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前瞻期待

因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我們帶着很複雜的心情迎接2020春節的來臨。祈求主耶穌顧念我們在國內的同胞和主裡眾同工,使用教會在這極無助和恐懼的環境中,活出我們在基督裡的盼望和力量。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耶和華必賜力量給他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他的百姓。(詩29:10-11)我們深信掌管人類歷史的神,也是能把咒詛變成祝福的神。祈求神在神州大地彰顯祂更奇妙的救恩計劃。阿們。

今年,是華傳踏進第二十五個年頭!本來從二月份開始,各地方辦事處計劃舉行各種不同類型的慶祝活動。但因全球疫情蔓延,各地委員和同工們都已作出相關的調整。祈求主加添忍耐和智慧給眾同工去面對這些特變的挑戰。無論我們能否走在一齊去數算神奇妙的作為,但我們實在為著祂賜給華傳在各地的支持者、伙伴教會和國際團隊能有團結合一的心,在全球齊心努力推動宣教動員的工作獻上感恩。

去年十二月在台北舉行的國際董事會,特別讓我感覺到一種嶄新的氣象。有幾位新董事和委員代表第一次出席這會議,不但如此,他們當中有幾位都是極優秀的年青同工。他們投入在討論的議題中,並且喜樂積極地發表意見。雖然那幾天台北下雨,天氣濕冷,但會議室裡卻縈繞著主裡團隊合一和諧的溫暖氛圍。甚至在會議小憩時間,大家不是各自打開手機而是爭取機會交流團契。作為塑造差會方向的最高帶領團隊,能夠有這樣和諧合一的關係實在重要和可貴,因為領導團隊的榜樣會直接影響差會的形象,和整個國際團體的運作氣氛。任何一個健康的團隊必須能平衡工作和團隊關係。我們不能單以事工主導而忽略團隊關係,也不可以單強調關係而忽略事工果效。若無聖靈同在加力,要兩者兼顧和取得平衡實在談何容易。感謝神的恩典,讓我們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工,可擁有和諧的配搭相交關係。

在這幾天的會議裡,很多討論的焦點都集中在「前瞻和期待」。無論是檢討差會的核心價值、架構守則、資源分配和事工發展方向等,大家一同思想,差傳的主要如何使用華傳,參與在祂的天國大業之中?我們感謝神在過去二十多年來,透過祂忠心的僕人使女,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榜樣,以及為華傳立下了美好的根基,使我們今天可以很容易便踏出新的一步,與普世宣教團隊網絡接軌,共同邁向叫萬國萬民蒙福的終極目標。

在前瞻的同時,我們也要很誠實面對過去的失敗和不足,盼大家一齊從歷史中分析出華傳需要矯正、更新和強化的地方。國際董事會認定必須強化各地的宣教動員徵召工作。因要收的莊稼多但作工的人少,我們實在要迫切祈求莊稼的主,打發更多工人去收祂的莊稼。大家也都同意總部需要投放更多資源,去協調各地辦事處和工場,鼓勵更多年青一代投身跨文化宣教的工作。因此我們明年會召開一個特別的高峰會議,邀請各地的年青同工共同探討日後的動員和宣教策略。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議題就是,如何改善關顧宣教士的工作。宣教士流失是所有差會共同面對的問題。如何能阻止宣教士流失,正是華傳日後需要積極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總部同工和國際董事們一致同意,必須在未來幾年投放更多的資源強化牧養和關顧宣教士的工作。我們計劃日後聘請全時間同工,研究和協調關顧宣教士的工作。這方面的合適人才不單要有宣教的經驗,也須有關顧宣教士的負擔和專業訓練,若他或她了解華傳的機構文化就更為理想。我們祈求神,若可行,在我們的團隊裡培育和興起這些同工擔此要職。

我們很感恩,也很興奮,當我們看到神在世界各地所敞開的門和宣教契機。印尼、中東和中亞地區,將會是華傳未來考慮重點發展的方向。神早已帶領了許多各地宣教同工進入這些地區,華傳無需派同工進入這些地區創立新的工作。我們期待能與這些地區的教會和各國的宣教團隊合作,共同完成主的偉大計劃。我們特別邀請了幾位主內同工來分享,他們對這些地區難民事工的負擔和經驗。

華傳認定,難民事工也是神帶領我們要把握的宣教契機, 祈求神給我們勇氣和人力去承擔這重要的任務。 請弟兄姊妹繼續禱告守望華傳國際團隊, 祈願神雕琢塑造我們,成為祂更合用的器皿。


主題文章

苦難中見證神的作為——穆斯林難民事工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定義,難民為: 「因為迫害、暴力或戰爭而被迫逃離自己本國的人。他們因著自己的種族、宗教、國籍、政治立場或所屬社群,而有遭受迫害的實質威脅。他們通常無法或恐懼返回家園」。《國家地理雜誌》2019年8月號的封面故事就是「流動中的世界」(World on The Move),大幅報導當今世界因戰亂、氣候變遷、飢荒等因素大量人口流動、難民離鄉背井的現象。根據近代社會學家、政治學者對散居之民(diaspora)的定義,難民為散居之民之一,因此難民事工也屬於散聚宣教學(Diaspora Missiology)的範疇。

在這個全球化且動盪的時代,神在穆斯林移民、難民中大大地動工,使流離失所者在苦難中親見神。這些年來筆者與夫婿服事穆斯林難民群體,也深刻體驗到神如何在苦難彰顯祂的榮耀。伊斯蘭世界在過去一千多年以來一直是福音硬土,過去數百年以來許多宣教士忠心地在工場上奉獻一生,但卻不見得能看到一位穆斯林真正歸主,尤其是在北非、中東這些艱難的地區。然而如今許多穆斯林因內戰、動亂等逃離本鄉本國,因而有機會聽聞福音,有大批的穆斯林認識主耶穌而得到永恆的生命! 正如約瑟的生命見證: 「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50:20)教人如何不讚嘆神的作為奇妙呢?筆者願在此簡略地分享過去幾年在北美以及中東服事難民的經驗。

北美難民事工

筆者與夫婿從2010到2015年,參與芝加哥由一位黎巴嫩牧師帶領的中東難民事工。這位牧師本身就是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舉家移民美國後於2008年開始了這項事工。除了幫助處理中東難民的生活問題,如發放食物、開車接送、擔任英文翻譯等等,每週教會還有福音性質的聚會,包括阿拉伯語的詩歌敬拜、福音信息、影片觀賞和討論,聚會後有免費午餐。參與團契聚會的難民,大部分是伊拉克人和伊朗人,還有一些敘利亞、埃及人等等。

我和丈夫開始參與這項事工時,感到要融入這群難民並不容易,當時我們還不會說阿拉伯語,而來團契聚會的難民,除了孩童和年輕人之外,英文並不是很流利。除了語言、文化的隔閡,還有社會、經濟背景的鴻溝。美國是難民漂泊的終點。尤其是那些出生、成長於中東難民營的伊拉克難民,來美國之前浪跡多地,沒有國籍、身分,是社會的底層。常因他們成長於機能不全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生命有許多破碎,因此,即使他們信了主,牧養和門徒造就仍相當艱難,事奉者需要從神而來的愛心與耐心。但我們也因這樣的事工讓許多難民有機會聽聞福音、認識耶穌而感謝神。

除了在芝加哥郊區,加州聖地牙哥附近也有龐大的伊拉克、敘利亞難民或移民社群,在加州有個支持我們宣教工作的華人教會,一兩年前開始支持一個在聖地牙哥近郊的中東難民事工。一位約旦牧師開始了這個事工,筆者和夫婿過去返美述職時特地拜訪了這個難民事工。那位約旦牧師告訴我們,很多支持、幫助他們事工的教會都是美國的華人教會,這令我們感到很受激勵!

我們述職時也拜訪在加拿大的教會,發現加拿大的難民事工充滿潛力。由於這幾年美國大幅減少接收難民,許多難民改申請去加拿大,因此加國湧入了大量穆斯林難民。許多我們在中東認識的難民也申請到加拿大去了。再加上加拿大本來就有許多中東基督徒移民,因此有很好的條件發展中東難民事工。

我們過去一起在中東服事過的宣教士同工,本身是加拿大人,十幾年前曾在北非宣教,後來被當地政府驅逐出境後便在加拿大服事穆斯林移民、及因為改信基督而流亡到加拿大的穆斯林難民。他們的事工建立了許多在加拿大的穆斯林背景的信徒,現在加拿大有些教會就是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所帶領的。筆者也盼望在加拿大能夠有華人教會投入這些穆斯林新移民、難民事工,這是神為加拿大教會打開的大門!

中東難民事工

自從阿拉伯之春引發部分阿拉伯國家的革命與內戰以來,所導致的難民潮已在歐洲產生難民危機,引起全球媒體關注,但中東國家收容的難民數量其實遠超過歐美各國。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資料,土耳其收容了超過三百五十萬的中東難民,黎巴嫩近一百萬,而根據約旦政府人口普查,約旦也收了一百萬左右。 多年前由於神的呼召,筆者和先生曾在一個中東小國服事當地收留的難民,服事群體主要是敘利亞與伊拉克難民,也有少數的葉門難民。在中東服事難民不似在北美那樣自由不受限制,且須要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幾年的服事下來,我們觀察到在中東服事穆斯林難民所遇到的兩個主要挑戰:(1)來自當地政府的壓力或逼迫 (2)與當地教會配搭、資助當地教會產生的棘手問題。

許多中東國家,例如埃及、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約旦,其實長久以來都有基督徒群體。他們世世代代都是基督徒,雖然當中有許多是文化基督徒,屬於天主教、東正教或古老的東方教會。政府保障他們的宗教自由,教會可以合法存在,他們也可以自由敬拜,而在我們居住過和拜訪過的幾個中東國家,政府甚至會派軍警保護基督徒的聚會不受到恐怖分子攻擊。部分中東基督徒因為是受到政府保護的少數族群,不想成為政府眼中的麻煩製造者,因此不是很積極向穆斯林傳福音。

事實上,在上述這些中東國家,政府的確會把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宣教士驅逐出境,而從穆斯林背景改信耶穌的信徒也仍然遭受家庭、社會甚至政府各種程度的迫害,這都是我們親眼所見也親身經歷過的。因此許多宣教士,包括我們自己,在服事難民、向他們傳福音的同時,仍要相當謹慎,即使已接受了整全的安全訓練但也要有心理準備,因為不知自己何時會被驅逐出境,只能趁著白日趕緊做工。

過去幾年由於中東難民危機引起舉世關注,普世教會紛紛差派訪宣隊來到中東,並且與中東當地教會連結、配搭,希望能夠實質上幫助當地難民,這心意原是好的。而在中東服事難民的宣教士,包括我們自己,也經常和當地的福音派教會配搭,畢竟當地基督徒精通他們的語言文化,服事起來事半功倍。但由於文化與事工異象不同,宣教士與中東當地人的教會配搭時常感到左支右絀。當地教會認為宣教士只要幫教會做事、服從教會的指示就好,並且對植堂運動(Church Planting Movement)不感興趣,只想擴張他們現有的有形教會。若是牽涉到經濟資助,就更加複雜。

我們過去配搭的一個中東當地教會,每個禮拜都有各國的訪宣隊前來,而教會傳道人積極接待這些訪宣隊,並且向他們展示教會的難民事工,例如難民小學,並帶他們探訪難民、發放救濟品、義診等,也向訪宣隊所屬教會募款。但由於阿拉伯文化的影響,中東教會屬於權威式的領導風格,所有事工的決定權都在牧師身上,奉獻也都要由牧師經手。難民事工募款金額都相當龐大,在問責機制不成熟的情況下,可能對主事者造成試探。我們過去配搭的一個當地教會就發生這樣的問題,教會因從國外匯入給難民事工的巨額資金而引起政府懷疑,但金錢動向只有當時負責的傳道人清楚。後來政府索性凍結那位傳道人的財產、關閉教會,傳道人也舉家逃往美國去了。這樣的事件絆倒許多當地信徒,也讓許多宣教士感到被利用、受傷。因此教會、宣教士在尋求與中東當地教會配搭服事難民時,必須謹慎明辨。

雖然在中東的難民事工有種種挑戰,但我們也親眼見證神的作為。某些地區有大批的敘利亞難民歸主,我們在中東某個國家參與的一個聚會,是由穆斯林背景的難民弟兄所帶領,每個禮拜的聚會都會有新的穆斯林難民前來慕道。我們在過去的宣教工場有許多機會向難民傳講福音,透過整全宣教(Wholistic Mission)的模式,關心照顧難民實質的需要,除了發放救濟品,也提供他們一些職業技能的訓練,例如教導難民婦女製作手工藝品、開授英語課程等等,使他們有一技之長自力更生。然後我們藉著家庭訪問的機會與他們分享福音真理,感謝神動工,我們得以帶領幾位難民接受主耶穌。

神的奇妙作為

我們有位同工長時間關心一位穆斯林難民,一開始他向這位難民分享福音、播放耶穌傳給他看時,他很直接表態拒絕,說:「你是基督徒,我是穆斯林,這是不會改變的。」我們持續為這位難民禱告。有天,他夢見自己向一位穿白衣的人跪拜並且請求赦免,他跟我們的同工提起這個夢境,我們的同工說他所夢見的就是耶穌。後來我們同工開始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和他分享聖經故事。

有一天他在我們的同工家中看見一幅畫,好奇詢問同工這幅畫的意涵。這幅畫闡述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我們同工便與他分享約翰福音第四章,他深深被這個故事觸動。結果那天他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所收到的經文剛好就是約翰福音第四章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他非常驚訝,認為這是神給他的特別訊息,之後他就接受耶穌為救主了。後來我們同工和我先生就帶這位難民去當地教會聚會,他也開始接受聖經裝備、在真道上成長。

這位難民信主之後,立定心志要向他的同胞傳福音。這位弟兄先在同是難民的同胞之中傳福音,在自己簡陋的家中帶領查經班,後來回到他兵連禍結的祖國。很多中東難民都深盼申請庇護移民到西方國家,而這位弟兄卻放棄去西方國家的機會,冒著生命危險回到充滿戰亂的祖國——99%是穆斯林的國家傳揚福音,令人感動!願神看顧、保守、使用這位弟兄帶領更多靈魂歸主!

結語

當我們回顧教會歷史,以及研讀聖經〈使徒行傳〉,便會看到神如何使用散居之民(Diaspora)擴展祂的國度。許多華人教會曾參與留學生或新移民事工,也曾親身經歷神的工作。許多學者的研究都指出,散居者——不論是新移民、難民、或是留學生,在遷徙、離開自己的國家之後都更容易信主。在這個全球化、大遷徙的時代,神把許多穆斯林從那些我們不想去、或是去不了的國家帶來我們身邊。遺憾的是,媒體和政客的渲染往往使得人們對穆斯林移民產生恐懼與偏見。然而主基督教導我們教會不是效法這個世界、跟隨媒體和政客的價值觀,而是以基督的恩慈活出福音。如果一個教會願意支持、差派宣教士到穆斯林國家宣教,卻不希望穆斯林難民進入他們的國家,那他們可能對於大使命有錯誤的理解。筆者衷心祈求,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會能夠把穆斯林移民、難民視為失落的寶貴靈魂,是來到家門口的未得之民。讓我們一起為我們的穆斯林鄰舍禱告代求。願神繼續透過各樣方式——不論是透過你我、或是神興起的各樣環境,或是異夢異象,吸引穆斯林認識主耶穌基督。


參考資料:

  1. UNHCR網站: https://www.unrefugees.org/refugee-facts/what-is-a-refugee/ (中文為筆者自譯)
  2. Wu, Jeanne. 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UK, Langham Partnership, 2016
  3. 在宣教學的語境「散居之民」(Diaspora)廣泛地包括新移民、難民、留學生和移工等等。
  4. UNHCR https://www.unhcr.org/en-us/figures-at-a-glance.html
  5. UNHCR http://popstats.unhcr.org/en/overview#_ga=2.198720175.1410207992.1577558927-739750283.1537477149
  6. Jordan’s “General Results of Census 2015”, http://www.dos.gov.jo/dos_home_a/main/population/census2015/Refugees/Refugees_7.6.pdf
  7. Wu, Jeanne. “Jordan, Home for Refugee: Two Challenges”, in Refugee Diaspora: Refugee Diaspora: Missions amid the Greatest Humanitarian Crisis of Our Times, Edited by Sam George and Mariam Adeney, Pasadena, CA. William Carey Library, 2018
  8. Wu, Jeanne. Mission through Diaspora: 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the USA. UK, Langham Partnership, 2016

主題文章

直湧中東的福音浪潮

2017年9月,我隨一位阿拉伯裔的弟兄,到黎巴嫩去探訪當地的敘利亞難民情況和事工。那短短幾天的旅程改變了我的生命、我的家庭及我牧養的教會。2012年的一次祈禱聚會中,神感動我開始關注中東的教會和宣教工作。往後幾年裡我差不多每年都走訪中東的不同國家作訪宣工作。在還未親身去到當地之前,我對中東的印象和感覺主要都受電視、新聞或媒體影響。我覺得中東很亂、穆斯林很可怕、基督徒和教會都遭受逼迫。已經做了美籍華人傳道及牧師十六年的我,從沒有想過要當上宣教士,更何況要帶著妻子和三個小孩去中東呢?

但那次黎巴嫩之旅讓我看見神在這時刻正在做一件歷史性的工作,過去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沒有聽過福音的敘利亞穆斯林家庭,現在卻因戰爭逃亡到一個可以自由認識福音的國家。今天的黎巴嫩有二百多萬穆斯林難民,它不單擁有全阿拉伯世界裡唯一的基督徒總統,同時也是全中東唯一可以自由及合法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地方。這可說是配合了天時、地利、人和,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更相信這是神精心策劃的拯救計劃,就如使徒保羅所說:「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加拉太書4:4)當我們親眼所見神此時在中東的作為時,便禁不住讚嘆神要出手救贖中東的時候滿足了!

從伊斯蘭教崛起至今一千多年裡,差不多整個中東都處在伊斯蘭宗教與文化的操控之下。過去許多在中東的宣教士可能花上一生的時間與努力,都未見到大批,甚至是一位穆斯林歸主。我們一家搬到了黎巴嫩之後短短的一年多裡,我們卻已遇到了數十位對福音非常開放的穆斯林,親耳聽聞他們在夢中遇見耶穌的經歷。我們為他們講解福音,又有機會直接幫助一些穆斯林歸主。在世人眼中,中東的戰爭和混亂帶來了人道災難,但在神的計劃中,這是神的應許要成就和福音收割的時候。

以賽亞書19:23-25預言,神對埃及和亞述(可說是現今的整個中東)有獨特的拯救計劃——到那日,埃及人要與亞述人一同敬拜耶和華。經文更提及這些中東人將會與以色列國成為神的「百姓、工作和產業」,當他們在神裡面合一時,神會使他們一起「成為地上列國的祝福」(聖經新譯本)。以賽亞在同一章經文22節預言說,「耶和華必擊打埃及,既擊打、又醫治,他們就回轉歸向耶和華,他必應允他們的禱告,醫治他們。」神先擊打後醫治,人的心就回轉歸向神。如果沒有敘利亞的戰爭或伊斯蘭國(ISIS)的出現,很多敘利亞人民很可能過著安逸的生活並一生忠於他們的信仰。戰爭、災難與恐怖分子的出現,讓他們開始認真直面生與死、天堂與地獄、救恩與審判、聖經與可蘭經的問題與抉擇。與此同時,他們當中有一些人更開始思考過去人生從未想過的一個問題:耶穌基督究竟是誰?

在我的第一次黎巴嫩之旅中,我跟隨當地的基督徒走進難民營作探訪的工作。有一次,我們一行五人走入了一所破爛的房子,見到一個年約四十歲的叙利亞婦人。她蒙著頭,穿著傳統的穆斯林服裝,她每天在烈日下工作十小時以上賺取五美元的工資,陽光的紫外線將她的皮膚刺得黝黑和粗糙。我們見到她的那一刻,她剛剛從農田回來。雖然額上還掛著一顆顆的汗珠,她卻以燦爛的笑容歡迎我們。

我原以為她的表現是源於阿拉伯人好客的熱情,後來我卻從她口中聽聞了耶穌在夢中造訪穆斯林的奇妙見證。十天前她聽說有人將要傷害她的兒子,她感到十分驚慌。她在最無助的時候想起,她可以向主耶穌祈禱求幫助。如同聖經中的哈拿,她將所有的愁苦都傾訴於主耶穌。她不知不覺在祈禱中睡著了……就在那一刻,主耶穌在夢裡造訪她。她很興奮地向我們描述在夢中遇見耶穌的情景,「我見到耶穌全身發光,祂的臉如日頭明亮。雖然祂沒有說話,但是當我見到他時,有一種難以言語的平安充滿我心。就在那一刻,我的恐懼和愁苦完全消失了!」

這是我第一次親耳聽見,一位穆斯林講述主耶穌在夢中造訪她的見證(在往後的日子,我們發現有許多穆斯林都有在夢中遇見主耶穌的經歷)。立時,我腦海中出現了主耶穌對門徒說的話:「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馬太福音13:16-17)那次的經歷給了我一個啟發:我發現我們正活在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因為現在就是福音浪潮將要直湧中東的開始。與此同時,我心裡也出現了一個問題:「今日我們華人在中東很受歡迎,是否跟將要來的這個福音浪潮有關?」如果答案是「是」的話,我覺得身為這世代的華人,我必須要作出切實的行動來參與這福音運動,以免辜負了神給我的恩典與機會。從那一刻開始,我很認真懇切地求問神:「我、我的家庭和我所牧養的教會當作什麼?身為我教會弟兄姊妹的牧者,我應怎樣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作羊群的榜樣?」

深切思考與祈禱幾天後,我得到一個想法。我首先帶領我的家庭到黎巴嫩作一年短宣的嘗試,然後看看主在這一年中給我們什麼經歷,從而鼓勵更多人參與和承接我們開始了的工作。在往後的四個月裡,我們一家五口並整個教會都同心合意地以祈禱尋求神的帶領和引證。起初,我們都有很多的疑慮,如:我們帶著三個年幼的小孩到中東是否安全?我們這間只有我一位牧師的小教會能承擔這挑戰嗎?我們語言不通能作什麼?雖然,不是每個問題都找到答案,但是每當我們想到神對中東的心意和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時,我們一家、教會全體弟兄姊妹都願意走上這條信心的道路。當我還在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這工作時,神差派了一位宣教士對我說:「神從來不是揀選有能力的人,而是揀選願意的人。」因此,我們選擇放下了心中的疑慮,並對神說:「我們願意。」

2018年3月,我們一家和一位二十多歲的姊妹,一行六人從美國洛杉磯搬到了黎巴嫩裡最多敘利亞難民的地方。我們開始了宣教工作,策略是以結合禱告與跨文化宣教並重的模式來開展門徒倍增運動 (Disciple Making Movement)。我們的宣教工作有三個具體目標:一、與黎巴嫩的信徒和其他宣教團隊一起建立當地的禱告殿和禱告網絡;二、進入難民營尋找對福音開放的人,以處境化(contextualized)的方式與他們分享福音並幫助他們成為主的門徒,從而引發一個門徒倍增運動;三、建立華人宣教前線禱告、培訓及實戰的基地,成為眾華人教會和弟兄姊妹的幫助與同行者,一起參與神在中東的工作。

感謝神!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我們看見禱告殿與禱告網絡已經成立並不斷增長,我們也定期到新的難民營作走禱的工作。同時,我們差不多每天都有機會探訪不同的難民家庭,遇到了不少對福音開放的對象,甚至靠著神的恩典幫助了一些穆斯林背景的人成為主的門徒並進行門徒培訓。最後,我們也感到十分榮幸和興奮,能夠在這段日子裡接待、服侍、鼓勵和培訓來自北美、中國、香港和台灣的弟兄姊妹和教會。我們祈禱並相信,莊稼的主現在正不斷打發祂的工人到中東來收祂的莊稼!


i宣

宣教士談品格

在準備動筆寫此文的這個上午,正好看到一則網路新聞,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會領袖因性騷擾罪名而被判刑。

多麼令人難過惋惜的消息!自從被揭發以來,此案子已經給教會名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在這追求「復興」的年代,這些新聞再次向我們發出警戒:品格比什麼都重要,活出來的比做出來的更重要。不但如此,此案子被判的領袖年事已高,這也提醒了所有神國的子民(尤其是全職事奉的神僕):我們一刻尚未離世見主面,撒但都不會停止引誘我們犯罪,故一輩子不可掉以輕心。

本文延續上一期的主題,繼續列出一些我認為當一個宣教同工需要特別關注的幾個品格。

簡樸

所謂簡樸,網路上的定義極為簡明:「一種致力減少追求財富及消費的生活風格。」這對神子民是重要的,對宣教士更是如此。

在好多聊天場合中,當弟兄姊妹談到某某有錢的人生活怎麼樣怎麼樣(如住多豪華的房子、買多大的電視、多名貴的腕錶等),我總是會這樣回應:「生活方式不一定跟有多少錢有關係,即便擁有那麼多錢,基督徒也不應該那樣生活。」我們不是一定要當窮人,當有錢人也不是罪,關鍵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什麼樣的生活心態。按著自己的能力讓自己過得舒適是可以的,但要小心,很容易就過頭了。界限在哪裡?答案是:在心裡。畢竟每個人的需要和狀況不同,各地的生活水平也有差異,我們很難以一個標準衡量所有人,倒是應該常常撫心自問:我是否按照神的旨意來使用神給我的錢?

基督徒相信一切資源都是神所賜的,故我們應當常常思想一個問題:「神給我們一切資源的目的是什麼?怎樣使用才算是合神心意?」其實,福音書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馬太福音第24章和25章記載了耶穌著名的末世講論,該段除了告訴我們關於耶穌再來的徵兆,更重要的信息是關乎神子民面對那日子的到來。耶穌講了「精明管家的比喻」(24:45-51)和「十個童女的比喻」(25:1-13)囑咐我們當隨時隨地作好準備,因為祂會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到來。接著,耶穌又講了「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25:14-30),教導我們「如何」作準備,方法就是要善用神所給的資源,去投資在有永恒價值的事情上。有永恒價值的事指的是什麼,以致我們可以積極投資?「綿羊與山羊的比喻」(25:31-46)就是答案——神要我們做的事,看到有需要的人(即便只是黑暗角落不起眼的弟兄),就去滿足他、服事他,就像我們的主在世的時候一樣。這就是神的心意!把賺來的錢用於自身的享受不完全是錯,但若以此為最主要的目的,或把所有的資源都用於此,那就是問題了。我想,施予過的人都認同,真正的喜樂並不來自於得著多少,而在於給予多少。這就是所謂的「錢能買到快樂」。

忍耐

「忍耐」是聖經對信徒常發出的勸勉,它幾乎出現在所有關於品格的重要教導中(如羅12:12,林前13:4,加5:22等)。 在宣教工場上,忍耐的操練顯得格外需要。

宣教士需要學會忍耐是因為繁瑣的事情很多,而且那些事表面感覺與事工異象沒有關係,也永遠不會引起我們的興趣,這直接考驗我們的耐心!我們甚至會想,把花在這些事情上的精力和時間用在福音使命上,能做多少事情。在準備上德國工場的時候,我就曾經因為處理家人的簽證問題,在馬來西亞和柬埔寨之間坐飛機往返多次,有時只為了交幾份文件。而且,到最後還是沒有預期的成果,只有料想不到的新要求。事情進展持續「惡化」,內人後來因為簽證問題被迫離開我和孩子們三個月之久,走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何時能相聚,而且我也為了此事多次寫電郵和到訪相關部門,結果完全無濟於事。 在事工上也需要很多忍耐。做起拯救靈魂的事宜,神的僕人通常都滿有熱忱、迫不及待地希望盡快看見人信主,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當個宣教士,前面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安頓、適應、學語言以及處理各種手續,再加上要同異文化的人傳福音,還需要了解他們的文化、想法、習慣等等,根本急不來。

在眾多事工當中,尤需強調忍耐的是對人的期待。常有人說,做事情不難,處理人的問題才難。可是我們不能因此逃避,因為神託付我們的工作重點就在人。人不是機器,不會對特定的動作做出固定的反應。在服事人的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辛苦耕耘的結果超過了預期,分外驚喜。但另一些時候,我們可能會感覺「白做了」,付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正在寫著本文的時候,正收到一位我們夫妻花了很多時間陪伴、輔導的肢體留言,責怪我們傷害了她)。好多宣教士的故事都可以看到,他們辛苦耕耘了十多年才帶領第一個人信耶穌。到他們死的時候,信徒可能仍寥寥無幾。

既是如此吃力不討好,我們又為何要忍耐呢?……我在最近創作的一首新歌《無悔的足跡》中寫出了我們的信念:「不要被現實所蒙蔽,看不見不是沒奇蹟,看看召他的主會預備什麼驚喜……傷痛和眼淚會過去,永遠長存的是美麗,深信愛他的主必為他預備驚喜。」

寛容

宣教士需要一個寬大的心胸,因為宣教經歷中有太多新鮮且不一定是我們能接受的人事物。
我見過好些對於自己的看法、習慣、作風非常堅持的宣教士,這種個性使得他們在工場上常碰釘子,而且工場上人際關係也比較差。如果是因為真理的原因堅持倒好(這種個性的人對所信的真理通常也很堅持),可是大部分情況卻往往是出於他們把相對的事情看得過於絕對,例如,參加主日崇拜一定要穿正裝、靈修一定要做筆記等(這些都是好事,卻不是完全不能變通)。 如果我們可以用寬容心胸面對,宣教工場可以是非常多姿多彩的。跨文化環境中的人,也和我們一樣,他們有缺點,也有很多值得我們看齊的優點。以我的宣教經驗為例:我不太習慣韓國人家長式的領導,但我非常欣賞他們很講義氣、幫人幫到底的精神;我不喜歡柬埔寨人常見的貪小便宜的心態,但我欣賞他們的單純與善良;德國人辦事效率的確比亞洲人慢很多,也不太講人情,但我欣賞他們對原則的把握和辦事的嚴謹態度。我們應當避免站在自己角度去審視他人,更要制止自己的口有意無意之間說出批評的話。當我們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的時候,不要忘了,不寬容本身也是不好。

開明

寬容和開明有緊密的關聯和重疊,在此分開討論是因我認為「寬容」較重於待人方面,而「開明」的重點比較在於理性、觀念層面。

宣教士需要開明,因為跨文化環境會給我們的思想、甚至固有的神學帶來許多衝擊,唯持有開明態度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和有效服事,也能使我們對信仰和服事有新的啟發。要說在前面的是,開明不代表沒有底線,而是在堅守自己原則的同時,願意先放下「為堅持而堅持」的心態,去聽取跟我們不同立場之人的想法、感受、需要和考量,並且檢討自己立場的根據,嘗試去發現有什麼應當堅守、又有什麼需要改進之處。

在信仰的理解上,我們需要開明態度。十六世紀爆發的宗教改革,就是一個認真看待聖經真義的修士,向當時已經固化的觀念和體制發出挑戰。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即便是當時改革出來的新教,也不應該驕傲地以掌握完備的真理自居。神的真理極其豐富,人應當不斷地謙卑考究、改進、修正和發掘。可悲的是,今天很多保守福音派的信徒卻犯了當時天主教同樣的錯,認為自己的觀點最完備正確,盲目地抵抗提出不同觀點的人。在明確的真理上我們不應妥協,可是在很多情況中,爭辯的點往往在於解釋的不同,故冷靜和理性交流才是成熟的態度。另一點值得提醒的是,交流之後我們絕對可以堅持自己的立場,但不要隨便給別人貼標籤(諸如新派、靈恩派、異端等)。只要大家接受同一個基本教義,不同立場的人應該可以一起相處和同工。

美國幽默作家Evan Esar(1899-1995)說:「當你失去所有你能失去的東西之後,僅存的就是品格。」品格這個具有永恆性的東西,要比一切容易引起我們的興趣和渴慕的東西,更配得我們關注。


情繫華民—奔向骨肉之親

斑羚飛渡(4)


N太太參加過我們公司的宣傳活動,跟我剛剛認識。有一天她深夜來電說希望和我聊一下,一開口就哭了起來。原來,她就讀一年級的兒子多次目睹老師殘酷地體罰同學,有一次老師更扯著一位女同學的頭髮直到她雙腳離地。所以兒子最近經常做惡夢,不願意一個人睡,害怕上學。

她想過要向學校投訴,可是其他家長對這事反應冷淡(家長打孩子很普遍),另外,她的法律界朋友們都勸她要三思,因為舉報後學校可能會選擇包庇老師及報復她兒子;而轉校最快要等到下學年才可以辦理。N太太感到很無助。

我們兩人聊了很多方案,甚至說偷拍搜集證據、通知傳媒等,但最後都沒有什麼實際可行的辦法。我心裡默默向神祈求:我到底能夠為這位母親做什麼?明明是合理的申訴,但因為害怕,也得不到其他人支持……大家都清楚現有的制度無法保障任何人的基本權利和人身安全。哦,祈求天父憐憫幫助!

我細細地問了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鼓勵他們繼續給予孩子諒解和信任。我分享了自己很有限的經歷,也介紹了一位主內的心理輔導員。感謝天父,N太太跟我聊完之後心裡平靜了下來。他們家之後約見了輔導員,孩子的狀況有明顯改善。

N太太代表著這裡的中產知識分子:他們是第一代的大學生,生長于貧困農村的留守兒童,長輩的文化水準較低。他們長大後遷到城市裡生活工作,成為專業人士、公務員和成功商人,是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一群。然而,在教養孩子方面他們毫無頭緒。因為社會急速發展,他們沒有可效法的父母榜樣,常常處於兩代文化差異的分岔口,不知何去何從。

祈求天父使用我們祝福這些家庭,在每一個無助的深夜,和分岔口上。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素媽媽

他們叫她「素阿姨」,或「素媽媽」。

不管是帶著諾貝爾和平獎光環的她,還是被傳召到國際法庭代表國家面對種族清洗罪名的她,在大部分人民心中不變的是如天使般的存在。

無論國際社會如何譴責,她的擁護者看到的只是一位真心為國家著想、忍辱負重的領袖。

外面世界響起褫奪她光環的呼喊聲,但在自家門前,她的相片和畫像依然高掛路旁、攤檔、商店、住家,及百姓心裡。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阿四與我

一如過去幾個月,我這天依舊每周一次來到吉隆坡文良港,下了巴士步行到一棟已幾乎被緬甸人占據的密集組屋,和他們擠著狹窄的老舊電梯上到十四樓,來到阿四租住的單位。敲門后不久阿四便來開門,門後是一張病懨懨的臉,卻在見到我那瞬間綻放一如既往般燦爛的笑容。

這間兩房一廳單位裡除了她和丈夫,還住了另一戶緬甸人。雖然住了兩個小家庭,客廳除了一張我們每次用來上課和用餐的小小折疊矮桌和一張草席,就沒其他家具了。但進到阿四房裡,便會發現原來裡頭是一個小套房——床鋪、電風扇、櫥櫃、電視、DVD播放器、穿上民族服裝的結婚照。房子難免有點悶熱,但還算乾净舒適。

我們約好在她的工作休息日教我緬文,我也教她英文,偶爾一起看看緬甸電影DVD,嘗嘗她做的緬甸料理。那是她一周當中唯一的休假,但不管多累,她總會花心思為我預備上緬文以外的「活動」,讓我能更多認識緬甸生活和文化。

「阿四」不是她原名。她有個同樣在這裡打工并且在這裡認識的緬甸華裔丈夫叫「阿武」,於是最初為了省去我記緬文名字的困難,便讓我叫她「阿四」。阿四是緬甸少數民族,持有聯合國難民署(UNHCR)難民卡,在餐館做厨房工作。也許因工作環境主要在厨房,雖然來馬來西亞好一段時間,阿四的馬來語非常有限,我們之間的溝通交織著英語、馬來語和「手語」。

每次我們上完課,她幾乎都會留我吃頓家常便飯。把書本紙筆收起,先前的「書桌」就變身成了「餐桌」。吃飽後,將飯菜碗碟收起,「餐桌」又有了新的身份——我們在這裡向神獻上禱告。「請為我的健康代禱,最近覺得心跳不規律,可能因為工作過勞,那天上班趕時間走樓梯還不小心跌倒了……」她說。她的工時很長,長時間在悶熱厨房裡站著幹活,生病也不敢請假,怕老闆不高興,畢竟需要工作的難民不止她一個。

支撐著她熬過艱辛的,除了神和家人以外,還有被安頓到美國的盼望。像其他難民一樣,日復一日,在馬來西亞的天空下,阿四和阿武一邊等候遲遲未到的好消息,一邊殷勤工作,同時掛念還留在緬甸的親人。

後來,他們終於如願以償去了美國。阿四臨行前約我吃了一頓飯,拍了唯一一張合照留念。我和阿四的故事,都記在一本小小日記本裡,阿四當年教我的緬文,今日成了我進深學習的基礎。每次念緬文我仍會想起阿四,想念她一字一句教我念這些字的時光,想念她……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燈台上的燭火——醫療宣教士

嘉可頌(Arthur Frame Jackson)

「他心裡所想的,就是如何盡自己所能減輕那些病患的痛苦。」

1910-1911年,中國東北地區爆發了一場鼠疫,也有人稱之為「黑死病」。無形的奪命黑手從中俄邊境一直往南伸,短短幾個月就帶走了五萬多條人命。剛抵達沈陽不久,全心從事醫療宣教工作的嘉可頌隨即投入到防疫工作中。他主要負責鐵道的檢疫工作,在已改為檢疫站的城外火車站檢查所有的旅客,隔離懷疑被感染的人。之後,他更住在檢疫站裡,為了照顧那些已經被感染瘟疫面臨死亡的病人。

他在檢疫站連續工作十天後,身體出現了疫病的症狀,溘然長逝。他在沈陽的醫療宣教工作僅僅10個星期,在世上走過一生的年日僅有26年。

與他一起同工的Mr.Coppin在家書中留下了嘉可頌生命最後的光輝片影:「我和嘉可頌醫生在防疫站裡已經工作了十天,他是一位堅毅而勇敢的人。他每天穿梭在那些感染瘟疫的苦力中間,面對種種艱難,他心裡所想的,就是如何盡自己所能減輕那些病患的痛苦。」

是醫生,也是宣教士

嘉可頌不是第一位,更不是唯一一位翻山越嶺,遠赴千里之外的陌生國度進行醫療宣教的宣教士。現代宣教時代剛拉開序幕時,醫療工作就在世界佈道事工佔一顯著地位,但醫療宣教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才漸有其獨立地位。直至1925年,歐美有二千多位醫生和護士服務世界各地,基督教醫院和診所如雨後春筍在各地冒起頭來。

在窮困的宣教禾場上,特別是落後的原始部落,醫生不再是地位與榮華富貴的象徵。他們放下祖國薪酬優厚的工作,披上憐憫的白袍,在衛生意識薄弱及醫療設備不完善的環境裡晝夜辛勤工作。他們診治,改善和提高當地衛生水平,甚至用自己的財產或募捐而來的款項建設醫院或醫學院。他們於宣教醫療上的付出,無疑是二十世紀一項偉大的人道貢獻。

醫療宣教路上的阻力

這並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和其他非醫療宣教同工所走的道路一樣,路途艱辛,阻力重重。醫療宣教士的工作和醫學觀念,與當地的醫療和巫師,很多時候也與當地人所重視的傳統文化直接衝突。有時會激起激烈的反對勢力。此外,醫療宣教士也會碰到迷信、無知、恐懼的阻石,得有強大的信心才不致於被絆倒。有一位宣教士在非洲等了八年,才獲得第一次為病人診治的機會。在中國,來自歐美的醫療宣教士普遍遇到「華人畏懼外人(洋人)」 的情況,但這樣的瓶頸卻在宣教士的堅持下得到突破。1935年,中國的基督教醫院佔全國的醫院數目一半以上。

大使命使然,縱然荊棘滿途,但醫療宣教士仍披荊斬棘,前赴後繼前往世界各地作工場的開荒牛。近代第一位著名的醫療宣教士是托馬斯(John Thomas),他比克理威廉(Carey William)更早前往印度,後來二人成為同工。史卡德(John Scudder)是美國第一位海外醫療專業宣教士,是隨後繼續前往印度及世界各地宣教的醫生們之鼻祖。還有將一生投身在非洲醫療事工,舉世聞名的宣教醫生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他是醫生、作家、音樂家、大可在上流社會大享盛名,但他卻選擇順服基督,走上另一條路。他說:「是主耶穌吩咐醫生和他的妻子同來……」,挽救「基督為他而死的弟兄」的生命。這個理由同樣激勵千萬為醫療人員走上醫療服事的道路,包括女性醫療宣教士。

醫療宣教之路從來不是歌舞昇平,安逸舒適。除了日常面對的文化、信仰差異帶來的阻難,許多宣教士還得走過瘟疫、飢荒、戰火。

羅撒菲亞(Helen Roseveare)

1925年出生於英國康沃爾名門望族世家的羅撒菲亞(Helen Roseveare),自小優秀,長大進入康橋大學,獲醫科學位。她的幾位叔叔、阿姨和姐姐都是宣教士,羅撒菲亞童年開始就盼望當宣教士。

1953年,盼望的日子終於來到,她奉差派乘船前往剛果,在該國的環球福音佈道會(Worldwide Evangelization Crusade)工作,環福會(WEC)以佈道為主,醫療為副。一位懷抱醫療宣教熱情的女醫生抵達剛果後,發現當地醫療方面的需要頗大,具有傳統的宣教醫療觀念解決不了嚴重的保健問題。她沒開辦醫療中心,雖受同事阻撓,仍開辦了訓練中心,教導護士聖經和基本醫學。

羅撒菲亞不願意像大部分女子一樣,消極地接受世界對女性不平等的看待。因為如此,她內心不斷產生鬥爭,也與宣教同工與當地人士產生鬥爭。雖然她的醫療宣教路上滿了挫折與坎坷,但她還是堅持不懈,在當地有所建設,收穫了一些成就。

1960年,適逢該國期盼已久的獨立實現,許多白人宣教士感到危險,想立刻舉家撤離。羅撒菲亞勇敢留下。她負責管理奈波邦果的一切醫療設施,並且在往後三年裡獲得很大的成就。1964年夏天,剛果人民在森巴叛軍的殘忍手段下,陷入了血腥內戰的苦痛中。差會在奈波剛果的營地被軍兵佔據,羅撒菲亞被囚禁長達五個月,之後慘遭強姦。她深沉成熟的屬靈生命將她從痛苦與恐懼中拉拔起來,她完全確信,自己沒有因為強姦事件對不起神,或是失去任何貞潔。儘管她肉體受盡痛苦,她與神的關係並未受到破壞。如此信念也深深安慰了另一位有同樣遭遇,精神頻臨崩潰的意大利修女,使她情感得到淨化。

羅撒菲亞於1964年的最後一天獲釋,帶著重新獲得的自由,繼續在非洲執行醫療宣教士的職務,直到1973年。

亮光、希望與愛

2019-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敘利亞長期的內戰火力也於近期趨向猛烈,造成死傷無數。當醫學疫病典籍上記載的名稱越來越多,當世界戰爭史的捲軸越來越長,人心啊,是何等的徬徨無助,伏在物質與享樂這些暫時可靠的浮木上載浮載沉,等待救贖。

時間的巨輪無聲滾向世界的盡頭時,必途徑戰火、飢荒、與瘟疫。神從來沒有遺棄這個佈滿瘡痍的世界。祂親自到來走過一遭,用手觸摸,留下醫治與愛。醫療宣教,遠在兩千年前耶穌臨世後就已經存在。而在歷史上被戰火碾壓、瘟疫蔓延的黑暗混亂角落裡,都能尋到宣教士留下的佳美腳踪。他們如放在燈台上的燭火,叫人看見亮光,看見希望與愛。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疫情中看宣教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

新冠肺炎的疫情越來越嚴重了,雖然最早的疫情出於中國,但是在全球五大洲如今都有病例。我們現在每天所考量的種種,多關注在衣食住行可能出現的困難環境。突然全世界各國的國民生活作息似乎都受干擾,步調趨緩,連宣教的腳步似乎也是如此。但是,終有一天疫情會被控制,要結束,而基督的大使命不變地仍是我們的使命,宣教要繼續進行。如果疫情不斷升高,並且持續時間長久,一旦疫情結束後的宣教,可能會面臨怎樣的處境?我們又將要克服怎樣的挑戰呢?本文僅僅根據現今疫情,對國界、知識、科技、族群四個領域,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國界的挑戰

近幾十年來,因交通、科技的進步,全世界各國彼此的距離好像越來越近。全球化似乎是一個早已公認地球村的走向。過去宣教士要經過好幾個月的海上航行才能到達宣教工場,如今乘坐飛機只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不但方便,而且所需的費用也不高。這大幅減低宣教士上工場的難度,同時回國述職也不再如過去那樣稀罕。短宣活動今日也更加普及,因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和金錢都少了許多。藉著科技發展的進步,視頻、短訊、電郵、以及各種社會媒體都成為彼此聯絡的最佳工具,彼此的溝通與互動也就更加熱絡了。再加上各國之間的開放態度,逐漸模糊的國界,促進了跨國企業不斷增加,經濟和政治在全球化下不斷成長。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地球村彼此緊密連結的生活趨勢!

然而因新冠肺炎疫情,如今從新聞媒體中所聽到的竟然多是封城,封關,停航,隔離的消息。許多疫情嚴重的國家內部都出現了封城隔離的現象,人人為了公共衛生,為了自保,拒絕彼此往來,同時也拒絕接觸外地人。國際之間的停航、封關現象則越來越普遍。每個國家都以懷疑的眼光、防備的態度面對外來訪客,當然很難再看到從前來者不拒,世界一家的景象!也就是說,這幾十年來在全球化浪潮下的成果,可能會因此大打折扣。

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這個全球化的退潮,對宣教最直接的衝擊將是面對一個不再像過去那麽友善的移民關卡。國籍與國界的劃分將會更加明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也將會越來越大。這在原本就已經很敏感的宣教與政府關係上,顯得更加複雜。不但傳統宣教士要面對它,就連一般的短宣,都需要有簽證及國際關係的考量,地方政府在其中的限制與介入也可能會相對增加。差會專業知識與工場本地教會在地方上的關係,可能因此擴大所扮演的角色。也許,這將恢復以工場為主導的良性宣教模式。

知識的挑戰

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在兩個不同的知識領域,提供了我們在宣教的聯想:專業的知識與政策的選擇。因為對這新冠肺炎缺乏認識,醫學界急需找的病源,傳染方式,並臨床會診的程序。此外也需要發展疫苗,和發明有效的新藥和治療方法。當今全球各地的醫學實驗室都積極在尋找新的治療方法,各國都期待特效藥的問世。相信藉著強大的醫藥科技,定能成功研發新藥,扭轉當前緊張危險的局勢。

除了專業的醫藥知識在控制疫情上極為重要,公共衛生的政策也是另一個控制疫情的關鍵。對疫情的即時公佈,各國疫情以及疾病資訊的共享,原菌者的追蹤,甚至於停航的政策,各國要求的自主與強迫隔離等措施,都需要針對疫情、國情做出智慧的決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疫情初期在中國湖北的封城,封省的策略,盼望因此爭取足夠的時間,讓醫療設備比較缺乏的國家能夠及時地做好準備。

其實在宣教的領域,宣教專業的知識與宣教策略上的決定也是同樣的重要。一方面我們在宣教的前線,需要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宣教士。他們需要有個人與神相會的屬靈經驗,在福音佈道、門徒栽培、文化適應、語言學習上,具有專業的訓練與知識。另一方面,差會本身也需要有更加清晰整體的策略考量。沒有任何一個差會能夠做所有的宣教事工,因此其中就出現了優先次序的需要。此外宣教方法和策略,在過去兩百年近代基督教的宣教歷史中就經歷了不同的改變。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創新開拓新的方法與方向,是我們華傳,也是每一間差會所必須面對的功課。

科技的挑戰

過去幾十年,科技不斷高速地進步,讓我們許多人都追趕地喘不過氣來。然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卻因為大規模的隔離以及對患者接觸人群追蹤的需要,意外地加速了科技應用的升級。當人被隔離關在自己的家中時,無法經常外出購買日用所需,因此使用小型遙控無人駕駛飛機輸送物資。許多學校因為疫情嚴重被迫關閉,學校改以網上教學。雖有它先天的障礙,但因避免疫情擴散,無法面對面教學的時候,這仍是一個折衷有效的辦法。相信假以時日,其中所需要的教育應用軟件將更加成熟。政府一般要求國際旅客或返國者自我隔離14天,政府衛生部門則藉著人工智慧科技進行監控。事關重大,因此監控的程度也越發嚴謹,背後所需要的科技,也將因疫情需要而更加成熟。

在比較原始的宣教工場上,尤其是各地各國的原住民村落裡,因交通不便,日常用品的補給時常是一個頭痛的問題。成熟的無人駕駛飛機科技,將可大大縮減其中的周折。日漸成熟的遙距教學工具,不但可以滿足當前教育環境的需要,它在宣教事工上也可成為一個極大的幫助。線上崇拜、網路教學、視頻會議、甚至於網路查經、網路禱告會,都給宣教士和教會領袖更多創意構思的空間。高科技幫助解決問題,也可以製造問題。而為了監控自我隔離的居民所發展出來監控科技,則在某些環境下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結果。若處在一個敵視基督教會的政治環境裡,監控科技將搖身一變成為監控基督教會的工具。可以預見,某些地區的教會與基督徒將會面臨更大的苦難。

族群的挑戰

華人基督徒近年對宣教,及華人教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多半持有非常樂觀的態度。有人認為華人教會人力、財力等資源都非常豐富,想當然耳是今日全球宣教的接棒者。有人也根據中國過去多年的歷史,並沒有好像西方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甚至於奴隸制度的包袱,因此華人更加適合今天的宣教工作。中國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有大量的投資,也促進了各地的經濟發展。各地的華人也因此拉近了與當地人彼此的距離,這是適合華人投入宣教的時代!甚至於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也似乎成為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最佳契機。

可惜如今新冠肺炎,好像一根大棒子,把大部分華人教會自認的宣教優勢打破了。今天無論你我走在世界哪一個城市,都很有可能因為華人的長相而招來當地居民懷疑的眼光,認為我們可能就是一個帶菌者,或連帶認為我們是這次疫情的肇事者之一。雖然這是不應該有的態度,但是我們不再受到別人的熱烈歡迎,反而處處都要被人提防,生怕我們成為整體社會的累贅。這是一個不幸的事實。西方宣教士當年要面對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的痛苦包袱,如今東方宣教士也要面對新冠肺炎所帶來的包袱。或許我們華人教會能夠因此不再追求自我突出的表現,進而謙卑地與普世教會同工,一同攜手,投入神對世人的宣教使命!

結語

國界、知識、科技、族群所引發出來的挑戰多元不同。在新的環境之下,這些影響有些是正面的,我們可以更有力的服事主。然而也有些是負面的,致使日後宣教的工作更加艱巨。除此以外本篇文章並沒有討論到在經濟、政治或其他領域的影響。當然本文也沒有討論到對個人靈命的問題。筆者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將會對你我未來的生活與服事產生極大的影響。「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着為王;耶和華坐着為王,直到永遠。」(詩29:10)我們相信改變必定臨到,但是藉著主的恩典與引導,我們祈求神帶領教會積極面對挑戰,在新的處境中忠心地參與神對世界的使命!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黎巴嫩敘利亞難民事工訪宣之旅

一點點、一些些的心得感想

親身體會到敘利亞難民的危機和痛苦,但又見證了神透過宣教士在難民中所展現無條件的愛!這給了我自己,與耶穌同行的路上一個新的挑戰。

何牧師 • 美國

我從未去過中東。在此趟異象之旅中,我不斷聽到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和經歷。更觸動我的是,我親眼目睹黎巴嫩的信徒如何效法基督,用愛去服事20年前曾佔領並壓迫過他們的敘利亞人。他們給敘利亞難民派發糧食、衣服,教育他們的孩子,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他們照顧難民的孤兒寡婦,向他們傳講福音。有一位黎巴嫩牧師說:「對抗敵人的最佳武器,就是愛。」除了無條件的愛,您還能如何體驗神的同在呢?

梁牧師 • 美國

我們參觀了一家位於真主黨據點、穆斯林社區中的基督教教堂,看見神如何在這社區裡所成就奇妙的事。一位黎巴嫩牧師帶著妻子兒女和幾位同工,為敘利亞難民提供各項服務,將他們帶到基督面前。我們又認識了一位在當地服事多年的韓國宣教士,同樣帶著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們,服事難民營的家庭。有一次,我在學校操場等待其他團員,一個難民孩子出現,牽我的手,帶我到教室裡與其他孩子們一起站在火爐旁取暖……一位十歲的孩子能為我做這一點,難道我不應該也為這些孩子做點事情嗎?

華傳國際董事

黎巴嫩的教會和宣教士用愛投入服事,雖面對迫害和有限的資源,他們依然繼續誠懇地服務貧窮的難民。敘利亞基督徒遭受迫害,卻沒有放棄他們的信仰。難民期盼人們聆聽他們的經歷——困境、損失、痛苦、死亡、無家可歸和被人歧視。他們的故事就是我帶回家最寶貴的東西。此行幫助我知道和了解,如何與我們社區中的敘利亞難民接觸交流。

鄧牧師 • 加拿大

我看到他們,就好像看到耶穌。因為耶穌曾經也作過難民。在這次旅途中,我想起約瑟、馬利亞和嬰孩耶穌都曾經歷類似敘利亞難民的困境。一個殘暴的政府致使他們流離失所,逃到國外尋求庇護,處於恐懼之中。也許他們感覺被遺忘了,但神卻從未忘記或拋棄他們。我祈求聖靈帶領我更接近耶穌,有憐憫的心,學習關愛敘利亞人。每一個孩子、家庭和靈魂,都是耶穌所寶貝。

營商弟兄 • 美國

單是黎巴嫩中部便大概有三千所難民營,估計住了五十萬人,而其中一半是兒童。目前只有非常少數的難民營兒童享有教育服務。我們在其中一所學校帶領孩子們各項活動。到最後一間教室最後一堂課時,我已筋疲力盡……當教室的門被打開時,有二十多個美麗的孩子獻出熱情的歡迎!孩子們的笑容和問候著實感動了我們!我祈望可以開設更多的教室,裡頭坐滿需要基督之愛的孩子們。莊稼真的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但工人實在太少!

物理治療師 • 加拿大

在旅途中,尤其當我看向敘利亞的邊界時,我感到神的傷痛。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過於關注學習、事奉或提供什麼事工解決方案。我認為,宣教的關鍵在於等待神,讓神先倒空我們的自我、經驗、資源、力量和激情。我們等待神並讓祂住在我們裡面時,我們才能與耶穌及祂的使命同步。耶穌也是透過舍己與人分享福音(腓2:7)。神邀請我先捨己,放棄用自己愛的方式抓住所要愛的人,這樣,神的愛才能通過我流進別人的生命中。

宣教士姊妹 • 美國

去黎巴嫩之前,我感到有些不安。媒體報導黎巴嫩的政局極不穩定。但到了首都貝魯特後,交通擁擠的黎巴嫩卻給我完全不同的感覺。黎巴嫩確實面臨著巨大的政治問題,嚴峻的經濟困境,當地一半的人口是難民,基礎設施以及政府的管理層不完善穩定。在這些種種情況下,我們卻見證了神在這國家奇妙的作為。我在這次旅程看到了敘利亞難民的巨大需要,也搖晃了我在北美的舒適基督徒生活方式。旅程已結束,我仍不斷問自己,在這塊宣教領域上我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工程師弟兄 • 美國

黎巴嫩異象之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讓你可以了解神在祂子民中間的作為,並觀察宣教禾場中各方面的需要。你將有機會認識來自各行各業,神美麗的黎巴嫩和敘利亞人民——牧師、母親、商人、司機、學童或工匠,並知曉耶穌基督如何使他們得著新的生命。

朱牧師 • 美國

華傳決定全力投入在黎巴嫩的難民事工。從今年五月開始,我們首先支持在難民營中的兒童教育工作。我們今年要為黎巴嫩籌募的工場費總預算是一萬美元,其中包括維持一個教室每月約$600美元的運作費用(包括租金、聘請難民老師和教材等)。我們希望您不單在經濟上支持黎巴嫩的難民事工,我們更希望您為他們的救恩禱告,並且去關愛探訪他們。華傳正籌劃未來前往黎巴嫩的訪宣隊。歡迎你,報名參加!

*各地奉獻請註明為黎巴嫩的難民事工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保羅團契Comunidad Paulina

華傳因在北美華人教會起家,加上成立初期很快得到了亞洲各國華人教會的響應,因此在宣教的徵召上,多半以這兩個地區為主。宣導、培訓、事工中主要以中文和英文為媒介語,差會文化的導向也多以北半球太平洋周邊國家為主。

自從加入華傳服事以後,因為參與拉丁美洲的宣教服事和總部的工作,東跑西跑也走訪了許多拉丁美洲和亞洲的國家。過程中我見到了不少講西班牙語的年輕人,感到既興奮又惶恐。感到興奮,因為出現了過去傳統的宣教士徵召對象以外的南半球,並且以西班牙為主的可能。這不單增加了未來宣教士的來源出處,同時他們也將會幫助華人的宣教進入一個,包括內部文化更加名符其實全球化的實況。但也感到恐慌,因為生怕華人宣教界自身尚未預備好迎接這個全球化的宣教運作模式,以致錯失良機。

保羅團契(Comunidad Paulina)是一個剛剛在網上成立的團契,一個以西班牙語為主的宣教團契。取名保羅,是因保羅的人生代表著對宣教的熱誠,同時也表明團契成員對保羅雙文化背景的認同。我們要不是出生在拉丁美洲,就是成長於拉丁美洲。因為家庭的緣故,生活在中華文化與拉丁文化之間,是極為恰當的跨文化福音傳遞者。

Laura從小信主,在委內瑞拉華人教會中長大。因為對宣教有負擔,大學時候曾在當地的浸信會神學院修過課,如今定居在巴拿馬,一邊工作,一邊做宣教的預備。Isabel從小生活在中美洲,長大回到台灣就讀,大學主修西班牙語,曾經在哥倫比亞短期工作,精通中西英三語,如今在一家NGO工作,正在尋找參與宣教的機會。Olga出生在阿根廷,青少年時接觸阿根廷青年使命團,因而產生對宣教的負擔,上個月才到智利參加了西語世界的青年宣教大會CIMA-Movida。Jose在巴拿馬出生,現今在阿根廷接受神學訓練,對歐洲宣教有負擔,預備在假期中到義大利短宣,並與Back2Europe接觸,探討長期宣教的可能。Luis也是從小在阿根廷長大,成人後曾在泰國工作,並在台灣以中文進修道學碩士,畢業後在教會服事,也對宣教有負擔。

我們知道神對世界、世人的心意如何,卻不知道神在每個人身上的引導方式。保羅團契的目的,就是彼此陪伴,走向宣教的道路。我們盼望藉著互相的鼓勵,能夠在南半球看到一個神興起的宣教運動,並且在其中有我們華人子弟的積極參與!

*以上所有的人名都是虛構


編者的話

年少時,看過一部西洋劇情片,說的是丟失身分的故事。男主「被剔除」身分後,一夜之間從原本安穩平淡的生活脫了軌,他的一切,在全世界的記錄系統裡完全蒸發消失,彷彿他從未出現過在這地球一般。劇情細節甚至電影名稱我都不太記得了,但男主在這拋棄了他的世界裡拼命證明自己的身分和存在,那樣的惶恐不安、無助絕望的窒息感,緊扣我心。

後來2004年,有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航站情緣》,說的也是男主在回家鄉的路途中,遇上政變事故,他的簽證瞬間變成無意義的符號紙張……他不能入境也不能返回家鄉,只能留在機場,經歷許多奇遇,最後意外收穫了愛情。

但現實沒有如導演般仁慈,男主原型的伊朗知識分子,因為丟失「身分」,在機場流浪了17年,最後老死在療養院。

本期主題談論的是難民。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定義,難民為:「因為迫害、暴力或戰爭而被迫逃離自己本國的人……他們通常無法或恐懼返回家園」。這是聯合國給予他們的身分定義。對我來說,他們就如以上兩部電影的男主所經歷的一樣,他們「丟失了」身分和部分的自己,卻努力活著,期許漫長人生路上世界將還他們一個身分。但他們又是如何定義自己呢?他們又是否有權力為自己發聲和爭取呢?當我讀到難民,讀到冬雪的〈阿四與我〉,曾經觀賞電影時出現的無助焦慮,再次攀爬我心。

本期的兩篇主題文章內容有陽光,輕掃我藏在心裡多年的陰鬱。擁有多年服事難民經驗的思溫格,在〈苦難中見證神的作為——穆斯林難民事工〉告訴我們近年北美和中東難民事工的情形趨向。她和先生在參與難民事工上遇有各種難處和挑戰,其中包括來自當地政府的壓力或逼迫,以及與當地教會配搭、資助當地教會產生的棘手問題。雖有挑戰,但他們也親眼見證神的作為,例如某些地區有大批的敘利亞難民歸主,更堅定了他們服事的心志。

一次的訪宣之旅,改變了一個牧師的生命、他的家庭及所牧養的教會。已經做了美籍華人傳道及牧師十六年的譚雅各,因為不願忽視神的感動,不願錯過神精心策劃的拯救計劃,決然換上宣教士的身分,攜帶妻子和三個孩子、還有一位姐妹,從美國洛杉磯搬到了黎巴嫩裡最多敘利亞難民的地方,開始了宣教工作。他們的積極與順服,令人感動!

在編輯本期刊物之際,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疫病如隱形黑手,奪取性命,伸向惶惶人心。我們編委想起漫長的宣教史上從來不缺瘟疫的肆虐,許多宣教士的付出陪伴,成為人們患難中的巨大支持。我們深盼在此混亂不安之際植下一個定心錨,於是有了這篇〈燈台上的燭火〉,記念醫療宣教士的犧牲奉獻,願他們的愛今日仍能溫熱我們的心。〈疫情中看宣教〉一文僅僅根據現今疫情,面對國界、知識、科技、族群四個領域的處境和挑戰,做一個初步的反思和探討。期望同路人藉此機會沉澱、預備自己,繼續忠心奔走大使命之路。

瘟疫、飢荒、戰火臨到,我們無一倖免。措手不及之時才恍然大悟,在這充滿罪惡苦難的世界裡,人人都是難民。我們在很久很久以前被逐出伊甸園,四處漂泊,尋找身分的認可,尋找回家的路——還好,耶穌找到了我們。還好祂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身分。還好,這身分屬於永恆,誰也不能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