,諸如亞當、挪亞、約伯、亞伯拉罕、約瑟、摩西、大衛、約拿等等並尊他們為先知。穆斯林相信末世時耶穌會再來施行審判,但不相信耶穌被釘死在十架上、第三天復活。這些對基督教義的曲解,攔阻穆斯林歸主。

(3)榮辱文化與群體性

穆斯林和華人一樣深受榮辱文化(Honor and Shame Culture)和群體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的影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個別的穆斯林歸主往往帶給家族極大的恥辱,因而招致暴力甚至殺身之禍。這也造成了穆斯林歸主的困難。因此,若是能以家庭為單位向全家傳福音,一家人一起尋道是最理想的。當然每個家庭之間差異很大,我和先生服事穆斯林多年,門訓過的穆斯林背景歸主者,有的遭受到家人逼迫甚至死亡威脅,有的告知家人他信主卻相安無事。禱告祈求聖靈在不同的情況下賜給我們諸般的智慧。

散居穆斯林的宣教契機

在這個全球化且動盪的時代,神在穆斯林移民和難民中大大動工,使流離失所者在苦難中親見神。過去十幾年我們在穆斯林難民當中服事,親眼見證許多難民歸主。此外,因著人口流動,世界各地的華人弟兄姐妹不需要去到穆斯林國家,在家門口也有機會認識穆斯林移工,向他們分享信仰。願神能藉著我們把福音帶給這些被迫離鄉背井的穆斯林難民、留學生、移工與移民。當我們回顧教會歷史,以及研讀聖經使徒行傳的記載,同樣看到神如何使用散居之民(Diaspora)擴展祂的國度。如果你的教會曾參與留學生或新移民事工,或者你自己就是留學生或新移民,應該也曾親身經歷神的工作。我禱告華人基督徒也能以同樣的愛心與信心接待穆斯林鄰舍。

常常有弟兄姐妹問我們如何和穆斯林傳福音,根據我們過去服事穆斯林的經驗,在此跟弟兄姐妹分享幾個步驟:

(1) 禱告求神動工

感謝神這二十多年來,因著許多宣教機構的推動以及禱告運動(例如30天為穆斯林禱告運動、Prayer Cast等)的推行,華人教會已漸漸注意到穆斯林群體的需要。禱告可說是所有事工的起點。當弟兄姐妹對身邊的某個穆斯林鄰居、同事、同學有負擔,想要向他們傳福音,最好就是從禱告開始,求神開門讓我們有機會交談,並且賜給我們智慧的話語。

(2) 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撒種

穆斯林一般來說尊重信仰虔誠的人,也樂於談論宗教。我和我先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表明我們是基督徒的身分,有機會就分享聖經話語,希望可以激發屬靈的對話。如果對方有正面的回應,我們就分享得更深入,藉此廣泛地撒下福音種子。如果遇到宗教節日,更是談及信仰的最佳時刻。

(3) 主動表達關心、建立關係

平常主動寒暄問候,建立關係與信任,同時也默默為他們禱告。當他們有需要或困難,向我們分享時,我們除了可以提供安慰關懷和幫助之外,也可以當面為他們禱告,穆斯林通常不會拒絕我們的禱告。

(4) 探訪與款待(注意飲食禁忌)

不論是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慶、華人節日或當地的官方假日,都是邀請或拜訪穆斯林的好時機。穆斯林本身通常友善好客,若是得到當地人的邀請接待,他們也會感到備受尊重禮遇。在家中是分享福音最佳的場所,若是全家人能一起聽到福音是最理想的。但招待穆斯林時要注意飲食禁忌,豬肉、酒精絕對要避免,若是讓他們不小心吃喝到禁忌的飲食,友誼、信任就會破裂,辛苦建立的關係恐怕也難以修復了。

結語

當我們聽到穆斯林和伊斯蘭教,我們腦海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是身穿罩袍、頭戴面紗的穆斯林婦女?還是成千上萬身披白布的麥加朝覲者?或是冒生命危險偷渡到其他國家的難民?抑或是蒙面高喊真主至大的恐怖分子?我們若是真實地接觸穆斯林,與他們為友,就能化除這些刻板印象,而真正將他們視為和我們一樣的、活生生的人,和我們一樣需要福音與神的恩典與慈愛。

  1. 此為遜尼派穆斯林五功之一的「拜功」,即一天朝向麥加禱告五次:黎明前、中午、下午、日落、夜晚。什葉派穆斯林有「十大宗教儀軌」,其中也包含拜功,但禱告次數和遜尼派不同。
  2. 即古爾邦節,又稱大節,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穆斯林相信先知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忠實執行真主阿拉的命令,打算獻祭自己的兒子易司馬儀(以實瑪利),而非聖經記載的以撒。此節日為紀念此事件。
  3. 關於更多世界各地難民的故事見證,請參閱Refugee Diaspora: Refugee Diaspora: Missions amid the Greatest Humanitarian Crisis of Our Times, Edited by Sam George and Mariam Adeney, Pasadena, CA.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18 (暫譯: 散居的難民)
  4. 其他穆斯林宣教契機,請參閱筆者所著「現今世代穆斯林宣教的挑戰與契機」,《宣教新世代》第三章,2020年華傳出版。

主題文章

華人民間信仰基督福音

華人宣教必須先了解華人的民間信仰。華人已有數千年的文化歷史,民間信仰流傳習俗,根深蒂固。他們的心靈不是一張白紙,早已五顏六色,正如主耶穌親口說的撒種比喻,道種落在路旁,或淺土石頭地,或在荊棘叢中,經不起惡者的引誘。患難逼迫、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這些都容易使人在民間信仰中跌倒而不自知。足見向華人宣教的宣教士,勢必要對華人民間信仰的實情及其偏差,先有深切的了解與對策,才可以使其回歸正道。

華人民間信仰發展的原因

自古以來,人們為了希求自身生存的順利與美滿,趨吉避凶、除邪消災,實為人類心理的共趨。自然以及人為環境的衝擊與變遷,所造成的災難與意外,在所難免。因受限於自身的智能不足,以及人性的軟弱,多是無能為力,又不甘心忍受,就必然多方尋求超自然的神明幫助,以得到安慰或解除。為了速效心理,自陷急功近利,只求靈驗不問後果。如此偏差的心態,極易陷入黑暗勢力的圈套而不自知。這種不求甚解只求靈驗的衝動,自然造成無數民間信仰的產生與發展。而華人因為歷史悠久,文化內容繁複,故華人的民間信仰內容極其龐雜,實為必然!

華人民間信仰的現況

顯著的例子有:福祿壽禧、天官賜福、仙人指路、玉皇大帝、城隍爺、土地公,財神、灶神、關聖帝君、瑤池金母、八仙、黃大仙、佛祖阿彌陀佛、彌勒佛、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月下老人等等,說不勝說的諸天神佛仙人之多神崇拜。華人為了孝順、感恩、積德、慎終追遠,特重喪葬,獻祭食物、金銀冥紙,以及敬拜祖先為家神,家有神主牌野有墓祭的祭祖信仰。如在新加坡清明節燒給祖先的祭品,通常是一棟紙糊的別墅,而且內部陳設有電視冰箱一應俱全。此外還有僕人和轎車。在台灣民間祭祖燒冥紙一年具統計高達百億台幣,而冥紙更是花樣百出,有美金台幣發財卷,為的是供給亡魂在陰間享用。雖然華人年輕的一代甚為現代化,但仍繼續習俗,不敢放棄民俗信仰。今日台灣竟然出現一種新行業,專門為人祖屋中祖先神牌,以及諸種在家祭拜的各種神明牌位,代為移送相關寺廟及公墓寄存先人骨灰處,合一寄存。但遇節日祭日仍不免繼續民俗行動。

華人一般民眾總是深信靈魂不滅,有陰司鬼府,閻王掌理生死賞罰。喪禮特別陰陽兩顧,更提倡鬼節七月半鬼門開,孤魂野鬼都來到人間享受吃食,形成家家路祭,拜好兄弟。台灣叫七月鬼節大拜拜,極為普遍,傳統上又有鬼王鍾馗殺鬼除妖,更有過陰通靈,超度亡魂,燒紙燒香的種種鬼魂信仰。另外還有提倡無極老母收圓普渡;主張儒道釋耶回五教歸一,守玄關竅念五字真訣,報合同即可超凡入聖,直達理天的一貫道信仰;功能神明,渡海保平安的媽祖信仰——中國東南沿海極為流行,台灣更盛,澳門英譯即以媽祖廟名之。

民間更多透過靈媒避災祈福、收驚改運、念咒治病、安胎求雨,更有巫婆焚香念咒,假借神明替人驅邪醫病,設立祭壇捉鬼弄神使人受騙的各種巫術信仰,以及通過鬼神預知命運吉凶的占卜、命相、扶乩、靈媽、碟仙,粵人叫問米,閩南人稱問神,客屬潮人叫落筒,下神打坐,風水堪輿等等信仰。更甚者崇拜動植物、自然景象、以及庶物的泛靈信仰,真是千奇百怪,多到不勝其說。但這些民間先入為主的信徒者眾,在福音真理宣教上造成重重的攔阻,不一而足。

華人民間信仰的偏差

當人面對生命疑惑卻又找不到答案;當人面對迫切需要解決困難,卻又無能為力;當人面對社會的競爭壓力,卻又毫無把握;當人面對不治之症,卻又束手無策;當人面對心靈飢渴,卻又苦無滿足,再加面對未來命運的好奇心理,以及功利主義作祟,就很自然的會去追求靈界超自然力量幫助,舉凡一切稀奇古怪的事,只要它靈驗,能為我解決困厄,能賜我財勢福祿壽考,不管這力量何來,也不問是何方神聖,一概不假思索地把它當神明來膜拜。危險可知,而靈驗究竟是真是假,終局是好是壞,皆不去深思。況且並非所有的真實與靈驗的事,都是對的、好的、有益的,靈驗的最後或背後的目的何在,更應小心分辨。聖經約翰壹書4章1節說:「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應檢驗人的問題解決後,心中得到自由釋放平安,還是被束縛、焦慮、恐懼不安,是否給你生命的意義與永生的保障,則更是值得深思。

偉大的信仰非僅給人精神寄託,更給人心靈真正的滿足,獲得生命的豐盛。看華人民間信仰諸種情況,可證人們心靈深處是何等迫切需要真神,而民間信仰的心態和動機又是何等的可憐可悲與無奈。其嚴重的缺失,是在於只從人生現象外在的痛苦來求醫治和排除,卻無從人性根本問題、內心的罪性來解決。華人民間信仰的心理只是為了生活的保障,不問青紅皂白的什麼都拜,並且皆以擬人化如人間尊位,且賦予五官感覺思想,有生日、食慾、住所,用錢護從,可以說,都是人造的神明,反為其所利用。

而且民間信仰,只求靈驗,以及個人功利的滿足,按照人們自己的愛惡,以決定對神的敬拜,交替取捨,皆由個人私心,使人神本末顛倒,其偏差錯誤太大了。聖經上說:「你到了耶和華——你神所賜之地,那些國民所行可憎惡的事,你不可學著行。你們中間不可有人使兒女經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觀兆的、用法術的、行邪術的、用迷術的、交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因那些國民行這可憎惡的事,所以耶和華——你的神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申18:9-12)更說:「不可偏向那些交鬼的和行巫術的;不可求問他們,以致被他們玷污了。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31)聖經在加拉太書5章20-21節更明確指拜偶像邪術的,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足證人必須棄邪歸正,接受基督福音真理,才是正途。事實上,世人存著好奇心,對靈界的事,幼稚無知,心靈空虛,缺乏安全感,就給旁門邪道開了一扇大門,讓它乘虛而入。行邪術的多數以邪治邪,結局落入黑暗圈套,引人走向沉淪。

面對今日,論及華人一詞,乃是泛指源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種姓而言。自20世紀中華已被改稱為56種民族聯合,呈多元文化現象,然而由於通用語言文字的統一普及,在14億多人口中漢族人口超過13億多,其餘55種民族全部合計人口不足一億。雖然其他各民族傳統信仰中,亦有少數相異處如新疆維吾爾等少數民族及寧夏回族,以及西藏蒙古的藏族蒙古族,還有東北邊疆的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論及其人口仍屬極少數。而其他相同處也極多。檢討華人中除回教及佛教密宗信仰少數外,其餘90%以上,仍屬普通民間信仰的迷途者。何況回教信仰及佛教密宗信仰者也同樣是迷途者。因此若能明哲分析華人民間信仰的偏差謬誤,透過愛心引導其歸回純正的耶穌基督福音真理,確是急待榮神益人的事工。尤其現今物享文明極端發展,人們心靈更形空虛,華人的民間信仰,豈能滿足飢渴慕義人的需要。這正是大好宣教良機,試問基督徒舍我其誰?

增強華人福音廣傳的必要與方法

世人一般不能割捨的就是追求肉體及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高抬自己,偏行己路的世俗人生價值觀、錢財、權勢、名望、學問、愛情等等私慾的滿足。民間信仰的作用也在持續保持助長這屬世慾望的不斷獲得。但是這些生不帶來死難帶去的事,終必轉眼成空,使在世上追求的似乎為理想,卻實為幻想,終身的努力,卻落得全成了遺憾。再說世人面對人生皆同有三大焦慮:一為自己的命運難明,對死亡也茫然,二為生命常感空虛,生活總覺得實無何意義,三為自我良心的自責,常有罪惡感及被定罪的擔憂。對此華人民間信仰種種想法及做法,難以真正解除困惑。只有基督福音才可以徹底解決。聖經詩篇一一九篇130節說:「你的言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使愚人通達。」基督福音實在是最寶貴的。

華人陷在民間信仰的迷霧中,急待福音真理來解困的人實在是急迫又人數眾多。身負宣教使命的基督徒豈能耽延,而辜負主耶穌基督的宣教大使命?何況同為骨肉之親者,更是責無旁貸。深盼主內同心禱告,求神開路,使眾教會彼此提醒,加強體認事工的重要,以教會聖工人員為模範,強化信徒對華人民間信仰的深入了解。同時也需增進大家的自我辯道能力,盡力培訓相關智能,擴增宣教負擔,企盼與主同工,早日完成向華人宣教的聖工。尤其是全時間奉獻,為主耶穌基督福音宣教的宣教士,更當充實對民間信仰與基督福音的認知,以達知己知彼,才可為主打那美好的戰。


i宣

你靈不靈?
——宣教士談聖靈充滿

「聖靈充滿」在教會中一直都是令人充滿好奇又常引起爭議的課題。一方面,所有基督教會都承認聖靈的位格,以及祂對神國事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家對聖靈工作方式的看法和經驗卻大有分歧,以致一般人也以此來給教會分類——或靈恩,或不靈恩(儘管我並不完全贊同)。為了不引起衝突,很多人避談此課題,以免被貼標籤。可是,這樣好嗎?這個議題究竟有何重要性?

稍懂一點聖經神學的人都知道,聖經中唯一記載初代教會宣教事蹟的書卷——《使徒行傳》是一本強調聖靈工作的書。全書直接或間接指向聖靈的記述至少有57次,其中「聖靈充滿」就出現10次之多,而且書中描述聖靈的工作也是多樣性的,包括加增勇氣和能力、引導、行神蹟等等。由此可見,聖靈的工作對宣教不單是重要的,也是主導性的,這正是初代教會的宣教工作如此大有能力的原因。今日教會的宣教工人,絕不可輕忽聖靈的充滿。

我頗感恩,過去多年的全職服事中,有許多機會走訪和服事對聖靈持不同觀點的教會。本文是我過去多年與不同教會、不同宗派信徒交流所得,加上多年教授聖經課與神學課,再融合本人宣教與屬靈經歷之反思,尤其針對一些我認為常見的迷思,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啟發。

一、聖靈充滿是罕見的嗎?

在一次線上小組聚會中,當天的主題就是「如何被聖靈充滿」,帶領者給組員發出了一個問題:「你有被聖靈充滿的經歷嗎?請分享。」針對這個問題,開口分享的人很少,而且內容都是一些有特殊感受或印象深刻的經歷。有人提到他在受洗時有一股暖流從頭頂流到腳尖,另一個人提到他在敬拜中被神深深觸摸、淚流不止,還有人提到他在聚會中忽然間就講起方言來。很自然的,其他沒有類似經歷的組員就不敢發言,他們可能因此認為自己沒有被聖靈充滿(即使是那些有經歷的人,也可能不會認為自己平常有被聖靈充滿)——被聖靈充滿似乎是信仰歷程中極為罕見的事。

回看聖經,保羅寫道:「不要醉酒……乃要被聖靈充滿。」(弗5:18)這句話在原文是現在進行式,意味著保羅期待讀者持續性地保持這種狀態。在路加記述中,初代教會面對日用飲食分配不均的問題,使徒就提議選舉執事負責管理膳食,其中被選之人的條件之一就是「被聖靈充滿」(參徒6:3)。顯然, 「被聖靈充滿」是當時的常態,以致信徒平時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看到他們是常被聖靈充滿的,其中並沒有提到任何超自然的經歷(應該不會是請大家臨場表演一下被聖靈充滿吧?)。「聖靈充滿」的經驗比一般想像的更常見,或至少應該是如此。

二、聖靈充滿一定是超自然的嗎?

「聖靈充滿」為什麼會變得「罕見」?這是因為很多人總是將它想像為「超自然的」。聖經當中的確有超自然的例子,其中眾所周知的就是講方言,尤其是各國的語言,還有見到異象等,但實際上這些例子並沒有一般人以為的那麼多。在更多的記載中,聖經並沒有描述是否超自然,只是讀者容易產生這種聯想。值得注意的是,聖經一次也沒有把「聖靈充滿」與人主觀的感受(如:暖流)關聯起來,只提到被充滿者客觀的表現(如:放膽傳講神的道)。

正如上文所述,保羅既然要信徒常常被聖靈充滿,不可能等同於要信徒常常處於「超自然」狀態。或者我們可以說,其實任何一種聖靈工作的形式都是「超自然」的,只是有些屬「超越自然」,有些則屬「超級自然」。

三、聖靈充滿是一時的嗎?

擁有聖靈充滿的「超自然」經歷的確是好的,我們不應該制止或否定,但是也不能以那經歷視為被聖靈充滿的唯一標記,甚至不是必然的標記。有超自然經歷的人,有一些的確是被聖靈充滿,但另一些則不見得(最明顯的例子是太7:22);同樣的,沒有超自然經歷的人,有一些的確沒有被聖靈充滿,但也有一些是被充滿的。判斷被聖靈充滿的肯定標記,不應該是「被充滿時」的感覺或狀態,而是「被充滿後」的成長和表現——我們有沒有更愛主、愛人?有沒有更渴慕聖潔?有沒有更多平安、喜樂和盼望?有沒有更委身於教會的事奉?有沒有更火熱、放膽地傳講福音?有沒有更與教會弟兄姐妹合一?……聖靈的工作不可能僅僅是讓人「嗨」一下,祂工作的目的是要更新和改變人的生命,使我們更好地行在神的計畫中、長成基督的身量、成全神對我們生命的目標。

在我所觀察到的一些例子中,有好些強調要追求聖靈特殊經歷的人,他們主張,基督徒若沒有這些經歷,靈命就很難成長、教會也難以復興。奇怪的是,他們不見得個個都是教會中火熱參與服事的人。

四、聖靈充滿完全是被動的嗎?

講到如何被聖靈充滿,最常見的主張就是透過禱告,祈求聖靈來充滿,很多詩歌也是這麼寫的。值得留意的是,聖經竟一次都沒有提到這種禱告。這當然不意味著祈求聖靈充滿是錯誤的,更不是說只有聖經教導的禱告內容我們才可以禱告,但是這個發現至少顯示,禱告求聖靈充滿不是信徒被聖靈充滿的主要方式。除了求聖靈來充滿之外,我們還有事情要做,而那些事情比純粹祈求更重要。我們甚至可以確定,只要擁有了被聖靈充滿的其他必要條件,即使我們沒有刻意祈求聖靈充滿,也一樣可以被充滿。

無疑,保羅所說「要被聖靈充滿」這句話的確是被動式,不過,這卻是一個命令語氣,命令的對象是讀者而不是聖靈。換言之,「被聖靈充滿」是信徒要積極去做的事,這包括我們常禱告親近神、聆聽、思考和遵行祂的話語,及積極地發掘恩賜和投身事奉等。聖靈隨時都願意充滿我們,關鍵是,我們是否願意被聖靈充滿。

五、聖靈充滿的經歷是見證嗎?

我所認識的弟兄姐妹有好多都有被充滿的特殊經歷,按著我對他們的認識,我相信他們不是在吹牛說謊。儘管如此,我也在想,分享這些經歷真的是一種「見證」嗎?那些聽著見證,自己卻沒有類似經歷的人,他們的感受如何?他們會不會因此就認為自己從未被聖靈充滿呢?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坦白說,如果這些見證只停在那些感覺和經驗,我並不認為有多大價值。也許因為那些經歷太令人興奮了,不得不說,即便如此,我們也要強調那些經歷之後自己生命的更新和改變。

討論了這麼多,如果你問我,「聖靈充滿」的定義是什麼?我會說,是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全人願意降服於聖靈時的狀態。這是基督徒應當常常保持的狀態,使他能明白神的旨意、活出基督的品格、並有效地事奉神的教會。有時候,聖靈會給我們異常的感受和經歷,這也許在生命或事奉中特殊的時刻尤為需要,但不代表平時沒有經歷的時候就沒被充滿。我多年的服事經歷中,很多時候都「無感」,甚至軟弱,可是無論感覺如何,我從未對事奉有所鬆懈。有好多次,服事過程中總是沒有感到任何能力,但服事結束後卻得到意外的回應和效果。我相信,即便「無感」,當時的確是被聖靈充滿。以我的漫畫創作為例,很多時候並不是思源泉湧,如有神助般地畫出很多好作品,相反的,大部分是在苦思惡想、絞盡腦汁、細心規劃、費力創作出來的,但是它們卻正確地傳遞著某些真理信息,也有許多讀者回應說看了受到激勵,得到啟發。這難道不是聖靈的工作嗎?若不是,那難道是我自己的聰明?那我要歸榮耀給自己嗎?我寧願相信是聖靈,祂在我創作的過程中動了工,也在讀者心中動工。

當今教會有一個奇葩且值得自省的現象——聖靈的議題成為了教會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信徒從某個教會出走,就是無法接受該教會對聖靈工作的詮釋和做法。有一些人是因為某教會「太靈恩」,有些則因為教會「不夠靈恩」。這實在是不應該發生的現象!而實際上,無論我們是否強調某些聖靈充滿的現象,都犯了同樣的錯——限制了對聖靈的認識。過度強調靈恩的人以為,聖靈的工作「一定」有某些表現,而反對靈恩的一方則以為,那些表現一定不是聖靈的工作。其實,聖靈工作的形式是沒有固定形式的,更重要的是,這些爭執實際上都輕忽,甚至與聖靈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合一相抵觸。保羅在以弗所書勸勉信徒要「以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聖靈的工作之一是賜下合一,而不是搞分裂。我們的責任是努力地維繫和促進這個已經成就的合一,不讓它被破壞。換言之,無論哪一個立場,如果我們真正看重聖靈的工作,順服聖靈的話,就應該懂得和其他的人一起配搭和生活,包括那些對聖靈的觀點和自己不一樣的人。教會和神國工人應該期待,在宣教禾場上看見更多真實,聖靈的作為。


宣教士關顧

宣教士的幸福和滿足感研究

當生活在極理想化或虛浮的美麗憧憬下,進入工場一段時間的宣教士往往會變得膽怯和孤單。社會心理學家愛德華•托利•希金斯(E. Tory Higgins)在他對自我差異和情感脆弱性(Self-discrepancy and Emotional Vulnerability)的研究中提出,那些經歷實際生活和自己理想狀態有極大差異的人,會有與沮喪(如失望、不滿和悲傷)相關的情緒。同樣,那些經歷過實際和預期生活狀態有極大差異的人,也會感覺到激動(恐懼、威脅和不安)相關的情緒。

當生活在極理想化或虛浮的美麗憧憬下,進入工場一段時間的宣教士往往會變得膽怯和孤單。社會心理學家愛德華•托利•希金斯(E. Tory Higgins)在他對自我差異和情感脆弱性(Self-discrepancy and Emotional Vulnerability)的研究中提出,那些經歷實際生活和自己理想狀態有極大差異的人,會有與沮喪(如失望、不滿和悲傷)相關的情緒。同樣,那些經歷過實際和預期生活狀態有極大差異的人,也會感覺到激動(恐懼、威脅和不安)相關的情緒。

篤行大誡命和大使命的宣教士,經常在他們所服事的社區中,經歷這種實際和預期生活狀態之間的差異。心理學家彼得森和塞利格曼(Peterson and Seligman)在他們的社會科學研究中提出,一個群體裡共同接受的良好品行標準,會直接影響其成員的幸福和滿足感。群體的影響力與個人的幸福、滿足和情緒健康之間都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以關係為導向的亞洲文化中,教會群體的信仰體系或對相交關係的標準,對宣教士的自我形像,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都會構成相當大的影響。

在此與大家分享最近讀到一份有關宣教士關顧的研究文章,針對差派教會和機構的文化對其成員的主觀幸福和滿足感是否有直接的影響。宣教士關顧是一種在差派群體中竭力建立關懷文化的運動。該運動是要提醒差派群體,無論是差會或教會,不要僅僅追求建立宣教事工,而更要重視宣教士的寶貴生命。然而,這宣教士關顧運動尚未普遍深入到亞洲宣教群體之中,他們內部仍存在一種傾向,就是宣教士的心理情緒健康,僅被視為個別宣教士的精神或屬靈問題。

幸福通常是指一種主觀的心態,是根據一個人的幸福感或對生活的滿意度來衡量的。「幸福」是泛指良好的生活狀態,是指生活多領域的滿足和健康。考慮到宣教士的特殊性,凱克勒(Keckler)提出了一幅全面的幸福健康圖景,涉及到一個人的精神、社交、情感、身體、職業和智商(教育)等生活層面。安德魯斯(Andrews)同樣發現,宣教士的幸福感與靈性、家庭和事工成就的滿意度都息息相關。在他們對宣教士的幸福健康理解中,多斯(Dodds)甚至強調在宣教士關顧的開始就應該採納這種整體的關顧模式——就是要考慮到宣教士的全人需要、差派群體的內部文化和跨文化工場的挑戰等層面。因為宣教士的工作取決於他或她的呼召,所以能與宣教群體分享共同的價值觀對宣教工作者來說實在至關重要。特別考慮到亞洲文化傾向於重視群體而不單是個人,所以差派機構的健康發展對其差派宣教士的滿足與否也至關重要。

這研究歷時四年,調查了215位來自不同背境的宣教士,結果發現宣教士的幸福和滿足感不僅是與他或她個人的事工有關,更是與他們所屬的差派群體和團隊都有關係。換句話說,這研究發現如果宣教士對其差派群體的歸屬感和團隊精神越高,他們的自我形像和情緒穩定度也相對增高。相反,如果差派教會和機構的發展和與同工的協調不健康,宣教士的整體幸福和滿足感都會直接受到影響。

在這研究的結果中也同時發現,所有強調宣教士關顧的差派群體,無論是教會或機構,他們的發展都普遍成功和健康。相比教會直差和教會委託有專業知識的宣教機構來差派的兩種宣教士,這研究發現有專業宣教機構照顧的宣教士,他們在生活質量上確實有特別積極的幫助,再同時配合差派教會肢體的參與,便更能強化對那些宣教士的全人關懷。

另外,這研究結果顯示,與沒有宣教士關顧的受訪者相比,那些獲得宣教士關顧的受訪者對「整體宣教事工」的滿意度顯著較高,對「事工資源」和「同工關係」的滿意度也明顯更高,但對「事工環境」的滿意度則沒有顯著的分別。

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在工場面對「使命的能力和態度」最為不滿。其中不滿的根源包括語言問題、身分混亂、孤獨、孤立、疏遠、缺乏動力、缺乏領導力以及膽怯和被動等人格特質。他們也認定需要改變對宣教事工的態度:對於以工作為導向的事工、以結果為導向的事工、以節目為導向的事工、對人過度的熱情和散漫懶惰等態度,都被認為是可以導致宣教士在事工中不滿的因素。

差不多一半的受訪者對他們目前的團隊關係表示不滿。其實過去有許多研究已經表明,關係衝突是宣教士流失的主要原因。同樣,專制領導、單向溝通、缺乏指導、缺乏團結、缺乏對領導層成員關懷的理解以及不健康的團隊關係,都是這研究受訪者所不滿的原因。

關於韓國宣教士抑鬱症的研究,我很驚訝看到63%的研究受訪者過去曾經歷過抑鬱症。雖然21%的受訪者在研究時仍面對抑鬱,但6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目前是「快樂」,67%表示「樂觀」、「迎向未來」、並有積極的自我形象。

經常表達積極感覺的受訪者認為幸福和滿足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信任可以接受團隊的決策,給予隊友選擇權以及承認同工的專業知識等。充滿信任的團隊關係能承受各樣環境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為同工們會一同尋求取得突破挑戰的方法。

受訪者認為幸福的動力並不能保證在不利環境中的安全,但一個快樂的宣教士可以表現出一種情感上的韌性和一種超然的生命力,足以昇華任何情況或危機。宣教士在服侍他人的同時,也應該能接受別人的安慰。一個受到社會熱情關懷的宣教士,心中必然充滿力量,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在宣教領域中堅持下去。

該研究的結論說,基督徒群體是一個分享信仰和價值觀的團體,所以基督徒的幸福是基於對群體的認同感。因此,一個缺乏關懷的群體無法幫助其差派的宣教士,認識到他們的自我價值或在群體中的重要性。宣教士的工作效率和滿足,不僅取決於宣教士的個人素質,也在於他們的差派群體是否提供所需要的培養和關顧。有時,應該與宣教士一起配搭的同工,却會成為競爭對手和陌生人。宣教士之間的衝突會削弱團隊的聯繫,使宣教士和整個群體陷入癱瘓。

許多韓國宣教士對自己的能力和宣教資源的缺乏表示不滿。宣教機構需要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以促進和發展宣教士的能力,並提供所需的宣教資源,以便他們的宣教士在事工中得到滿足快樂。另一種促進韓國宣教士滿足快樂的宣教士關顧模式,肯定在於團隊關係,和通過教會關懷而被強化。當宣教士被神的愛充滿,正如聖子從他父那裡所得到的宣告:「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而因此找到快樂時,他們就會得著能力,去準備好承擔他們所要面對的使命。

  1. E. Tory Higgins,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94, no. 3 (January 1987): 319
  2. Community virtues influence the happiness and well being of the members.
  3. Christopher Peterson and Martin Seligman, Character Strength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4).
  4. Eunjung Um, “Happiness Among Korean Missionaries and Organizational Care in the Missions Community,” Global Mission Leadership Forum (June 2019): 143
  5. Wade T. Keckler, Glen Moriarty, and Mark Blagen, “A Qualitative Study on Comprehensive Missionary Wellne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 27, no. 3 (2008): 205-214.
  6. Leslie A. Andrews, “Spiritual, Family, and Ministry Satisfaction among Missionaries,”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 27, no. 2 (summer 1999): 107
  7. Larry Dodds and Lois Dodds, Foundation of Missionary Care (Liverpool, PA: Heartstream Resources, Inc.).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耶底底亞和他的「婆婆」

我媽媽叫她老師,我自懂得說話以來就叫她「婆婆」。

記得我還是Baby時,喜歡躺在婆婆的胸膛上睡覺。我很快就睡去,而且睡得很久。

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不去學校。婆婆會來教堂做工,然後走過來我家看我。我很高興看到婆婆,因為她會帶我出門。爸爸和媽媽很忙,我就和婆婆出去玩。婆婆帶我去的地方我都很喜歡,我要吃雪糕她也買給我。

婆婆也帶我去她家玩。她家很大,又有很多玩具。我最喜歡玩Lego。我組的Lego她都說很好看,說我很聰明。晚上吃了飯,婆婆會幫我洗澡、刷牙,換上乾淨的衣服,等爸爸媽媽來帶我回家。

婆婆要我每次吃飯前向耶穌禱告,謝謝耶穌。婆婆也會跟我說耶穌的故事。我聽過耶穌和撒該的故事,還有耶穌走在水面上……婆婆說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

我要學習聽話,不打妹妹。婆婆不喜歡不聽話的孩子。

我等婆婆回來柬埔寨……她買了一盒恐龍Lego給我當生日禮物。

我很期待。

本文介紹一位在宣教工場的孩子和宣教士特殊奇妙的關係。耶底底亞是教會一對夫婦的大兒子。他的柬埔寨名字是「高貴」、「尊貴」。他們夫婦請我們為他取個英文名字。我們考慮了一些,決定給他取名「耶底底亞」,即是「神所愛的」。神所愛的,確實是寶貴、尊貴的。耶底底亞的父母信主。在柬埔寨,這類的家庭不多,父母親信仰堅定的更少。這些孩子需要我們的禱告,願他們能夠在基督化的家庭裡成長、茁壯,與耶穌建立恆久的關係。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迦南地在哪裡?

2022年2月24日凌晨5點鐘,烏克蘭多個城市的爆炸聲將人們從睡夢中驚醒,一下子就將烏克蘭推到了世界的中心……而那一刻起,百姓也被迫捲入慘痛的戰爭中。身處烏克蘭的我,當天早上不停歇地回覆了六個多小時信息,遠近處捎來的,都是關注和關愛。此時是3月13日,淩晨4點鐘,戰爭已經打響了18天。網上各處都是烏克蘭每日戰況,和民生現狀,無論身處何處,人們對此事都有一些了解。而現在,我想說的是數件平凡卻感動著我的事……猶如廢墟雜草中盛開的一朵朵小花,雖然微小,卻讓我在敗破中看到了希望!

默默的陪伴

戰爭打響的那一刻,遠在非洲的董上羊牧師開始每日與我在線上聊天,有時是對戰況的即時分析,有時是對我們的關心問候。無論我什麼時候給他發信息,他都能夠及時回覆——我知道,他是用這種方式陪伴著我,擔心著我。

一位68歲的華裔宣教士胡家亮牧師,他是在知道有可能打仗的情況下,從加拿大來到我們這裡。我勸他不要來時,他說:「我就是為此刻而來,我要來陪伴你們。」戰爭開打時,我把他接到了家中。我們有一個三歲的女兒,家裡還有一位學生,一家三口一下子變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五口之家。我們每天一起跑防空洞,一起禱告,一起吃飯,日子緊張又裹著溫暖。眼看著戰爭日日升級,我望向家中的老人、孩子、教會的學生,內心開始慌亂。我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們,不知道此刻能夠為大家做些什麼。特別是有消息說中國即將安排撤僑時我更加著急,撤僑是好事,可我們家還有位加拿大籍的宣教士,我們走了,他怎麼辦?於是,我和丈夫商量,一定要在撤離前把牧師送出去。我們禱告,分析局勢,觀察道路狀況,計劃在第二天2月28日,也就是烏俄第一次談判的那天,帶著幾個學生和家庭一同離開。計畫有了,卻不敢實行,這關乎十幾條的人命啊,豈能有一點閃失!我致電董上羊牧師,在此關鍵時刻他勇敢替我做了決定,說:「我相信你們夫婦所做的決定,不要害怕,明天就走。」可是有些學生不要跟我們走,我怎麼能留下他們?「沒有問題,你給了他們機會和幫助,這是他們的選擇。」

第二天,我們就出發了。快到邊境的時候,使館突然通知學生們要立刻去大使館集合坐巴士出發,而他們前往的地方,竟和我們一樣——莫爾達瓦。

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實在難有勇氣做決定!而董牧師的陪伴和果敢,給了我們力量和勇氣。

為父的心腸

戰爭還沒有打起來的前兩天,美國基督之家第五家的阮雄長老看到局勢變化,立刻給我們在烏克蘭的數位傳道人打了一筆錢,大家拿到錢的第二天戰爭就爆發了。今回頭看去,我們傳道人在路上所用的就是這筆錢。

董上羊牧師也將華傳的奉獻轉交給我,不停地告訴我:「窮家富路,你拿著用。」甚至一位我不認識,在塞爾維亞的弟兄,得知我女兒感染新冠肺炎後也要奉獻給我。我婉拒了,因為上帝給我們的實在夠用。

一路輾轉從莫爾達瓦到達羅馬尼亞時,我收到了羅馬華人教會沈利牧師的信息:「我要給你一小筆奉獻,怎樣給你?」我回說:「牧師不用了,我現在的錢夠用,等我囊中羞澀時再向你求救。」他說:「不要等到那個時候。」這幾個字浮現屏幕上時,我流淚了……我不知如何回覆。短短幾個字,我看到了沉甸甸為父般的愛。他不要我們在奔波的路上,再嘗窘迫的滋味。

潤物細無聲

羅馬尼亞跟烏克蘭西南挨著,所以奧德薩和基輔的華人基本都到了那裡。羅馬尼亞的伯利恒華人教會承擔起了接待工作。他們從未想過,剛剛建好的教堂,就是為了接待從烏克蘭來的弟兄姐妹。他們買了新床墊、被褥,把能使用的房間都鋪上了床墊。教會的弟兄姐妹分成四組,我們甚至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而他們就那樣默默忙碌著,照顧著大家的一日三餐,立即回應任何一個需要。這段時間,因著他們愛心付出,即便沒有言語,每日都有人信主!

從天而降的毯子

奔波路上,我女兒不幸染上了新冠肺炎,因此我們沒有辦法坐上首輪航班回去……急促的腳步被迫放緩。當我安靜在神面前時,發覺回去不是神的心意。我繼續禱告,根據內心的感動和環境因素,我和丈夫決定要離開羅馬尼亞去匈牙利。我們其實不是很確定,沒有把握是否能夠進去匈牙利,只是覺得若是從神而來的意念就應該去試一下。胡家亮牧師得知我們要去匈牙利,也決定陪我們一起去。因為我們英文不好,若是有什麼問題,他覺得他可以和海關溝通。於是我們開車長達17個小時,通關進入了匈牙利。如果說,我們帶著胡牧師逃離烏克蘭如同「出埃及」,那胡牧師就像摩西帶著我們「進迦南」。

因是申根區,我們在海關口還需要辦一次性的簽證。荒郊野外,風特別大,夾帶夜晚零下八度的寒氣,打在我們這些衣著單薄的人身上。刺骨寒風吹進骨頭裡,站在室外等了一個多小時的我們直直不停打哆嗦。那時已經是半夜3點鐘,實在太冷太困,孩子大哭不止。

坐在暖氣房裡的執勤人員不緊不慢工作著,聊聊天,時有人被領進去插隊加塞。漫長等待及極度寒冷使我們感到絕望,彷彿看不到頭了,再加上心疼孩子,憤怒在我心裡一點一點堆積點燃……我就快要脫口而出:「我們不去也罷!」可就在這個時候,神要我看看胡牧師——是啊,他本可以不來受這罪的,但他為了我們一家三口來到了這裡。關口就在眼前了,我有什麼理由說不去?

我哆嗦著對女兒說:「寶貝,我們一起禱告,祈求上帝保守我們不生病,能夠堅持下去。」禱告完沒多久,有條毯子從我背後裹繞著我女兒。一開始我以為是海關人員獻出暖心之舉,後發現那個遞送毯子的女人朝路邊私家車跑去。原來她也是要進關的。進關速度非常緩慢,許是神讓她看見了我們的窘迫和需要,感動她溫暖我們。溫暖的毯子讓我女兒停止哭泣,慢慢安靜下來。我的身體依然冷得發抖,但我心卻被這條荒郊野外從天而降的毯子纏繞溫暖著,我知道,上帝在這裡!

23個小時的奔波,我們終於到達了布達佩斯!下一步該如何走,今後的日子怎麼過,上帝給我們的迦南地確實在何處……說實話,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上帝與我同在——此時的我,就在迦南地!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變幻的世界不變的真理

2007年初,外子林安國牧師和施約瑟牧師首次踏入阿聯酋的杜拜領土,看到許多同胞在酷熱烈日之下辛苦工作,心靈孤寂空虛,生活苦悶枯燥,生活生命像一部空洞運轉的機器毫無價值和目標。他們從來沒有聽聞過主的救恩……

於是,決定要在那裡傳播主的愛和福音。

感謝主感動了施約瑟牧師樂意留下開荒植堂。施牧師挨家挨戶,熱情傳講主耶穌的救恩,終於有人歸信耶穌。數月後,他因需要回去原來服事的巴西教會,即邀請我去杜拜幫忙,我便與兩位年輕姐妹一起前往服事了一段時間。

二十多年前的杜拜並不繁榮,交通也不發達,我們住的龍城區(現稱為國際城)只有幾幢大廈,住客幾乎都是在龍城商場裡工作的人。龍城商場,一座中國出資所蓋,擁有四千多個單位的商店大樓。上下兩層,出售各式各樣從中國來的商品,每天車水馬龍好熱鬧。我們白天步行到商場裡接觸在那工作的華人,分享主的好信息;晚上,張弟兄載我們去僻遠的工地或工場區探訪,與漂泊無定的工友們查經禱告,分享主的愛和真理。那時的杜拜從龍城出發去探訪沒有幾條公路,一般都是在沙地裡行駛;好像也沒有街名,只靠記憶,兜兜轉轉向左又向右(這裡的交通道路規畫設計受英國影響,十字路口沒有交通燈均是圓環)……每次總要迷失一段路,最後才到達目的地。

杜拜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簡稱為阿聯酋UAE)其中一個酋長國,阿聯酋是由七個酋長國聯合組成(阿布扎比、杜拜、沙迦、富查伊拉、烏姆蓋萬、阿治曼和哈伊馬角)。阿布扎比佔地最大,杜拜排第二。阿聯酋逐漸被世人所知,不得不說是因杜拜而聞名於世。杜拜的國王穆罕默德是一位精明智睿、具有謀略和遠見的酋長。在他精心設計下使原本籍籍無名荒蕪之地的杜拜,成為21世紀聞名世界的繁華之都:帆船酒店、棕櫚島、世界最高塔、世界最大和最高的摩天輪……使杜拜成為揚名寰宇的旅遊勝地。

記得十多年前我們踏在崎嶇不平的沙路,一不小心就陷入沙漠的窘迫——轉眼間今已都變成康莊大道。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還有高速地鐵貫通全城,十分方便。以前的華人住宅區,現在也成了地球村,蓋滿了一幢幢的樓房,有印度區、巴基斯坦區、俄國區、法國區……不同民族一起生活,各國文化融合一處。

2021年12月,我和許佩文姐妹、謝希平姐妹一齊到杜拜短宣。佩文姐妹曾在兒童院服事多年,所以建議為當地教會舉辦五天的兒童冬令營,由短宣隊與當地兩間教會一起籌劃。這是兩間教會首次合作舉辦的兒童事工,大家都很投入,各盡所能,盡心又盡力付出。孩子們也很興奮,每天一早準時報到,個個投入於各項活動裡,包括聖經故事、唱歌、遊戲、手工、活動、午膳、清潔打掃等。最後一天,結業禮在公園舉行,四十多位兒童和二十多位大人熱熱鬧鬧一起慶祝。當地教會一青年張弟兄分享主耶穌降生的信息,孩子們都很專注聆聽……祈盼真理的種子在他們幼小心田中生根成長。一起遊戲、享用豐盛午餐後,孩子們從老師手中領取了獎品,皆大歡喜地帶著疲累身軀坐車回家。

兒童班

當地弟兄姐妹白天都要上班,所以聚會都安排在晚上。幾乎每晚都有聚會,有些天會在幾個不同地點進行,所以我們仨兵分三路,各自前往。有一位姐妹帶我去探訪未信主的王小姐,她為了照顧生病要動手術的丈夫前來此地。不幸的,丈夫逝世了,留下孤零零的她,暫時無法回國。那天晚上,主的恩典臨到她,當我向她講解福音,邀請她接受主的救恩時,她真誠接受了!哈利路亞讚美主!

後來教會發現有一位姐妹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因我們曾接觸過她,所以和施師母也去做了檢驗。次日報告顯示,施師母和希平姐妹都感染了,我和佩文姐妹則呈陰性。教會同工立刻安排希平姐妹到附近的酒店隔離,施師母在家獨自隔離,同時給他們送去三餐飯菜。教會同工本來也要給我和佩文姐妹預備三餐,我們婉拒了……我們可以自理,也不想加重他們的負擔。

教會一些弟兄姐妹接續感染病毒,華傳教會原來計劃的聖誕節郊外慶典因此延後;而中華教會早已安排了在酒店慶祝,邀請的朋友也多,便按照原定計畫舉辦。我和佩文姐妹參加了當晚的慶祝晚會,節目豐富,且每個節目都帶出福音信息。蘭傳道把主耶穌降生的真諦講解精準,後為16位決志信主的弟兄姐妹施洗,大家興奮不已!

在享用豐盛自助晚餐時,王姐妹正好坐在我旁邊。交談間,才知道她原是要來參加洗禮,因工作遲了,雖大費周章,仍趕不上洗禮。我立刻與蘭傳道商量,可否為王姐妹施洗,因知蘭傳道就要回國探望患病的老母親,不知何時回來。於是,蘭傳道在我們這班仍留在場的弟兄姐妹見證下,給王姐妹施洗。佩文姐妹願意留下一段日子,延後回美,答應在屬靈路上扶助王姐妹。相信主必一直牽引看顧王姐妹前面的道路。

這次短宣,我有機會閱讀華傳教會10週年特刊。弟兄姐妹的見證,叫我深得激勵,也深深體會聖經的教導是那麼真實。從2007年初到杜拜至今,不知不覺已過了15年。看到這地方的巨大蛻變,也看到了杜拜教會在施牧師、師母、眾多長短期逗留的牧者同工、數不清的短宣隊努力的耕耘下,帶領了千百位迷羊歸入主的羊圈。有些因工作緣故,信主後即要漂泊他國;有些因不獲延簽要回歸老家;有一部分弟兄姐妹蒙主恩待仍留在杜拜,負起教會的責任……我想起了主耶穌撒種的比喻,欣慰的是杜拜的弟兄姐妹結出了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果子。牧者們,您們的辛勞一點都沒有白費,做工的果效一直都隨著您們!哈利路亞,榮耀歸主名!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詩126:5-6)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出發日記 6 難民

最近除了參與母會的主日崇拜,偶爾也「參加」國外教會的線上崇拜。某主日亞洲某國的中文崇拜,講員一開場提出了幾個世界時事選擇題,其中一題是「XXXX(事件)在哪一天發生?」當然,我不必看他提供的選項也能回答此題,因那有關蠟燭國。

藉著這些提問,老牧師想要帶出的是:除非我們親身經歷,否則一般都不會準確記得那些日期、名字或其他細節。他假設聽他講道者沒有任何人親身經歷所提及的事件,但很不巧,我正好親身經歷了其中一件。那日期,我想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那日期,一轉眼已成了「去年的今天」。

然後,世界又發生了許多事。阿富汗被塔利班重新掌控的畫面已模糊,現在全球矚目的是俄烏之戰。一年前在蠟燭國發生的事,早已淡出了世界的討論。外人的關注少了,為之流淚的人少了,但仍然有那麼一群人持續以禱告守望蠟燭國,甚至以行動支援當地的服侍。每週三夜晚的線上,我在大約二十多位身處海內外的蠟燭國工人,及關心此國的他國華裔領袖中,聽他們述說當地近況和服侍的挑戰與恩典,同心向主獻上禱告。

回國以來,漸平復的思緒和心情大部分時間都很安穩。不過,每當聽到世界某處爆發戰爭、侵略、奪權、暴力、鎮壓……內心便好像有根神經被挑起,有一種說不出的哀傷。漸漸意識到,那段經歷留在我裡面的不是恐懼,不是什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哀傷(Grief)。

全球各地的戰亂及其他讓人不得不離開家國的原因,使難民人數這些年來有增無減,並且預計會繼續增加。我以為自己和他們不一樣,因為至少我能安全地留在自己的國家。有一天卻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也是「難民」——回不去工場之餘,竟也「回不來」自己的家。生活作息隨著日子久了都能重新適應,曾熟悉的圈子始終會重新融入,然而殘留在心深處的哀傷以及未竟之事的遺憾,卻使歸來之人難以「回」家。一顆心似懸在半空,既無法展翅高飛,也找不著降落之地。不知是否足以代表其他滯留差派國之同工們的心情,但起碼把自己的心情給理出來了。

目前返回前線的路依舊滿布荊棘。儘管我和夥伴多麼渴望早日回到崗位,卻仍在苦等一些障礙被挪開。當下能做的,還繼續在做。繼續把恩賜、時間、精力用在腳下這片土地,儘管經常還引頸常盼向那遠方眺望。雖然回國後面臨許多心靈爭戰,但知道天父在帶領我進行重要的思考和理念重塑,讓我更深認識祂和祂的心意,也在溫和地醫治我內心的哀傷。即便在世的日子依然還會帶著這一種「難民」感,但我知道將來一定會等來最終的歸屬感,那就是將來回歸天家之時。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蓄勢待發
認識神,認識自己

從前線宣教士角色退下來,重新背起神學生書包,己經有兩年多的日子了,對我而言,這是我生命另一個躍進。我對神的認識確實豐富了許多。神學院教授的身教言傳,加上教會事奉實習,這兩方面都叫我更加認識神,以及自己。

在神學院學習,讓我對神學及宣教士的角色有所反思。相信很多宣教士包括我在內都對傳福音充滿熱誠,可是,往往因裝備不足,在事奉上不但沒有突破,反而處處碰釘。結果,冷卻了傳福音的熱誠,甚至不想再到工場事奉。當然,神學院的裝備並不是毫無暇疵,卻能幫助我建立一套更牢固的信仰宣言。信仰宣言指的是對聖經及神學的理解,刻劃出我個人對教義的相信,從而成為我的信仰骨幹。舉例說:從前我或許對傳福音、建立教會有一定的認識,可從未實實在在地理解福音本質及教會的功能。我,就像很多宣教士一樣,帶著幾張福音單張,到處探訪,向未信主的人傳講福音。當然這是正確的,但是,當我的裝備只停留於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就很容易跌入誤區——一不小心就會扭曲福音真義,不是走向信耶穌得祝福的路線,就是走往律法主義的方向。因此,對救恩論有所掌握,清楚認識福音內容,這樣才能作神忠心的管家,從而結出福音果子。

另外,宣教當然跟領人歸主不能分割,可是單單領人歸主,不是大使命的中心。大使命清楚地告訴我們,建立門徒才是終極目標。當門徒聚在一處,以基督為中心一起生活時,教會就因而誕生。所以傳福音是開始,建立教會才是宣教的目的。過往我熱心傳福音,可是一但落入教會牧養、門訓的建立就總是遇見問題。我歸咎於自己對教會論沒有全面了解。簡言之,倘若我不理解教會的真義、教會的標記及功能時,我又怎能管理好教會,讓信徒在教會中成長呢?

以上兩方面在我透過神學裝備時,得到更加進深的了解。

透過教會實習,則讓我學習認識自己更多。宣教士其中一個經常遇見的問題就是懷疑自己是否被神呼召。誠然,宣教士需要放下許多人、事、物,方能進入工場。故此,宣教士往往認為自己為神付出很多,卻換來許多艱難及困苦。此時此刻,呼召對宣教士可說是兩刃劍,因為呼召可能成為他繼續事奉的最大支撐點,但同樣可能成為他放棄的原因。

在實習期間,我確實不斷經歷神的使用,就算疫情中,我所參與的事奉崗位,很多都有明顯果效。我對自己多了肯定,身旁同工也給予正面評價。對比起我在宣教工場,那時事奉大部分沒有顯注或即時果效,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經過這段時間的實習,我認識到,神的呼召並不能以事奉果效來定奪。事奉有果效,不是個人能力問題,而完全是上帝的作為。大部分人會說事奉果效跟能力成正比,但不要忘記能力和才幹都是神所賜。

此外,經過實習,我對呼召有更正確的認知。實習時,神學院要求我們建立一種對事奉的稱職感(Competence),意思是神學生不但能夠對各方面事奉有深入理解,更具備各種工具來面對事奉上的種種困難。舉例來說,與同工之間的關係是每個宣教士必然遇見的難題……宣教士是否能有美好事奉,與同工的相處及配搭成為最關鍵因素。實習期間,我不但閱讀很多基督徒領袖學的書籍,更與督導我的牧者定期交流。一邊從書本學習理論原則,一邊實際應用在與同工事奉關係中,同時也能夠得到牧者指導及修正,以此建立對事奉的稱職感。如此實習解除了我過往對呼召的迷思,深信神會使用有所裝備的人。

一個宣教士是否有呼召與否,取決於那位呼召人的神。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豐盛的屬靈饗宴
台灣華傳同工退修會

GOI華傳台灣辦事處自2014年重整旗鼓以來舉辦第一次同工退修會,在大家貢獻自己的五餅二魚後,完成豐盛的屬靈饗宴。

友尼基宣教士發想,年前何不大家聚一聚?高雄的理事長彥雲牧師及家慧師母搭車北上,中部苗栗南庄四維及海燕宣教士出車,辦事處主任正鴻及雅慧牧師一家服事完南下,在台裝備即將結束的泰國宣教士淑姬,年後即將出發到烏干達的年輕實習宣教士睿澤以及預備自己到創啟區的神學生彭姐妹,一共12位,如同當年耶穌時代,各處門徒被呼召一般,在中部彰化「呂底亞私人招待所」集結。

一開始,我們想著去探訪即將出發至土耳其的蔡宣教士,看看她還有沒有需要協助的地方而來到呂底亞……沒想到這三天兩夜退修會中,反而是在他們夫婦的服事裡深得滋潤!美麗、用心設計的家、健康飲食、禱告分享、綠色隧道以及各地景色,在在看見上帝與我們同在,宛如天堂團契的喜樂。

謝謝主的預備,在第一天藝術自我關顧裡,回想從少女至今成為兩位美少女的媽媽,一路上都是基督主動邀請參與事奉,每一次與主的相遇都讓我們更愛基督,更獻上自己的生命為主所用。

每一天理事長帶的靈修、友尼基的團契、正鴻牧師的眼界、雅慧牧師回顧與展望,看見上帝的手催促我們團隊往前走:為著普世華人差傳的需要站穩自己的角色位分!

在彼此代禱與祝福中回家繼續愛家人,充飽電再出發。

感謝正鴻牧師與雅慧牧師的安排,以及友尼基的支持,將辦事處同工、資深宣教士與即將上工場的新兵、還有思索前面道路的同路人、以及陳牧師夫婦集合在一起。神將不同崗位的僕人放在一起,為的是要我們實現神放在各自身上的託付,連結成一條繩,成為一股力量,一起向前行,達到同一個目標——宣教。

這一次,實在是一個太美太棒的退修會。

優美的環境,桃花源一般的舒適與美麗……有人說她彷彿瞬間從灰姑娘變成仙杜瑞拉了!卸下了平日的繁忙,看看神的神奇創造,還能享用美味飲食;每早晨的靈修反省、與神親近,同工之間的分享與鼓勵,都讓我們重新得力。今年即將再度返回泰國工場的我,從恐懼變成擁有如大衛一般的堅定信心,決定勇敢地踏上泰國之旅。我知道,有好多同工成為我的禱告夥伴與支持者。謝謝天父如此貼心的安排,謝謝華傳每位擺上的同工,盼望以後都有這樣的退修會,讓更多的宣教士同工都能在一起,享有珍貴的扶持與鼓勵時光。

年底退修會真是主給我們的一個特別安排。

入關、隔離、南庄找房子,還有台灣的旱災、新冠肺炎疫情等,使剛回台灣的我們不知所措,不知一切應當從何開始。

開始騎摩托車,很快的便決定要買一輛五門車子。在豐盛靈糧堂的幫助下,我們依序重新開始了兩週一次,於星期六進行的`aehae`taw`an(我們是一家人)團契和主日學;每個星期二的課後輔導班也正式開始。不知是不是操之過急、急於求成,服事的弟兄姐妹都有些筋疲力竭,不太能享受服事過程。

我們需要一段時間沉靜在主前,領受從主來的平靜與安寧,再好好思量如何能讓這些事工恆久發展。

此次退修會,將我們從忙亂的南庄事工抽離出來,進而尋求主的引領;同時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些宣教路上一同奔跑的同路人,往後能更真切的彼此代禱與鼓勵。

今年六月就要從神學院畢業,帶著對下一步的尋求,依約參加此次退修會。來到招待所,宛如置身童話世界,就在這充滿童話風的氛圍中,我們一起團契、交流和禱告。每個行程對我而言,都是意想不到的驚喜,其中有一個線上「自我關顧」工作坊,之前想參加,但和退修會時間衝突,沒想到總召雅慧牧師竟然安插了這個活動,使我雀躍不已!

透過工作坊,我發現自己的沮喪。我還為著學期成績耿耿於懷……神用馬可福音耶穌受洗的經文回應我:「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這是何等大的保證!無論我表現失常或是良好,還是普普通通沒有亮點,神都喜悅我。祂喜悅我無關我的表現。我頓時從沮喪低處中飛躍起來——祂用笑臉幫助我!

第二天晚上,我們好些人從餐館步行至招待所,沿途除了蟲鳴和時斷時續的交談聲,四下安謐。能享受到片刻寧靜,真是舒暢愉悅,心滿意足。第三天早上,我在敬拜中突然想起五年前一個奇特的夢(一個我開始回應宣教的呼召),其中片段畫面是這樣的:我到一小屋參加禱告會,一群人要為坐在中間的小女孩禱告。她穿著紅色服飾,有像似中亞少數民族的輪廓。當我開口禱告時,感覺體內有電流竄過,彷彿被聖靈充滿。我們一夥人禱告會結束後離開小屋,我坐上一台車,車內時有交談和歡笑聲,車外卻是一片闃寂無聲……醒來後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學習馬利亞,將此夢默存於心。多年過去,可就在退修會結束前,神使我想起這夢……我知道,祂是宣教的神,下一步、每一步都在祂的手中。「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詩123:2)

十分感謝華傳同工的邀請,感謝招待所的主人郭主任和蔡老師,以及每一位參加的同路人。短暫時光中,我們相濡以沫,但相信,我們不會相忘於江湖。謝謝神,從始至終都恩待了祂的兒女!


編者的話

有時候,得承認,其實我們不懂。

以為酷熱烈陽下的杜拜依舊黃沙滾滾,一片荒蕪。殊不知如今已是高樓聳立,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更難得的是,開荒著殷勤播種耕耘下,乾旱沙地竟開出了一大片的福音綠洲。去年不懼疫情攔阻,與兩位姐妹攜手走一趟杜拜短宣之旅的林許佩珠感恩寫下:「從2007年初到杜拜至今,不知不覺已過了15年。看到這地方的巨大蛻變,也看到了杜拜教會在施牧師、師母、眾多長短期逗留的牧者同工、數不清的短宣隊努力的耕耘下,帶領了千百位迷羊歸入主的羊圈……」〈變幻的世界,不變的真理〉

以為轟轟烈烈上演著的俄烏戰爭是荒謬的政治戲碼,放大個人私慾的一場悲劇……是的,確實是悲劇,充斥網際網路和新聞台家破人亡的數據,是心碎的數字。但無情世界裡,原來裝載著溫情的動人故事——有加拿大宣教士毅然前往烏克蘭陪伴當地宣教士,有遠在非洲的宣教士用手機等傳輸媒介日夜守望陪伴,有遠處近處的奉獻及時送達……在刺骨寒風中倉皇逃離戰場的李琳,真實經歷了神的同在:「我的身體依然冷得發抖,但我心卻被這條荒郊野外從天而降的毯子纏繞溫暖著,我知道,上帝在這裡!」〈迦南地在哪裡?〉

身在重重民間信仰圈子中的我們,也曾落在這等迷思偏差中,即習慣用「迷信」二字概括他們的信仰光景。而我們鮮少或甚至不願多了解他們,飛蛾撲火式地追隨與崇拜,其實是被恐懼、無能為力、空虛緊緊抓牢。也許要貼近他們,深入認識與了解永遠是第一步。王懋軒這樣寫道:「足見向華人宣教的宣教士,勢必要對華人民間信仰的實情及其偏差,先有深切的了解與對策,才可以使其回歸正道。」〈華人民間信仰與基督福音〉

當穆斯林在世界迅速蔓延、開枝散葉,佔據人類約四分之一人口時,我們對他們的認識到底有多少呢?腦海浮現的畫面,還是僅僅停留在身穿罩袍、頭戴面紗的婦女,抑或強悍令人生畏的恐怖分子?「我們若是真實地接觸穆斯林,與他們為友,就能化除這些刻板印象,而真正將他們視為和我們一樣的、活生生的人,和我們一樣需要福音與神的恩典與慈愛。」投身穆斯林事工多年的思溫格真摯發出邀請,如此說道。〈新月子民——認識我們的穆斯林鄰舍〉

世界遼闊,滿了不同宗教和精神信仰的跟隨著。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或近或遠——而我們對他們常是熟悉又陌生,似懂非懂。一則則,一代代大使命故事的傳唱裡,有一根慈繩愛索牽引著我們走向他們……該如何更貼近他們呢?池耀興帶著我們去發掘,一枚留在彼得前書3章,開啟通往他們那扇門的鑰匙。〈從彼前3章15-16節,看「如何向佛教徒傳福音」〉

「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當迷霧撥開,踏步向前,期許遇見一片福音枝葉繁茂的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