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2020年,重整價值觀的一年

新冠病毒的迅速蔓延,彷彿叫全世界都停頓下來,世人也因此要去重整什麼是生命的優先價值?當大家都認為健康比一切經濟活動更重要而留在家中時,美國人權運動卻因一位非洲裔男子在白人警察的膝下被壓死而爆發起來。這人權運動甚至席捲全球許多國家。群眾意識到社會公義原來比健康更重要。故此,他們不怕在群眾中可能帶來病毒交叉感染的危險,也要投入抗議的行列。我們從新聞報道上看見,有不同種族和年齡的人參與在其中,但大多數的抗議者都是年輕人。這現象跟香港過去一年所發生的社會運動也很相似。很多年輕的示威者,不怕付出社會經濟代價和生命可能面對的威脅,也要去抗議社會的不公義問題,因為他們覺得社會公義比一切更重要。這實在是上帝創造人類,給予人類的特質。按著神形象所造的人類,不會只為生存而活,他們會為一個更崇高的「理想或信念」而活。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所謂的「理想或信念」是何等的「不切實際」。但原來,這些「不切實際」,才是人生命最終不可缺少的要素。

年輕人對真理的渴求是認真和誠懇的。他們不一定往教會去尋找真理。千禧年一代的年輕人喜歡在網上去尋找真理,而且也很敏感假冒為善的言語和手法。他們特別留意那些傳講真理的人,是否能把真理活出來。在歐美教會的一項調查中,很不幸的,有61%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最近一次在自己的教會聚會中,並沒有得到什麼關於上帝或信仰的新領受。再加上現在教會停止了實體聚會,很多信徒不一定參加自己教會的網上崇拜,而改去參加其他教會的網上聚會。相信日後疫情放寬時,很多年輕的網上遊民(遊牧民族)也許會在網上四處尋覓真理食物。這現象將會構成許多堂會和福音機構的經濟壓力。因此,2020年也應是教會需重新檢討,重整事工的優先次序。馬太福音兩次提及主耶穌教導他的門徒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太9:13,12:7)今天,教會不是要「求存」或「維穩」,而是要回到聖經去看上帝對衪選民的真正心意,和主耶穌所留給教會唯一的大使命,作為事工優先的檢討。到底教會今天有沒有真正使萬民,成為衪在地上有素質和生命影響力的門徒,叫萬國都因他們得福?

主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聖經所默示的話,都是關於人類存活的「實際需要」或優先需要。意思就是如果沒有了這些必要的信念,人類的存活遲早出現嚴重的問題。這些人類實際需要的理念絕不複雜。正如上帝透過彌迦先知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又如主耶穌把一切繁複的律法簡化成:「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 : 37-39)換句話說,人活著如果沒有與上帝和好的關係便「不切實際」。再者,人活著如果沒有公義、憐憫和關顧別人的好處,也是不切實際,並會引發出嚴重不公義的社會和國家問題。

聖經帶給人類另外一個實際的需要就是「盼望」。當社會經濟繁榮,人人生活暢適美好的時候,盼望便變成陳詞濫調的言語。只有當人面對社會動盪不安,生活前途未卜,盼望才會真正成為我們生命的動力。聖經所強調的盼望,不是只期盼於「明天會更好」或「守得雲開見月明」這一類自我勵勉的意志宣言。我們的盼望乃是在於神話語的應許。這種盼望特別是在環境完全失控的情況下才會發生更大的果效:「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哈3:17-18)這種因上帝為樂的盼望才是聖經所強調人所不可缺少的「實際需要」。因為神是掌管歷史的主宰。衪在聖經中的一切預言和後來在歷史中所成就的應許,都是為了要留給人類一個盼望的確據,好叫我們在患難中仍然選擇因跟隨效法主耶穌而來的喜樂。

聖經所強調這種「實際」的盼望,是因以馬內利(神與人同在)而誕發出來的生命力量。有傳道人曾經數過在聖經中有關「不要懼怕」的字句曾出現過365次,彷彿上帝要供給我們每天一個「不要懼怕」的應許。我們可以不要懼怕因為神應許祂必與我們同在。「……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馬書8:37-39)懼怕和憂慮不單只是一種不相信神同在的表現,它更是破壞我們身心靈健康的最大敵人。所以詩人大衛提醒自己:「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詩篇16:8-9)在此我勉勵在前後防的親愛同工們,學習這種經常察覺神同在 (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God)的靈命操練。不要懼怕。相信神的應許,祂必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作為耶穌基督門徒群體的教會,我們的存在肯定是要追求並活出這種生命的優先價值。不要讓世界的動盪不安轉移了我們信仰的視線。讓我們專注在那掌管歷史和應許常與我們同在的神身上。重新調整我們的優先價值和信念,按著神在我們心中的感動,勇敢踏出我們的安樂窩,去完成神要使用教會所要成就的心意和使命。因為萬有都是本於衪,倚靠衪和歸於衪,也是為了滿足衪在歷代以來,在萬國當中所要成就的救恩計劃。阿們。

主題文章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差傳使命

引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自3月11日成為環球大流行疫症之後,已經蔓延至全球超過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6月中累計全球感染個案已經超過840萬例,近45萬人死亡。在這期間,為了控制疫情,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頒布隔離政策,進行全面或局部的「封城」或「禁足」命令以阻止疫情擴散,一半世界人口約38億人受到停擺影響。面對疫情威脅,很多海外教會和宣教工場都被迫關閉,實體聚會停止改以網上聚會。在這期間,有差傳機構聯合不同差會和宣教士舉辦網上研討會,了解在新冠肺炎疫症陰霾下,各地宣教士的情況,集思廣益,探討在疫情下的差傳使命。

疫情下的文化衝擊

新冠肺炎是自去年底在中國湖北武漢開始。在疫情初期,華人甚至亞裔人士,常被人聯想到新冠肺炎,一些不禮貌甚至帶歧視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隨著疫情蔓延全球,這些針對華人或亞裔人士的事件也逐漸減少,反而不同族裔在抗疫上有時會出現一些文化差異。例如:在抗疫期間,亞洲地區普遍鼓勵民眾戴上口罩預防感染,相反西方人普遍抗拒使用口罩,他們認為有病才需要戴,寧願保持社交距離;在日本有宣教士說當地信徒埋怨西方宣教士不戴口罩。這也難怪……一般電影上東方傳統俠客是蒙面,而西方俠士是蒙眼。然而,在非洲的華人有口罩也不敢戴,因為當地很多人沒有能力購買口罩,因此華人戴口罩很容易成為搶劫目標。疫情也衝擊一些傳統觀念,例如打招呼時,西方人握手、拉丁美洲人擁抱和中東人親嘴等,都在疫情下成為禁忌。還有,在疫情時期本來就不適宜群體聚會和聚餐,但是有個別文化以聚餐作為群體社交便面對挑戰,例如在巴基斯坦有宣教士表示,以往每星期都有幾次與當地房東一家十多人一起吃飯,作為建立友誼、傳福音的機會,現在疫情期間這些邀請卻成為攔阻。

停擺下的宣教反思

一直以來,差會的工作主要是推動差傳、籌募經費、差派宣教士、短宣支援等,但是自從疫症發生以來,這幾方面的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首先,從危機處理上,這次是百年一遇的全球疫情,對上一次是1918至1920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然而,世界各地都曾經發生疫症、政治事件或地區性衝突,導致宣教工作停頓、宣教士撤離等。事實上,宣教工場的危機時有發生,差會一方面衡量到宣教士的處境和安全,從而制訂一些危機處理守則;另一方面,宣教工場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如何應變、宣教工作又可以如何延續下去呢?以目前的疫情為例,在停擺下雖然有些工作可以在網絡上進行,然而很多宣教工場沒有這方面的準備,導致很多宣教工作都停頓下來。況且,過去很多宣教工作的重點是放在宣教士身上,在疫情下需要當地信徒去承擔工作,宣教工作的重點也轉移到他們身上,故此訓練當地信徒是刻不容緩的。還有,過去差會的宣教項目著重施與,教會出人、出錢、出技能去支持這些項目,然而,在疫情下可以預期有一段時期經濟下行,宣教項目固然大受影響,更重要是如何調整這些宣教項目,從施與(Giving)到授予(Empowering),使當地信徒能達到自給自足。

新常態的差傳使命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在世界各地的防疫措施下改變了世人的生活模式,這種改變預期會延續一段時間,形成後疫情的新常態生活模式,在新常態下差傳使命也需要有所調整。首先,全球在疫情大流行下,具備網絡條件的宣教工場都以網上進行宣教工作,這種既遠且近的網絡宣教平台成為當前急務,有宣教士表示他們的網上聚會多了些慕道者參加,過去一些沒有來聚會朋友也參加網上崇拜。事實上,在疫情期間更多人思想有關人生的問題。然而,網絡上(Online)的工作不能代替網絡外(Offline)的關係建立,因此,使用網絡宣教同時要配合個人接觸。在疫情期間,面對的工作當然受到限制,但是仍然可以透過社交媒體、電郵和電話等,來保持聯絡建立關係。另外,這次疫情亦提醒了宣教士和差會,關於對本地同工的栽培。林林總總不同的網絡培訓課程在疫情下冒現,需要過濾選擇,然而,這些知識傳遞,若能加上宣教士的引導作經驗實踐,更能事半功倍。 最後,在新常態下需要重新思想整全福音的宣教使命(The Wholistic Mission)。疫情期間導致經濟下滑,很多人需要緊急救助,若能夠加上長期的支援或技術訓練,將能達到自力更新的果效。華傳在烏干達北部的福音中心,有一個幫助當地人作農耕培訓的社區農場,為一好的例子。

疫情中的策略調整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全球經濟面對前所未有的大停擺,失業率飆升。以北美為例,在疫情前美國和加拿大的經濟持續強勁,失業率維持3%水平;至今年3月疫情突然來臨,兩地幾乎全國停擺。美國和加拿大5月全國失業率都超過13%,美國超過2100萬人失業,加拿大則有1500萬人失業。各國為挽救經濟,在疫情期間不惜動用數以百億美元來舒解民困。目前亞洲地區、歐洲及北美疫情略為舒緩,經濟活動局部重開,疫情對環球經濟的影響仍未完全浮現。然而,在未有有效藥物和疫苗出現前,加上恐怕有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疫情爆發,預期疫情後經濟下滑將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出現像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另一方面,各國為控制疫情而實施的防疫措施,阻礙人口流動與人群聚集,影響人民生活與聯繫。面對疫情陰霾及經濟衝擊,宣教工作亦必須作一些策略性的調整。

一、開源節流

首先,在節流容易開源難的原則下,差會減省成本是當務之急。差會原有購置產業的計劃,短期內可能需要擱置。另外是精簡架構,減省人手以減少行政開支。還有要善用網絡科技來減低成本,例如以網絡會議來減少不必要的旅費,又或者以網上電子刊物代替印刷刊物。然而,在經濟下滑的大環境下,宣教士即使有籌款能力,也需要學習資源互補的原則,有餘的去幫助缺乏的,更重要是重新過一個簡樸的生活,與在宣教工場的困苦人同行。

二、緊急支援

在疫情下,首要是將資源集中去幫助那些在宣教工場的困苦人,以解燃眉之急。今年2月中亞洲區疫情嚴峻時期,有基督徒台商將在中國的原有生產線更改為生產口罩的醫療防護物資,運送到20多個宣教工場上,透過宣教士和當地教會分發。也有差會撥出應急基金,提供食品和生活所需給宣教工場上貧窮人。這些救援行動不但雪中送炭,帶來美好的見證,而且對傳福音帶來長遠的果效。然而,更妥善的長遠策略是栽培當地信徒帶領教會自養自傳,以及提升他們的經濟能力自給自足。因此除了聖經、神學和事工訓練,也需要著重工作技能的教授,甚至提供創業資本。

三、策略調整

在經濟逆轉時期,差派常規專職宣教士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退休人士參與宣教的確可以帶來一定的幫助。然而,未來需要推動更多專業的雙職宣教團隊,配合營商宣教,在宣教工場上發揮職場使命的果效。過去很多差會在推動雙職宣教方面集中在專業人士身上,卻面對一定的困難,尤其是面對疫情時期有很多顧慮,而且在經濟收縮的情況下,不論是差派地區或宣教工場都不容易找到工作。其實,除了專業背景的雙職宣教士之外,也可以從事不同形式的小型企業或社會企業,目的是以耶穌基督的愛去幫助建立社區。這些雙職和營商宣教團隊既有明確的身分去接觸社群,他們的經濟收入也可以支持整個團隊的宣教工作,目標是改造社區邁向全人福音的使命。

四、夥伴合作

現在疫情時期提醒我們基督徒更需要合而為一、彼此協作、互相幫助、發揮基督的精神。去年在加拿大多倫多有幾個西差會將他們的辦公室搬到同一座宣教大樓內,大家共用資源、分享信息、減輕成本、彼此禱告,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也帶出美好的見證。同樣在宣教工場上,面對新常態下的挑戰,疫情後的宣教趨勢更是嚴峻,不同的差會、教會、宣教士更需要伙伴合作,善用資源去作成祂的工。

疫情後的差傳趨勢

目前,雖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在亞洲和歐洲都有緩和跡象,但是有些地區如中東和拉丁美洲疫情仍未受控,世界各地的專家都很難估計疫情甚麼時候過去。然而按現時疫情的發展,可以預期疫情後在新常態下對普世差傳有以下的改變。

一、精神健康與靈命需要

在抗疫期間,很多人面對工作、經濟、生活等問題而煩躁不安,加上禁足在家引發個人的精神、心理、靈命、以致夫婦、家庭等問題,更多人思考人生需要福音。事實上,這期間在一些創啟地區如伊朗、埃及、中國大陸等,家庭和網上福音聚會都非常興旺,在開放地區如北美和歐洲的網上崇拜皆有復興。誠如新加坡聖約播道會門訓領袖導師曾金發牧師說:「這世界有一種病毒遠超過人類歷史以來已知的所有病毒,這病毒就是罪,而且這種病毒絕對沒有免疫力,它感染了百分之百的全人類世人,無一倖免,沒有希望,唯一能解決的是這世界需要救主、需要救恩。」我們堅信「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馬書1:16)相信疫情後是福音收割的時機。

二、保護主義與種族問題

新冠肺炎蔓延至全球大流行,各國為求自保,實施隔離封關,限制出入境往來從而控制疫情。一些國家又搶購醫療物資,甚至互相猜疑隱瞞疫情。同時,不同族裔之間的矛盾升級,保護主義及民族主義再次抬頭,種族問題隨之而來。然而,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是能夠跨越族群、突破疆界,因此,疫情後更需要加強跨文化的福音工作,而且要從本地跨文化宣教著手。

三、全球化崩裂與產業鏈轉移

過去20年來,全球化急速發展,促進更多的貿易、生產、資本投資、知識科技等國際往來,世界產業鏈不斷改變,在全球化下一件產品很多時候是來自不同國家的零件組合而成。以中國為例,中國從19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以製造業為主,逐漸轉型到近20年來的電子科技產品生產,產品質素也同時提升,例如在2019年世界70%的智能電話是在中國生產。2015年5月中國國務院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從而打造未來成為世界工廠的目標,而中國也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零件生產國,但是這卻使西方國家有所警惕。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的勞工成本逐年上漲,一些高勞工成本的製造業(例如製衣業)逐漸轉移至低勞工成本的東南亞國家生產。近年,這些低技術的製造業再轉移至南亞國家,高技術高品質的商品(例如智能電話、名牌手袋等)再由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國家生產。

然而,去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加上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西方國家紛紛鼓勵、甚至資助企業將一些具戰略性的產業(例如醫療產品)撤回本國、或分散在共他國家生產,加速了產業鏈轉移。這情況將會延續至疫情後,因而加速了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城市化發展,未來這些國家的宣教焦點將會是當地農民工人的城市宣教。

四、網絡科技的發展

疫情期間,網絡世界已經成為新常態下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全球仍然有大約40%人口生活在有限度甚至沒有基本互聯網絡設施的地區,而且集中在非洲。近年中國雄心勃勃在世界各地發展第五代互聯網技術的5G網絡,然而中、美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使這個計劃受到挫折,因而轉向非洲國家投資網絡基建,西方國家如美國和歐盟也同時加快發展本土的5G網絡。因此,網絡宣教將會是未來的宣教方向,但需注意警惕網絡安全。

五、權力擴張與社會監控

過去,社會監控在一些極權國家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現在一些獨裁政權使用網絡科技對人民的監控可說是無孔不入。2014年中國大陸為了提高社會誠信意識而提出社會信用系統,實際上是透過網絡科技和電子聯絡和交易的大數據分析,對人民作大規模監控,用作規範公共行為。疫情期間,很多國家為了處理疫情危機加強社會監控,又引用緊急狀態、戰時命令、甚至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去限制人民生活,從而穫取更多的權力。美國華盛頓郵報3月23日刊出一篇文章題目為「政客如何藉著新冠肺炎疫情來奪取權力」(How politicians are using the coronavirus to seize control?),文中提到「在非常時期,實施緊急狀態行動至關重要。但是一些領導人似乎也將這場大流行疫症用於自己的政治目的上。」文中同時引述聯合國人權專家組織的聲明:「任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緊急措施都必須是均衡的和非歧視性的,不應被用作針對特定群體、少數族裔或個人身上;而且更不應以保護健康為理由,去掩飾任何鎮壓行動,成為壓制人權捍衛者的工具。」現時各國政客藉著疫情作權力擴張和社會監控,這將會延續至疫情後,對未來宣教工作帶來隱憂,宣教工作者的身分和代價需要重新釐定,去回應未來對福音更嚴密的世代。

結語

在這百年一遇的疫情中,我們正在面對著一個無形的敵人,誠如神學家約翰派博 (John Piper)在他最新的著作《新冠肺炎與基督》(Coronavirus and Christ)中提到「新冠肺炎是上帝以雷霆萬鈞之勢去呼籲我們全人類悔改,並且以基督永恆的價值去重整我們的生命……同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上帝正在鬆開那些植根於世界各地的基督門徒,讓他們去領受嶄新而奮進的使命,差遣他們帶著基督的福音闖進普世未得之民當中。」

我們當警醒,又,我們預備好了嗎?


參考資料:

  1. Sng, Edric, “7 Lessons from Singapore's Churches for When the Coronavirus Reaches Yours.”, Christianity Today, March 11, 2020.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20/march-web-only/7-lessons-covid-19-coronavirus-churches-singapore-us-europe.html. (Accessed on June 10, 2020).
  2. Tharoor, Ishaan,“How politicians are using the coronavirus to seize control?”The Washington Post, March 23, 2020.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0/03/23/how-politicians-are-using-coronavirus-seize-control/ (Accessed on June 12, 2020)
  3. Piper, John. Coronavirus and Christ, Crossway: Wheaton, 2020, p.77, 95.

主題文章

裝在新皮袋的——互聯網科技

這段時間的教會,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的教會因著疫情被迫把主日崇拜改為網上崇拜。無論願意不願意,事實始終發生,普遍的教會都有3種不同的心態:

1. 等待疫情過後變回原狀,是一個捱打的觀念;

2. 看不清前路又想改變又想保持原狀,進行多種不同的嘗試,被動地尋求教會發展的出路;

3. 看見危機變成契機,乘著風浪踏上網絡媒體教會發展新一頁。

不同形式的網絡媒體介紹

Facebook應該是香港普遍應用最廣泛的社交媒體之一,從數據分析顯示,普遍使用率特別集中在職青至長者,青少年比較少使用,他們比較喜歡用IG和Telegram。Facebook功能廣泛,能夠很容易建構朋友圈,甚至因著朋友的關係把朋友圈擴大,加上Facebook的搜尋功能非常強勁,配合不同Fans page互動使用,帶來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瀏覽人數絕對不是夢。網絡媒體社交軟件通常都是免費但同時又功能強勁,所以普及性非常之高。相比以前要動用昂貴費用製造自己的網站,又要有專人管理及upload相片文字,Facebook的出現,輕易取代傳統網站的功能,沒有特別受過網絡訓練的也很容易開設帳戶及管理,甚至進行推廣宣傳。所以近幾年運用不同領域的Facebook社交媒體,發展非常成熟,就像是一個全天候的客戶服務員,帶來的方便和廣泛性,暫時未有同類社交媒體可以取代。

Facebook的特性在認識朋友和社交方面特別優勝,你很容易可以觀察到你身邊的朋友的朋友圈,如果從福音發展的角度看,Facebook是一個非常適合教會走進人群的網絡社交平台。近幾個月,大部分教會也是使用Facebook的直播功能,進行網上崇拜直播,整體表現良好。很多人常常分不清究竟Facebook和Youtube的分別,表面看來,大家有直播功能,也有留言功能,使用上好像分別不大。但其實,Youtube最主要的用途,是在影片儲存、搜尋和發布方面。單單從年齡層使用角度來看,Youtube的受眾年齡,可以由3歲去到80歲,是Facebook不能做到的。

YouTube的影片功能等同一個全球的綜合電視台,基本上,你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任何你需要學習和認識的答案,每一樣東西也有人拍片分享,是上一代不能想像的。 Youtube的高清直播質素相對穩定,假如配合好的網絡數據傳送,可以稱得上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工具。假如教會用作影片儲存,特別在主日崇拜,真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對外平台,這一點未來只會發展得愈來愈高科技及成熟穩定。

Youtube的人工智能科技愈做愈強勁,未來無論在字幕的即時翻譯,以及其他功能上,Youtube都將會更強勁和更容易操作,是當今世代,不能缺少的一個影片儲存及搜尋全球巨型資料庫。

Zoom在這幾個月內可為大上大落,還記得剛剛2月開始暫停所有教會崇拜及小組的時候,每一個教會牧者同工每一天「Zoom來Zoom去」,剛剛使用熟悉,忽然傳來很多私隱外洩的負面消息。到目前為止,暫時仍未有一個平息風波的可能,所以大家都選擇其他相關的工具取代。 類似Zoom的社交軟件主要是用來開會、教學及內部分享之用,所以很受教會歡迎。無論同工、執事會、小組主日學以及不同類型講座研討會,這一類軟件都是非常合適使用,因為人數上限可以去到很高。這類軟件還有很多特別的功能,例如配合Youtube和Facebook及其他社交媒體使用,所以外掛功能需要額外付費,而且費用相對昂貴,愈高階的功能相對收費愈高,是需要注意的一環。

網絡及實體聚會的優缺點

因這一次疫情的影響,教會開始反思網絡媒體牧養的可能性。我個人認為,這個時機也是合適的。 網絡媒體牧養就是透過網絡媒體的可能性帶來牧養果效的一種新出路,老實說,網絡媒體已經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包括社交、學習、尋找答案、建構網絡、探索真理,這都是非常有用的。網絡媒體牧養可以帶來很多好處:跨越地域、時間,跨越隔膜、關係,同時可以建構一個虛擬與實體的牧羊圈,在一個我們看似不能掌握的虛擬世界上,建構一個真實並且可以長時間存放的空間,接觸群眾牧養信徒。

網絡媒體牧養和傳統牧養的分別,在於網絡媒體牧養在人數擴展上,較傳統牧養大。因我們都受制於時間、心力和深度,網絡媒體牧養則能突破傳統牧養很多框架,單單在擴展性方面已經很不一樣。配合不同的社交網絡工具和互聯網資訊科技,一個留在香港的牧者可以聯繫全世界。

難怪近一兩年外國開始有教會聘用Media Pastor專責發展教會的網絡媒體牧養,無論硬件軟件以及神學發展,這方面都比華人教會走得比較前。

網絡媒體牧養方法有很多種,重點都是一個,用上帝的話語、牧者的感染力進入社群牧養身邊的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愈是表裡一致的人在網絡媒體牧養上果效愈好。

由2月到現在大部分教會都開始了網上崇拜,但依然存有很多關於網上及實體崇拜的比較以及迷思。筆者藉著這個機會分享一下當中兩者的優點和缺點。

實體聚會優點一定多,原因很簡單,除了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更重要是我們都喜愛活在一個能夠最真實感受人和人的關係裡。人和人的身體語言,人和人的「human touch」,這個無法代替。

網上崇拜欠缺的就是這種人和人的真實接觸。但網上崇拜的好處就是可以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特別在這次疫情,網上崇拜的功能特別顯著。 筆者個人認為兩者沒有排斥,相反兩者應該二合為一,這才算一個面向未來的教會形態,offline如何走上online,online如何連接offline,這個就是我們稱之為online-to-offline的未來教會模式。

網上崇拜聚會三點提醒

1. 關於網絡安全和隱私的問題,我相信是信徒最擔心的。很多教會擔心把崇拜片段放在網上會帶來很多的攻擊和個人資料外洩。當然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方法可以保障你100%的安全,無論online還是offline。網上亦有很多保障網絡安全隱私的工具及手法,其中一種就是密碼的應用和軟件的更新。只要使用者提高警覺性,很多低級錯誤和不必要的愚蠢行為也可以杜絕的。

2. 網上崇拜如何由online去到offline,這個也值得注意。我們常常提醒教會,如何在這段時期把教會的網上崇拜做好,把教會的網上牧養做好。疫情過後,究竟我們可以把多少線上的人帶回現實的教會生活呢?這個是我們需要注意認真思考的。

3. 網絡媒體其中一個特點是數據化。因這數據化的廣泛使用,教會應該注意這段時間透過網上崇拜及其他網上使用工具所帶來的數據分析,清楚掌握未來和教會弟兄姊妹的使用習慣,幫助我們更有效進入社群和策畫整全的教會福音策略,注意數據,使用數據,分析數據。

2020年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年分,世界如是,社會如是,教會亦如是。

互聯網科技顛覆了我們的日常,教會並不能倖免。若依然抱著拒絕接受新事物的心態,特別在教會發展上是值得反思的。聖經說,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強行把新酒和舊皮袋放在一起只會撕裂原有的舊皮袋。

假如大家在教會以外都能夠接受新事物,為何回到教會的題目上我們就不能接受新事物呢?

究竟是教會的傳統需要過分保留?還是我們害怕掌握不來的恐懼?新事物的改變會離開我們原有的福音核心嗎?

從幾年前教會青年人出走看來,教會彷彿面對不來關於教會兩代鴻溝的問題。

從事10年青年發展工作,筆者發現兩代都需要有一些好的調整。個人認為,上一代對下一代需要更有胸襟,給予他們需要發展的空間,無論在思想上、心態上、實際機會上。個人又覺得,下一代對上一代需要更好的尊重,前人所付出的一切同樣有價值。上一代走過的人生經驗、信仰反思從來不會因時間影響變得老土,相反,有智慧的上一代結合有衝勁的下一代,這個才是筆者認為教會應該踏出的最重要一步!

主日學老師常常說摩西與約書亞的故事。我們說了很多,我們也教導過很多,究竟當下的香港教會能夠好好活一次摩西與約書亞的故事嗎?還是只是繼續紙上談兵,講一套,做一套呢?


主題文章

宣教與科技

2020年大家都在談論媒體宣教。因受疫情的衝擊許多教會不能有實體聚會,甚至宣教工作也受影響。在我看來,能持續前進不受任何環境影響的, 唯有網絡媒體。

我喜歡使用科技進行福音工作,科技可以是硬體器材、軟體或是一些網絡的技能。近年來我嘗試透過一些管道來傳揚福音,漸漸將媒體宣教變成生活化;很自然、不硬銷地將基督信仰傳揚出去。但我覺得不甚滿足……兩年前我也學習如何借用各種網絡營銷策略應用在媒體宣教,果然帶來一些良好效果。我後來將其編成一系列課程,幫助馬來西亞機構及教會發展網絡事工。

耶穌吩咐我們的大使命,是要將福音傳到地極。我們以為網絡媒體已普及世界,全世界人都能使用網際網絡接觸福音這就是「傳到地極」了,其實不是。至今還有許多地方未能接觸到網絡世界,看來,「傳到地極」除了透過網絡,還需要更多宣教士及當地教會委身大使命,使萬民作主耶穌的門徒。雖說如此,我們這一代就要把握機會,使用網絡科技把福音傳得精彩。

這幾年,各異端,特別是東方閃電(全能神教會),大大運用了網絡媒體,將假福音充斥在網絡世界。他們的Facebook及YouTube粉絲人數過千過萬,他們的詩歌創作、影音製作、文章等都遍佈在電腦屏幕上。異端的網絡侵略方式早在10年前已經開始……越早開始新媒體,累積的粉絲就越多,影響的範圍就越廣。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想來全球基督教會都把崇拜、聚會搬上網絡進行,馬來西亞教會也不例外。我們一踏入網絡就直接與這些異端碰面,因他們一早已鋪天蓋地佔據這平台,如今就好像踩入他們的地盤一樣。異端趁虛而入加入教會的Facebook,成為粉絲,慢慢接觸基督徒。

研究發現每月大概有二百萬到三百萬人會谷歌搜索「耶穌」、「基督」或「耶穌你是誰?」的關鍵詞,可能他們透過基督徒或媒體聽過耶穌的名字而產生興趣,本想在谷歌搜索,希望更認識誰是耶穌——但搜索排行第一的結果是東方閃電的「耶穌」以及全能神教會的「耶穌」,而不是你我所相信,也不是聖經所描述的耶穌基督。難怪有非信徒已經先入為主,認為網絡介紹的耶穌與教會傳的耶穌完全不一樣。為何會這樣?因為異端利用了網絡營銷策略。除了內容創作數量驚人,異端也懂得網絡科技技能幫助推動宣教。

我知道一個在網絡營銷常使用的技巧,稱為搜尋引擎優化,英文稱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SEO本用在商業用途,透過此技巧將公司及產品推廣給更多人知道,甚至把公司品牌推到國際領域,創造更多商機。現代網紅也會使用這技巧,從平平無奇的網民變成出色的網紅。除了靠自己特殊的表演、呈獻手法,也靠SEO讓更多人認識自己。

馬來西亞有些頗有名氣的牧師,但他們去到其他地方服侍時,當地的人可能不認識他。近來也有許多牧師把自己的講道放在YouTube,可是點擊率偏低,過了好些時間也無人問津,無人按讚也無人評論,常讓牧師們很是失落。「您大概講道太差了!」真是如此嗎?我覺得不是。網絡媒體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有人認識你,但更多的人並不認識你。而SEO就能把你的講道、你的頻道從大海底下撈起浮出水面,讓人們認識你,也聽到你所分享的福音內容。所以,不是你講道不好,而是內容精彩的作品也得靠網絡技巧去達到被人發現的最終目的。

今天,我在網絡世界賣的產品也夠特別,我的產品就是「福音」。我要透過網絡技巧讓更多人認識福音的大能,而這就是,宣教與科技。 我鼓勵牧師傳道及基督徒為福音的緣故變成網紅,將福音的大能傳揚出去。網絡媒體需要純真的聲音,若我們不發聲,發言權就不在於我們;若我們缺席,異端就佔領更多地盤。盼望有一天我們能夠為主的榮耀奪回地盤,而且得地為業。

與SEO相配合的,就是使用網絡關鍵詞加入你的網站或設定在Youtube Metadata。如上述例子,「耶穌」就是我們常使用的關鍵詞。每一個關鍵詞在網絡中的出現都有它的指數,可以透過網絡工具來分析這關鍵詞的潛質有多大,分數越高就表示這關鍵詞適合用在Metadata,若指數低沒有潛質的關鍵詞就棄用。例如:你的講道信息主題是「世界末日」,你把「世界末日」設為關鍵詞。當某人某天忽然想知道世界末日的事情,或想尋找世界末日的電影,又或者因世界末日感到厭世,在聖靈感動下上網搜尋關鍵字「世界末日」,你的講道信息就會跳出來出現在搜尋結果裡。若他一鍵按下,接收你的信息,就有可能讓未信主的人認識福音,又或能救人一命。這就是,宣教與科技。 關鍵詞每週每日每小時都會變化,而且有排名。排名最高的關鍵詞,就是網民當下過去24小時最關心的課題。例如某國有總統選舉,候選人的名字就將成為關鍵詞。所有 「答案」都能在Google Trends找到,且是免費的。它能呈現每個國家的課題,也涵蓋各種分類,其中包括商業、經濟、娛樂等。原本應用在商業用途上的技巧,但今天這些大數據能幫助我,更好的思考和策劃將要製作的福音題材。

漫威電影公司(Marvel)曾製作一部全球影迷期待的電影《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網民搜尋Endgame時,所有Youtube短片都會出現有關電影的資料、明星資料、故事內容、周邊新聞等。當時我正好幫助某講員將他的「世界末日」講座錄影放上YouTube,我採用了關鍵詞End time及Endgame。結果這場講座視頻點擊率飆升、多人按讚、多人回饋,訂閱者也增加了許多。當幾百萬名影迷瘋狂的尋找Endgame的時候,就有幾千人不經意點擊了「世界末日」視頻而接觸福音資訊了。這更是宣教與科技。

聖經有兩處經文如此記載:

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誡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1:28)
進入 → 關鍵詞
諸般的智慧吸引各人 → SEO
靈巧 → 網絡營銷策略

我曾參與全球領袖高峰會的事工(GLS)。其中一位講員克雷格·格羅舍爾牧師(Craig Groeschel)是一位出色的牧師,他正在使用新技術傳播「福音」。他是LifeChurch.tv網站的創始人,也是YouVersion App的發起人。他舉了一個教會透過科技傳揚福音的例子,就是經谷歌投放廣告費在關鍵詞。當有人搜尋一些特定字眼,谷歌就會把網民帶到所指定的「目的地」,例如:教會的視頻、牧師講道、家庭事工或輔導等。他們投放廣告費在兩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Church Online」。這個字眼很「正常」,正常地吸引了很多人參加此教會的線上聚會

而第二個關鍵詞,是「Sex Online」!此話一出,全場嘩然。

克雷格牧師解釋道,當網民想尋找這些網站的時候,輸入關鍵詞sex online搜尋,許多帶有污穢內容的網站立即出現在屏幕上,同一時間,Life Church擁有此關鍵詞的信息內容也會跳出來,「邀請」網民觀看……全場觀眾方才明白關鍵詞的重要性!原來教會可以如此善用此科技,如同在黑暗污穢的罪惡中忽然遞出的清新橄欖枝,讓人能接觸教會,接受耶穌,不再受轄制。我非常欣賞克雷格牧師能有這樣大膽的創舉,如同羊進入狼群,將人從黑暗救出來,進入光明。這就是宣教與科技。

宣教與科技是否有衝突?我覺得沒有衝突,反而還推前了許多宣教的工作。除了網絡科技,器材也是不能忽略的工具。選擇對的器材能提升各種事工的果效,例如好的音響能把聲音傳遞得更好,讓人清楚接收傳播者所講的信息。好的麥克風收音的能力和頻率也不同,攝影機的格式也有許多選擇……我常鼓勵基督徒不要懼怕及抗拒新的科技,反而可物盡其用,善用在各種的事工上。

神讓人有智慧發明了一些科技與產品。如今在製作視頻方面也出現了許多具有最新科技的軟件:剪輯、字幕製作等都有人工智慧AI的輔助。我偶爾仔細想來,會後悔沒有一早投資在一些先進的新器材上,未能早幾年就掌握一些拍攝的技術等,許多創新科技早已流行了多時。例如我曾多次參與拍攝華傳的宣教工場影片,但之前手上沒有更好更理想的攝影機,拍攝效果也欠佳。如今好一些地方一些場景即使想做出彌補,可再也無法補拍了。創新科技與器材雖好,當然也要適得其所,不要盲目追隨。

時代的腳步飛快,許多科技和技術轉眼即逝。而在這快速流轉的光影裡,我盼望每位基督徒都能善用科技,讓人很快地搜尋到那位2000多年前落腳在這世界上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

i宣

事工以外的宣教

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
主持人問到關於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宣教帶來什麼反思,
我的回答是:「教會平時只是在做宣教事工,還是在栽培宣教人?
——這是我從會友身上學到的,而且是信主不久的信徒。

疫情的爆發讓許多人亂了手腳,教會亦然,很多原本策劃好的事工被迫停擺。在眾多事工中,首當其衝的是宣教:短宣隊和佈道會取消、最嚴竣時期被禁止外出探訪,甚至連教會例常聚會都不能進行。此外,因很多信徒的經濟出現困難,奉獻隨之減少,還聽說一些福音機構過去幾個月收到的奉獻是零。作主工的我們一方面心急,另一方面也挺無奈的,只好對自己說:「或許神要我們這個時候休息,並學習仰望和等候吧!」這無疑是一種可能和需要,然而,它是唯一的答案嗎?

疫情中,教會會友腦子在想什麼?

政府發布禁足令沒多久,我從會友的社交平台看到一些創意的動作。既然大家只能待在家,他們發起網路聊天室,定下每天一段時間,有興趣的人就可以登入(不論認不認識)、聚在一起聊天。過沒幾天,他們覺得這樣漫無目的地聊沒意思,就發信向我提出可以藉此傳福音,並邀請我加入。後來我們就乾脆開了「啟發課程」,邀請未信主的朋友一同來思考和談論信仰。目前課程結束了,反應不算好,但也算和其中幾個人深入聊了信仰。

以上不見得是什麼很創意的佈道法,刺激我反思的是信徒傳福音的心:在疫情下,我們的信徒腦子在想什麼?很多人擔心健康、自由和經濟,但有多少基督徒仍然關心宣教?有多少人想到他們未信主的朋友在恐懼和不安中需要福音?有多少人會想辦法讓這個使命得以不受阻攔地持續下去?

我曾在先前的文章中寫過:基督徒對宣教最常見的誤解,就是僅僅把宣教當成一個事工來參與。即便可能他們會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必須參與的事工,可是一旦我們以事工來理解它,就自然把它視為不過是人生的項目「之一」。可是,從聖經的世界觀來看,宣教應該是每一個基督徒人生的目標和任務,其他所有的事物(才華、事業、社交等)都是我們完成這目標可用的資源或宣教的工場。

在教會中,我們也總是單單從事工的角度去推展事工。每一年的差傳年會,目標就是為了籌募宣教金去支持宣教工作,或推展新一年的宣教事工,包括本地的佈道和國外的短宣等等。如果有一個教會能自己培育出全職宣教士,已算是很了不起了。問題是,在這些事工之外,有多少人仍然在宣教?有多少人真正把職場視為禾場?有多少人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為一次神聖的差遣?這一方面是信徒的責任,但教會怎麼教導和培育就會產生什麼樣的門徒,故更是責無旁貸。事工是重要的,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更有效、更有策略去推動宣教,並且某程度上比較可以衡量果效。然而,教會千萬不能滿足於此,我們更深、更遠的目標是培育宣教的人!這個目標應該主導著教會內的宣教「事工」。

疫情後,教會該做什麼?

目前疫情未過,故下文不可能出於太多的經驗累積,而僅是我個人的構想,希望至少提供一些建議和方向,來補充和修正過去教會在宣教使命上的疏忽。

要享受事奉,心態上的調整和預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認為,除非我和我喜歡的人同工、在我所設想的環境中做我最有負擔做的事,那樣才能享受其中……這樣恐怕永遠無法享受。其實,人很多的不滿足感皆始於我們與別人比較的結果。神的僕人必須認定,神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設計和計劃,祂按照這個計劃帶領我們,讓我們遭遇各種環境,我們該做的就是樂在其中。學習當學習的功課、面對各種處境、領取足夠的恩典、發現其中的奧妙。人真正的享樂,是回歸到神那裡,在祂為我們所定的計劃中暢遊。

• 建立信徒的世界觀

世界觀決定人的生活方式,教會要培育以宣教使命為自身使命的人,務必從世界觀的建立開始。這是艱鉅的工程,卻是最基本、完全不可或缺的部分。唯有出於根深蒂固的世界觀,才能促使一個人衝破時間和境遇的重重考驗而堅持,因為他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並知道這一切與存在的意義、永恆的目標和神永世的計畫有何關聯。教會的講台、主日學課程、查經,除了給予信徒生活上細微的教導,應同時建立他們宏觀的視野。

• 強調生活化的宣教

不難聽到有教會強調,宗教改革視每個工作都是神聖呼召這個觀念,可惜在現實中,並沒有多少人真正將它落實。這不僅僅是把原來的工作冠上「呼召」這個名堂而已,更是意味著信徒當致力在職場履行宣教使命,而教會也視他們為宣教士。只把宣教當作事工來推動的教會會說:「我們的教會一年籌五十萬支持宣教,差派三個短宣隊出去,還差派了一位宣教士……」一個著重培育宣教人的教會,即便可能只是數十人的小教會,卻會這麼說:「我們教會每週都差遣數十位宣教士出去!」

• 鼓勵更多元的發揮

疫情爆發之後,許多人窩在家裡無聊,結果激發出各種創意。有人創作或改編歌曲、有人拍搞笑短劇、有人畫畫、有人製作圖文……教會是否看見,每一樣都可以被用來作為福音載體?疫情讓我們實際感受到媒體宣教的重要性,尤其是網路。儘管疫情有一天會過去,教會可以恢復實體性的宣教事工,媒體宣教仍不容忽視。網路媒體不是疫情創造出來的新東西,疫情只是逼得教會去重視一個早已存在卻一直被教會忽視的工具。目前教會內媒體人才並不難找,教會應當把他們組織起來,用他們的才智給他們發揮的平台。

• 給予更落力的支持

教會應該給予「傳統」以外的宣教方式更多更實際的支持,而不能只是在「做夢」。理論上,大部分教會都會認為創意宣教是必要的,卻甚少給予實際的支持。我們夢想著基督教的藝術和媒體能在社會上發揮更大作用,我們感嘆過去是教會的音樂和藝術影響著社會,現今卻是世界的音樂和藝術影響著教會,我們有沒有認真檢討其中原因?創作人的裝備無疑是其中一,但教會的支持也起了關鍵作用。

傳統教會普遍認為信徒「免費」提供服事是理所當然的,這表面看來沒大問題,卻直接影響基督教作品在社會的影響力。基督教作品想要在社會產生影響力,就必須有足夠的產量和高質量(坦白說,目前基督教作品的產量和質量遠比不上世俗作品)。若要達到高產量和高質量,就必須有更多人才、時間和資源的投入,而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全時間來做這事。用常話說,就是「靠這個吃飯」。可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基督徒創作人,他們要靠自己其他的職業來謀生,再另抽出時間和精力來創作……可是往往已經工作到身心疲累、腦子也不靈活了。若持續以這種模式進行下去,基督教藝術要產生更大影響力,永遠只是「做夢」。期待更多教會願意起來「養」這些人,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地投入福音創作。

• 提供更全面的跟進

差遣全時間宣教士需要關顧,如果我們把每個會友都視為奉差遣的宣教士,也當然需要關顧。容我引用萊特(Christopher Wright)在《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的一段話,即便已經是好多年前讀過的,依然印象深刻:

「人們並不是為了支持他們牧者的事工才在禮拜天上教會,乃是牧者為了支持百姓從事他們的事工才在禮拜天上教會。而他們的事工,可實實在在地視之為宣教使命,乃在教會的圍牆之外,在這世界之中,在職場上作鹽作光。

每一間教會都應該特別注意到,信徒在教會大門內所領受到的,是他們在離開教會後會派上用場的,『你們現在要進到宣教的禾場』。

我們中間身為牧者的人(以及那些訓練牧者的人)所面臨的挑戰因此而在於:

  • 我們是否有在動員、訓練、支持我們百姓從事宣教使命——不只是差派某些人作為「宣教士」飄洋過海,而是看見整體教會都投身於在日常工作的世界裡宣教?

  • 我們是否有在幫助投身日常工作的基督徒去明白,他們所在其中生活與工作的世界,還是只是在他們眼前虛晃一個當他們死時才會進去的更好世界?

  • 我們是否有在教導我們的信徒知道聖經如何教導一種負責任的公民身分?

  • 我們是否有在鼓勵信徒在上帝所安排的地方『尋求那城的好處』?

  • 我們是否在建立一種符合聖經的世界觀,來支持基督教的倫理見證?

  • 我們是否有在幫助投身工作的基督徒,使他們在工作崗位上與所面臨的道德議題奮戰,鼓勵他們滿懷信心、持守正直、鼓起勇氣、恆常忍耐?

  • 如果有些人因為在工作上須與這充滿敵意的世界抗爭,以致受傷倒下,我們是否能夠懷著同理心去關懷這樣的人?」(頁473-474)

新冠疫情給全世界都上了許多寶貴的功課,教會亦然。
我相信除了上述,仍有許多。無論多少,真心期待我們能學以致用。

情繫華民—奔向骨肉之親

說不完的邊疆事 (21) 吃羊肉好嗎

與宣教同好相約吃飯去,她問說:「去吃羊肉好嗎?」我直率地SAY NO。
再問:「做M宣的人不吃羊肉?」
我回答:「去M的地方,我吃,離開M朋友,我不吃。」

不吃羊肉,簡單的理由就是怕那羶味兒,但去M民家作客,身為最尊貴的客人勉強嚥下幾片脂油肥甘,是為了尊重M民的文化。 難以忘記第一次在H族的家中被禮遇為尊貴客人的經歷。

那天是開齋節,H族家人朱阿提預備宰羊接待我們,我身為團隊中的最年長者要面對羊頭的禮遇,意思就是我必須要在羊宴上用小刀朝羊頭的臉頰部位做分解動作,再取幾片放進我的嘴裡咀嚼,在眾目睽睽下面帶笑容吞嚥下肚,才輪得到其他客人伸手取肉、大塊吃肉。

為了預備做好尊貴客人該有的禮貌,那一整天我的禱告單純而專注「主啊,救我!」我沒有求神免了我吃羊肉的苦情,而是求神加我力量吞得下那塊羊頭上的肉。 一腳踏進朱阿提家就看到一頭羊羔子被綁在牆角,沒多久它牠就為我們被宰殺,被剁成一塊塊放在大鍋內烹煮。不加蔥薑去羶,也沒有中藥調料,單純的大把鹽巴與羊肉塊燉上4小時,H族牧民的手抓肉即將成為當晚的主菜。

「主啊,救我!」的禱告在羊肉香滿溢中持續升溫。我與其他十來個飢腸轆轆的漢族短宣隊員坐上了H族的床炕,每顆眼睛虎視眈眈地看著朱阿提端上羊頭與肥滋滋的大塊羊肉,垂涎三尺等候大快朵頤的時候到來——唯有我例外。朱阿提熱情的語調與神情,邀請我向擺在我面前的羊頭動刀,卻不知那時我的味覺與胃部已提出激烈革命,禱告也更加強烈。朱阿提等不住了,索性主動為我削下片羊頰肉,直接拿到我的嘴前要我吃下。我的天啊,那羶味兒強烈刺激我胃液翻騰幾乎外噴!但,感謝主,祂救了我——我勇敢接下那片肉,快動作地塞進嘴裡,喝下一大口鹹奶茶……終於下肚了。我完成作客之道該有的第一步。我開心地笑了,大家都笑了,接續的畫面就是一群狼吞虎嚥的短宣隊員大吃大喝,邊喊著:「這羊羔肉頰上的脂油真是入口即化的邊疆冰淇淋,太好吃了!」

「太好吃了」的感受能撐多久?吃羊肉的跨文化蜜月期有多長呢?我記得一位短宣隊員吃羊肉的經歷。第一頓的反應是摸著吃撐了的肚皮直讚:「美味啊,真是天上美味!」臨睡前,朱阿提再端上宵夜,是下午吃剩的那些羊肉。新鮮感還在的當下,配著馕,喝兩口鹹奶茶,還是感覺良好。一夜安睡大炕上,早晨醒來沒多久朱阿提開始預備早餐,攤開那張羊味十足的大桌布在炕上,擺上了前一天沒吃完又乾又硬的馕、乾果、酸奶,當然昨晚沒吃完的羊肉一定得讓客人走前吃完。早餐桌前,沒人有新鮮或期待的表情,也沒有誰急著想吃,等待中聽到那一位弟兄說:「每頓都吃羊肉?沒有別的嗎 ?」

早飯後離開H族山區,大家在車上的話題居然專注於「中餐要吃什麼?」3個小時後開車到了一個農村市集,隊員從昏睡中醒來揉揉眼睛往車窗外尋找內心急切的目標物,突然齊聲喊出:「前面有個湘菜館,我們去吃漢餐吧!」那天中午,大盤紅燒豬蹄膀成了主菜,前晚才大讚手抓羊肉是天上美味的弟兄說了一句真心話:「我還是喜歡豬肉,特別是紅燒豬蹄膀。」感謝主,宣教人可學習作雙文化人。

每年8月進M民山區探訪學生家庭,在相聚同歡的喜樂中少不了些緊張,怕面對學生家長的禮遇,宰羊宴客,一味的款待。我們曾經同一天去3個學生家,每家宰1頭羊;曾經一天吃7頓羊肉;曾經半夜2點半被H族家長叫醒吃羊頭……同工們談起這些記憶都很興奮,因為這些年不斷的探訪關懷,與那些為我們宰羊擺上羊宴的牧民成了家人。這些累積的經歷,讓我常思想基督再來時萬民的筵席是怎樣的畫面。

「在這山上,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賽25:6)

感謝宣教的神給我們有機會進入M民的家中,與他們同享肥甘,是為著將來萬民筵席的預備。愛不愛吃羊肉不重要,願意愛那些一生與羊群分不開的M民才是重點。因此在羊宴席上的交流是寶貴的機會,藉著同享羊羔美味而引向被殺的羔羊基督的福音,這是何等需要靈敏的心與智慧啊!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攔阻了8月的邊疆短宣,對我而言,這是個不一樣的8月,沒有羊味的8月。我開始強烈地懷念羊的味道,思念那些身上有羊味的M學生與為我們擺設羊宴的家庭。我可能暫時去不了那地,但我深深期待過去多年撒下的福音種子在他們生命裡生根發芽結果,我深深盼望在那日基督再來時與有羊味的M民同享萬民的筵席。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絢爛的蝴蝶

我們帶著各種教具、繪本、軟陶,來到了這村莊。

拉傳道一個一個用摩托車載來兒童營的孩子,在舞動的光影下洗手洗腳。上課前洗手洗腳,是當地的一個美麗習俗。

課堂上,孩子們專注聽故事,學藝文。孩子們均嫌棄我們手上自製的軟陶毛毛蟲範本,「蟲,好可怕!」軟陶在他們的手上出乎意料地變出了小公主、鬱金香、和七彩小魚……一人捏製出四、五個花樣,不亦樂乎!他們的創意,他們臉上掛著的專注和笑顏,深深觸動了我們。

雖然村里總有些不足……但那隨著冬日光影投放在綠草坪上的十字架影子,堅定而溫暖。誰想哪天,這些孩子們在愛與陪伴下,經歷了生命的破繭而出,化成了一隻又一隻的絢爛蝴蝶呢?那一天,他們將攜愛翱翔。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追夢少女

熱得人昏昏欲睡的下午,在這窄小隔間裡,我和她面對面坐著上課。

她今天塗了粉紅色指甲油,纖細手指牽引著我的視綫在課本頁面上匍匐而行。我吃力地辨認頁面上的圓圈字體,為了要拼出正確讀音。我每念完一行,她的手指便會移到下一行。忘了念到第幾行,她手指不動了。我以為念錯了,再重複一次、兩次……她依然停在同一句。忍不住抬頭看她表情,發現她已進入夢鄉……

在這間小小語言中心裡,她是最年輕的老師,才21歲,但教學年資卻最長。「我是一個很樂觀的人,遇到困難就嘗試解決啊,此路不通就試別的,沒什麼大不了。也許其他老師們比較年長吧,他們的顧慮都會比較多。」她邊說邊散發一股青春才有的氣焰。

這已非她第一次在課堂睡着或頻頻打瞌睡了,但不是因為打游戲或追劇,而是為理想付出代價,修讀遠距課程之餘還打幾份兼職。她家中除了雙親還有一個弟弟,家境貧窮。家裡經濟條件限制了許多機會,聰明機智的她只能想辦法賺錢把自己的路走寬,比如售賣訂製的加工手機殼、把美國親戚帶給她的化妝品轉賣出去。她說努力賺錢不但為己,也為讓將來的兒女不必像她那樣瞻前顧後,而是能放心地去追夢。

4月開始,她又有了幾份新工作,有的純粹為了收入,有的則是她明星夢的一部分,例如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仿韓女團。教課時的疲憊和心不在焉雖變本加厲,但每當聊到興趣和夢想,她便立刻變得神采飛揚。6月底放下了教語言的工作后,她毅然把頭髮挑染成紫色,脫掉一身從未真正喜歡的傳統服裝,用更多時間經營模特兒及舞蹈事業。

她是基督徒,甚至年紀輕輕已是教會財政,但說到教會或信仰時她眼裡只有枯燥。有次我們聊到牧者,她調皮地說:「我牧師講道都在說自己的事、自己家裡的事,悶死了。」後來疫情導致教會沒了實體聚會,她也似乎在信仰上更鬆懈。

她的夢,我未必懂,但我欣賞她不因卑微出身而自憐反而樂觀向上的心態。願她無論攀得多高或跌得多重,都不忘上帝的恩惠,並記得好處並不在祂以外。這是我為她獻上的禱告。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華傳候任國際總主任介紹王欽慈牧師

我們懷著感恩及興奮的心情,向各位介紹本會候任國際總主任——王欽慈牧師。

華傳現任國際總主任馮永樑牧師,由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任期即將屆滿,且已經超過退休年齡,需要有人接捧。我們感謝讚美神,及時為華傳揀選預備王欽慈牧師成為接任人選。此外,馮永樑牧師亦答允董事會的邀請,在卸任後繼續全時間在總部協助服事兩年,以協助新總主任過度。王欽慈牧師將會在2021年1月1日正式就任國際總主任。 王欽慈牧師早在2015年便開始參與華傳的事奉,當時是受邀成為本會美國地區辦事處委員。他於2016年獲邀擔任國際董事,積極投入參與宣教事奉,期間神也讓王欽慈牧師更清楚祂的旨意。於是,他在2018年決定離開牧職服事16年的教會,由華傳國際董事轉而成為同工,擔任華傳國際副總主任,負責拉丁美洲宣教事工。

王欽慈牧師出生於台灣,成長於阿根廷,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土木工程學士後,到美國繼續求學,取得土木工程碩士、博士學位。在紐約,紐澤西等地擔任橋梁設計工程師14年。

王牧師從美國伯特利神學院美東分校(Bethel Seminary of the East)畢業後,於2002年開始在法拉盛第一浸信會擔任牧職服事。負責教會中文與西班牙文部牧養事工,直至擔任本會國際副總主任止。2013年獲得三一神學院(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跨文化宣教學博士學位。宣教教學是王牧師另一事奉路線,他曾經在美國東北部多所神學院兼課教學,並在南美洲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並西班牙等地神學院教導密集神學課程。此外也教導英文、中文和西班牙文的宣教展望課程(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並曾擔任授予學分的延伸教師(Professor of Record)。

王牧師也曾是宣教機構Global Gates Networks的董事成員。曾擔任美加福音派宣教學協會(Evangelical Missiological Society)東北區主任。文字事奉方面,曾發表數篇宣教學論文,並參與宣教論文集Churches on Mission: God's Grace Abounding to the Nations(2017),與溫以諾教授共同編輯《宣教新世代》。多年來,王牧師以跨文化溝通、散聚宣教學(Diaspora Missiology)、宣教與教會、移民教會,為主要的研究題目。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我,與辦事處的點滴……
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

獻身踏入宣教工場

1982年,我領受神救贖的宏恩。

「神獻上愛子耶穌基督,為我流血捨命,祂為我做成這事,為要使我領受這極大恩典得蒙救贖。我要如何回應衪呢? 」這是我信主後前兩年反覆思想的問題。我等候,尋求神在我生命中的帶領。

1984年,我回應神的呼召進入一機構全時間服事。當時主要負責機構財政一職,然而這服事領域,無法滿足我對失喪靈魂沉重的負擔。一有機會我就積極向人傳福音,也非常關注海外的宣教事工,常和兩三位同工一起為宣教機構、宣教士禱告。在日復一日的代禱生活裡,神把宣教的使命悄然撒入我的心田,點燃我心中宣教的火把。 1987年,神感動我奉獻念神學,為將來的服事做準備。我心牢記神呼召我傳福音的大使命,也深知自己將一生全然擺上為主所用,因此,在尋求終生伴侶時,堅持一個信念——對方必須是奉獻者。感謝神,祂在我禱告等候中預備了一位同奔天路的另一半。1991年我完成在新加坡神學院的裝備,就回母會長老會愛加倍堂全職牧會,並於1992年與鄭海達牧師結婚。

1995年,神賜給我們一位男孩,我們為他取名為「志宣」——立志一心宣揚神,一生要宣教。這是我們服事路上的記號和提醒。我後來辭去母會的傳道工作,專心扶持夫婿,投入在長老會伯特利堂的服事。但我對海外宣教之心志這麼多年來始終未曾熄滅,神不時也透過身邊的「志宣」提醒我,還有未了的宣教使命。 2010年,我跟隨神帶領參與宣教學院的事奉,我漸有機會逐步履行宣教的使命。我為此以為滿足了。在2012年一個特會中,神透過路加福音5章1-11節,再次挑戰我:「服事不是滿足于現狀,應勇於不斷的突破,把生命及事奉開往水深之處……」於是,同年6月我回新加坡三一神學院進修,於2014年完成裝備。 在宣教學院服事期間,我有機會接觸到華傳。華傳的異象與使命非常清晰,透過教育、徵召、訓練和差派,以各種有效的管道,把福音傳給普世未得之民。當我在禱告尋求神為我預備下一個服事工場時,我深深體會,已是時候全然為宣教擺上,完成神在我生命中的託付。我接受了華傳的邀請,於2015年2月正式加入華傳,擔任新加坡辦事處主任一職,與董事和同工團隊配搭,推動華傳宣教事工。

宣教路上的障礙與挫折

我覺得如今在華傳的服事比過去牧會困難。很多時候,努力推動、動員教會參與宣教時,沒有立竿見影的果效。得不到教會的支持,心裡會灰心、難過。但我細細想來,我們所遇到的障礙和挫折,比起耶穌所做的,實在算不得什麼。無論是推動被拒絕也好、動員反應不熱烈也好,或是服事時面臨的種種誤會……當這一切不如意擺放在耶穌所行的事蹟上一看,真的,都不算什麼。只要緊跟耶穌的腳蹤,一切挫折、障礙、低迷,都能很快走過。

《獻給無名的傳道者》是我在機構服事時常常閱讀的一本書。書裡的描述讓我很感動。我深知這條路不容易走,服事路上也遇挫折,但我緊抓住神給我呼召的應許,就能繼續堅持走下去。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蹚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賽43:1-2)多美好的一個應許!這也是神給我的呼召和感動。服事歲月裡,這經文時時刻刻陪伴著我。挫折、茫然、不知所措時,我看到神是我的亮光、幫助、祂必領我走過一切的困難。信心使我看見,困難的背後,有祂的同行。

「神也必引你出離患難,進入寬闊不狹窄之地;擺在你席上的必滿有肥甘。」(伯36:16)這是一句讓我重新得力,甚至「扭轉」我整個生命的一句經文。突來的禍患、每一次的悵然失措,都有神時時刻刻的同在與陪伴。我因而相信,服事是有福的……縱然經歷憂患,而得著的,卻更為豐富。

華傳新加坡辦事處的期許與挑戰

華傳新加坡辦事處希望能動員新加坡更多教會,不單是華文教會,也包括英文教會,起來參與宣教。我覺得今日新加坡教會裡願意參與宣教,或走上全時間服事神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所以,我期望透過更多的策略及管道,讓新加坡教會裡的年輕一代看見宣教的使命和需要,看見自己的責無旁貸。甚願更多年輕人起來,接過宣教的棒! 我發覺華傳好幾處的辦事處主任都是「一腳踢」,身兼多職,沒有同工分擔工作。這也是新加坡辦事處的光景。很多時候要到教會去分享、教導、培訓等,卻被行政工作綁住。祈願神預備同工,以便往後的工作可以更專注。

這些年來,我的工作多樣化,其實重點只有兩個:找人和找錢。找人到宣教工場去,找錢支持宣教工作。找人和找錢,是辦事處最大的挑戰。祈願神預備更多的人,到前線去宣教,也預備不能獻身的人,願意奉獻金錢支持前線的宣教士,和宣教工作。

未來的計劃與策略

呼召更多宣教士走上前線,落實宣教使命,一直是我們辦事處的首要職責。盼望繼續依循之前的計劃和策略:每兩個月的宣教團契,定期的宣教課程、講座,或是主日學課程等,接觸、尋找,以及培育新一代的宣教人。

我想,新冠肺炎疫情已影響了未來整個宣教路的發展,今日很多團契、課程和講座都已經搬上網上。教會與機構需要重新思想未來應如何借用網絡,達致宣教計劃和策略,影響更多人。這一次的疫情,亦帶給教會和機構不同層面的衝擊,包括經濟支持的遞減。對我而言,不管局勢如何改變,策略如何改變,而我們應該注視的,是生命。我們應當緊抓、把握每一個人的生命,快快把福音傳開,使更多人進入神的國度。這是重要,亦是緊要的。

宣教是神對萬國萬民的心意,宣教是迎接主耶穌快再來,宣教是為了榮耀神。這是最終的目的。盼望這次的疫情,彷如警鐘敲醒許多基督徒,起來宣教。盼望將耶穌的醫治,帶給更多患病的人;盼望將耶穌的安慰,帶給更多無助的人。盼望真理能夠震撼和動搖世界,人們回轉,投向基督。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出發日記(2)耶穌「沒水」

在這裡生活,人要懂得與「燈壞了」及「水不來」做朋友,今天也不例外。1

過去一個多月的網上語言課常碰到停電,有時是老師家,有時是我家,有時雙方都遭殃,手忙腳亂重新連接網絡後,兩人只好邊用扇子扇風邊繼續上課。停電時間從幾分鐘到好幾小時都有,毫無預警的多。現是夏天,一旦停電,那真是「熱到沒朋友」。而一旦停電時間稍長,自來水便無法泵上樓,於是連水也不來了。

說到朋友,本地話中「朋友」這詞有兩個說法——諧音為「等欸親」和「沒水」。語言老師說,「等欸親」指輩分、年齡相近或關係親密的朋友;而「沒水」一般指輩分或年齡有較大差距,或不是太親密的朋友。我有一位年齡相仿、無所不談的「等欸親」,要聊心事和逛街就會找她,一通電話,這位「親」就會赴湯蹈火飛奔赴會,不會讓你久等;另外有位比我年長很多的前輩,彼此關係還不至於可聊心事,但生活上互助。有次她家斷水,囤積了鍋碗瓢盆沒洗,於是我邀請這位「沒水」在沒水時來我家洗碗。兩位都可說是我朋友,但前者是「等欸親」,後者是「沒水」。

因新冠病毒而實施,這段感覺永無止境的局部封鎖與隔離,2「等欸親」和「沒水」都是上帝恩典臨到我身上的管道。相對於能與家人(或至少有室友)同度這段管制期的人們,我經常感覺自己是單獨被「囚禁」在一個地區——鄰居還沒來得及認識已因害怕病毒而各自緊閉家門,才剛開始熟絡的人因疫情提早撤離,熟悉的本地朋友大多數是這城市的遊子,在封鎖前四散回歸家鄉,僅剩的一位「等欸親」其實只住在附近,卻因咱倆屬於兩個不同城鎮並且都是「重災區」,彼此遭封鎖而無法來往見面。

「等欸親」們雖然在這期間無法相見,但在網絡世界,我們穿越五湖四海在電話上聊天,讓彼此的文字和聲音暫且慰藉牽掛以及再次促膝長談的渴望。好友們,讓我們期待再會的那一天。等,欸親!

「社交距離」到底須持續到何時,誰知道。有人說,這場病毒戰役是持久戰,我們的生活、工作及社交模式再也無法回到從前,必須接受新常態。保持社交距離,對某些人來說輕而易舉,對另一些人則生不如死,您呢?在新常態中過得還好嗎?有段時間,我曾因無法走入人群而感到沮喪——我來不是為了接觸人的嗎?不是需要把握時間出去觀察文化嗎?拜疫情所賜,人看到人彷彿看到病毒般閃避,人人都在「隔」與「離」狀態中。即使宣教士雄心勃勃,現在也只能宅在家裡吃喝拉撒睡?不,我至少可以繼續成為代禱者,還能透過其他管道認識文化,並深信既然神把我留下來了,必定會有發揮所長、實踐使命的一天。

雖然如今現實與最初踏上征途時的理想有差距,但上帝在凡事上總有天衣無縫的設計。封鎖和隔離期間,感恩語言學校安排了網上授課;沒機會出去參與其他活動,語言學習反而更專注;雖少了操練語言的現場,我和自己練習對話,看劇集和電影練習聆聽,最近能聽懂的越來越多,每天聼的電台廣播也像一幅拼圖那樣,信息日漸完整。雖然路還長,靠主挺住。

身邊雖暫無人相伴,但耶穌恩友常在,祂是我的「沒水」(輩分不同,此處用「沒水」稱呼主耶穌為朋友應該較合適)。無論我有水、沒水,祂已賜給我生命活水,我便永遠不渴。再多的隔離措施,也無法使我們與基督隔離。

  1. 「停電」本地話直譯為「燈壞了」;「制水」本地話直譯「水不來」。)
  2. 寫此日記當天,從新聞得知本市十個城鎮因發生多宗確診個案而被延長局部封鎖,冬雪所在的城鎮也在名單上,但感恩一些過去三周不再出現任何確診個案的城鎮已逐漸開放。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重歸系列 7 Re-Entry「重歸」抑或「回歸」?

不論是讀書、工作或其他原因,一個人在異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後,當他要返回家鄉(持護照的所屬國)繼續生活,我們稱他「Re-entry」。有中文翻譯成「回歸」1,也有翻譯成「重歸」 。當然,「回歸」有返回、歸到的意思。把Re-entry譯成「回歸」,可以把返回和歸到家鄉的意思表達出來,而且這翻譯也是比較容易明白的。不過,作為一個離開工場快到兩年,進入家鄉生活和工作也接近一年半多的我而言,我會選擇用「重歸」這譯法多於於「回歸」。原因有兩個:

1. 「重」強調重新、再次的意思。

英文Re-entry,包括了兩個部分:「Re」和「Entry」。「Re」是再次和重新的意思;「Entry」是進入的意思。換言之,「Re-entry」是再次進入或重新進入的意思。從這個角度理解,把Re-entry譯為「重歸」似乎更貼近原意。因為對於重歸者而言,的而且確是「再次進入」和「重新進入」家鄉。在過程中他們是需要重新調整、重新磨合。對於在家鄉的人而言,真的需要明白這些重歸者並不能自自然然就能進入家鄉,乃是需要家鄉的人尋找方法與重歸者同行的。

2. 「重」有重要的意思。

「重」不單強調重新、再次,也有重要、緊要的意思。對於重歸者而言,「重歸」是一個重要的人生過渡時期。重歸者帶著過去在異地生活的經驗和價值觀,進入自己的「家鄉」生活,在這個重歸的階段,他不單發現有很多不同之處,這些不同甚至令他產生矛盾、疑惑,甚至抗拒的感受。

Dr. Cate Brubaker在《Re-entry Roadmap》一書指出重歸有三個主要階段,包括返回(Return)、反思(Reflect)及重新啟動(Relaunch)。在返回階段,她強調不單是身體上(physically)進入家鄉,更是心智上(mentally)歸家。在反思階段,重歸者需要回答「我是誰?」、「下一步我需要做甚麼?」、「從現在開始,我在全球化的時代中會如何生活(global life)?」在重新啟動階段,重歸者需找出自己的人生在大使命中的下一里路,並開展這一個新階段的探險之旅(adventure)。

因此,對於重歸者而言,雖然在重歸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感到迷惘、掙扎,甚至想逃避;但是就在這些真實的情況中,我們才能尋找自己的價值和態度,並且再次探索未來當走的路。換言之,「重歸」的確是相當「重要」的人生旅程。近期,我不斷被問到:是否已經投入家鄉生活了?說真的,我仍未能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對於這個不肯定,昔日的我是會感到不安,但現在卻感到安然。因為我相信在重歸這個重要的階段,「不肯定」能幫助我整理過去的經驗和探索未來路向。

基於這兩個理由,從今期開始,我決定把「回歸系列」改為「重歸系列」,並且盼望可以「有系統」地整理和分享在重歸路上的點滴。

  1. 世界福音動員(香港)把林培樂(Neal Pirolo)的The Re-Entry Team: Caring for Your Returning Missionaries一書翻譯成中文,並把書名譯為《重歸的團隊——關懷和支持歸家的差傳同工》,分上下兩冊出版。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網路宣教講座疫情下的宣教

這次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所及不單只社會民生、政治經濟、國際時局,也影響了教會生活、福音傳播。教會如何面對這疫情,如何繼續屬靈造就,網路上有不少的專題講座,可是有關福音傳播與宣教事工在疫情下的推展就較為少見。華傳有鑑於此,在亞洲時間8月8日舉辦了一次跨國界、跨時區的網路講座「疫情下的宣教」。此講座由華傳國際副總主任王欽慈牧師主講,另有三位回應主題的講員,他們是美國聖地牙哥主恩堂的林祥源牧師、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宣教中心主任邱顯正博士以及新加坡SIM國際事工東亞區主任林厚彰博士。當天有來自22個國家的400人次參加講座。感動人的是,有些參與者還正值當地深夜時分!我深信大家都是同受聖靈的感動。
王牧師用5個問題和對比,探討現今疫情下的社會改變,
和宣教事工所需應對的題目:

  1. 靈魂深處的反思,是時候了?

    從「前程似錦」到「前途茫茫」:這是有關人心的預備

  2. 福音使命的辯論,還值得嗎?

    從「全球繁榮」到「貧富懸殊」:這是有關經濟的困境

  3. 福音全球的遍傳,有可能嗎?

    從「全球化」到「虛擬化/數碼化」:這是有關科技的契機

  4. 宣教意識的更新,有必要嗎?

    從「自由通行」到「社區監控」:這是有關政治的考量

  5. 非我不可的角色,是真的嗎?

    從「最後一棒」到「通力合作」:這是有關民族的意識


王牧師在結論中將1920年和2020年的宣教處境做了一個比較。他提到雖然我們正處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比起100年前的西班牙流感來說相對容易面對。當年在疫情下宣教事工有創新的方式展開、教會對普世宣教有更迫切的心志,現今也一樣。困難不應該打倒我們,在危機中找到轉機,正如100年前一樣。最後,王牧師語重心長說道:「身為教會的一員,我們也許需要反省,是否我們在過去幾十年安逸的生活中,已經慢慢失去了不怕艱難,不怕危險,勇往直前服事主的熱誠?求主憐憫我們,憐憫今天的教會。」 三位講員接下來也都回應,神在這次的疫情中其實給了教會更多的宣教機會,教會應思考如何創意更新,讓宣教方式有適度的變化,在困境中依然完成主的大使命。

講員回應結束後是問題解答時段。與會者提出許多很有水準的問題,以及建設性的提議。講員們輪番回答,各自提出看法。大家踴躍參與、討論,奈何時間有限,唯有在眾多問題中取捨割愛了。華傳國際副總主任林俊仁牧師活潑生動帶領各個環節,整個網路聚會在他主持下毫無冷場。

這是華傳第一次舉辦這類型的跨時區網路講座,整個籌備過程與實際進行時都遇見不少困難。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得到了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與美國多位的技術同工協助,在幕後忙碌支援,使教會得以順利進行。這難能可貴的同工精神,實在令我感動,也為他們的付出感謝神。



編者的話

1980年代,每週一天的下午,我到學校新開的電腦班去上課。奶白厚重的大箱子穩坐在桌面上,黑褐色的屏幕閃爍著綠色的英文字母。那時學習強記和敲打成串指令,然後靜待屏幕出現老師已知的預期成果畫面。一個月的學費,馬幣35令吉。

1990年代,同學們在學校新增的電腦課上,玩著簡陋的飛機大戰。那會隨著上下左右鍵擺動的飛機,能輕易竊取兩個小時。然後,我們靜悄悄的,都有了一個電郵,還有一串屬於自己的密碼。週末或假日,蜂擁至有電腦的朋友家敲電腦鍵盤。

但我一直不是很喜歡電腦,也不甚願意去搞懂各種應用程式。總覺得它冰冷,沒有溫度。我仍堅持執筆爬稿紙,寫明信片,跑郵局。2000年代,我遇上了一位電腦軟件工程師,一個用特殊符號創作的人——他後來成了我的丈夫。他在Hotmail、ICQ、各種當時冒出的軟件程式上留下愛的密碼,又在那些年,引我使用網絡科技紓解思鄉之愁,雖隔著萬重山和海,網絡科技卻使我常感覺與家人朋友比鄰相守。

2010年代,科技飛速蛻變進步,人們卯足了勁追趕。當身邊的老少開始人手一機,稍微適應科技的存在和運用,在尖端科技時代喘口氣的當兒,2020年卻不期然遇上一場全球性瘟疫。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們「固步自封」,封鎖在家,卻把資訊科技推向另一個頂點。

〈裝在新皮袋的—互聯網科技〉及〈宣教與科技〉是涉獵網絡科技和媒體領域多年的春麗和梁志光,在疫情下執筆,道出互聯網和媒體宣教的趨向與教會掙扎。而熱衷關注宣教事工,不因疫情阻攔,剛與弟兄姊妹組織網上短宣服事的李傳頌牧師,用心良苦,有條不紊寫下〈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差傳使命〉,期望帶領讀者一探新常態的差傳使命、疫情中的策略調整、疫情後的差傳趨勢等等。蔡頌輝牧師亦寫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事工以外的宣教〉一文,給「疫情後,教會該做什麼?」提供一些建議和方向。

儘管如今網絡科技發達,仍有它達致不了的地方,例如〈吃羊肉好嗎〉裡愛設羊宴款待客人的M民,〈絢爛的蝴蝶〉愛捏軟陶的小孩們……還有,還有人心。那是福音才能到達、觸動的地方。

2020年確實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全球大部分的人有四分之三的日子是宅家度過;這一年,許多人對著手機電腦的時間比往常更多;這一年,教會需慎重面對「網上聚會」新常態及「媒體宣教」議題。馮永樑牧師於〈2020年,重整價值觀的一年〉勸慰我們,專注在那掌管歷史和應許常與我們同在的神身上,重新調整我們的優先價值和信念,去完成神要我們成就的心意和使命。我打開電源,靜坐輕薄的電腦屏幕前,整理編輯著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敲下一字一句……

今日,電腦不再如過去一樣笨重,電腦、科技對我而言不再冰冷……是愛和福音,使其有了溫度,有了生命。我感嘆亦感恩,偉大的宇宙工程師,早已為人類編寫一套完美無瑕的救贖程式——沒有bugs,不會「當機」。祂在這套救贖程式的每一處細節都留下了愛的密碼,任憑風雨飄搖,時局動盪,這程式將應用至永恆,恆久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