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再思大使命主導的門徒訓練

一般傳統教會都以事工主導。最近跟兒子談到他所服事的美國人教會。會眾人數大概130人,卻有超過70項不同的事工和節目,需要三位教牧同工負責跟進。再加上長執也要求同工們在教會有固定的上班時間,以致教牧同工們無法抽空作較深度和個人化的門徒訓練。我想這種情況在華人教會也很普遍。

大部份華人教會通常視門徒訓練為教會其中一項節目或基督教教育事工的一部份。教會對門徒訓練的目標或定位也各有不同。有一些看門訓為靈命建造,有一些以查經或神學訓練為主導,也有一些以事工訓練為主體,但很少教會以大使命或宣教作為門徒訓練的基礎和目標。我想這跟華人教會普遍對宣教參予疲弱有直接關係。此外,在一般以事工或節目主導(program driven)的教會,門徒訓練都變成很機械化(Mechanical)和學術化(academic),而非個人化(personal)或關係化(relational)。這都是因爲教牧同工和長執都已經疲於奔命去應付不同的事工需要,以致沒時間作一領一的栽培訓練。求主幫助教會領袖們重新思考,回歸唯一的大使命!

大使命基本上是一個生命的傳遞或傳承。正如保羅弟兄向哥林多教會所說:「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 (林前11:1)。換句話說,大使命應該是一個有機體的信仰運動(organic movement)。就是一個生命被上帝的靈更新,便很「自然」被使用去更新或影響別人的生命(A changed life changes life)。這絕對不是在於這個新生命本身是否有能力去實踐,而是靠那住在他裡面的聖靈發動這莫大的影響力。正因為一切都是本於祂,倚靠祂和歸於祂,所以在祂永恆的計劃裡,一個蒙福得救的生命,同時也是神要使用來賜福世界的一個管道。保羅看得很清楚,神的羔羊,主耶穌期望祂的教會能完成祂自創世以來的天國夢,就是神讓使徒約翰所看見將來在天家的一個美景: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上帝;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林後5:17-18)。任何一個在基督裡的新生命,都已經同時承接了一個新的人生召命,那就是去建立主耶穌的門徒。這種使命傳承的運動肯定是教會不可少的主要事工策略。

因此保羅特別提醒他的門徒提摩太說:「我兒啊,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 (提後2:1-2)。而這使命傳承運動的方向也肯定不能離開主耶穌所頒佈的唯一大使命,就是叫「萬民」成為他的門徒。

其實門徒訓練本來就是為了要滿足主耶穌基督的大使命。因此沒有必要特別強調大使命主導的門訓。然而,今天有許多門徒訓練都沒有強調訓練門徒去履行大使命,故此近年來便開始強調以大使命主導的門徒訓練。按我的愚見,這種門訓需要包括最少四方面。

一. 幫助學員透過專注禱告、默想聖經,與大使命的主建立密切的關係。

在追求認識神的同時,也要透過默想聖經去認識自己。高爾文John Calvin在《基督教的宗教組織 》Institution of Christian Religion裡說: 「我們的智慧基本上都包涵在兩方面:認識神和認識自己,而它們之間已融合到不能分清先後」。幾乎所有關於屬靈生活和事奉的問題都源於信徒缺乏自我認識。門徒訓練的目標絕對不單是增加聖經的知識,而是幫助學員透過默想聖經、禱告去認識自己和他們與上帝的關係,進而也了解他們與別人之間的關係能如何深化。門訓者的角色就是在旁邊陪伴同行,不斷鼓勵、引導或啓發。

二. 幫助學員明白及分辨主的心意和帶領。

一個門徒追求分辨和明白神的心意,不是爲了考慮自己是否願意順服。持這樣態度的門徒會越來越不能聽到和明白神的心意。相反地,若一個門徒追求分辨和明白神的心意,是爲了立刻順服和跟隨,上帝會樂意更多顯明祂的心意。門訓最關鍵的操練就是學習順服召命。召命的順服往往會攪亂我們的日常計劃。聖靈突發的干擾(divine intervention)有時是讓你實踐順服的契機,好叫你放下前設的生活計劃或每天習慣的日程,去迎接神現在需要你去處理的人和事。順服是操練發自愛神的聆聽和回應。

三. 幫助學員建立一個關懷普世或萬民的胸襟和視野——這是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調整。

神願意我們從衪的眼光來看世界與萬民。神看萬民肯定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的眼目很容易把不同種族的人視為敵人或防備的對象。但上帝卻看萬民都是衪所愛的對象。當我們真的願意從上帝的角度或心意看萬民的時候,我們便會希望了解如何幫助那些與福音絕緣的未得之民,按照他們的文化背景來認識創造他們的真神。這種從神而來的世界觀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禱告生活和價值觀,就是把萬民歸主成為我們禱告代求的首要目標和生命投資的優先考慮。這種生命改變的門訓才不會單是知識的傳遞而已。

四. 幫助學員加強文化智商的發展 (cultural intelligence)

文化智商是指一個人對不同文化的關注和敏感度。假若我們成長在單元文化的背景,我們便無法了解爲何不同文化的人有某種對事情的表達方法或態度。人總喜歡別人用自己習慣的文化角度來看事情。我們很少追求用別人的文化背景看事情。文化智商幫助我們學習欣賞不同文化的特點,並願意使用更多的體恤和忍耐去與不同文化的朋友交往。在全球流動人口不斷增加的大環境中,我們已經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文化的朋友或同事。加強文化智商可以幫助我們隨時隨地預備好,留意上帝可能會安排我們就在家門口,便能參與叫萬民成爲衪門徒的工作。 華傳同工們的禱告就是盼望全球的華人教會都能起來,承擔叫萬民作衪門徒的大使命。感謝神,衪已經在各地感動許多衪的僕人,一齊參與推動這以大使命主導的門徒訓練事工。我們也謝謝「世界華福」同工們的努力,致力拓展這運動。相信華人宣教運動很快便會攀上更新的高峰,從單一專注海外華民事工發展,轉入積極投進更多的資源到萬國萬民的宣教上。讓我們繼續爲此遠景同心禱告吧!


主題文章

門訓教會與宣教

門訓的教會,就是一間重視以門徒生活操練方式為信念的教會。宣教是神委託信徒履行大使命拯救世人的行動。把門訓和宣教加起來就是一間強調門徒生活方式操練,帶來積極宣教行動的教會。

耶穌在馬可福音8:34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補充說:「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太10:38)耶穌這句話是在凱撒利亞˙腓立比問門徒「我是誰?」彼得回答說「是基督」後不久說的。凱撒利亞˙腓立比事件之後,耶穌就面向耶路撒冷準備祂受苦的旅程。從這連貫事件來看,「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是在門徒認識神是神後宣告的。如果一間教會認識神,也把神當神,成為門徒的教會也就是一件必然的事,「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也就是一個義不容辭的行為!這行為也就會效法耶穌受苦、釘十字架、復活,為拯救人類,履行福音委託的好榜樣。

耶穌說這句話是對著「眾人和門徒說的」(可8:34上),可見耶穌不是對幾個人有這樣的呼喚,而是呼召渴慕祂的全會眾。換言之,作主門徒與宣教是全會眾性,而不是屬於教會中一小撮人所持有的。

建立一間強調門訓又積極宣教的教會,重要性何在?

一. 精心門訓的教會必精心宣教

精心門訓的教會,也就是服從上帝主權及照祂心意而建立的教會。門訓的教會不是以門訓或教會為中心,而是以神為中心!精心的門訓是關乎神,而不是門徒。唯獨有了神才有門徒!因此教會雖然可以有很多門訓的課程或活動,但如果沒有認真以神為神,在乎神,與祂建立密切的關係,它將只是一種形式而非合神心意的門訓教會。以神為中心,在乎神的教會,必也在乎神所在乎的。神的在乎是顯明的,祂在乎萬國萬民的靈魂聽聞和相信福音而得救(彼後3:9)。精心門訓的教會必精心宣教!意思是認真作門訓的教會,也就會是認真作宣教的教會。門訓與宣教成功的共同點在於精心和認真。

如何建立一間精心門訓宣教的教會?筆者就以前文所提的經文「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可8:34)來探討。精心門訓的教會,按耶穌「配的作祂門徒」的首個要素是「捨己」。「捨己」就是非以自己為中心(Self Centeredness),而是以神為中心。如果一間教會,她的信徒和領袖都很自我為中心,那教會很難會成為一間精心門訓的教會。因為這樣的教會很容易就成為一間只為自己著想的教會,這必深遠影響她對宣教的熱忱。筆者看到不少有上門訓教會的信徒,投訴自己教會不夠用,為什麼還要奉獻海外宣教?自己傳道人都不夠了為什麼還把他們差派出去?這樣的矛盾正是需要重新反思精心門徒「捨己」真意何在?

其次是「背十字架」,即排除一切的攔阻、艱難和挫折,直到成全所委託的使命。這是耶穌上十字架之路給于我們的榜樣。祂排除萬難,不屈不撓,堅定地走上為罪人受死釘十字架的使命。門訓宣教的教會理當反映門徒「背十字架」的特質,尤其論到宣教的時候,更是不怕困難、失望與障礙,能勇敢和冒險前行。既或殉道也不退縮,直到使命完成。以往西方的教會到非洲、印度、亞洲宣教,給我們留下來極美好的榜樣。還需留意的是,「背十字架」是「背自己」的十字架,而非背別人的十字架來跟從耶穌。這表示每個教會走宣教的路,各有自己的十字架,各有自己的攔阻要去克服。可能是彼此同心的問題,經濟的問題,人才的問題等。

第三,「跟隨主」。這是在認定神是誰,耶穌是誰後,別無選擇,必須積極順服的行動。今天信徒和教會都相信神,不過論到真心作門徒,帶來誠心參與宣教的時候,就缺積極的順服。跟隨主是順服上帝主權必然的行為。光有知識,沒有積極的行動,宣教是不會完成的。今天普世教會,尤其華人教會,不是不知道作門徒的重要,作宣教的迫切,可是為什麼走出去那一步卻是那麼的困難?因為,缺乏了積極主動的順服!順服絕不是以無奈,負面來履行。順服,是因為愛,因為愛讓我們變得別無選擇。筆者喜歡新譯本聖經對馬可福音12:30論及我們如何愛神的翻譯:「你要全心、全性、全意、全力,愛主你的神」,合和本的翻譯是「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全」與「盡」是不同的,「盡」是盡量,「全」是全然沒有保留的愛神。作為門訓宣教的教會如果是全然愛主,也就是全然順服神,全然跟從神宣教心意而行的教會。

「捨己」,「背十字架」,「來跟隨我」全是命令式的動詞,這表示作為門徒的教會,是絕對要服從,不可抗命。「來跟隨我」原文是現今時態,這表示非一次過的事,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行為,故它不是一個站,而是一個旅程,是一個長期操練的生活方式。

理解了門訓教會與宣教間微妙的關係,我們就可以看這信念如何影響以下兩個層面。

二. 門訓的教會栽培門訓的宣教士

門訓的教會栽培有門徒素質的宣教士。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耶穌成功栽培祂的門徒,最後如何把福音傳開而看出。有好的門訓宣教的教會就會栽培出良好門徒素質的宣教士。筆者多年參與推動宣教工作發現,宣教士多半是很有個性的人,也因為他們超一般人的個性,上帝使用他們作勇敢的決定。個性不是問題,耶穌用很多很有個性的門徒,例如:彼得的個性衝動,雅各和約翰的個性剛烈,被稱為雷子(可3:17)。問題在個性裡的罪,即生命裡的破口,是否不斷地被處理,這也就是門徒本質裡不可或缺的!有個性的宣教,帶著充滿破口的生命,往往在宣教工場上帶來的問題多於建設。宣教士人際關係頻頻出狀況,無法與教會,差會和同儕合作,傷亡率高。問題不在於工作的能力,而是生命的問題。門徒看重的是一個人在神面前的所是(being),而不只是他的所作(doing)。

宣教士在宣教工場像不像一名主的門徒,讓筆者想到「鳳梨宣教士」之稱的Otto Koning。他是美國派往印尼東部之新幾內亞服侍的宣教士。初到工場因為常被當地居民偷竊的可惡行為而觸怒,尤其偷了他三年艱辛種植的鳳梨。最後他從愛他們到厭惡他們。在他第一期服事回國述職反省中,發現自己不斷生氣,是因為自己太在乎自己。懺悔回國後,當地居民驚訝地發現他的脾氣改變了,當地居民跟著問:「先生,你變成基督徒了,對不對?」宣教士才恍然大悟,他雖為基督徒廿餘載,現在當地的居民才「看出」他是名基督徒。接著,那村大批村民歸向基督,比起同地區其他的村落,該村福音的進度快了十年!有門徒生命素質的宣教士,神才能重用他來衝擊和影響所服事的宣教工場。

栽培精心門徒的宣教士,是教會的責任。教會派出怎樣的人,工場上也就有怎樣的成果。宣教工場中福音的進度與成敗,效果是事倍功半抑或事半功倍,與宣教士門徒的素質息息相關。宣教士衍生于教會,教會任重道遠!

三. 門訓的教會開拓門訓的教會

門訓教會的宣教帶來另一個影響,是開拓與建立門訓的教會。精心門訓的教會,才有概念在工場如何建立精心門訓的教會。這從有正確門訓之宣教士作為開始,宣教士是健康的門徒,自然就建立健康門徒的教會。意思是一間教會參與宣教不只是去建立一間教會,這一間被建立的教會必須成為一間門訓的教會。成功門訓的效果在於它有否倍增,故門訓宣教教會的成功也在於她是否倍增一間與自己一樣素質的教會。

廿一世紀,從各方面的徵兆來看,主耶穌回來的日子近了。主要回來,表示了福音必須快快在萬民中傳開。福音的使命就是帶領人作主的門徒。這些年來,筆者觀察世界不同角落的教會紛紛看重教會門訓的工作,雖然方法各異,當似乎成為了一種趨勢,這是可喜,也是難能可貴的。因為這是末日聖靈催逼教會聚焦做該做的事,來迎接耶穌的再來。教會誠心看重門徒生活方式的努力,帶來傳福音與宣教的熱忱。願華人教會皆準備自己成為一間健康門訓宣教的教會,來栽培優秀門訓素質的宣教士,以建立健康門訓代代相傳的教會。


  1. 有關“鳳梨宣教士”精彩的故事,參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7/01/22807237_556915663.shtml
  2. 鳳梨也被稱為菠蘿或黃梨。

情繫神州—奔向骨肉之親章

說不盡的邊疆事19——感恩的表白

邊疆山區的民族大學生助學工作已延續多年,接受我們幫助學費而能走出大山,從家門到校門的學生已不少過200人,有人畢業工作,有人結婚生子,有人仍在學海中奮鬥,但真正帶著感恩的心主動經常聯繫的為數不多。拜克,這一個K族青年卻是不一樣的,看他文章的表白讓我想到耶穌的故事中唯一回來感恩的麻瘋得醫者。

否極泰來的人生道路

這個故事不知道從哪兒開始,想了很久,我總算鼓起勇氣,下定決心寫這篇故事……我害怕回憶過去,很多時候希望從回憶的噩夢中醒來,但這畢竟是現實,是我內心亦是噩夢,亦是真實的故事。

「當你在別人背後羡慕的那一刻,突然轉身一看,就會發現好多人在你背後羡慕著你的幸福。」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我鬆了一口氣,也許我比很多人都要幸福,我就是這樣安慰著自己……

我初一的時候,爸爸是小學老師,媽媽沒有工作。那一年的十月,父母在參加一個親戚婚禮的路上遭遇車禍雙亡,一家三個孩子就此變成了孤兒。之前每天哄我們睡的父親沒了,一大早為我們做飯,送我們去學校的母親也沒了。

那時候,彷彿每天都是黑色的,不敢相信命運給了我們這麼殘忍的玩笑。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們家庭的經濟走向了崩潰的邊緣,雖然政府免了我們的學費和住宿費,但是生活依然很困難。兩個哥哥陸續退學了,後來大哥去當兵,二哥剛到十八歲就做苦工,賺的錢供我上學。那時候,根本沒錢買新衣服,幸好我們三個兄弟年齡相差不大,大哥的衣服二哥穿,二哥的衣服我穿,破了自己縫衣服,沒有跟別人一樣吃上好飯,沒有跟別人一樣過上無憂無慮的日子。我不想跟別人提任何與我家人有關的問題,只想克服一切困難上學,畢業後照顧我家人。

2010年我上了內地名牌大學,聽到這個消息我一邊高興一邊操心。這時候大哥已經退役在老家當協警,他的工資根本不夠提供我上大學的費用。然而,我二哥在我背後挺身而出,說他可以提供一切費用。

有一次,我給哥哥提出跟他一起去工地打幾天工,他不同意,我沒有聽他的話還是去了。第二天我就累得起不了床了。哥哥掙的那麼點錢是費了多麼大的力氣啊!過幾天,我再三想了以後,和哥哥說不上大學了,哥哥突然打了我一巴掌。我看到他的眼睛滿了淚水,他說:「我們三個都不上學,怎麼對得起父母?難道你想聽人家說,『他們的父親是有文化的人,孩子們卻成了一群懦夫?』我可以不買房,可以不結婚,但是一定讓你過上好日子,這是我的夢想,是我的幸福!」聽到哥哥這麼說,我抱著哥哥號啕大哭。

過不久,鄉政府給我打電話讓我去縣團委。第二天,我不知道什麼原因就去了。原來有一家助學機構來縣城開展助學專案,他們通過了解各方面情況之後決定給我資助3000元,我聽了之後一下子覺得肩膀上的擔子輕了很多,我的親戚都沒有一次性幫助我這麼多!

在大學裡,學校各個部門了解我的家庭情況之後也幫了我不少。自從預科畢業後,我辦了助學貸款。接下來的幾年裡,這家助學機構一直陪伴著我,雖然中間失去聯繫了兩年,但是,我找到XM(助學機構的負責人)的微信,跟她聯繫之後才知道,這幾年裡他們也一直努力地聯繫我。

我上大學當年我讓二哥復學,他在高三上了一年之後考上了某個技術學院。大哥後面轉正當了人民警察,有了家庭,有了孩子,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二哥畢業之後他考公務員當了員警,如今正準備結婚。

2016年我畢業了,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結了婚,買了車,有了房,生活漸入佳境……

這幾年如果沒有這些好心人的幫助,如今,我可能在山上放羊,可能在農田耕地,可能在菜市場賣菜,也可能在建築上拼命的打工……

我今天有這麼好的生活全來自於這麼多好心人的幫助,更是忘不了這個助學機構大家庭的溫暖!我非常感激機構裡的每位好心的叔叔阿姨,非常感激XM!我想說的很多很多,但是不知道怎麼用言語來表達……

最後送給咱們每個受過幫助的人一句話:若理性不存在,則善良無意義!

希望被資助的每位學弟學妹們要知道感恩,感恩素不相識的,來自五湖四海的叔叔阿姨對我們無私的愛,對我們的默默付出!他們不希望回報,只希望把這恩情刻骨銘心,只希望把這個正能量傳遞下去,只希望我們飛得更高,活得精彩!


"拜克,邊疆學生助學的受者, K族青年,水利工程專業"


情繫神州—奔向骨肉之親

斑羚飛渡2—一名孝子的掙扎

Clint是一名大學二年級學生,在傳統的伊斯蘭教回族農村長大。祖父是一名阿訇,與所有的親戚住在同一條村子裡。Clint三歲的時候,爸爸不幸在一場意外中去世,可是爸爸的親戚們不但沒有幫助他和媽媽度過困境,還把家裡所有的財物都拿走了。媽媽只好在外面找工作,辛辛苦苦獨力撫養Clint。Clint在成長過程中感到很自卑,因為他沒有爸爸,而且家裡也沒有經濟條件給他買衣服和玩具;甚至到現在,他嚴肅、沈默和極度內向的性格仍顯然易見。

媽媽認為兒子的孤僻性格和不快樂的童年是因她的不幸所致,心裡內疚不已。Clint也是常常牽掛著媽媽;即使媽媽于五年前已再婚,每次媽媽和繼父吵架仍會叫他感到心疼和不安,所以他從小的目標就是要好好完成學業,找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娶一個孝順的媳婦,好讓媽媽晚年可以享福。Clint說,「要不是為了媽媽……要不是因為我村子裡親戚的壓力……假如我有機會跑到另外一個地方生活,我一定會很堅定地跟隨耶穌。」可見母子的感情非常深厚,會為對方的好處完全願意作出任何犧牲。正因為此,Clint的屬靈狀況幾度反復,曾經多次在接受信仰之後又後退,捨不得讓媽媽傷心和擔憂。

有一晚Clint因為腹部劇痛進了急診室。急診人員耽誤了許久才確診是闌尾炎。原本只打算探訪兩天的媽媽突然發現要留下來照顧兒子最少一個星期!可是她並沒有任何準備:沒有替換的衣服,而醫院也不提供任何家屬住宿。我們連忙聯繫了我們的信徒網絡,當天就借來了褥子、床單被鋪、洗盆和各樣日用品。我們帶媽媽去買一套新的替換衣服,還讓她到我們的辦公室淋浴。透過連續數天頻密的探訪,我們有很多機會聊天,和Clint有勉勵和禱告,與母親也談了談心事。

一周之後Clint出院了,我們請教了一位當藥師的姊妹帶備了止痛藥,開車4個多小時護送母子和幾位親戚回到他們的村子裡。兩母子非常感激我們,因為我們不但在困難中給他們幫助,而且還調解了他們之間的代溝,使他們更了解和體諒對方。經過這事以後,Clint的信心堅定了;媽媽也比以前更信任我們了,不過她仍然需要很長時間去知道和接受兒子的新信仰。求神幫助,讓Clint跟神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並漸漸懂得以合乎聖經真理的方式愛媽媽。

我們希望伊斯蘭教徒和佛教徒眼中的基督教不只是另外一種宗教,有著另外一個敬拜物件和另外一套教條和宗教儀式。感謝神,在這個資源缺乏的環境當中,我們經常有機會關懷和幫助社區裡的人,與他們分享神的愛。求神祝福這個信徒網絡,使我們可以祝福更多身邊的未得之民!


胸懷普世—走遍人居之地

重歸之路(1)健康地離開

「宣教士不是應該終身處在宣教工場上的嗎?」「宣教士離開工場,重歸差派國,是否代表宣教工作已經完成,宣教工場再沒有需要了?」……最近因為要預備重歸(RE-ENTRY),所以有機會與不同的弟兄姊妹分享這次轉變的故事,並聽見他們的疑問。我也希望透過這機會與你分享當中的心路歷程!

重歸在即的預備和心情

重歸的第一個里程就是要健康地離開工場。面對要分離,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不捨、失落、被撇下……面對有可能重歸的轉變,在一年多前,我已經跟與我最親密的同工們分享,邀請他們為此事代禱。隨後的半年,我也公開跟我所服侍的美讚加恩教會弟兄姊妹分享要重歸的轉變。用了一年的時間,大家(包括我自己)都在預備和消化這一個轉變。這段回歸在即的日子,往往感到活在矛盾中——一方面不能夠在工場中把自己完全抽離,另一方面若像昔日般全情投入,當真的分離時就會更不容易。這種「抽離式的投入」令我感到不舒服。因此,這段日子,我就學習如何透過祈禱投入在弟兄姊妹當中。我亦透過個別的見面和道別,學習向弟兄姊妹表達我對他們的欣賞和感受。

此外,在計劃重歸的過程中,我正打算把工場上的服事一件一件按時放下時,卻得悉「泰國宣教中心」的建築計劃重新開始的消息。心中不禁想,喜歡「作弄」我的上帝又再次「作弄」我了——我原以為要放下,但祂卻讓我要拿起。有一天,當我在建築地盤上看著工人在工作時,心中感到興奮,想到幾經波折,中心終於可以開始興建;我心亦充滿感恩,由決定要重新啟動這計劃,到現在已經按計劃建造,真的見證上帝無數的恩典。可是,我同時卻有點失落和擔心,因為作為泰國宣教中心計劃發起人之一的我,很快要離開工場重歸差派地了。心情真是複雜!上帝卻讓我在靈修時讀到一段提醒:「人的能力有限,生命有時而盡,服事神的崗位也有完結的時候,事奉神的人即使多有心,但卻要認定: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

重歸的源由:走上宣教第二里路

在工場上,除了傳福音之外,我的負擔是協助培育和牧養年青新一代。2017年農曆新年假期前,我感到需要重新思考事奉的前路,我開始認真尋求和聆聽。當我回想所走過的宣教路,再檢視當時在美讚加恩教會的服事,不論是在工場的中文班或兒童主日學,都可有新一代來接棒了。當時教會更計劃參與另一個少數民族的福音工作。正如林培樂在《重歸的團隊》一書提到「當事工進展理想,又訓練出一群本土領袖接班,很明顯是時候離開了。」

在退修中,上帝藉亞伯拉罕被邀請「與祂同在」,來邀請我「與祂同在」,繼續看和參與在祂的方法和計劃中。回想所走過的宣教旅程,由1995年第一次參與砂磱越短宣體驗至今,完全是上帝一步一步的帶領,而非出於人的計劃。自大學畢業至今,上帝先後給予我三個服事的崗位:老師、傳道人和宣教士。除了承擔這些崗位相關的工作之外,原來上帝也讓我透過這些崗位學習參與推動和訓練宣教的服事。在進入宣教工場前,透過在基督教學校作老師的服侍,我帶領學生參與文化交流團,初嘗在創啟國家服事的體會。神學畢業後,我以傳道人的崗位在教會服事。除了牧養之外,我也有機會參與推動跨文化宣教,並認識和接觸目前我所服侍的工場。2006年,我以傳道人的身份與大埔浸信會的弟兄姊妹來到清邁現在服侍的阿卡村。隨後四年,我們在阿卡村有不同的服事和學習。2010年,我被差派來到泰國,全時間進入宣教工場,以宣教士身份直接參與跨文化宣教。最近一年,更有機會與阿卡教會的弟兄姊妹開始參與另一個少數民族的宣教工作。

2001年在浸信會神學院修讀《宣教學導論》一科時,連達傑牧師提到華人推動宣教教育的需要,並說要把這宣教教育的棒子交給我們。他所說的這些話一直存留在我的心中。 我渴望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能找到上帝給他們在大使命中的角色,雖然不是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是宣教士,但他們仍然可以作宣教事!上帝原來早已把推動宣教,建立弟兄姊妹的宣教生命的負擔放在我的生命中。進入工場前,上帝已讓我學習推動宣教。活在工場中,我也不忘記推動宣教。離開工場後,豈能不全力推動宣教呢?

面對要重歸這個轉變,當我要作出決定時,我有掙扎。要放下在工場上所建立的生活、人際關係和服事,而返回一個對我現在來說感覺完全陌生的香港嗎?「不想!」工場有需要,那就繼續留下來吧!「不可以!」因為在退修中,上帝給我一個很清楚的指引:我需要離開目前的安舒區,走進前面未知的宣教旅程。上帝要我繼續「與祂同在」,更藉詩篇91篇,給我一份同在的平安。「不必害怕」——上帝是我的避難所,我的保障,我要認定祂是我的神,我所依靠的,祂必定救我脫離一切網羅。即使在患難中,祂必與我同在。我只管「專心愛祂」和「認識祂的名」,上帝的保護必會在需要的時候臨到。

重歸在即的安排

重歸是宣教士生涯中另一個重要的階段,在這階段將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和學習。感謝神,祂的話成為我的指引和力量,讓我知道無論在重歸的階段或是前面的事奉,我仍是繼續學習「與祂同在」。我將於七月七日離開泰國工場,用四個月的時間以專案的方式參與華傳在香港的服事。十一月會再回到泰國協助華傳舉辦的青年宣教大會。最後,我的宣教士身份將於十一月三十日結束,並在十二月起重新進入香港的教會中,參與推動宣教的服事。


"作者為華傳駐泰國宣教士"


胸懷普世—走遍人居之地

柬埔寨快閃四天導賞團

柬埔寨是華傳最早發展事工的工場之一,由最初的培育中心和華人教會,到中期本地柬語教會,至現在事工擴展到幾個外省去,至今已近銀禧的階段。

若你一直留意我們動向,也許你會知道差會現時在柬埔寨有四個本地社區教會的事工:活水(2007)、新光(2013)、美門(2015)、甘泉(2017),並恩典教會的華人事工及分堂事工。只是,如果你從沒有親身來過,或者上次踏足柬埔寨已經事隔多年,你還是不會對這裡的情況很理解;所以你要來看看上帝這邊的工作嗎?「工作跑不開且年假很少」、「恩賜不多幫不了什麼」、「怕環境和治安不好」、「已經去過了」……

我們可以有更多理由說不,但多說無謂,先帶你來個四天導賞遊吧!

剛抵達機場,感覺柬埔寨還不是太落後啦!大堂很新,冷氣很冷呢!入境的海關櫃位掛著大大的牌子「這裡不用付錢」——哈!立刻把本來夾在護照本的小費收起來——果然,順利通關!怎麼網路上的blog總是說為免受到刁難要附上一點小費?剛出機場大樓,有很多人圍在一旁的攤位做什麼?啊哈!沒有網路不能走天下,我從老家早就準備了wifi蛋(流動無線網路器),大概省了一筆錢……一看清楚,US$5可以用一個月了?那我不是多花了五倍的錢?這回真夠笨了!

宣教士說剛剛到步,先安排到處走走。從機場往東去大概10公里就到河邊,也就是金邊市的距離,那還不過是十多二十分鐘的車程嗎?沿路看見不少建築群和新落成的高層公寓,對比舊有的、房頂不同顏色的排屋真的相映成趣。然而,交通好像不太順、走呀走風景都好像沒怎樣換過,旁邊的車子怎麼都是Lexus和Ford?花了一個小時,好不容易才到河邊。車一停下,趕快跳下車沖進餐廳找洗手間了。

在餐廳一待就三個多小時,一邊喝冰咖啡一邊聽宣教士把這裡的生活娓娓道來。其實已經有點睏,只是宣教士講得興高采烈……微微熱風不斷放送,杯中的冰塊早已溶成水,聽著宣教士柔柔的聲線,眼皮之間的小縫合上又撐開,到底都給宣教士發現打盹了。他笑了一笑,道出了亮點:「柬埔寨是個慢活的地方,坐下來聊天上幾個小時就是想你們把步伐調整一下,不要老是想要快點做些事。何況這麼熱的天氣,聽你講話的人都很辛苦的,不會吸收到什麼。」

當下第一次感到,被人家捉到打盹並沒有什麼罪疚感。說完,宣教士再次啟動,帶領往河邊附近的景點走走後回旅館。就度過了第一天。

第二天在旅館對著180度湄公河景色吃早餐,應該挺心曠神怡的,但心裡反而在糾結住的環境是否太好。用餐後宣教士就帶領往「美門」去,懷著戰戰兢兢的心在幻想美門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還來不及想今天可以幫忙些什麼,就到達了。宣教士遞上一把掃帚,自己就拿著抹布開始擦桌子擦地板。清潔完了,宣教士又請幫忙把一些書包好書套,自己跟本地老師簡單開個會,就在接待處坐下來打電腦。

往吃午飯途中,宣教士先開口問了一句:「你觀察到什麼?」

我沉默了幾秒,只是隨便說了幾句:「小朋友很多很可愛,這裡有很多需要……」心底最不明白的是:宣教士不是要推動很大型的事工,吸引很多小朋友來,但整個早上不過是二十多位幼兒,需要三個老師教導嗎?宣教士還坐在一旁像沒什麼事幹的……雖然宣教士補充說「這裡的小朋友真的很多,每天有80個學生來學習,」但解答不到我的疑問。

又再坐在免費wifi的餐廳裡吹著冷氣,價錢牌上標示的美金跟在老家的餐廳價格好像差不多,我又再陷入「太奢華」的迷思裡。看到鄰座都點沙冰、果汁,但見宣教士好像沒點飲料我又不敢要求,唯有跟他一起喝冰茶算了。「我們出來了,學校的運作不會有問題嗎?」 「就算我們24小時在,每天都會有問題出現的。」

與宣教士之間的互動像缺少了什麼東西,又是一段沉默,再看看四周,餐廳裡的顧客都是忙著玩手機的本地人。呃?這是第一次感到自己觀察出一些事情。

下午啟程去探訪「活水」,社區跟美門的環境有點像,但比美門的社區新,入夥的戶數還不算多。聽宣教士介紹歷史,知道教會是做大學生宿舍起家,經歷過好幾次的搬遷。至今有兩個特色:活水有自己的物業,還有兩位老會友(其實還很年輕)在教會對面開設印刷店,是教會的夥伴,公司利潤也回饋支持教會的事工。宣教士帶著大學生信主,看著他們成長、創業,現在結婚生子,自覺身份不斷轉變,應該挺有趣挺滿足的。緊接著到訪「恩典」——很有歷史的教會,也是現時柬埔寨最大的華人教會。建築物有宿舍、停車場、飯堂和保安,真的很有規模。走進禮堂,立時感受到那份莊嚴神聖。這次雖在平日探訪,也能想像主日敬拜的氣氛相當不錯。

今天真幸運,沒怎麼塞車,還趕得及回去美門義教一課黃昏英語班(其實宣教士翻譯柬文好像更多)。在慢活的環境要分秒必爭跑幾個不同地方,宣教士對路況真的很有把握。

來到第三天,早餐還是對著180度的美麗河景,突然覺得自己學懂了慢活。宣教士說本地人尤其老闆官員,早上都不急著上班,反正處處塞車,不如慢慢享受一頓早餐,順便在餐廳見見客人,因此不過九點都不會回到辦公室。還在入定享受慢活的當兒,宣教士已經催促要收拾行裝起程去「甘泉」了。本以為很順利的路程,在中途卻遇上了狀況。我們被員警攔下來(其實他們很文明,還跟我們先敬禮)。在不少blog讀過,員警都愛找麻煩造問題,趁機向你要錢,這回可麻煩了。員警哥們向宣教士要駕照,又走前顧後檢查車子。宣教士很鎮定,還跟他們有說有笑哩!

「你是中國人?」

「不是,非洲人!」

「來多久?」

「不,昨天到!」

能用柬語胡扯,他們就知道是沒辦法讓宣教士害怕而趁機敲詐,員警開始說車窗顏色不符合規矩,要罰40美金。宣教士不慌不忙說:「你不用講了,我的車是原廠車,我問好是沒問題才買的,你認為有問題就請幫我把玻璃窗拆掉吧!」結果放行了。宣教士教導:「無錯不用慌,有理慢慢說!」就是這裡生存之法。

「甘泉」是2017年底才啟動的事工,在工廠裡設立幼稚園,免費的教育還有下午託管,是工廠給員工的福利。這個校園很大,且很有發展潛力。這邊的牆壁可以畫點圖畫,那邊的園子可以建個游泳池,前面的柱子可以掛點遊戲用品,遠處的空地可以造個花園……在發白日夢之際,宣教士已經到一旁蹲下來除草清理污水渠的垃圾了。我按捺不住問宣教士:「這就是你宣教的工作?」「一部分啦,還要跟老師開會,修改他們的教案,準備教材。我還要教聖經科啊,因為老師都還沒信主,只有我可以教哩!」(終於有點工作比較像樣了,我心想。)「我能做的事很有限,在校的時間又不穩定,開會、採購,常會影響教學。做校工好啊!遲一天做也不會影響學校運作嘛!」言猶在耳,老師叫走宣教士去修理剛才突然掉下來的櫃門。看著小朋友擁著忙於修理的宣教士不斷說話、嬉笑,我摸不透宣教士到底做什麼。

畢竟四天時間真的有限,我們又驅車往「新光」跑,到達已近黃昏。這裡跟「甘泉」很相似,是「甘泉」幼稚園的正校,只是地方沒那麼大。黃昏的英文班有兩位老師負責教導,約40位學生都是過去四年的畢業生和他們的兄姐,聽說也是主日聚會的忠實會友。可是近年缺乏人手,事工發展較慢。老師教著沒有系統的課程,卻讓我感到親切,很有家庭的氣氛。

在外省的旅館一樣是向著湄公河,宣教士提醒我不要錯過明天日出。

最後一天的早晨,沒錯過美麗的日出。再走一趟新光看看幼稚園的運作,宣教士特別讚揚老師們都是有使命的基督徒。老師跟學生的互動,有濃濃的鄉村味道和愛。只因要趕上下午的航班,這美好旅程只能讓它停在這裡。回程途中,宣教士多分享一些生活點滴。到達金邊飛機場時聽到很刺耳的汽笛聲,原來是投入服務不久的火車。「一個半小時才一班車都給你遇上,你的運氣真夠哩!」「好坐嗎?」宣教士笑而不答把我送進機場去。

看完這個導賞介紹,也許你更不想來了。但我還是想你來走走,且要快,因這裡變化比你想像的要快!


"作者為華傳駐柬埔寨宣教士"


i宣

我走過的宣教路(五)難得神隊友

經常讀到一句話:「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般的隊友。」這話聽起來有點粗俗,卻無可否認地道出了事實。在團隊的事奉中,隊友的素質遠比「對手」(任務的艱鉅、困難的大小……)的強弱更關鍵。 回望我走過的宣教路,你若問我:「哪些事最令你回味?」在我的回答中,「同工」肯定是重要的一項。同樣的,你若問我:「哪些事最不堪回首?」答案肯定也少不了「同工」。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五篇,我欲簡單回顧二十年宣教路的不同階段,神在我身邊放下的同工,以及我從中所學得的功課,以期待未來建立「神」(容我借用世人的用法)一般的團隊。

我曾經參與過的團隊

我的第一個宣教工場是柬埔寨,待了兩年。第一年在那裡接受宣教的基本裝備,第二年在那裡協助宣教士開拓教會和事工。那時的我不過是個二十三歲的年輕小伙子,沒有經驗,在工場上是晚輩,主要服從於老師和宣教士的領導,因此回憶大部分也是美好的。然而,那段時間我們也親眼目睹兩個單位的宣教士,因工作權限分配不清以及處事的方式不同而發生激烈口角,當時在場的我和內人怕得發抖。這個經歷給初上工場的我們意識到,即便大家都是熱心愛主的人,同工的衝突仍是難免的,就好像保羅和巴拿巴也會發生嚴重摩擦一樣(徒十五36-40),此外,清晰的同工職分範圍說明是很重要的。

後來,我去了新加坡神學院讀書,那四年在同一間教會實習,但因那教會剛剛拓荒不久,沒有常駐的傳道人,所以我們夫婦幾乎負責教會所有大小事務。那又是一段令人回味的經歷。雖然會友年紀都比我稍長,處事經驗也比較豐富,但他們尊重我的領導,在適當的時候也會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同心發展事工。我個人將這種美好的團隊服事歸功於深入的關係建立上。那教會在我去之前就有個傳統,就是每週主日崇拜之後都分成小組,大家分享自己的近況和彼此代禱。每次開執事會之前,也會有半個小時的時間讓每一位執事分享他們自己和家人的需要,一起禱告之後才開始討論事工。從中我學習到,同工的關係不能只是建立在事工上,而是彼此的深交。我們必須真正關心我們的同工,而不只是在乎他有沒有把工作做好。

神學畢業以後我回家鄉短期事奉,後來就被差派到南韓去從事中國傳道人的培訓工作。在那六年服事的前面幾年,我們在一對前輩夫婦的照顧和指導下,配搭得非常愉快。這段美好的關係也建基在同工平時的關係上,我們經常在傍晚一起出去散步、聊天,並在週末一起出去購物。可是,在韓國的後面幾年就不太愉快了。那時,我們服事的單位有一位韓國的領導長住下來,因為不同的文化、觀念和處事作風,我們在同工的心態和角色上需要做出很大的調整,後來近乎到了非常消極氣餒的地步。不過,即便有許多不愉快,感恩的是身邊總是有些同工可以讓我們吐苦水。那幾年深深體會到,跨文化的事奉團隊是一大挑戰。還有,有個可以吐苦水的地方也是很重要的。

結束在南韓的事奉之後,我到了台灣進修碩士學位,同時在被推派去實習的教會事奉了四年。那又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憶。該教會的同工每週聚會一次,每次三小時,一個小時敬拜和禱告,一個小時分享近況和彼此代禱,另一小時討論事工。即便是討論的環節,坦白說,也是我參加過最不像開會的開會。同工的聚會每個月會有一次是外出,找個環境好的地方,大家一起喝咖啡、散散步、爬爬山。教會每年會舉辦一次全職同工退修會,同工們的家人也受邀一起參加。三天兩夜,退修會中沒有講道,也沒有討論事工,大家一起輕鬆旅遊、玩遊戲、分享。聽起來根本像個享樂團隊對吧?不!平時,那些同工都非常落力盡責地服事,毫無怨言,而且從來沒有聽過一個同工在背後說另一個同工的閒話。教會對同工好,同工事奉起來反而更加賣力、更加喜樂。

如果你問我:「優良的隊友有哪些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19至30節提到的團隊。保羅自己也承認,好隊友可遇而難求(腓二20-21),而提摩太和以巴弗提卻是他所肯定的兩位好隊友。根據該段經文,我們從保羅、提摩太和以巴弗提三人身上看見宣教路上好隊友有以下幾方面特質。

保羅:一個關心教會的隊友

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建立的,他們在福音的事工上有非常好的見證,可是有人在他們當中傳揚與基督十架相違背的道理(三2,18-19),而且他們還面對內部同工不和的情況(參四2),這令保羅非常擔心。寫腓立比書的時候,保羅身在羅馬監獄裡,可是讀此信的人都可以很容易感受到他對教會的關心。為了瞭解教會狀況,他打發提摩太去,好得安慰(二19)。不難想像,身在獄中,保羅自己的身心肯定有許多需要,可是這些不能阻止他關心教會的需要。保羅這方面的表現和他自己的教導相符,他曾寫道:「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二4)他自己甚至顧別人的事過於顧自己的事。

團隊隊友之間非常需要這樣的心——對我們身旁的人表以深切的關懷,過於我們自己的需要。人很容易就被自己的遭遇和需要捆綁,以致陷於自憐。我們如果能夠轉移眼目,看看別人的需要,學習體會他人的困難,並且付出來為別人謀求幸福,或許就是走出困境的開始。一個在需要中仍能付出,在缺乏中仍能分享的生命,才是一個真正富足的生命。

提摩太:一個愛耶稣的隊友

保羅決定差派提摩太到腓立比教會去,一般相信這次的差遣有兩個主要的目的:(一)以巴弗提先將這封信(腓立比書)帶到腓立比教會去,提摩太隨後再去了解信的結果;(二)向教會報告關於保羅申訴最新進展。值得留意的是:為什麼保羅選擇提摩太呢?保羅說:「因為……別人都求自己的事,並不求耶穌基督的事。但你們知道提摩太的明證; 他興旺福音,與我同勞,待我像兒子待父親一樣。」(二21-22)這裡明顯把「關心教會」和「求耶穌的事」當作平行。因著提摩太愛耶穌,使得他與別人分別出來,能與保羅同心,也願意接受保羅的差遣。

教會團隊無法同心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求自己的事,並不求耶穌基督的事。」當每個人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要、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尊嚴、自己的立場、自己的意見、自己的好處……又怎能與別人同心呢?相反的,當大家都將「耶穌基督的事」放在首位,並願意先放下「自己的事」時,同工起來就容易得多。這提醒我們,要提升團隊事奉的素質,首先要提升同工們愛主的心。教會的許多紛爭往往是靈命素質的問題,而不一定是管理的問題。

以巴弗提:一個至死忠誠的隊友

以巴弗提這個名字在聖經中只在腓立比書出現,他是腓立比教會的一個成員或領袖,受差把腓立比教會的禮物送去給保羅,並且留下來服事和照顧保羅。以巴弗提在這過程中病了,教會得知他生病的消息就為他擔憂,生病的以巴弗提知道他們為他擔憂就難過,希望可以回去讓教會安心下來。無論怎麼看,比起初期教會中其他許多的使徒以及與保羅、彼得同行的同工,以巴弗提不是很顯著的人物,他所做的事也不是甚麼轟轟烈烈的大任務,然而,就在這小事上,即便他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命都差點沒了(二30),他仍忠心到底。保羅要教會的人尊重他,歡歡喜喜地接待他。

要在大事上忠心不難,難的是在小事上忠心。人很自然的反應就是,如果我們被安排做一些比較顯眼的事奉時,就會作最好的準備,小事卻往往很容易被忽略。然而,要考驗一個人是否忠心,絕對不是靠大事,而是靠小事。

以上三個人物體現了團隊事奉必須關注的三個面向——對教會、對神,以及對事工。所謂「神一般的隊友」,就是那些真正關心所屬的群體、並且愛神,有對所託付的事工忠心到底的人。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2018拉丁美洲工場會議

感謝神,今年華傳的拉丁美洲工場會議於5月15-18日在巴西聖保羅郊區順利舉行。華傳在拉丁美洲大部分的宣教士都聚集一堂,有一段共處,退修的時間。此外新上任的華傳國際總主任馮永樑牧師與我也從美國南下赴會。會中除了大家彼此分享宣教工場的現況,與個人宣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外,馮牧師也分享了華傳過去兩年來總部的人事變遷,當前的工場運作,以及未來的成長方向。我因為是新加入華傳總部的同工,也有機會與各位宣教士彼此認識,並分享了在拉丁美洲的經歷和宣教負擔。此次工場會議是由巴西的同工籌劃,尤其是李楚帆傳道夫婦在機場的接送,營地的聯絡,以及會後巴西工場的探訪,都做了妥善的安排。17日下午,大家更抽空走訪附近的小城自然公園,那是一段接近大自然,輕鬆的時刻。

華傳宣教士在拉丁美洲,除了西語,葡語的學習以外,對當地的文化適應,社會治安,華人社區的流動性,以及長期的孤單生活,都是不容易面對的挑戰。這次的工場會議,正是針對宣教士的辛勞所提供團契,休息和鼓勵的機會。身為即將全職加入華傳拉丁美洲團隊的同工,我深感榮幸,願與我們的宣教士一同成長,並在工場上發揮恩賜,扮演神為華傳所預備的角色。


"作者從7月1日起全職加入華傳,擔任華傳國際副總主任,負責拉丁美洲的宣教事工。"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泰國宣教中心進展

2018年4月20日,泰國華傳基金會與建築公司簽署合約後,「泰國宣教中心」的建築工程在5月正式開始!

今年的雨季比往年早到了,剛踏入五月就開始下雨。不過,神的恩典總是夠用!工程不單順利展開,我們更看見上帝的手在掌管。雖是雨季,往往在晚上或不影響工程進行的時候方下大雨。上帝也為我們分別準備了忠心的建築工程顧問和工程督工。目前整個工程仍能按進度進行。

五月份已完成了以下的工程:安裝電線桿,打地基和第一層的結構工程。六月份,第二層的結構工程也已經開始了。請在禱告中紀念,讓眾人在整個建築過程中看見上帝的榮耀!。


"作者從7月1日起全職加入華傳,擔任華傳國際副總主任,負責拉丁美洲的宣教事工。"


編者的話

小時候看一些戰爭電影,總是讓懵懂年紀的我感到混淆。電影裡的一面戰火連天,炮灰重重,哭喊慘叫聲連連,人們在生死關頭裡苦苦掙扎。鏡頭一轉,卻是杯酒交碰,或有人衣冠楚楚在舞池裡跳舞,或有人咬著雪茄談著利益買賣,爵士音樂悠悠播放,一片歌舞昇平。

我總不明白,也覺得那樣的混亂的世界離我太遠。

我漸漸長大了,媒體網絡越來越發達。而我,也漸漸察覺,活在「國泰民安」的這一邊廂努力耕耘生活的時候,世界的另一端也正上演著戰火連天的淒苦畫面。原來,一面戰火隆隆,一面歌舞昇平的世界,從來不是框限在電影情節裡,而且,這樣的世界,離我們不遠。

聖經從來沒說這個世界會走向太平,反之將是更多的敗壞與動盪不安。不管是外在世界的戰亂,或是人心裡的戰爭,打從亞當夏娃開始已經上演。

這是,已是,也將是一個混亂的世代。

在編輯本期刊物時,總主任的勉勵,主題文章,宣教士的文章,和宣教士的禱告事項,都給我一種安慰和梳理。特別是讀到在嚴峻環境裡,或在病痛中仍緊緊跟隨神,堅持為福音努力耕耘的宣教士所發出的呼求,常讓我停止敲打鍵盤,安靜禱告,說阿們。

上個星期五,一位在非洲宣教多年的宣教士回馬述職,到我們小組分享。多年前,當他們正要出發前往非洲工場時,當地發生了內戰。到達工場後,居住地入賊,偷竊了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和金錢。到警局報案時,警員散漫不了了之,還要求「友誼的咖啡錢」。在一片混亂裡面,他們堅持相信,在出發前,女兒從學校帶回來的美勞作品,上面用小馬賽克瓷片拼貼出的那句話:「God in Chaos」。

是的,神在混亂中掌權。

我與很多宣教士素未謀面,但他們每一次寄來的分享與禱告事項,常常安慰又激勵了我。也許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全然信靠與擺上,他們「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的門徒式的生命見證,不單祝福了當地人民,也祝福了一個生活在即太平又混亂,默默在電腦熒幕前敲打鍵盤的我。 宣教士,誠然是這混亂世代裡的「安慰之子」。

或許力量微薄的我們,無法扭轉大環境,無法篡改歷史故事情節。但,我們可以學習作主門徒,我們可以禱告。

若你在太平裡,請為戰亂的另一方禱告;若你在戰火連連的另一頭,請相信,神在混亂中掌權,以及,有人在為你們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