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轉眼仰望耶穌——瘟疫中的感言

上一期談到新冠肺炎在中國的疫情,現在這疫情已經蔓延到全世界。一個小小的病毒就足以令整個地球村幾乎停頓下來。人真是多麼的脆弱。盼望這疫情向人類響起一個警號,趕快悔改,歸向創造天地的真神。正如當年神向所羅門王說:「我若使天閉塞不下雨,或使蝗蟲吃這地的出產,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代下7:13-14)作為神的子民,並被委派作地上光和鹽的教會,我們有責任在這非常時期,先為地球村認罪悔改,禱告祈求。祈求神不單憐憫醫治,更赦免世人背叛祂的罪。

回想神原來差傳的心意,就是要差遣祂的選民,如亞伯蘭一樣成為萬國的祝福。當神準備要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時,祂特意向亞伯拉罕顯現,讓亞伯拉罕為這城和其中的居民求情。

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他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創18:32-33)

同樣的,當祂要毀滅尼尼微城的時候,祂又差遣祂的僕人約拿去向當地的居民作最後的警告。約拿卻逃走反抗神的心意,因為他憎恨尼尼微人,不願意給他們悔改得救的機會。

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 (拿4:2)

但慈愛的神不斷追趕約拿,直到他接受差派為止。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神要選擇使用祂的子民來成就祂的救贖計劃,但從亞伯蘭開始直到現在,祂的策略都是一樣。而重點是祂的子民有沒有回應順服而行。

我們的神是一個放眼關顧萬民的神。聖經告訴我們:「保護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覺。」(詩121:4)世上沒有一件事,是不先經過他容許而會發生。主耶穌親自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太10:28-31)不單如此,保羅更被聖靈感動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故此,當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病毒的問題時,不必問為何神容許這事情的發生,而是問祂透過這些事情要向祂的選民所發出的訊息是什麼。歷代以來,神透過祂所創造的大地、天使、先知、異象、異夢、神跡奇事、聖經或祂的僕人使者等都不斷向我們說話。我們屬祂的子民,有沒有留意聆聽並順服祂的心意,或接受祂所差派我們去履行唯一的大使命?‬‬‬‬‬‬

主耶穌清楚告訴祂的門徒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苦難中。這個世界自從亞當犯罪開始便充滿天災人禍。這是歷代以來我們都可以見證的一個事實。因著人類的貪婪和縱慾,這個世界只會變得越來越混亂和黑暗。門徒和非基督徒都會面對天災人禍。神的子民都與世人一樣,歎息勞苦等候那完全得救贖的日子。(參羅8:22-23)

但神的子民在世必須成為好像耶穌比喻中所說那聰明的工頭,把生命的房子蓋在盤石上。以致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參太7:24-27)靠著聖靈同在的大能,神的子民不單可以在患難中站立得穩,更能積極履行神從頭一天所差派亞伯蘭所要去作的,就是叫萬民因我們得福。「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當教會如此履行全人福音的使命,這個世界才因此找到了真正的盼望。上帝在各樣苦難中提醒祂的子民,要盡快把福音傳開——福音就是要提醒人類,主耶穌才是唯一的拯救。「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今天不一定所有人都會成為被差到遠方的宣教士,但教會裡每一個肢體都需要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參與大使命,成為所謂的「宣教人」。

千萬要小心,撒但的滲透就好像這新冠肺炎病毒一樣,具有極大的傳染力。撒但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欺哄主耶穌的教會,讓教會忙碌地推動各樣「重要」的事工,但卻忽略了那「最重要」的大使命(使萬民成為主耶穌的門徒)和最大的誡命(盡心、盡性、盡意愛神,並要愛人如己)。只要教會和信徒都忙碌開會活動,卻沒有把優先次序放在實踐大使命和大誡命,撒但的策略便成功了。教會便不會再成為世上的光和鹽,也不會像城市建造在山上般在世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在這瘟疫急劇蔓延當中,我們也許感到很無助,因為隨時我們都可能被感染或甚至離開世界。但我們應該關心的不是在於生命的長短,乃在於我們在地上的日子,有沒有好好完成上帝創造我們,並賜給我們神兒女名分所要成就的事情。我不願意自己帶著一顆遺憾的心進入永恆。因為我實在不知道如何向那愛我的主交賬。祈求神幫助弟兄姊妹,在這瘟疫的威脅之下轉眼仰望耶穌。不單從祂那裡得著屬天的平安和能力,更加從祂那裡領受上帝透過這瘟疫要向我們所發出的警醒,就是珍惜今天,好好愛神愛人和忠心履行主耶穌基督的大使命來榮神益人。差派的神是願意所有屬祂的子民,隨時候命,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或用任何方法,去完成祂在地上的救恩計劃。相信這一期的主題「誰是宣教士」會帶給大家有更多的啓發。


主題文章

誰是宣教士
一位在禾場服事的雙職工人之旅程和反思

引言

我和妻子是新加坡人,我們有三位已經成年的孩子。1993年結婚之後,神呼召我們搬遷到中國的一個城市。在那25年裡,我們就在中國生活、工作,並撫養長大我們的孩子。在中國的前15年,我曾以專業人士的身分從事房地產業務。之後我開展了自己的企業,經營快餐連鎖店和人力資源諮詢業務。3年前我們回到新加坡,現在志願性在一家基督教宣教機構服務。

在過去的25年裡,當我們回返新加坡渡假,或是參加教會的聚會,總會有人問起:「你們在中國做些什麼?」我妻子一般上會回答:「哦……我先生在中國的一家公司上班」或是「我們在那裡做生意。」然而,我們常常想著:「我們是否應該告訴他們,我們是事奉神的宣教士?」這會讓他們感到困惑嗎?宣教士難道不應該將自己的全部時間都花在做宣教事工,而不是在世俗的公司上班嗎?宣教士不就應從教會獲得支持,怎會從生意中賺錢呢?一個人是否能夠同時是專業人士或生意人,又是宣教士呢?而我們的答案是:「是的!」而有些人定位我們在中國與神同行的這25年旅程,給予我們的身分為「雙職宣教士」。

獻身於神的事

我在一所教會中學求學時認識了耶穌。從那以後,我像許多其他基督徒一樣,開始上教會並受洗。但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才認真地問自己和神一些問題,例如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想用我的生命做些什麼?

大學裡的導航會幫助了我。我與神的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且對聖經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時神藉著路加福音9章25節對我說:「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甚麼益處呢?」我決定獻出生命的事情至關重要——若我選擇世界,會賠上自己的生命,而且這不是耶穌的心意。所以,我告訴自己,我不會因為追求世界和世界為我提供的東西而喪命。當時我許多同學大學畢業時,都將獲得一份薪水優厚或晉升前景良好的工作。但在我心中,我定意要為「神的事」擺上自己。我只要神作我的老闆,而我也知道祂必會好好照顧並獎勵我。我曾想過要成為一位全職的宣教士,然而,神為我預備了不同的計劃。祂帶領我走上一條不同的路徑,讓我與祂同工。接下來的30年,我在宣教工場上從事了全職專業人士的工作。

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國剛打開國門,迎向世界。那時候不是很多人願意到中國工作,因當時中國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苛刻。但是,確實有好些人抱著「M理想」進入中國——有者為了金錢(Money),有者為了宣教(Mission)。九十年代,我上班的公司在中國投入大筆資金建立旅館和商業地產,成功賺了很多錢。我為他們工作,幫他們賺錢,但我在那裡的目的,實際是為了另一個M——神的宣教使命。

宣教從禱告開始

大學畢業後,我在新加坡工作,擔任工程師。我經常出席OMF晚上的禱告會。宣教士們的故事以及在宣教領域發生的事情往往讓我大開眼界,看見了神在新加坡以外的世界正在做什麼。與他們一起為萬國和他們的需要禱告,使我能夠體會外面世界的需要,帶給我心靈的負擔。在新加坡,我們很有福氣,能有很多的機會聽到福音。人們輕易能找到教會,並且有許多基督徒朋友,如同生活在光明中。但是,我們周圍有許多國家都在屬靈的黑暗中。目睹了這一切,留在新加坡開始讓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國外的福音需要再也無法視而不見。

我記得,神在其中一次聚會中呼召我去中國。那晚的禱告會大約有十個人參加,大多數是來自歐美的長者,我猜想他們或許是宣教士。當晚我們為中國禱告。在禱告中我聽見一個聲音對我說:「為什麼只有歐美人在為中國禱告,亞洲人呢?」我環顧四周,意識到自己是唯一的亞洲人。我感到慚愧的是,只有離鄉背井前往遙遠國家的西方宣教士在為亞洲人民傾注心血,為他們禱告。神對我說:「那你呢?」我知道神在呼召我到中國服事祂。從那天晚上開始,我為前往中國服事禱告。

敞開的門與信心的旅程

有三年之久,我禱告且留意前往中國並住在那裡的機會。當時中國剛向世界敞開門戶,但新加坡與中國沒有任何政經關係,故到中國從事商業的機會更是甚少。有一天我走過公司的佈告欄卻看見一則小小通告:開放員工申請到中國工作。我立刻申請並得到了這份工作。當神呼召時,祂預備,供應,並將門打開。

謙卑與神同行

當我要進入宣教工場時,神賜下祂的話語:「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8)與神一同進入宣教的經歷,教導了我許多功課。其中一個功課是謙卑。我們謙卑,是因為目睹了神在中國所做的工何等驚人和強大,而我們作為祂的工人,在禾場的需求相面前卻是顯得何等無能為力。1950年,教會及信徒從不到一百萬人,在不到70年裡增長到一億多,足足增長了100倍。宣教士在中國可接觸、可做的事有諸多限制,學校和工作場所也大量灌輸共產主義和無神論思想。但是,神推進了祂的國度,不受我們的無能或屬世權威的限制。

謙卑與神同行

在中國,他們只希望外國人進入該國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技能幫助國家發展,而不是要我們給他們帶去的救恩好消息。因此,人們只能在當好雇主,或在市場開展業務上活出好榜樣見證神。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活出謙虛、行公義,表現出憐憫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功課,以便成為好的見證人並發出光芒。

活出國度價值觀

我們在兩座城市設有多家商店,經營快餐業務。公司僱用當地人,通過業務,我們有時間與我們的雇員、供應商和客戶交往並且認識他們。有些人下班後參加聖經討論班,開始接觸和閱讀聖經。但是,數年下來反應平平。

一個冬天的夜晚,其中一家商店發生了一起事故。一名工人在修理電力問題時,從梯子上摔了下來。在我們送他抵達醫院之前,他去世了。後來得知他從小就患有疾病,那天晚上他心力衰竭而死。與死者家人交涉的本地員工向我們建議,雖作為該企業的擁有者,我們沒有義務賠償該家庭,因為這是由既往病情問題所引發的事故。同時,我們發現死者因從小患病,所以並沒有購得任何人壽保單。我們被聖靈提醒,我們應該仁慈,因為我們的神是仁慈的。我們決定向死者家庭賠償相等於當時一般人壽保險理賠的金額。我們的決定讓當地員工感到詫異,在那個時代那個文化背景之下,他們覺得那是無法想像,不可置信的作為——那事以後,許多員工開始與我們一起閱讀聖經,後來,也有一些人信了。

馬太福音5章13-14節說道,「我們是世上的光和鹽」。鑑於有意與中國人並肩工作或經商,我們應當積極實現國度的價值觀,在他們中間展現出基督般的生命。我們相信,也從經驗體悟到,往往越黑暗的地方,光線會越明亮。

服事人群與教會

在九十年代,幾百萬的年輕中國人,為了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湧入了沿海城市如廣州、上海和北京。有些人到了我們的快餐店上班。透過當地信徒們的聯繫,我們認識了一些本地家庭教會。這些教會介紹他們的年輕人到快餐店來工作,爾後我們逐漸制定了一個兩年的學徒計劃:每一位從家庭教會來的工人都要用兩年的時間在商店里工作,學習一些工作和商業上的技能;與此同時,他們得接受研讀聖經和基礎門訓的栽培及訓練。有好些人勇敢向店裡其他的非信徒傳福音作見證,也帶領一些人歸主。若干年後,這些年輕人即從事了企業的工作,同時他們的靈命生活也趨向成熟。許多人在兩年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在教會裡服事。有兩對夫婦回應神的呼召,選擇全時間事奉,後來到聖經學院深造,現今他們擔任教會的牧者傳道。

培養一代倍增的門徒

透過公司的工作、業務往來,我們與當地的同事,他們的朋友和家人成為了朋友。週末和節假日時,我們一起到公園郊遊和觀光。我們常會留意和誠切關心他們身心靈上的需要。當彼此的友誼和信任建立起來以後,我們開始拜訪並認識他們的家人。我們也常邀請他們到我們家吃晚飯,飯後一起進行聖經討論。數年過去,有一些人信主了。我們幫助他們建立與神的關係,並指導他們落實本身的信仰,與他人建立關係,傳福音。我們離開中國時,這些朋友和家人繼續在他們的家中聚會,並積極向他們的鄰居和朋友傳福音。

到神要我們去的地方

回顧我們在中國的時光,我們覺得能學習謙卑地與神同行,是蒙福的。我們帶回來了一項寶貴的功課,今天依舊操作練習,那就是一旦有機會,我們就當透過行公義、施行憐憫為神作見證。在回顧中看向現在,今天的中國仍然有許多人還未認識神,也有很多人沒有信徒的朋友。我們感謝神,讓我們有機會藉著專業人士和商人的平台,生活在一部分的中國人當中,在其間如明光照耀。
我們是宣教士嗎?無論神過去未來帶領我們走到哪裡,我想,我們都是宣教士。

主題文章

華傳宣教士類別的修改建議
為即將來臨的「大裝修」做好準備

大幅度裝修的必要

《撒母耳記上》第17章敘述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一戰。為了與全副武裝的歌利亞對戰,掃羅將自己的戰衣、頭盔和鎧甲都給了大衛穿上,又將刀給了他,掛在戰衣外。大衛投訴這些裝備太笨重,導致他行動不方便,既不能走,也沒穿慣。大衛於是脫了戰衣,只從溪裡取了五塊石子,拿了甩石機弦,就去迎戰。

當筆者從一位宣教士的角度思考反省這段經文的時候,想到做宣教的我們,有些時候需要敢於將傳統做法卸下,以求輕便,迎合當前的需要。一些傳統的做法和規矩可能正纏繞著我們,使我們感覺笨重。或許是脫去這些傳統做法的時候了,以尋求輕便的、簡單的、容易使用的,迎接宣教的挑戰。

華傳今在徵召宣教士這方面面對阻力。一些「傳統」宣教士的來源有些「枯竭」,另一些「新源頭」却「湧流而出」,等待著華傳修改「接納平台」。這猶如一間老式的房子,此刻有需要將一些新的裝飾、新的概念和現代家具搬進來,卻又發現房子的寬度、長度、高度、起初的設計和電線水管等等位置,都不能配合及融入這些新的東西。若不進行大規模的修改,這老式房子就只能繼續保持現狀,繼續下去。基於此,華傳此刻正在進行構思、策劃和討論,如何能夠做一些大規模的修改,以配合當前急速變遷的宣教地勢。其中一項正在被考慮大幅度修改的是華傳的「宣教士的類別」。

華傳現有的宣教士類別

下列圖表展示,差會現有的八個宣教士類別(取自工場守則):

類別 簡述
專職 是宣教士。工場服事超過一個任期、專職傳福音、開荒、植堂、
訓練、是投票會員。
雙職 是宣教士。為了生活需要,在工場上有全時間或部分時間的
工作/職業。在工場上服事當地人,訓練門徒。
特約 短期宣教同工,三個月至兩年。非會員。
聯屬 是借調的宣教士,或因某方面未能成為專職者。
本地傳教士 在工場內參與佈道、植堂、宣教的同工。
本地同工 在工場上任何事務性的受薪同工。
實習 神學生或信徒到工場長短期學習宣教。
儲備 差會將來的宣教人力。

如果我們將差會視為一個宣教的平台,是要幫助信徒們達成他們的「宣教夢」,而非將他們招募進來差會,單單為了成就差會的「宣教夢」。差會目前的平台確實有不足之處。我們的平台不夠寬大,容納度不夠廣。差會在工場守則和架構上沒有預備好接受「宣教是從任何一處到任何一處」的大趨勢。以下是一些存在的「問題」:

  • 差會工場守則基本上依循舊的概念。華傳目前有9個辦事處,而「工場」是指沒有設立差會辦事處的任何地方。日本沒有辦事處,因此日本是個工場。台灣有辦事處,因此原則上來說,台灣不是一個工場。換句話說,宣教士是從有辦事處設立的地區出發到沒有辦事處設立的地方。

  • 就守則的原則來說,辦事處和工場不會在同一地方。辦事處若看見契機,可否在所處的地方設立工場?在有辦事處設立的地區進行事工的同工,可否被稱為華傳的宣教士?美國有辦事處,若在美國有一位同工進行穆宣工作,這位同工可否被稱為宣教士?教會能否接受一位沒有飄洋過海,沒有住在異國、異鄉、異文化的同工,稱他/她為宣教士?台灣有辦事處,若從澳洲辦事處差派一位懂得泰文的同工到台灣服事泰國人群體,差會和教會能否祝福、差遣並支持這位同工呢?

  • 同樣的「困境」會發生在「回歸」的宣教士身上。若宣教士因種種原因沒有繼續留在工場上(如簽證不發、兒女不適、雙親年邁、告老還鄉等等),回到祖國或差派地區……差會目前卻沒有平台,也沒有空間,讓他們能繼續在祖國或差派地區進行宣教服事。他們不能繼續被稱為宣教士。一些教會也會將這些「回歸宣教士」從他們的宣教名單中刪除,因為他們不符合「宣教士」的定義。

  • 華傳做宣教已經25年了。早期開荒的工場已經漸漸成為成熟的工場。有一天,這些成熟的工場會產生宣教士。他們可以藉著差會被差派嗎?差會做好準備差派柬埔寨信徒,還是創啟區出來的宣教士嗎?泰國沒有辦事處,那麼泰國宣教士是否願意擔任辦事處的角色,支持被他們栽培出來的宣教士?華傳是否做好準備接受非華人宣教士?

  • 華傳宣教士的事工偏向「植堂性質」——傳福音、栽培門徒、教會交棒給本地同工。事工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有形體的教會。差會的平台,是否有空間給願意從事不同性質工作的申請者,如語言老師、輔導員、藝術家、音樂家、廚師、農夫、退休人士、審計師和會計師等等?還是保留之前的做法,只從神學院找傳道人當宣教士?

  • 是否只有植堂才是差會的大方向?在一些創啟區,植堂是不可能的事。植堂也非每位申請者的恩賜。植堂概念的「形體化」帶來「有機化/動態化」(Organic/Dynamic)與「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的張力。

  • GC2與5E

    什麼是GC2與5E?筆者建議以此為宣教同工們最基本的大方向和策略。這概念絕對不是新的,再次提出來是為了整合我們的觀念,放寬、擴大我們的宣教平台,擴增我們的容納度。GC2即是大使命(The Great Commission)與大誡命(The Great Commandment)兩者的結合,是我們宣教士服事的一雙手,缺一不可。沒有大誡命的大使命工作只是一個沒有愛的「生產線」;沒有大使命的大誡命工作只是一個沒有末日審判的「關愛社團」。

    5E是:
    • Evangelize:佈道
    • Establish:栽培
    • Equip:訓練
    • Enable:使能
    • Empower:授權

    5E應當是我們最基本的策略。

    不論宣教同工是在植堂,或是教育;輔導,或只是做行政;廚師或音樂家等等,我們都要祝福當地人,讓他們能夠擔起帶領、牧養教會的責任。如果我在工場上開了一間餐館,我要祝福當地人,無論餐館成功或失敗,他們都有參與在其中。如果我開了一間學校,我也希望有一天老師團隊是當地人,甚至校長也是當地人——我要授權給他們。

    宣教導向夥伴

    我們可以不需要再繼續使用「宣教士」這個詞。「宣教士一詞也令人混淆,往往帶來負面的刻板印象。」2「不幸的是,這詞也導致了諷刺性的描述——即人對宣教士的刻板印象;這是西方教會在十九和二十世紀的偉大宣教努力所產生的令人遺憾的副作用。宣教士一詞仍使人聯想到是西方白人去到遙遠的國家,住在當地人中間。」3「宣教歷史久遠(人民記憶猶新)的許多地方認為宣教士跟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改教主義、律法主義有關。」4「基於宣教士這個用語帶有負面包袱,有些人傾向更處境化或者白話的用語,例如老師、事奉者、學生、帶職事奉者、國度專業人士、跨文化事奉者等等。」 5

    筆者建議以「宣教導向夥伴」(Missional Partner)逐漸取代「宣教士」這個詞。「宣教導向(Missional)是一個形容詞,指與宣教/使命有關,或有宣教/使命的特質、素質、屬性或動力之事」 參與華傳的宣教同工都是差會的夥伴。夥伴不等於平起平坐(任何機構都需要有等級或階層,才能達到合作、管理和順服等的果效),強調的是同舟共濟,看重的是彼此之間的親密和聯繫。我們不只是要當同事,也希望能夠成為朋友。夥伴關係注重團隊關係,並非彼此利用。我們希望在前線的宣教同工不是只在「自己做自己的事」(有機會就跳船逃生),也學習關心差會,關心華傳這艘「船」。掌舵的看重每一位成員,不將他們視為任由擺佈的兵卒,而是提供指引和關懷,共同完成前線同工的「宣教夢」。

    我們盼望華傳將來能夠容納更多從事不同類型事工的宣教導向夥伴。無論他們身處何地,從事哪一類型的事工,有什麼專業技術,他們皆以GC2為大方向,以5E為策略。

    三條軌道、三種性質

    筆者建議以軌道作為宣教導向夥伴的發展路線。軌道(Track)是指一個人的工作或學業的發展方向。正如火車可以改變所行的軌道,宣教導向夥伴也可以在他/她的宣教成長過程中,改變軌道。這三條軌道乃是:

    全職軌道(Full-time Track):

    這與目前的專職宣教士沒有不同。他/她是全時間做宣教服事。所不同的是,走在這條軌道上,他/她的服事有三個可能性:

    1. 國際性(International):他/她長期離開原居地服事。
    2. 國內性(Domestic):他/她長期留在原居地服事
    3. 游動性(Itinerant):他/她經常往返至少兩個地區服事。


    雙職軌道(Bi-Vocational Track):

    基本上這就是華傳目前的雙職宣教士。他們在工場上有全時間或部分時間的工作。雙職軌道也有三個服事的可能性:

    1. 國際性(International):他/她長期離開原居地服事。
    2. 國內性(Domestic):他/她長期留在原居地服事
    3. 游動性(Itinerant):他/她經常往返至少兩個地區服事。


    儲備軌道(Reserve Track):

    基本上這是目前的儲備宣教士。7

    • 國際性、國內性與游動性這三種性質,正如三條軌道一樣,也有可能在宣教導向夥伴的宣教生涯過程中改變性質。

    一、三、三

    「一三三」總結了以上的建議。進行大型修改之後,宣教士類別只有一個,即是宣教導向夥伴。他/她可以走在任何一條軌道上(全職、雙職或儲備),也可以在服事過程中改變軌道。他/她服事的性質有可能是國際性,或國內性,甚至來來往往,成為游動性。這三個性質也會隨著夥伴的成長、事工的改變、工場的實際狀況,以及其他的因素而改變。

    將來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倘若差會大膽地嘗試改變,進行「大裝修」,筆者構想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情景:

    • 章夥伴是馬國人,他長期住在馬來西亞,進行難民事工。林夥伴是新加坡人,往返馬國進行難民事工。章與林都是全職宣教導向夥伴,不同在於章是國內性,而林是游動性。

    • 武是柬埔寨人,念完神學,加入華傳要到泰國宣教。華傳在柬埔寨沒有辦事處,在柬埔寨的華傳宣教導向夥伴,願意支持,讓柬埔寨教會差派武到泰國宣教。武是華傳的國際性全職宣教導向夥伴。

    • 馮夥伴是香港人,多年在印尼服事,此刻因雙親老邁,且又是家中獨生子,需要回到香港居住並照顧雙親。馮熟悉印尼語,且對在香港的印尼群體有負擔。馮加入華傳為國內性全職宣教導向夥伴。

    • 陳是澳洲公民。在泰國服事很多年,且精通泰文。如今邁入退休年齡,回到澳洲,看見澳洲泰國人群體,心存負擔。陳可以繼續成為華傳的國內性全職宣教導向夥伴。

    • 萬在職場上是位公務員,退休了,在教會有美好的服事,有教導的恩賜,在教會負責兒童事工。但覺得年紀大了,不想進修神學,只想到非洲做兒童事工。萬可以成為華傳的國際性全職宣教導向夥伴。

    • 路是一位專業英語教師,想到寮國以英語老師身分服事。路是差會的國際性雙職宣教導向夥伴。

    • 許牧師曉得在南美洲有家宣教神學院,可以讓他短期在那裡訓練學生。每次可去三個月。許牧師可以成為差會的短期國際性全職宣教導向夥伴。

    • Z是華傳多年在穆區的果子。他想到菲律賓服事穆群體。穆區沒有華傳辦事處,菲律賓卻有。Z被菲律賓辦事處接納,成為國際性全職宣教導向夥伴。

    「夢」是做不完的。其中有很多的可能性和組合。盼望這宣教士類別的「大裝修」能夠為更多有心志宣教的「宣教導向門徒」提供寬大的服事平台。

    將來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大衛取了其中的一顆石子,用機弦甩出去。這塊輕便的石子在熟練者的手中以每小時大約160公里的時速射出去,正中了歌利亞的前額。以色列軍隊取得大勝。簡單、快速和輕便勝過了複雜、緩慢和笨重。筆者願意以這篇文章拋磚引玉,激發思考,採集回饋。

    參考資料:

    1. 簡單來說,工場守則是一份文件,說明了差會處理工場事宜的原則與做事情的方法與步驟。它就好像我們慣用的GPS,使用者需要設定目前的所在地(也就是原點)和前往的地方(也就是終點),以及設定其他的選項。
    2. 湯姆•史蒂芬與露易絲•麥金尼•道格拉斯著,《跨出舒適區大挑戰》,張洵宜譯,華神出版,2019,63頁。
    3. 萊特著,《宣教中的上帝》,李望遠譯,校園出版,2011,24頁。
    4. 湯姆•史蒂芬與露易絲•麥金尼•道格拉斯著,《跨出舒適區大挑戰》,張洵宜譯,華神出版,2019,63頁。
    5. 同上, 64頁。
    6. 萊特著,《宣教中的上帝》,李望遠譯,校園出版,2011,25頁。
    7. 本文注重的是長期委身宣教的同工。至於短期宣教的同工(例如少過半年的宣教),也可以被稱為宣教導向夥伴。不過他們卻是以訪宣/短宣的身分與差會配搭。

主題文章

跨文化宣教課堂

跨文化宣教是一所偌大的課堂,在此以篤信聖經長老會希伯倫堂的觀點,分享多年來學習到的一些功課。

第一個功課:

宣教士事奉年日的長短與上帝的信實 Length vs Faithfulness

對篤信聖經長老會希伯倫堂來說,33年似乎是很長的時間。1987年的聯合宣教大會悄悄地點燃了跨文化宣教的火焰。當年的主題是「跨出自我,跨越疆界」(Beyond Ourselves, Beyond Our Shores)。當時教會會友人數不到150人,卻有一對本堂的年輕夫婦深受感動,向教會領導表示他們對全時間宣教有負擔。自那時候開始,本堂已派出三對夫婦和一位單身女士進入東北亞宣教工場,接觸未得之民。今天,本堂的願景是「活出福音,光照四方」(Radiant Church where the Gospel is Alive!)。這個屬靈的願景提醒我們,教會的存在,是單單為了成就上帝在我們這世代的旨意。

我們應心胸開闊,外展事工不能只是針對在新加坡的社區。上帝的國度需要國度視野。我們需要順從祂的信實,離開我們的疆界,去到主帶領前往的地方……遠離耶路撒冷,去到猶大和撒瑪利亞。在這33年裡,教會學習到的第一個跨文化宣教的功課,就是:不是著眼在我們宣教士事奉的年日之長短,而是值得我們仰賴偉大的上帝,祂的信實扶持了在工場上的宣教士們。教會也學習到,基本合格的標準乃是順服於上帝對教會、對個別肢體的屬靈召喚。我們確實不需要對上帝有偉大的信心,而是,更準確地說:我們需要對偉大的上帝有信心!

第二個功課:

從無開始,直到滿滿的結束 Started with Empty, Finishing in Full

我們這小堂會開始跨文化宣教的主要挑戰之一,是財務經費。對於一個只有150名成員的小型教會而言,開始跨文化宣教對我們的運作預算來說,是個艱鉅的任務。但是我們也學習到,順服的結果會帶來屬靈的豐足。在過程中,我們發現並體會到,宣教士的資金是最不需要我們擔心的一件事。在過去的33年裡,上帝每年總是以某種方式、為祂的子民供應宣教需要。

憑著必須擁有的信心,我們也學習到,要建立能長久維持下去的跨文化宣教,我們需要有堅韌的支柱。這些年,幫助教會的四個支柱乃是:

1. 宣教政策/方針(Missions Policy):

這是首要,也是最重要。定期修訂更新政策,將有助於教會澄清策略,聚焦關注點,並優先處理跨文化宣教當涉及的區域、族群和事工的方法。政策還教導我們對宣教候選人進行長期投資,以便在差遣他們到工場之前做好準備。宣教的投資並非在工場上開始。根據我們教會的經驗,宣教的投資經常始於上帝在教會肢體心中的呼召,或許是某一個人,也可能是夫妻二人。

在過去33年裡,我們平均投資在一位宣教候選人身上25萬新幣。這投資包括了神學教育、牧者實習、工場勘察旅費,以及和差傳機構建立夥伴關係。這些早期的投資可確保我們為宣教候選人、教會和差傳機構(如GO International、SIM、WEC和OMF)做好充分裝備,在宣教旅程中建立長期的委身和夥伴關係。

2. 建立宣教資金(Missions Fund):

此資金的目的是支持在工場上的宣教士們和維持相關的宣教工作和旅費。我們將年度預算的30%分配給宣教事工。今天,希伯倫堂仍在學習採取天國的視野和觀點。除非我們憑信心,以分配宣教資源作為第一優先,否則,宣教事工將面臨被輕描淡寫到無關緊要的危機。因此,希伯倫堂很清楚,教會必須從天國的角度出發才能成長。若非如此,我們即將冒險,就是陷入成為只求自保,只管自己內部事務的教會之危險。

3. 以短宣作為接觸點(Touch-Point Mission Trips):

這些旅程包括牧者關懷、異象之旅、長宣或短宣,以及工場勘察之旅等等。這些旅程對宣教士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接觸點,原因在於它們將工場的宣教具體化,觸摸教會不同年齡層的心靈,也告訴了在外面服事的宣教士,教會支持並與他們攜手服事。

4. 禱告(Prayer):

這是極具關鍵性的支柱。禱告,有如我們時刻需要呼吸的空氣。直到如今,我們依然學習並相信——宣教,只有靠著禱告才能蓬勃發展與生存。教會持續的禱告,是在上帝的時間裡,透過上帝的供應,將上帝的僕人與子民聯繫起來,一起進行上帝的工作。我們教會以MISSIONS A.L.I.V.E.這個節目,聯繫並召集教會肢體來為宣教士們禱告。禱告,是跟隨耶穌的腳步而行,讓我們曉得如何在宣教中服事。

第三個功課:

領受越多,期望就越高 More is Given, More is Expected

希伯倫堂如今已經增長到約有1000個會友。教會有四個聚會時間,還有一個小型外展事工在新加坡的西部,那是一個接觸中國移民的事工。多年忠於海外跨文化宣教,也激發了教會踏出大門,接觸當地社群。只要我們仍然生活在這世界上直到天國降臨,宣教實際上就沒有句點。我們亦被提醒,擁有增長的祝福,確實伴隨著屬靈上的責任。領受得越多,對希伯倫堂的期望也就越高。這期望就是實踐出天國的目的,讓教會能夠伸展到未得子民和已得子民,正如路加福音16:10寫的:「在最小的事上忠心的,在大事上也忠心……」

第四個功課:

通過夥伴關係創造潛力 Creating Capacity through Partnership Strategy

我分享的最後一點,是藉著夥伴關係創造潛力。華傳(GO International)是和本堂在跨文化宣教上合作的差傳機構。這機構有健全的體制架構以及工場支援基地、確保有意義的安置、工場指導和培訓、事工的連續性,牧養和植堂。位於新加坡的教會,無法監管遠方的跨文化宣教投資的進度。因此,與可信賴的差傳機構合作,意味著教會現在有能力創造教會差傳的潛力。如此的夥伴關係促使本堂能夠取得最新資訊,並與各領域的領導者有直接聯繫。與宣教機構建立夥伴關係還意味著,新加坡的教會現在能夠集資有限的資源,以產生更深遠的影響,以在工場上建立強大的團隊。

願上帝繼續以使徒行傳13:36的話語鼓舞人心,希伯倫堂能夠「……在他自己的世代裡,遵行了上帝的計劃……」

阿們。


i宣

宣教士談自由

多年前,我到一家理髮店去理髮。那理髮店的老板娘很健談,她大概是看我這個年輕人(那時我才二十多歲)梳著一頭老古板的髮型,就問我要不要改變一下。我問她:「怎麼改?」她把時下流行的髮型講給我聽,拿樣本照給我看,還問我要不要染顏色等等。她費了一番唇舌,最終還是被我拒絕了。
「為什麼?」她問。
我當時是這麼回答的:「因為我的職業不允許這樣做。」
呃……等等,聖經哪一處說傳道人不可以理時尚髮型或染髮呢?

的確沒有。現今,很多基督徒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保守了,要接受傳道人的新潮髮型也不難。但還有很多地方,要是傳道人把頭髮染成是綠色或紫色,相信會引起爭議,說不定還會被長執叫去問話。由此可見,即便有些事我們無法直接從聖經看到「可以」或「不可以」的指示,但各人心裡似乎有個限度,至於那限度在哪裡,我們也說不清楚。這就是所謂自由的底線。從事宣教的工人,尤其是跨文化宣教士,不能不懂。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9章所談論的就是自由。當時,保羅受到一些人的批評,質疑他的身分和權利,於是他寫了本篇作為辯護和陳述,現今的我們可以從中歸納出宣教工人運用自由的實用原則。

一、我們是蒙召得自由的人

保羅用了第1至14節的篇幅,從不同的角度為自己所享有的權利辯護,申明即使自己從所做的工作中得到一些金錢或物質上的供應也是天經地義的。他的辯護方式是發出一連串的問題。哥林多教會是保羅建立的,這些辯護是要證明他要從他們得物質上的供應絕對不是不合理的事。他引用了申命記第25章4節(9節)以及民數記18章8~31節關於祭司吃祭物的條例(13節)作為辯論依據,並總結:「主也是這樣命定,叫傳福音的靠福音養生。」(14節)

自由和權利在某個程度上保障了我們的安全和尊嚴。神國的工人雖然講求為人謙和,卻不意味著我們要四處忍受委屈或被佔便宜,相反的,我們應當清楚了解自己的基本權利。只要是正當的事,不觸犯聖經的道德準則,並且在正當的程序和合法的情況下享用,便大可問心無愧地做我們想做的事,無須有罪惡感。宣教事業發展至今,只要加入宣教機構,為保障宣教士的生活,夠用的薪金以及基本福利,諸如保險、退休金、子女教育補貼、年假等都是不能少的。此外,宣教士身處別國,也應該了解當地的外國人權利,避免白白忍受虧損。

然而,如果仔細的觀察經文便不難發現,經文裡面藏著一些與自由相矛盾的字眼:「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既是自由的,又怎會「不得已」呢? 看來,保羅清楚知道自由的局限——他不是絕對自由的人。

一、我們不是絕對自由的人

保羅提到了兩方面的「不自由」。首先,是他不能抗拒神的旨意:「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9:17)這裡的「責任」是指作為福音管家的職責(參林前 4:1)。我們常聽到信徒說:「事奉神要甘心,事奉得不甘心,倒不如不事奉,神要用的是甘心的人。」可是,保羅在此卻指出,不甘心並不是豁免責任的藉口!身分和職責是緊緊相連的,當老師就有老師的職責、當父母就有父母的職責、當員工就有員工的職責,甘心或不甘心可能影響一個人是否能享受在那職責中,但不能作為拒絕的理由。擁有身分卻沒有盡上相應的本分,終會被問責。

經文提到的第二個「不自由」,是他不能決定自由的結果。保羅這裡並不是說:「若不傳我就失業,沒有飯吃了。」他甚至不是說:「若不傳我就失去了一個最有價值的職分和福氣。」他乃是說:「有禍了!」我們無法得知所謂「禍」具體究竟是指將來的審判,還是今生必承受某種後果,但可以肯定的是——那絕不是好事,而且顯然是非常嚴重的事!「不傳」是保羅可以選擇的,「有禍」卻不可以。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如果他採取正面的心態和回應,讓自己甘心去做的話,保羅說:「就有賞賜。」

神的子民享有自由和權力,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想做的都可以去做,不想做的就都可以完全不做。我們必須把身分和職責納入考量。有一天,我們將要為我們這身分所附帶的責任向神交代。耶穌的好幾個比喻,諸如精明管家的比喻、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山羊綿羊的比喻都暗示了這一點。換言之,福音使命對基督徒而言不是一個有永恆價值的工作選項、或一個有屬天意義的活動可參加而已,它是我們被造和蒙召的目的,我們活著就是為榮耀神,並且有一天會為自己是否盡上責任而承受相應結果。

在「自由」與「不自由」的拉扯中,保羅如何處理這矛盾?他把眼光放在長遠之處,放下自由。

一、當個放得下自由的人

這才是全章經文所要表達的中心信息。

保羅被人批評,說他利用福音來賺得個人的利益,他在此解釋自己作為福音工人,就算從中接受一點養生的費用也是應當的……但是,他說:「我們沒有用過這權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12節) 文中提到保羅放棄自由的兩個因素:首先,是為了更多的人得救。保羅用的詞相當肯定,他說他「寧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誇的落了空。」(15節)保羅「所誇的」無非是耶穌基督拯救世人的福音。保羅的生命以這福音為最高的榮耀,即使自己有再大的權利,一旦自由阻礙了他的工作,他寧願放棄。他在19節繼續說:「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仆人,為要多得人。」這就是他的目標——為要多得人!

今年初,中國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之初,許多人紛紛逃離疫區,或被無奈地軟禁在家中。這時,卻有一批醫務人員被譽為「逆行者」,冒著生命危險衝向疫區,其中有許多人顯然有自由選擇去或不去,但他們看責任比自身的安危和權利更重要。在宣教工場上,保羅就是這個「逆行者」,為福音而放下自由和權利。我們也該如此。

當保羅立志這樣做的時候,他對做事的成果就有確信,他知道他最終必得到獎賞。這就是他放棄自由的第二個原因。「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著獎賞……」保羅在24至27節以賽跑為比喻,要信徒齊心為了這個獎賞而努力。(註:本處比喻的重點是鼓勵讀者「這樣跑」以致「得著獎賞」,而不是「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他還指出,和世間的運動比賽相比,我們所要得的冠冕是永恒、不能壞的(25節)。連那些為了搶奪能壞的冠冕的人,都會為了那獎賞而有所節制,何況我們為了得不能壞的冠冕呢?第25節的「諸事都有節制」,在全段經文來看,就是「放棄自由」這回事。

我少年時期學過跆拳道。每逢要比賽之前的幾個星期,除了鍛鍊,教練都會要求我們控制食量。為什麼?因為此類比賽是按照體重來分級別的——羽量級、輕量級、中量級、重量級等。不小心重一公斤,就可能使我們「升級」,意味著我們要與那些比自己個子更大的對手對打。反之,輕一公斤就可能使我們低過特定級別,對手可能就是比我們個子更小的人。為了減低這個風險,我們要捨棄進食的自由,儘管沒有保證一定會取勝。保羅強調,我們要像運動員一樣地自我要求,好讓沒有任何事物阻礙我們去得永恆獎賞。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短暫而失去永恒。過度執著和強調個人的自由,往往我們使無法專注於神所交付給我們的使命。世上的福再大也不能與天上的賞賜相比,何況我們為神和祂的國所做的犧牲和所付出的勞苦,祂都記念。瑪拉基書指出,有紀念冊在耶和華面前,記錄那些敬畏耶和華、思念祂名的人。到了神所定的日子,他要把這些人分別出來(瑪三16~18)。

說穿了,關於聖經沒清楚說明的許多事,我們實在無法列一個簡明的清單,指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些標準都會因地方文化、或當下的處境而有所改變。但是,「為了福音」、「為了多得人」、「為了將來永恒的獎賞」,就是最大的標准。宣教工人可不可以染髮?在特定的環境中可能不行,但在另一些地方,卻可能變成了一個必須,關鍵是「為了福音」。宣教工人講道要不要穿西裝打領帶?在特定文化中可能是必須,在另一些環境中卻可能是禁忌,「為了福音」我們願意穿,也願意不穿。宣教工人可以吃野味嗎?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人也許不吃(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讓許多人害怕),但在特定的宣教工場和場合中,或許我們要「為了福音」的緣故而有所嘗試……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自主作選擇,也可以用口才把那些質問和批評我們的人駁得心服口服,可是萬一這樣做成了福音的阻礙,就不是真自由。

保羅有眼光,所以他放下了自由……你呢?


情繫華民—奔向骨肉之親

第一章回疫境心境組曲


邊疆之地一入冬,寸步難行風雪路,我們服事的對象也都在挑燈夜拚期末考,只待一月上旬學期結束後速回山中牧區。宣教士在這段時期難以接觸福音朋友,一方面也安排著工場規定的「春節+述職」假期,一月初大家都回到了老家,未料新冠肺炎的肆虐侵襲,何時再返工場卻成了未知數……

有人回到老家面對封村封路,有人避疫飛過多國越過多州,有人在被困中找到新的服事路,有的家庭關係產生了變化……兩個多月漫長等候來的卻是全球化的疫情,又是日新月異的難關。且聽同工們談談疫境中的心境,我們同嘆:「沒有人可籌算自己的道路。」

我來自「疫」境 ▪ A&S

每年臨近春節,我們家都會暫時放下工場的工作前往香港與家人過節。今年也不例外。出門前照樣安排朋友幫忙照顧家裡的寵物貓咪,安慰女兒說:「29天,不到一個月,我們就回來。放心,很快可以再見到貓咪。」

1月16日,我們帶著29天的行李到了香港。2月初,內地和港澳台的疫情迅速蔓延。我們於香港沒有固定住所,又不宜返回工場,所以乘坐飛機到了美國。在美國,我們同樣沒有住處也沒有親戚朋友願意收留,所以先租住旅館自我隔離兩周,後在朋友家安頓下來。

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裏去,在那裡住一年,做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雅4:13-16)

原來,人可以計劃,但要以謙卑敬畏神的態度過活,因為我們根本無法掌控未來的任何事。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29天的旅程變成接近3個月的流浪,而且還未見到盡頭!然而上帝一直都在帶領祝福。祂透過主內朋友接待我們,叫我們生活上一無所缺。最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女兒本來在升學上感到迷茫,但她卻在這次流浪的體驗中尋回學習的意義……線上學習條件不理想但她仍很主動努力複習。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在計劃,但由於美國也爆發了疫情,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到工場。但我們深信神一定會一如過往地帶領和祝福。我們的禱告,是求祂憐憫這個驕傲的世代,讓更多人在疫情中醒覺意識到神才是人生最終的依靠。祈求神縮短世人心靈和肉體的痛苦,使人不至於完全絕望。

疫起,進入安息 ▪ 晨光

原定三月初返回工場,但因全球疫情蔓延,差會在安全考量下決定讓我們延後回工場。爾後聽有位屬靈長輩說道:「神何等恩待祂的工人,大部分宣教士因會議或述職的緣故,大多於去年底離開了工場,順利避開封省封城的困境。」我心不禁為神格外的保守,獻上感恩。

在台等候期間,不斷觀望全球疫情發展概況,不論是誰作夢也沒想到,短短兩三個月,小小「病毒」竟造成世界癱瘓……各國陸續採取封城隔離政策。有人問起我未來的安排,我想,我是主的福音使者,不論在大疆之地或台灣,理當把握每一個分享福音的機會,特別在人心恐慌之時,領人進入神的安息中。我也覺得這是神給我一個省思的機會,讓我好好思考「人生的意義」。什麼是「最重要」?什麼是「短暫的」,什麼才是「永恆的」呢?

最後,感謝天父贈與我們2020年額外的禮物——有多些時間陪伴家人,參加一場新人婚禮,支援母會需要,關心慕道朋友,上了一門短期課程,讀了一些屬靈書籍,多一些生活樂趣……放慢生活步調,學習安息與慢活,都是祂給予多而又多的祝福。

失落與成就 ▪ 趙拿單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但仍能夠透過網路每天工作。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商宣平台已經順利搭建成功,並且能夠逐步實現穩定經營。從最初只有項目的概念,到現在能夠順利穩定開展經營,中間累計了很多經驗。感覺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感恩能夠透過平台與M朋友逐漸接觸並建立關係。

疫情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很大影響,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因此失去生病或者遭遇患難,感到非常難過。很失落的是,看到很多人需要幫助,而自己能做的有限或者什麼也做不了。

工作、照顧孩子、打理家務,我們夫婦感到每天都很忙碌。有時候能夠早起靈修學習,也有時候太累沒有做好靈修。這段時間特別感受到團隊的重要性——家庭是個小團隊,需要彼此配合和照顧;事工也需要團隊才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感謝家人的配合和支援,也感恩現在陸陸續續有同工進來幫忙分擔部分工作。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阿克族女人

見到我們到訪,偏愛黑藍色服飾的阿克族女人,即刻裹好頭巾平穩地坐在廊前小墩上。她緊抿的嘴裡,透著稚嫩的笑意。

從中國、緬甸遷移泰國的阿克族或許換取了多年的清幽生活,500人的小小村落坐落在山腰……但因高山生態、經濟狀況的惡化,如今愈顯蕭條冷清。村里處處可見原始信仰的宗教痕跡,基督徒如今不到十人。

我們離開之前,太陽爬得更高了。陽光穿過雲霧,照亮了紅色梯子、女人紅黑相間的長裙,照亮了她臉上深深淺淺的皺紋,還有眼裡的氤氳。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不敢回家

小麗,正值花樣年華。
年輕的她充滿朝氣,正如春天的花期待一場美麗的盛放。
但是去年,小麗被打了。

小麗的父親是一名警官,母親是教員。十多年前,小麗隨同父母、哥哥從外省的家鄉搬到首都來住。父母重男輕女,而哥哥從小麗來到世上的那天開始,就認定她是來搶福氣、搶東西,分他家業的人。他自小就看妹妹不順眼。

被父母慣壞的哥哥目中無人,為所欲為。踏入青年時期的他因學習成績不佳,無法與他人競爭,覓不到好工作,一事無成。眼見自己的愛子日益消沉,無所事事,父親決定幫他一把。憑在警隊多年的經驗,及與上級的交情,終於給兒子討得一份優差。自此,小麗的哥哥便成了一名警察。

警察也打人,打一個他自小認定來搶他東西的人。每一次小麗都能忍,直至去年12月的那一個晚上……

子夜,小麗睡熟了。朦朦朧朧間,感覺有人突然衝進她房裡,右眼瞬間一陣灼熱的疼痛……肚子馬上又被人踹了一腳!小麗抱著撕裂的劇痛,連滾帶爬地躲到房間的角落。媽媽沖向前捉住那人,原來是自己的兒子!——小麗飛箭似地衝出房間,奪門而出。她辨不出方向,拼了命地跑——砰!一聲槍聲,劃過漆黑的夜,劃過耳膜,刺向心扉。

那一夜,她躲在一家廟宇裡。害怕、無助,不敢回家。這一次,親哥哥真的向她開槍了!她抱著哆嗦的身軀,心怦怦怦地跳。但她知道,裡面空了一塊…… 從那天起,她不敢回家了。從那天起,她成了一個有家歸不得的人,極度徬徨失措。

後來,小麗男朋友接她暫住在他家,小麗總算有個安身之處。三個月過去了,她偶爾回家看看父母,陪陪他們,又或者跟他們吃頓飯。如此日常,對她卻是一種奢望。她終日怔忡不安,而這個家,不再是她可以安心成長的花圃。她多希望可以好好照顧年老的父母……但不知道安放在哥哥腰間的槍口,什麼時候會再指向她。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新的異象和方向
寫在烏干達宣教中心奉獻啟用禮之後

記得在2017年,當華傳準備把總部從香港搬回美國之際,同工們都感到有些迷惘:到底神的心意為何?

神在我靈修默想時,用讚美之泉的一首詩歌《新的異象,新的方向》激勵了我。祂提醒我不要膽怯,因衪要在我們中間作一件新事。神要使用華傳,參與祂救贖萬民的計劃。後來我便將這一首詩歌的歌詞發給當時擔任代總主任的林安國牧師,和行政小組的同工們。我們彼此提醒,深信上帝這樣的帶領,必然有祂的計劃,要給予華傳新的異象和方向。

兩年半後的今天,在烏干達宣教中心的奉獻典禮中,同工們竟然選了這首《新的異象,新的方向》詩歌帶領會眾敬拜。聽到華人和不同族裔的會眾用中英文一同歌唱這詩歌時,心中頓然充滿感恩。真的,神要在我們中間作新事!祂要興起非洲和亞洲信徒來完成衪的大使命。

烏干達宣教中心是華傳在非洲建立延展站的一個基地。透過各地華人教會和信徒的奉獻支持,叫我們在非洲有更長久的委身服事。為了表明宣教工作是一種需要彼此配搭的國度事工,我們在非洲的工場主任,董上羊牧師特別邀請了不同宣教團隊的代表和本地領袖一同進行「種樹儀式」,象徵華傳的宣教事工要在烏干達生根成長,願這宣教中心能夠成為烏干達的祝福。

宣教中心只是一個硬件。我們以後更要強化人力的部分,有效地展開事工。祈求神在各地興起對非洲有負擔的弟兄姊妹來與我們同工。無論是短期或長期,實習或專職,祈求差傳的主把祂選召的工人帶到烏干達來。我們不單需要能作門徒訓練的同工,我們也需要能提供職業技能訓練的老師,幫助貧民窟的青年人。提供這些孩子謀生的技能,將可能幫助他們整個家庭脫貧。這是我們傳整全福音所要包括的部分。

這宣教中心雖已建好,但我們尚欠25萬美元的內部借貸。如果神感動你為非洲烏干達的宣教中心作奉獻,歡迎你與我們聯絡,或直接把奉獻寄到美國總部或各地的華傳辦事處。(請特別註明奉獻給「烏干達宣教中心」)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在永恆使命裡栽一棵百年樹木

2020年1月11日,是華傳烏干達宣教中心啟用的日子,這一天,我們向神獻上感恩崇拜。感謝神,非洲的宣教中心終於修建好了。雖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啟用禮,意味著過程終於完成了……不對,應是說,第一步終於開始了。

國界的挑戰

修建中心,百感交集。在過程中,最珍貴的是上帝透過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讓我們更認識烏干達,也更能體會什麼是跨文化宣教。華人教會的弟兄姊妹期待著一個穩定的聚會處,每個主日和我們一起為工程的進展禱告;教會孩子們都期待著一間新的主日學課室,可以一起佈置。還記得羊爸在去年12月說, 「在聖誕節前,至少那個教會聚會的場地,我死也要死出來!」可惜,不是他說要死出來就能死出來,最後果然死不出來……死的卻是那一顆急躁的心。在烏干達,沒有一個人說得準計劃的時間、進度,工人有一百個他們認為合理的理由決定要不要開工。等,還要心平氣和地等,是我們這些外來者要學習適應的。即使牆的漆只油了一半,地鋪了一半,門欠了幾扇,你火冒三丈時,他們卻笑笑地問:「你們聖誕節準備怎樣慶祝呢?」換個角度想,也許他們真的無法理解我們到底急什麼。

原以為,真會如承建商說:「放心吧,三個月時間,會把漂漂亮亮的中心交給你,你來查收就好了!」當過了四個月,發現屋頂貨不對版,剛裝上去的天花板快掉下來的那一刻……信他?死得啦!數個月來,我們幾乎每天都和承建商、木匠、鐵匠、油漆工、水電工人、甚至管工人伙食的大媽「打交道」,他們喊上羊Boss,上羊也喊他們Boss。「Boss來Boss去……」只願工程別再拖。說實話,有時無奈到一個地步,我們也不知道可以急什麼了。噢,到現在中心還有一扇廁所門還未裝上!錢已給了承建商,建材卻遲遲不到位……還記得那天在和承建商理論後,給工人煮飯的大媽悄悄走過來,遞給我們一張小紙條,上面大概寫著承建商已有兩個月沒有發她工錢了。她不敢當面投訴,因怕連最後一絲拿到錢過年的希望也幻滅。太不公平了,被欺壓的總是貧苦老百姓!難怪不少學生的願望要當律師,要為孤兒寡婦爭取權利。他們可知,有一天他們真能當上律師,面對的是更複雜的世界?

也許是上帝用這個機會讓我們更貼近烏干達老百姓,了解工人們是如何被無良奸商拖欠工錢。有道是手停口停,但這裡的工人做了工卻收不到工錢是常事,反之,收了錢卻不作工的也是常事。彼此騙來騙去,就看今天到底是我幸運還是你倒霉。「承諾無價」,在這裡,有錢也未必買得到承諾。

知識的挑戰

最近助學的學生放假要打工賺生活費,剛好中心需要人,請了幾個學生幫忙打理。某天問起一個女孩子平時三餐如何解決。她說早上喝甜飲加一塊Chapati (煎麵餅)花500shilling(約0.15美金),中午不吃。下午4時開始煮豆子,為省錢不買碳,燒柴慢慢煮,到晚上9時妹妹補課回來一起吃晚餐。因為燒柴又要盡量省柴,她必須守在爐邊,隨時加柴(難怪那天見到她在中心幫忙給工人做飯,就花大半天守著火爐看火,若火熄了,就得重新起火)。我問她豆子要煮多久,她說至少三、四個小時。我問她可否在等豆子時,去幫忙打掃一下課室,她卻一臉驚訝地看著我。

如果是你,你認為應該怎麼做呢?一、開除她,因為請一個人來守著煮豆子太不值得,或工人從此不吃豆,改吃即食麵包;二、讓工人用中心的石油高壓燃氣爐煮豆,不用看火,20分鐘搞定;三、遞給她一本書或聖經,讓她邊煮豆邊讀?還是,有更好的主意呢?我最後什麼都沒做,讓她繼續看豆吧!因為我們這些忙碌的人很忙碌,當天的「To Do list」還有N件事要處理,風風火火向每個人交代完,就開車趕去處理下一件事。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是否像對「火雞」,又急、又吵,一邊摧,一邊挑毛病,還讓所有人緊張兮兮。火雞夫婦開車走了,閘門一關上,中心的大榕樹、棕呂樹在微風中沙沙搖擺,砌石磚的咚咚咚地敲,掃樹葉的抬頭看著突來的一陣風,又吹下的葉子和小果子,園藝工人坐在樹下等著今天還未送來的小沙石。中心看門的白狗打了一個哈欠,看豆的她哼起歌來,微風中傳來陣陣豆香……宣教中心,是一個同時存有兩個世界的人的地方……噢,或者說是人,和一對火雞!

2020年1月11日,宣教中心啟用了。經過一段緊張節奏的日子,那天彷如是一個休止符,可以停下來再聽聽、再想想,建立宣教中心的目的是什麼。當天華傳國際總主任馮牧師用華語分享宣教中心的願景,上羊用華語分享修建中心和華人教會獻堂的感恩見証,烏干達人沙醫生用英語翻釋。韓國金牧師用華語勉勵宣教士要興起,中國宣教士在一旁用英語翻譯。大家努力地,去讓所有人都能明白理解。弟兄姊妹用華語、英語、韓語、烏干達語一起唱《祢實偉大》,一同歸榮耀給上帝。

不同國家的宣教士和烏干達的社區代表,在感恩崇拜後種植了一棵樹苗,那是由烏干達的一位農夫贈送給我們的。她說這是一棵杉樹(貝殼杉Agathis)原生樹種在馬來西亞。據說這棵樹可以活幾百年,木材可以留上萬年,就是我們全部人不在這個世上了,它還在。昔日無數宣教士把生命奉獻在中國、非洲,種下無數的種子,扎根、結果,今天上帝要繼續興起不同的人去實踐衪的大使命,用生命編寫更多傳奇故事……有一天我們全都不在世上了,衪的計劃還在。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出發日記——2.5個月的語文程度

空蕩蕩的客廳除了兩個充當儲物箱的行李箱、餐桌以及房東留下的電視和冰箱以外,此刻還多了一幅壯觀景象——十桶共200公升的純净飲用水。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至截稿為止仍保持新冠肺炎零確診的蠟燭國,近日下令從3月13日起暫時關閉某些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至四月終,連同一系列其他防範措施致力防疫。早前有人謠傳超市也將從3月13日關閉長達六周,導致3月12日湧現搶購人潮。而遲鈍的我,3月13日才從R城臉書社群裡一名外國人的貼文得知此事(也好,謠言不知為妙)。

以上兩件事都跟語文不通有關係。

以我目前2.5個月的蠟燭語掌握程度,絕對不足以看懂住所佈告欄張貼的告示,更別奢望從本地新聞中捕捉到任何有整體意思的資訊。管理處若發佈斷水通知,我不會知道,所以當鄰居建議一口氣幫我購買200公升食水時我就做了。之所以對3月13日關閉特定公共場所的消息後知後覺,也因不諳蠟燭國語。但神有恩典,祂讓同路人適時想起我,然後轉發重要的英文或中文資訊。

作為一隻菜鳥宣教士,文化、環境、氣候雖無疑有其挑戰,但對個人而言,語言才是造成其他困難的要素。由於本地人普遍不諳英語,在這生活的第一個月著實壓力爆表,例如:

  • 房子有任何問題都得找本地朋友幫忙與房東或房屋中介交涉,簡單直接的事也需要進行多層溝通

  • 修理工人來了,有關他們的詢問都只能玩猜謎和比手畫脚,或在絕望中乾脆放棄;

  • 住所第一次有人上門收管理費,只能憑信心相信他/她和收據都是真的(收據都是蠟燭文);

  • 需要買大件物品,想網購,結果一說明是不諳蠟燭語的外國人就被取消訂單,而且是兩次;

  • 在超市付款碰到收銀機沒顯示價錢就會緊張,因有時收銀員講太快我聽不清楚價錢,若我搞不懂或算鈔票有點慢,有的收銀員會顯得不耐煩(不要以為他們都如旅游景點商販那般熱情對待外國人);

  • 遇到完全不諳英語的德士司機「迷路」,無法告訴他怎麼到我的家,結果只好在附近下車跟著聲稱住在同一棟樓的陌生大姐走(司機向她問路因而得知我們住同一棟樓);

  • 一方面很渴望能與本地人交流,又很怕突然有人對著我嗶哩吧啦,然後我只能以傻笑作為結束。

即便如此,這些看似折磨人的經歷都讓我見證神的保守和引領,這就是跟隨主脚蹤的精彩之處——祂會讓你看到祂能做什麼,而不是你能做什麼。

3月因簽證回了老家一周,從吉隆坡回R城的班機大部分都是蠟燭國人。老實說,我從未見過如此混亂的登機過程——因來自蠟燭國的乘客不明白英語/英文指示。甚至人都已經在機艙內,仍舊是一片混亂,有人坐錯座位,有人出示的登記證不是這趟航班的。飛行過程中的所有廣播都是英語和馬來語,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那一趟飛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內心的變化。

若換作以前,我大概會覺得超不耐煩,不理解根據指示排隊登機以及出示登記證如此簡單的事怎麼就有人無法配合。但當自己經歷過離鄉背井、語言不通的窘境,便更能體會他們的困難和無助,甚至想盡我所能充當他們的翻譯(雖然2.5個月的語文程度很有限)。

若你不曾居住在一個語文不通的異地(旅遊另當別論),可以想象周邊所有語音廣播、告示牌、通告、屏幕顯示都是你聽不懂、看不懂的語文;當其他人都從容地流動,你卻不知何去何從,甚至不懂怎麼問人;當你終

於鼓起勇氣用一口破爛的語言求助,卻被報以一臉不耐煩或嫌棄。若你有機會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遇到語言不通的外勞或難民,請記得對彷徨無助的他們多一點耐心。若有需要,請幫他們翻譯。

初來乍到,總會感覺自己語文不行,很多事情有心無力,其實這是自設的局限。為主作見證靠的不僅僅是語言,而是作為祂門徒生命整體的流露。雖然目前我只有2.5個月的語文程度,但也有2.5個月語文程度能做的事,願主使用。

*蠟燭國為創啟地區化名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回歸系列迷失於日常中

在家鄉生活和服事不知不覺已經有一年多。去年家鄉整體社會出現不少張力和矛盾,再加上年初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響,家鄉人不得不放下一些習慣的做法,學習改變和有彈性。說真的,這對我繼續投入家鄉,及與家鄉的人一起配搭服事是有幫助的。不過,要接受並進入一個「範式的轉移」,真的富有挑戰!

資訊世代的特色之一就是「快速」和「靈活改變」。若我們仍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思維,處理事情時只想到建立一套「長遠」的「運作」方式,我們就很難即時回應當下的需要。各地教會隨著過去世界經濟發展而迅速增長,不同的管理模式都被引入到教會的管理模式中。在管理的思維影響之下,很多教會漸漸成為一個機構,教會的會眾成為被「招呼」的對象……教會不知不覺落入了一個「運作」的模式中。更可悲的是,教會迷失在這個「日常」中也不自知。

近期全球都受到新冠肺炎病毒影響,很多「日常」在疫情中都被打破了。人心惶惶,即使基督徒也不例外。各地教會都忙於處理如何重建「日常」的不同活動或聚會。

不過,除了按下「日常」的「解決問題」按鈕之外,我們是否該停一停,去面對我們的問題,尋回教會作為一個屬靈群體的意義,真實地發揮出神要教會在此獨特時代扮演的角色。

原以為已經慢慢適應了家鄉的生活,沒想到在與家鄉這些「日常」的價值觀相遇後,發現到自己也有不同的表現和情緒——「為何如此『死板』?」、「是我有問題嗎?主觀、執著還是驕傲?」、「我還是不說話了!」……抱怨、憤怒、自責、抽離,種種「逆文化的衝擊」又來訪我了,真不知何時會完結?

不久前有機會參與一個宣教導賞團,過程中一邊聽導賞員的介紹,心中一邊浮現不同的意念,不停想著可以如何讓不同年齡層在這個導賞過程中有所收穫。當日與同行的肢體交流這些意念時,感覺很特別——一份失落了的雀躍!此刻仍然記得。

最近婉拒了一個機構的邀請後,收到負責人回覆的信息:「絕對明白……好好預備成為一位胸懷普世的牧者」。在讀這個信息時,我不禁紅了眼。在決定回歸時,我豈不是曾如此禱告,祈願自己可以成為一位有「牧者心,宣教情」的傳道人嗎?感謝神,讓我重遇這個失落了的心願。

家鄉人會迷失在他們的「日常」中,作為回歸者的我,豈不是同樣會迷失在我所擁有的「日常」中嗎?如何保持一份清醒,特別是在神裡面的那份警醒呢?祈願神繼續用祂的方式指引和幫助我,讓我能繼續堅忍地走在祂所帶領的回歸旅程。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大河之旅的迴響還有許多未得之地

第二次大河之旅在神的保守下完成了。本次玻利維亞原住民短宣之旅,原應於今年1月成行,但因去年11月的全國大罷工及前總統下台的政局動亂,只能退到2月。又在12月收到當地事工夥伴 Pastor Elmer Terrazas的信息,由於河流水位因素,需要改至3月。團隊商討之後,決定3月起行。8天的大河之旅行程包括亞馬遜河原住民服侍,還有與聖克魯斯(Santa Cruz)華人教會的短宣配搭事奉。

短宣團隊準備

起行前在溫哥華有三次的短宣準備和禱告。雖然新冠肺炎已逼近北美,但南美洲仍屬低危險地區。我們共同商議後,決定憑著信心勇往直前,向亞馬遜河進發,深信主必保守。於是起程前的預防針、止瀉藥、防蚊液、防登革熱措施和一切萬金油、莪術油、無比滴等家傳秘笈,一概不漏,準備妥當。

短宣團隊成員有一對夫婦及兩位弟兄,都是三十多歲的年青小伙子,三位曾修讀西班牙語。我們短宣服事的內容如下:

1.書寫個人見證,用西班牙文翻譯。感謝神,有兩位弟兄在福音聚會上以西語分享見證。

2.預備一個5分鐘啞劇,在晚間聚會上配合福音信息演出。

3.擬一份簡單的問卷,主要是探討和認識各村落家庭及當地情況。問卷訪問以西語進行,隊員問,我做筆記。

4.製作兒童塑料手環、婦女首飾、項鍊等,這些手工可跨越語言阻礙,用於服侍兒童和婦女。

我們一行人到達後,與玻利維亞同工7人會合,他們是領隊Pastor Elmer,兩位船員,一位厨師,一位牙醫,以及兩位弟兄。我們12人同舟共濟,大家在船上互相服侍,輪流洗碗盆,互相借用莪術油和玻利維亞的Mentisán「神油」——防蚊防蟲防一切。

短宣旅程中,持有健康體魄固然重要。我個人則較多集中在心靈上的準備:懷抱一顆服侍、在異文化中謙卑學習的心,期盼更多經歷神和互相敞開分享的心胸。言語的隔閡、文化的劇變、天氣的差異,大河之旅真的不是輕舟無浪的短宣旅程。我們欲抵達的目的地,是需4天才可抵步的聖洛倫索港(Puerto San Lorenzo)。在亞馬遜河支流的航程中,每天平均溫度36-39℃,濕度90%,彷彿永遠不眠的蚊子24 小時「陪伴」著我們,還有許多的大小飛蟲和昆蟲。

兩次突變

這一次短宣,我們經歷兩次突變。第一天晚上,因水位太高,不能登岸,下榻帳篷,大家留在船上度過了33個小時!但這也讓我們提早一天到達目的地,聖洛倫索港。

回程的路上,因新冠肺炎在玻利維亞開始「大行其道」,國家將大停工(paro nacional),所以我們需要早一天趕回特立尼達(Trinidad),再趕回聖克魯斯。那是接續不間斷的19小時回程!感恩的是,一切都順利。

TIPNIS的地域

TIPNIS是玻利維亞伊西博羅原住民保護地國家公園,共12,367平方里(見圖一)。我們現時服侍的地區,只是TIPNIS國家公園的東北面一小角。因沒有開發陸地公路的原故,所有居民只能以水上交通來往。最靠近的大都會就是特立尼達,也是大河之旅的起點。從特立尼達到終站聖洛倫索港,中間有10個小村莊(community)。玻利維亞環境策略評估EAE (Evaluación Ambiental Estratégica)的數據顯示,TIPNIS區有60多個小村莊,由3大原住民組成:

1.Trinitario Mojeño ;
2.Chimán ;
3.Yuracaré.

他們可以使用自己本族的方言互相交流,西班牙文則已成為官方語言,也是和年青一代交流必需使用的語言。60多座小村莊可分為3類:

村莊分類 家庭數目 農產品自供自給 農產品外銷
L1 10
L2 11-45
L3 50

* L3 是政府劃定的定點村莊,擁有發電機、水井和學校。

若以今日西方社會及中國的評估指標,這些村莊都屬於極度貧窮狀況。缺乏資源、教育(有學校但常常無老師)、基本物資……我們此行每次登陸時,都會和他們分享鹽、糖和食油。而邁入科技時代的今天,有些擁有小型太陽能板的家庭,可以24小時收聽收音機和在晚上享有燈光照明。他們也即將走向平板電視、和網絡世界……

我們的責任,是帶他們進入西方消費主義裡嗎?或是有耶穌、教會,教導神的話語就足夠了?我們必需知道當地村莊的需要,後採用資源式的取向(asset-based approach)支援他們。神供應他們怎麼樣的資源:農產、天然、社交網絡、社區,以及屬靈資源……神又準備如何「釋放」(路4:18)這些我們認為貧窮的村落,彰顯祂的大能大力呢?這是我們應去思考的。神在歷世歷代使用的一個途徑,就是教會。但我們如今探訪的10個村莊,暫時只有一些信徒和家庭,都未有教會。

今年5月,若環境許可,盼望有另一隊短宣隊能再次探訪這些村莊。有一位玻利維亞同工,將搬到Nueva Lacea嘗試四個月的服侍。他將同時巡迴服侍聖洛倫索港和San Vicente,共三個據點。Nueva Lacea的信徒們興奮期待傳道同工的抵步。他們也在此次探訪中告訴我們,他們正等待鐵皮等建築材料運到,用來建造教堂。

TIPNIS項目的最終目標——建立教會

今年3月的大河之旅,是華傳第2次短宣服侍,我們已經嘗試從異象階段(Vision)進到宣教行動(Mission)。

我們與當地教會組織Obra Evangelica Nacional(OEN)合作,開展大河之旅事工及其他陸路地區原住民事工。我們的共同看見是以建立教會,廣傳福音,高舉主名為最終目標。此趟旅程,我們只能接觸到TIPNIS裡60多村落的10個村莊,還有許多未得之地,未得之民。

我們應效法主耶穌的榜樣,在資源匱乏的村莊中,一手拿聖經,傳福音;一手服侍人,觸摸他們的需要。祈願我們在這裡獻上我們愛的一雙手,祝福當地人,完成主的大使命和大誡命。

華傳的參與

華傳的角色,是配合和支持OEN在TIPNIS的植堂事工。我們目前沒有宣教士可被差派到玻利維亞,但華傳會全力配合並邀請各地教會與我們合作,參與短宣及資源支援。以下是支援圖表及2021年大河之旅招募計劃,詳情可詢問華傳總部及瀏覽華傳英文網站。

支援項目 備註 預算US$
玻利維亞同工 獨木舟馬達,維修保養 $1,500
汽油,每周探訪和雜務
(每周往返3村莊一次,每月4次)
$100/月
Nueva Lacea建教堂材料 $2,000
2020年5月大河之旅
(暫時延後)
8天汽油+雜費 $400
航船團隊愛心奉獻(廚師、船長、副手) $400
提供3個村莊醫療中心所需的藥品(由醫師提供配方) $1,000
團隊12人早、午餐 $400
2021年2月大河之旅 牧者、教會領袖和神學生 $450+雙程機票
2021年3月大河之旅 公開參與 $450+雙程機票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感覺好像在夢中……
通過時光隧道,從熟悉的溫哥華穿越到亞馬遜叢林,
然後再降落在新冠肺炎肆虐,不再一樣的溫哥華。

大河上的迴響

出發之前,我丈夫,也是旅伴的威廉問我,對亞馬遜之旅最大的擔憂是什麼?「叢林中沒有洗手間」我說。但我想神已經準備了,船上應該會有洗手間。不知道出於何種原因,我們最終都坐上了沒有洗手間的船!我們所乘的船與我們所期望的完全不同。凌晨5點準備出發時,我帶著慌張上車,到底我將如何度過這6天的旅程……神的恩典是足夠的,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樣,但是我知道一定是神幫助我度過這6天。

我注意到一件事——叢林中的孩子看起來很悲傷。我一直以為,生活在鄉村、大自然的孩子比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承受較少的壓力。我以為,叢林中的孩子可以無憂無慮享受樸實的童年生活。但是這次亞馬遜原住民短宣之旅,讓我不僅意識到,而且還體會了在叢林中生活的挑戰。貧窮,和資源匱乏使他們生活艱難,孩子們必須幫助家人從事繁重的工作。我可以在他們的眼中看出,他們生活充滿壓力,且無意義,他們幾乎無法應付日常生活,只能勉強掙扎求存。

高溫和潮濕、蚊子叮咬,使我們在白天和晚上乘船時都非常不舒服。我們使用了所有帶來的防蚊液,但蚊子依然在我們身上留下許多紅斑點、瘙癢和疼痛。而最舒緩瘙癢的MoBidin竟用完了!當我們返回聖克魯斯時,接待我們的鋒弟兄,他慷慨的房東竟拿出一支Mobidin來!我們靜默無語,因為在加拿大也買不到Mobidin——但是,神在某一個時刻,派天使給我們提供一支Mobidin。這是神給予的安慰,是為我們準備的禮物。

全是恩典

感謝神給我有機會參與這一次亞馬遜河的短宣之旅!這次旅程十分艱辛,第一天我們就要在船上度過了33個小時!——但神將人看來是痛苦的事變為祝福。原本計劃需要7天的旅程,最後6天便已完成!第4天,我們收到機場將會罷工的消息,若按原定計劃,我想,我們便要延遲返回聖克魯斯了。

這次旅程全程氣溫35-40℃,沒得洗澡(頂多只在幾天後用井水淋濕身體)。此外,還要奮力對抗蚊子!我們每天可以舒舒服服安睡,一早醒來打開水龍頭就有乾淨的水洗臉洗澡……讓我不禁想起聖經說,「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6-18)

我們領受的……全是恩典。阿們。


編者的話

2019年杪,我們到教會的兒童宣教聚會,在一片小朋友們蹦蹦跳跳的喧鬧聲中,接回了一個淚眼婆娑的孩子。

汽車行駛在漸漸退去熱度的柏油路上,路燈散發的光亮偶爾偷渡進入車裡。沉靜許久的孩子,在忽明忽暗的后座幽幽說道:「我以后不敢,也不要去印度、美國,那裡有很多『壞人』,好可怕......」我們終於明白了他嗚咽緘默的原因,聚會時播放的世界真實片影,掐碎了他心裡美好的想像,擊破了他心中的伊甸園。

但誰不曾經歷如此忐忑掙扎,以為只要竭力按照課本體現禮義廉恥,世界就大同,天堂臨現?愈長愈大,才逐漸看清,現存的世界不過是伊甸園的殘垣碎片......碎片裡映射的,是〈阿克族女人〉裡與原始信仰的糾纏與不安,是吉田筆下〈不敢回家〉裡小麗顫抖的身影,還有〈大河之旅的迴響〉羅恩琳牧師、珍妮、湯米在亞馬遜河流域上遇見,與惡劣大自然搏鬥的孩子們,眼裡流露出的抑鬱與黯然。

誰又不曾經歷如此糾結無力,以為美好的明天永遠都在等待,等待我們一睜眼就能把它抓住?以為只要努力,人生就會按照自己的腳本前進?一場蔓延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無聲而起,卻在一夜之間改寫了許多人的人生腳本,甚至在數月裡,改寫了世界歷史。〈疫情心境組曲〉讓我們一瞥前線的宣教士,在疫情肆虐之國境裡的經歷與感受。「沒有人可籌算自己的道路。」這是他們的嘆息,但也充塞了感恩——因深知耶和華指引人的腳步。長大不好,長大看到了現實的殘酷與無奈......但長大,卻是邁向成熟的途徑。成熟是看到愛的需要,知道神在掌權。於是,華傳循著神賜予〈新的異象和方向〉在烏干達設立宣教中心。因著愛的需要,有人多年來離鄉背井,舉家搬遷至烏干達,鄰近貧民窟,在那裡耕耘,在那裡寫下〈在永恆使命裡,栽一棵百年樹木。〉〈誰是宣教士?〉裡的陳如龍早在中國剛向世界敞開門戶的九十年代,與妻兒遷入當地,藉著專業人士和商人的平台,撒播、收割福音種子。

華傳25週年之際,我們再次發出了這個問句:「誰是宣教士?」華傳國際副總主任胡惠強牧師,藉此機會提出了〈華傳宣教士類別的修改建議〉的探索,回應時代變遷下的實際情況,期望提供寬大的服事平台。我們也特在本期加設了宣教士「出發日記」系列,加上已連載多期的「回歸」系列,作為宣教士的側記錄,也希望給予同路人借鑒與鼓勵。「誰是宣教士?」這個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被逐出伊甸園之後,創造主始終不願放棄那離了家的浪子,而發出的一句愛的呼喚......今天依然迴盪在這空洞蒼白的世代裡,也許這句呼喚,也輕敲著你的心房?

不久後,臨近去年聖誕節的某一天,載滿行李的汽車咕嚕咕嚕行駛不久,孩子收回望向窗外的眼光,對我們說:「我長大後要去印度宣教,」......你怕嗎?「我怕......但我還是要去,因為那裡還有很多人,還未認識神,還不是基督徒。」有股暖流從我的心房流向淚腺......哦,我親愛的孩子,你真勇敢!你願意直面,去修葺那已破敗的伊甸園。我望向前方,溫煦的陽光照在我們的旅途上,我們要上路了。

誰是宣教士?在疫情失控蔓延,在世界和人心亂成一團糟,在時局隱晦不明的這一個點上,我以一個六歲孩子的誠摯禱告,作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