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於消費主義世代中活出福音

最近,有機会跟来自國内大城市的一些家庭教會领袖交流,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我們今天教會所面對最大的敵人,並非是任何政權、異端邪說或其他宗教團體,而是消費主義。消費主義(國内同工稱之爲「消費教」),其實是全球化和世俗化的核心價值。過去30年的經濟改革開放,帶給國内信徒信仰生命極大的衝擊。人民改善了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換來每天極大的生活壓力和變得非常世俗化。結果,他們對於信仰的渴求便越來越淡化了。信徒很快便接受了一個現實,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爲要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那便要付出事奉瑪門的代價了。

其實這絕對不只是國內家庭教會所面對的問題,「消費教」早已滲透全球的教會,但教會和信徒卻無動於衷或不以為然。消費主義的滲透就好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那享受在溫水中的青蛙,不知道原來它的安樂窩正慢慢變成它的奪命環境。歐美的教會早已在世俗社會中被邊緣化,信徒也被消費主義誘惑而離開教會,甚至完全否認了他們的救主。

在消費主義的侵蝕下,教會的角色已被打造成一個宗教物資和服務的供應商。福音被商品化地推銷……很多基督徒帶著消費者的心態尋找教會,於是講台強調明星效應作為教會人數增長的手法。為了迎合 「宗教市場」的需要,教會不斷投放更多資源去優化各種節目和設施,務求滿足「客戶」的要求。結果教會彷彿變成了一個百貨商場(Shopping Mall),提供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增加「人流」,希望在這些走進教堂的群眾中找到一些真正的慕道友。在急功近利的市場文化影響下,教會往往非常注重數量而非質量的增長。我們強調傳福音,但卻忽略長久和個人性的門徒栽培工作。美國一位著名超級大教會的前牧師Bill Hybels曾承認說,他所建立的Seekers Friendly Church(吸引慕道友教會),每週確實有數以萬計的人出席各種教會活動和崇拜。然而他們這麼多年來,卻沒有真正建立多少耶穌基督的門徒。」這是多麼可惜的事情。教會忙於推動各項節目,卻把最關鍵和唯一的大使命遺忘了。

教會其實應該是由一群跟隨主耶穌的門徒所組成。主耶穌從來沒有建立過一間禮拜堂,祂也不注重跟隨祂的人數有多少。當時有很多人因為耶穌所行五餅二魚的神蹟來跟從祂。路加醫生記載,耶穌如何向這些因物質需要被滿足而來跟從祂的人宣告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耶穌看來似乎要趕走這許多跟隨祂的人,但我想大家都心裡明白,耶穌其實是要篩選出一些真正願意付代價慕道的跟隨者,建立他們成為天國使命主導的門徒。

天國使命主導就代表生命價值觀和使命感的改變。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使命感,絕對不是上了一些門徒訓練課程便會自然發生的事。主耶穌沒有使用當時希臘文化中「學堂式」的訓練方法,而選擇使用希伯來文化的師徒生命傳遞訓練模式去建立祂的門徒。當祂呼召施洗約翰的門徒時說:「你們來看。」耶穌讓門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祂如何活出天國使命主導的人生。這也是使徒保羅挑戰哥林多的信徒說:「你們該效法我,好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

這種一對一的師徒門訓絕對不是市場行銷的方法,因爲效率太慢和產量太少。希臘教育強調的是資料傳遞。故此,找一個容納最多人的地方,請一個最優秀的老師教導最多的學生才是最有效率和理想的方法。至於學生接收了一套很好的訓練材料,是否能有效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便無可而知了。因為普遍宗教教育的重點,並非在於個別學生的成長需要,而是在於老師或教材的認受性和市場價值。過去幾年,華人教會越來越強調門徒訓練,神也興起了不少有學識和經驗的同工來提供訓練。但這些訓練都只停留在學堂式的資料傳遞,我擔心這可不一定帶來真正的教會更新,和建立有持久生命力的門徒。

要改變一個千多年歷史的教堂和學堂文化絕對不容易,但我相信神已在全球發動了第二次宗教改革運動或信仰革命。第一次宗教改革帶來的果子,是把只有專業神職人員才讀得明白的拉丁文聖經,翻譯成為不同族裔的文字,讓每一個信徒都可以直接聆聽和理解神的說話。第二次改革就是重拾「信徒皆祭司」和教會總動員的原則,不只是專業的神職人員,而是每一個跟隨耶穌的信徒都履行大使命的任務。信徒成為全時間的門徒,在學校、職場、商場或鄰舍中,以生命影響生命,建立其他門徒。這正是職場宣教和營商宣教的策略方法。

門徒訓練的核心目標就是要更像基督。耶穌基督不單只是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神,祂也是按照神形象所造,一個最完美的人。故此保羅提醒我們,信徒最終極和永恒的目標就是要活出基督的模樣(羅 8:29)或是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 3:18)。不只是表面上效法基督,而是在靈裡與基督有深層的契合。這正是保羅所強調「在基督裡」或「祂住在我們中間」,及使徒約翰所說「常在祂裡面,祂也常在門徒裡面」的重要觀念。其實所有屬靈操練的目標也只有一個——更像基督。中世紀的德蘭修女曾説:「我們務必成聖,並非因為我們需要那種成聖的感覺,而是因為住在我們裡面的基督,必須透過門徒的生命完全活現出來」。

上帝要所有跟隨耶穌的人,把基督的生命轉化在每天日常的生活中。簡而言之,上帝的目標就是要在世界上充滿許多「小耶穌」,在每個社區和生活階層中積極活出基督的樣式。最有影響力的傳福音方法莫過於把福音活出來。這正是主耶穌來所要發動的信仰改革運動——叫祂所建立的門徒,靠著聖靈的力量,具體活出福音的主題,如神的國、救贖、贖罪、赦免、寬恕、愛仇敵……以這種生命特質吸引世人到主耶穌基督那裡去。之後再透過個人關係的建立,孕育他們成為真正彰顯耶穌基督生命的門徒。英國大文豪C.S.Lewis曾説:「教會存在的目的莫過於就是領人到基督面前來,並且叫他們更像基督。如果不是這樣,教堂、牧師、宣教、講道,甚至聖經,都是浪費時間和沒有意義。」

祈求神幫助華人教會,在21世紀的大時代中,追求與活出主耶穌建立教會的原來目的——建立門徒。教會要幫助每一個門徒,明白及有效地在所處的文化和環境中,活出福音,並履行主耶穌所頒布唯一的大使命。阿們。


主題文章

宣教的多樣選項

孩子上大學的時候,前兩年每一次寒暑假回家時,都提到要轉換主修的科系。我們這些許多移民美國的家庭,看到孩子們在大學選系的猶豫不決常常會感嘆他們生在福中不知福,心裡常說:想當年我們上大學的時候,不但要考試入學,而且一旦決定了科系,就義無反顧地讀到畢業。轉系還是轉校都不在考慮中。哪有像美國大學這麼多的選擇與彈性,甚至還可以以「尚未決定」(undecided)的選項進大學就讀。其實從兒女的角度來看,選擇太多、太有彈性,反而讓整個決定的過程更加複雜。雖然「有選擇」是件好事,但是其中選擇的過程卻是一個真實的挑戰。今天宣教投入,因我們的生活處境、職業方向、人生階段、科技程度的不同,也同樣呈現給我們多樣的參與機會。本文根據以上的四個原則,探討當前個人宣教投入的選項。

生活處境

雖然宣教士給人一般的印象是一種職業的選項,但在基督教的神學上,它實在是一個生活上的呼召。根據「宣教心視野」所大力鼓吹的「胸懷普世的基督徒」,宣教實在是與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處境息息相關,而散居宣教更是根據我們的生活處境提供給我們海內外華人不同的參與選項。

向散居人口傳福音

對於生活在以華人為主的社會,好像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華人基督徒,對散居人口的福音工作是個典型「在家門口的宣教」。在中國的大城市充滿來自各地的民工與少數民族。其中有許多人並不認識基督。他們群聚建立彼此的聯繫網絡,似乎是一個生活在主流社會外的平行群體,除非有基督徒主動的見證,他們很難認識基督。在香港、新加坡或台灣,有許多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外籍勞工,有在家的幫傭或看護,也有外面工地的勞工。他們不單生活在社會的邊緣,同時因為語言、文化與種族的截然不同,情況遠比中國的情形更加複雜。這也是基督徒在自家門口宣教上的大挑戰。傳福音給這些社區間的散居人口還只是個人的動員,打開教會之門來歡迎他們,接受他們,甚至於有一天成為會友或是教會的同工則需要更開放的心胸,以及更有彈性的教會結構。

向主流人口傳福音

但是在許多國家,包括歐美、紐澳、拉丁美洲、非洲、甚至於許多亞洲國家,華人本身就是散居人口。居住在這些國家的華人基督徒在散居宣教的參與就進入本地跨文化的宣教領域。僑居在各地的華人傳福音給同社區中的同胞是天經地義的事。海外華人教會也多以此為它存在的目的。然而我們經常忽略對同社區主流社會群體的福音工作。傳福音給我們非華人的鄰居、同學、同事也是我們在「自家門口」的反向宣教。這在基督教衰微的歐美社會尤其重要。而在基督教快速成長的亞非拉各國,與當地教會的共同合作,甚至於聯合傳福音給其他同地區的非華人散居人口是我們當前重要的課題。
這類的散居宣教可以是個人的努力,藉著友誼的建立,加深彼此的信任、關懷和認同,在適當的時機很自然地分享福音。但是在教會的層面則需要教會帶領同工看見,不但主動投入跨文化的傳福音工作,並且可以配搭社會服務的事工,從事全人的整全服事。其中教會帶領同工的主導和看見尤其重要。


職業方向

當我們談到參與普世宣教運動的時候,一般的焦點都是著重於全職的宣教士。一般宣教士傳記也大多描寫全職的宣教士生涯。他們犧牲奉獻、不怕危險、任勞任怨,為的是將福音傳到世界不同的角落。但是在宣教歷史中,帶職或雙職宣教卻一直存在。所謂「織帳篷」的服事模式從使徒行傳的保羅,到莫拉維的帶職宣教士,甚至於今天充滿創啟地區的福音使者都藉著自己的職業在宣教工場貢獻一己之力。
帕特里克•賴(Patrick•Lai)在他所著的《織帳篷:職場宣教》中,對雙職宣教做出詳細的解說。他根據心態的準備,收入的來源,工作的性質,提出五種不同的模式。劉漢中博士以工作性質,將雙職宣教分類為四種模式,它們是商貿宣教、專業宣教、社關宣教和勞工宣教:

商貿宣教

當帶有宣教理念的商人進入工場建立商貿企業時,也同時帶進投資與工作機會。一個恰當的投資可以對當地的消費與就業市場帶來正面的影響。而基督徒商人的出現,也提供美好的信仰見證。這類的宣教模式在服事的對象上可以同時針對顧客與員工。然而在商場上活出基督的信仰並不容易,何況在一個跨文化陌生的環境。此外從事商貿宣教的業主也不容易脫離一個「富人」的形象。這在宣教工場上並不一定是一個最有利的條件。如何做個低調的老闆或生意人,是其中的挑戰。此外,公司最終是要轉手給當地人,還是保存永久性的外資企業身份,也是一個

專業宣教

當宣教士在宣教工場從事類似於醫師、護士、教職、會計、工程,甚至於學生等專業。因著他們的職業,極具潛力能接觸到一般宣教士無法接觸到的社會階層,尤其是白領階級或是知識分子。一個近年來在歐美英語系統國家常見的機會是在亞洲各國大學擔任英語會話教師。這個身份機會既可在語言教學上有所貢獻,在時間上也比較有彈性,而在社交關係上,也能夠接觸極具潛力的未來社會菁英:大學生。近年來全世界掀起了一陣學習中文的熱潮,它是華人以中文教師專業宣教的契機。當然如何面對多元的社會階層群體也是專業宣教的挑戰!

社關宣教

當宣教士進入工場時,所從事的職業以社會關懷為主,好像健康醫療、教學輔導、職業培訓、小額貸款、社會發展等。這等人最適合在窮人與社會被遺忘的弱勢群體中服事。他們服務的平台不是差會,反而多半是以非營利事業(not-for-profit)或非政府組織(NGO)為主。參與服務宣教的帶職宣教士需要明瞭所屬機構的成立目標。此外也需要明瞭該機構與當地政府的關係。這在許多政治立場兩極化的社會,如何定位宣教士自己的政治立場是一個重要的功課。

勞工宣教

當宣教士以勞工的身份進入工場,將會便利在所居住地區的勞工階級的福音工作。過去,中國各大城市民工的出現,亞洲各大城市的菲律賓勞工,美國加州農場中的西裔工人,都是勞工宣教的良機。它與專業宣教的分別基本上只在於職業的差異。然而這等差異,卻意味著在佈道,福音宣講,社群聯繫,以及門徒訓練上的分別。華人教會至今尚未看見有效、並大量地應用,而它背後所需要釐清的問題是宣教的對象與家庭代價的付出。勞工宣教的對象是其他相同處境的外籍勞工?還是針對居住國的國民?此外因財力的限制,許多工人是隻身到外地打天下,這也意味著家庭分散,將妻小留在本國。若是因此引出更嚴重的家庭問題,那就得不償失了!

雙職宣教的準備

談到「雙職宣教」或「帶職宣教」,很多人會將它們誤認為「業餘宣教」。大衛•黑塞爾格雷夫(David Hesselgrave)根據當前充斥各地的「短宣」,特別提到宣教專業訓練的重要。其實帶職宣教也應該要受到宣教的基本訓練,在神學、聖經、歷史、靈命、文化、社會等領域有一定程度的成熟。帶職宣教並不是有一份外地的職業,順便做做宣教,而是名副其實的宣教士,卻擁有其他非教會提供的職業。不論是經商、專業、勞工、服務或學生,他們都是宣教事工的出口。卡羅琳蒂•鮑爾(Caroline D. Bower)和琳恩•埃利斯(Lynne Ellis)提及「用心的人生」(Live with Intentionality)是:

無論你我在職業欄上如何填寫,
都需要自問是否我們內心深處的出發點,
是為了基督的宣教使命。
若是如此,那就放心好好地作工程師、
商人、教師、工人、學生,
或投身社區發展等工作。

雙職宣教的遠景

很多人認為雙職宣教的存在是面對創啟地區宣教挑戰的突破。因此多將它與宣教不受歡迎的地區掛勾,應該互相搭配應用。其實雙職宣教可以適用在任何一個宣教工場。尤其在有專職宣教士的國家,他們更可以成為當地宣教團隊的一員。試想在某地區的植堂事工有專職的宣教士家庭勤奮耕耘,若是同時配上十個雙職宣教士單位,那麽其中的事工豈不是更加人手充足,並且呈現出一個更加穩定的服事?


科技程度

我們處在一個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光從聖經的演進就可看到一個有趣的實例。聖經的信息先是以口傳,然後書寫在皮卷上,當紙發明以後,就將聖經抄寫在紙上。自從印刷術發明以來,聖經就被大量快速地印刷成書,直到幾百年後的今天,它以數據的模式出現在手機、平板、和電子書中。今天我們常聽到對帶手機上教會做禮拜這一代的批評,感嘆他們再也不會翻聖經了。一個好奇的聯想讓我回到印刷術發明的時代,當時那些年長的信徒,是否也感嘆再也沒有人會背誦聖經了,人手一本聖經,它不再是以前手抄版本的稀世珍寶,也不需要背誦。科技影響我們的生活,而當前最令人感到興奮的莫過於社交媒體對這世代的影響。

社交媒體的運用

社交媒體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一個很輕鬆方便的環境下,我們可以與大量的人彼此連結,很快地就知道對方的訊息動態。只要我們願意,我們的生活行為也都可以清楚地為人所知。正因為如此,社交媒體是我們理想的信仰宣告平台,同時也是生活見證的舞台。傳福音是言語宣告與生活見證的配合。一方面需要很清楚地將基督救贖的恩典與作門徒的邀請傳講給我們的親友;另一方面要藉著你我的生活見證,包括言行舉止,甚至於網上行為所應有的禮貌,成為你我福音信息的背書。而社交媒體在這兩方面都是我們與人溝通的良好媒介。專業的媒體宣教更可以提供優質的產品,不但提供一般信徒在宣教上的使用,更可以直接面對未信主的群體,或是創啟地區的福音需要。

社交媒體的挑戰

然而當前媒體宣教也面對極大的挑戰。今天網路行為的監視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當我們上網到不同商家的網站瀏覽一些產品的時候,不出幾分鐘,各個商家就分別寄來電郵提醒我們所看過的產品,並推薦其他類似的品牌。他們不但監視我們網上的行為,並且不斷投其所好地硬塞給我們其他類似的產品。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螢幕上充斥著商家認為我們喜歡的產品、我們喜歡的新聞、我們喜歡的活動。媒體網路甚至決定了我們的喜好,壟斷了我們在螢幕上所看見的。也因此網路宣教需要超越單單服事那些「喜歡」基督教產品的人。這樣才能服事那些「不認識」基督的人。如何進入那圈外之羊的世界,這是網路宣教最大的挑戰!


人生階段

從人生階段的考量來說,不同年代參與宣教的弟兄姊妹都會有他們所面對的優勢和挑戰。
初入社會(應該屬於Y或千禧年世代)的年青人有一腔熱誠和衝勁。如果他們是單身的話,他們沒有太多家庭責任的考慮或付擔。在經濟上應該沒有太多包袱,除非他們有大學借貸的還款需要。基本上,年輕人在適應文化和學習語言上確實是比較容易。在團隊建立上也同樣比較容易調整自己去面對,除非在性格或成長上有些什麼缺陷。
提早退休(應該屬於X世代)的中年人具有豐富的人生和實踐工作經驗。這基本上對接受新的工作環境應該不太困難。假如他們是已經跟隨主有一段時間的話,他們的屬靈生命也許會比較成熟老練。他們通常屬於兩代之間的夾心人。上有年長的父母,下有在校讀書的兒女要照顧。故此他們需要考慮的家庭問題比較多。因他們感覺能事奉的時間不多,他們不一定考慮事工長期發展的計劃。在事工選擇上,他們因過去的工作經驗,會嘗試把過去在原居地的成功和經驗帶進宣教工場。這也會形成與當地同工的可能衝突。
因現代科技進步和航空業的發達,任何年紀的人都可以隨時出發,到不同宣教工場實際體會作跨文化宣教工作的經驗,來確定神的呼召。在過去十年間,我們看見有許多年輕人在宣教營會中回應神的呼召,願意走上長期宣教的服事。但因他們對跨文化宣教不太認識,故此他們會有許多的保留:到底是應該在本地作傳福音植堂工作,還是應該去到不同文化的環境中作宣教呢?
他們往往會跟身邊的親友分享求問。但他們的親友也不一定認識跨文化宣教工作的實底,故此他們也不會得到什麼具體的指引。如果他們教會的傳道和領袖也沒有對跨文化宣教的認識,他們也許會被鼓勵先去讀神學,畢業後便留在本地教會學習牧養的工作。往往這樣走下去,便最少花上五到七年的時間。而在這時間段中,又會出現結婚和生兒育女的階段,結果最終可能要到了四十多歲才會再考慮跨文化宣教的呼召。但到了那個年齡,需要考慮作宣教的生活調整會更多並更複雜。假若是已經投身牧會一段時間的話,那就更困難考慮離開堂會去作跨文化的事工。

實習宣教

故此,我們鼓勵更多年青人考慮投入實習宣教的行列,作為他們引證這是否是真正從神而來的呼召,並決定他們日後所要走的人生方向。感謝神,我們過去有十多位年青人參與了華傳的實習宣教士計劃,花上一兩年的時間來確定他們的宣教召命。大部分實習宣教士在兩年內都能學會當地的語言,投入當地的文化和服事中。在這段學習的期間,在地宣教士會觀察他們的服事態度和適應文化的能力,好讓差會能給予他們更多肯定,日後是否合適走上宣教的道路。當他們完成實習宣教訓練之後,按照實習服事的評估結果,華傳會決定是否接納他們成為儲備宣教士,好讓他們去接受更多所需要的神學或專業訓練。

儲備宣教

華傳也會幫助儲備宣教士一同去籌募所需要的資金來完成他們的專業訓練,並接受他們畢業後回來成為專職的宣教同工。經過這樣的安排,教會和差會便能很早達到一個共識,就是這位他們所差派和支持的弟兄或姊妹是神特別選召去作跨文化宣教事工。故此經過神學或某些專業訓練之後,便會立刻回到宣教工場,正式參與長期的宣教服事。這種儲備計劃希望能縮短很多不必要的延誤,好讓合適的宣教人才能盡早投入跨文化的宣教行列去。目前經過實習和儲備計劃的華傳宣教士,平均年齡都可以保持在三十歲以下。他們當中有許多也已經基本上學會了當地的語言,這樣便減少了他們回工場之後的文化適應和語言學習時間,可以很快積極投入他們已熟識的事工中。

提早退休

對於提早退休的弟兄姊妹來說,這種實習計劃不是最合適。因為他們不願意再花兩年時間來確定是否是神的呼召作跨文化宣教。他們大部分都已經深思熟慮,確定了他們服侍的對象和方向,才最終離開他們的現有工作崗位,投入作長期宣教。他們希望爭取時間正式投入實際的事工中。因此他們往往對學習語言都有一定的保留或甚至抗拒。他們希望盡快能使用他們的恩賜和經驗在宣教工場上完成一些任務。故此很多提早退休作宣教的同工,他們比較喜歡參與海外的近文化工作,就是能用母語來向當地的同胞傳福音,或透過翻譯作當地的跨文化工作。我們雖然諒解這些同工的心情和感受,但華傳仍然要求所有專職宣教士必須最少學習當地的生存語言,好讓他們不會負累其他宣教士來幫忙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

感謝神,華傳在這麼多年來,大部分提早退休作宣教的同工,其實都能學好當地語言。他們許多甚至能用當地語言講道和教導聖經。故此這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提早退休參與跨文化宣教的同工,肯定也可以學習新的語言和適應文化去完成神所托付他們的責任。問題只在於心態和毅力。只要有願意的心,再加上聖靈的幫助,他們必定能完成神所托付給他們的任務。

同工搭配

提早退休作宣教的同工,較大的挑戰往往在於文化和隊工的適應。若在原居地有豐富牧養經驗的宣教士,一般很容易把過去牧養的方法帶入宣教工場。就算在宣教工場所牧養的會眾同樣能講華語,但不表示他們的處事方法相同。故此,宣教士若不敏銳跨文化的差異,便很容易陷入文化衝擊的試探中,形成與教會領袖之間的矛盾甚至分裂。同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在宣教士與宣教士之間的團隊關係。因宣教士們來自不同的教會和成長背景,故此他們之間需要長時間的磨合,才能夠建立一個美好的團隊關係。若宣教士的個性較為強勢主觀,並且以工作為主導的話,也較容易造成團隊之間的衝突。其實提早退休參與宣教的同工應該在人際關係上較為老練有經驗,但有時因宣教工場上所面對的許多張力,很容易便構成團隊關係適應的困難。不幸地,許多宣教士都因在工場上與團隊關係破裂受傷而離開。這實在是年長宣教士所必須留意的地方。
當然年青宣教士也有團隊適應的挑戰。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往往是因爲血氣方剛和缺乏工作經驗,故此不懂得怎樣與別人交往。特別是「被手機養大」,初入社會的年青人,他們更有一定的難度去適應與別人交往和建立團隊的關係。但這一代也盼望有經驗的同工,願意花時間與他們同行,引導他們。正因為他們年輕,若他們受教的話,他們會較容易接受改變、磨合和成長。

結語

無論以任何方式進入宣教工場,都會面對不同程度的挑戰或困難。但這些可能出現的難處不應該成爲我們回避神呼召的藉口,而是宣教士們需要有心理準備,去迎接這些神容許臨到祂門徒的挑戰和考驗……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存謙卑受教的態度去面對神的帶領。主耶穌豈沒有跟我們說過嗎?「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約15:2)聖靈必然會修理門徒,好叫他們能結更多果子。使徒彼得也勉勵教會說:「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1:6-7)所以試練是跟隨主耶穌基督的人都會必然發生的事。因爲神所愛的祂必管教。
在現今宣教的新世代,神要興起基督教會不同處境、年齡、職業、科技能力的弟兄姊妹,使用不同的恩賜、平台、管道、方法和策略,進入本地或世界不同地方的群體當中,把福音傳給萬民直到主耶穌再來。


主題文章

營商宣教經驗談

海外基督徒商人提供的健康食品飲料,及部分中國茶具。

營商宣教是21世紀一個嶄新的宣教策略。2006年,我們前往一地中海國家宣教。那國家的官方宗教是東正教及伊斯蘭教,不接受基督教,沒有宣教士簽證可申請。於是,我們以營商的身份辦理居留,推展事工。
由於當時中國政府正在重視發展同歐盟的關係,該國剛加入歐盟,很希望能吸引外商投資,歡迎華人前去投資開店。那是一個以旅遊業為發展中心的國家,所以我們開了一家中國文化教育中心的精品店。我們一方面推廣中國茶藝文化,另一方面售賣有文化特色的精品、禮品、服裝及健康食品等。

當時中國已是世界工廠,精品、禮品、服裝及茶藝等產品的素質不斷提升,價錢也廉宜,出口貨運也正如火如荼發展中。我們曾經在深圳荀崗、北京大紅門、瀋陽五愛等批發市場進貨,當然少不了浙江義烏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歐盟對健康食品設有嚴格的規則和把關,幸得林許佩珠師母幫助,我們認識了太子行的員工。他提供我們養生健康食品的貨源及折扣,很受歐美遊客喜歡。

感謝神開路,我們的宣教事工與生意都發展良好,甚至在2008年中,開始有一些盈餘。我們在店中常接觸不同國籍的遊客,當然也包括本地民眾,他們都對中國人不開雜貨店或賭場,而是開一間中國《怕》文化精品店而感到驚訝。我們有機《怕》會和來自不同國家的遊客溝通分享,也與附近商店的店主員工建立不錯的關係。可是,好景不常。2008年秋季,美國泡沫經濟破裂,不久更引發歐債危機,遊客大幅減少,到最後只好結束營業了。
在這兩年多的營商宣教經歷中,我們有以下的一些心得感想:

1. 是宣教士,還是商人?

傳統華人宣教事工的理念,乃是差派專職宣教士到一個宣教工場開荒植堂,建立教會爲主。但營商宣教士的身分畢竟還是有些模糊。到底是宣教士還是商人?多少時間用在事工,多少時間用在經營呢? 又就教會經費支持而言,經營商業的資金可算是宣教事工費用嗎?教會奉獻可以用作商業投資嗎?這些都是我們曾被詢問的問題。

2. 如何面對營商失敗的風險?

創業能夠存活、成功的比率本來就不高,加上全球化的趨勢,國際政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影響越來越大。就以我們的經歷為例,一場美國金融危機,竟然影響到千里之外的一個地中海小國。 再者,在全球化影響之下,很多創啟地區在設立公司的制度上已相等於歐美的發達國家。成立公司要求的基本資金投入,稅制上的申報執行也趨於嚴格規定,不容許外國人以低成本開一個小店就讓你留下來。因此,營商的成本越來越高。很多營商宣教士經營公司一兩年,就血本無歸了。

3. 營商宣教士從哪裡來?

很多宣教士的成長背景較多來自老師、醫護、社工等文教專業方面,來自商界、管理、創業開店的相對較少。許多人對營商宣教的想法過於理想化,善於經營的宣教士卻不多;經營生意的培訓理論簡單易懂,但技巧及意識卻需要時間磨練。事倍功半,很多事付出的努力遠超過收穫。一門生意能存活需要商人全心投入,但宣教士又得全心全意做宣教事工……很多營商宣教士都掙扎於這兩難之間。來自商界的營商宣教士,若能在職場推動職場事工,繼而鼓勵在商界有好見證的弟兄姐妹參與營商宣教,方為一個健全的發展方向。

4. 現有華人宣教機制能否轉化,容下營商宣教?

差會、教會、神學院與宣教士組成華人宣教事工鉄四角,在開荒植堂的宣教事工上已有足夠完善的策略、培訓、督導及支援的機制。然而,營商宣教除了差會、教會、神學院以外,還涵蓋商業部分,包括營商道德技巧培訓、營商智囊、企業支援等,需要搭建營商宣教事工平台,各司其職,彼此支援。我們曾經就我們的商業計劃書,請教好幾位基督徒商人。在當地籌組建立公司時,我們也在香港請教基督徒律師幫助我們看懂法律、稅務條例要求等文件。
營商宣教雖然很不容易,但現今很多創啓國家為了與外國企業溝通做生意,積極學習國外的營商模式及技巧,也歡迎外國商人進入他們的國家。若我們能活用營商宣教策略迎上這個好時機,將打破創啓地區高墻進入他們之中,活出見證,傳揚福音領人歸主。


i宣

宣教士談品格(一)

「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能做多大的事更重要。」這句話是我在講道中常說的,因我如此深信。

基督信仰強調恩典與信心,亦強調與信心相稱的行為(弗4:1)。從聖經的以色列歷史來看,君王的領導力或軍隊的強弱都不是神子民興衰的主因,關鍵是他們對一神的忠誠,以及他們所活出來的品格,包括個人道德和社會公義。今日也不難聽聞,很多教會和領袖在事工上很成功,後來卻因貪財、姦淫等罪黯然下台、羞辱主名,成就毀於一旦。

品格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諸多品格之中是否有重要之分?若有,哪些品格至重要呢?在宣教工場上又是否有別呢?

勇敢

列勇敢在首位,因為可以說,不勇敢就不可能當宣教士。宣教意味著你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那需要勇氣。宣教意味著你願意回應神的感動去冒險,願意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過一種你感到陌生的生活,以及需要去嘗試新的事物,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這些都需要勇氣。宣教意味著你願意在任何環境當中堅守並傳揚真理,那更是需要勇氣!

什麼是勇敢?是不是指天不怕、地不怕呢?美國超齡空軍艾迪•瑞肯貝克(Eddie Rickenbacker,1890-1973) 說過一段話值得我們反思。這個人曾經贏得「美國勇者中的勇者」之美譽,因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雖然他已經超過了能做飛行員的年齡,而且他的學歷不足,卻創下了三百個小時的空戰最高記錄。一百三十四次空戰未被擊落,打下二十六架敵機,並且贏得榮譽勳章,八個傑出服務獎,及法國菁英榮譽勳章。這樣的人,旁人看他膽大包天、毫無畏懼,可是他卻承認自己很害怕。瑞肯貝克給勇敢下了這樣的定義:「勇敢,就是去做你所害怕的事;如果你不曾害怕,你就不能了解什麽叫做勇敢。」

真誠

美國南加大管理研究院和紐約市Korn/Ferry公司曾經調查過一千三百名資深經理人,其中百分之七十一受訪者認爲,誠實與正直是企業成果最重要的品格特質。事實的確如此。在亞古珥的禱告中,反映出他認為短暫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兩件事之一就是真誠(箴30:7~9)。這個品格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其他所有品格的基礎。少了真誠,其它品格都是假的——假謙卑、假勤奮、假善良、假慷慨……反之,有了它,其它的品格才有價值。

在宣教上,真誠一樣是根基性的品格。宣教同工能否得到團隊成員及當地人的信任,就在於他人是否感受他的真誠。我必須承認,作傳道人很容易不自覺地就偽裝起來。我們在人前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聖潔、自信、高尚、堅強、勤奮、喜樂、有愛……我們也深怕自己的軟弱可能給人不好的見證、絆倒人,或阻擾人來信耶穌。實際上不見得是這樣。適當地流露並述說自己的局限和軟弱,更能真實地打動人心,且讓人聚焦在神的偉大上。當然,完全的敞露是近乎不可能,我們有意無意之間都會把自己隱藏起來。為免讓自己活在自欺中,宣教士若能與幾位成熟的同工建立深入的屬靈夥伴關係,是極為可貴的。在主裡彼此督促、彼此勸勉,使我們保持最純潔的心來做主工。

勤奮

根據我在工場上的經驗反思,「懶惰」是宣教士一個極大的試探。儘管我認識的宣教士大部分都是「工作狂」,但就環境而言,除非宣教士很自律,否則很容易就懶惰起來……因為在很多工場上,宣教士都是獨自工作,無人監督。保羅提醒信徒要在服事上顯出這樣的態度:「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彼得則將殷勤用於對品格的追求上:「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彼後1:5)

值得注意的是,勤奮的動機要比表現更重要。到底我們為什麼而勤奮?多年前台灣著名音樂人就在《忙與盲》歌詞中問道:「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在神國事業上,這兩個角度都不應該是主導,但軟弱的人性似乎不可能完全沒有。我們或多或少、不知不覺都會為自己和討好別人而努力,願聖靈常常提醒我們:殷勤是因為服事的價值——它是至高神的委託,也是人最大的需要。

此外,我們在忙於哪些事也很重要。那些事是否真正與宣教的使命以及愛人愛神有關?抑或都是一些瑣碎事?著名的緬甸宣教士富能仁就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敵人最陰狠的詭計是要我們在表面的事上忙碌(像賣書、學習語文、管理福音站、寫報告、通信、記帳、建房子、修護、購物、讀書等等),敵人樂於讓我們在一些次要和瑣屑的事上忙個不停,而不以真正的戰鬥精神去攻擊抵抗。」這無疑是當頭棒喝!宣教士有必要固定地,每一天、每週、每月或每年回頭去檢討自己使用時間和精力的比例,免得忙壞了才驚覺不在做重點工作,反而在許多無關緊要的事上賣力。

謙卑

基督徒常形容宣教是某種形式的「道成肉身」,若我們真的認為如此,就必須學會謙卑,因為那就是耶穌降生最標誌性的表現。保羅在其著名的基督頌中寫道:「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大部分宣教士來自一個條件相對較好的國家,到一個在各方面都較落後的國家,透過醫療、教育、社區發展等方式服事,一不小心就會以一種高姿態來面對當地人:我們來幫你們、我們來救你們、我們來教你們——然後我們期待他們為此而感恩或感動。有時候,宣教士甚至會看不起當地人的某些文化、習慣、做法或能力,在他們面前誇耀自己原生國家的優越。這些心態我們本身或不察覺,當地人卻直接能夠感受得到。另一個宣教士很容易陷入的高傲試探,是拿自己的經歷來誇耀。尤其事奉時間長了,我們會以自己服事年日的長度,或工場上的特別經歷(即便可能是艱苦、悲慘的經歷)、成就和別人比較,或期待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仰慕。我們甚至會以「我不是在誇口」在掩飾自己驕傲的心態。

願施洗約翰的宣告也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

彈性

為人和做事有彈性,能隨機應變、能屈能伸,是宣教士一個極其重要的品格特質。保羅在腓立比書的自述是我們的典範:「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3)

在真理和真理所啟示的行為準則上,我們不應向任何文化和境遇妥協,但是按照我在工場之所見所聞,與一些無關真理的小事相比,遇到必須為真理站穩爭辯的情形還少很多。可惜很多時候,人偏偏就費上許多的心力和時間去為這些「小事」而堅持,以致破壞工場的人際和事工。

所謂彈性,可指我們願意開放心胸去接受新的事物和觀點。宣教士都帶著自己文化、習慣、想法、做法進入另一個全新的大環境中,要是缺乏「彈性」去融入其中,暫且別說事工能否做好,就連自己也會活得很辛苦。我就見過一些宣教士,因為堅持自己的喜好和習慣,而在工場上生活得極不開心,結果也無法在工場久待。

除了以上文化適應所需要的彈性,宣教士的事工與生活也很需要彈性,因為有很多出乎意料的狀況會出現,考驗著我們的應變能力。每當有人問我當宣教士的條件時,我都會提到其中一條是「什麼都能吃、哪裡都能睡」。過去二十多年的宣教,我吃過各地方和種族的食物,睡過各種環境,包括落後的鄉下、戰場,以及非常吵雜的環境。事工上的應變也很需要,因為宣教工場狀況常有變動,我就不止一次本想去參加禮拜,卻被人當場叫上去講道!那些經驗以後,我隨時隨地做好講道的準備。

要談的品格很多,下回待續。讓我以美國幽默作家伊凡·伊薩爾(Evan Esar,1899-1995)的話為本文結束:「當你失去所有你能失去的東西之後,僅存的就是品格。」這話絕對適合用在宣教上。


情繫華民—奔向骨肉之親

說不盡的邊疆事 (20)愛不褪色

2011年11月我第一次去到寒冬的邊疆山區,進到阿麗的家,兩手緊握她罹患末期淋巴癌的母親,給予安慰與支持。我們擁抱雙方,在滴濕衣裳的淚水裡成為一家人。這幾年持續關心阿麗母親的病況,他們的家成為我們到這山區縣城的歇腳處。前年阿麗在我們多年支助學費下完成臨床醫學本科,回到邊疆醫院開始實習,今年11月她嫁為人妻,開始她人生的另一階段。我心中感恩能陪伴他們一家走過最艱難的日子。阿麗母女都聽過福音,我們也多次在主前一起禱告,深願福音的種子繼續在他們的生命中成長。

阿克力不是我們支助的學生,2015年初見時,他是中醫專科生,替哥哥阿力來領取助學金。阿克力是性情中人,他的主動與真情連結了我們與他一家人的感情。我多次探訪他多病的母親,也在他自己不幸感染肺結核住院時,專程從山區養駱駝的學生家帶了一桶駱駝奶給他滋養身體。我難以忘記當我在病床邊為他禱告時,在旁照顧他的老父親哭得淚流滿面。2018年10月我們興高采烈專程去邊疆山區參加阿克力的婚禮,未料因沒辦通行證無法去到他的小縣城,那天我遺憾地回到下榻的酒店……他是個努力向上的年輕人,如今已是邊疆鄉村衛生院副院長,更是我們助學工作的忠實志願者。今年8月阿克力推著載著粉碎性骨折訪宣隊員徐姐的輪椅,穿梭於縣城醫院進行各樣檢查。他在整個過程中多次拍著胸膛對我說:「放心,有我在呢!」

的確,他是個靠譜的人。11月見面時,初為人父的阿克力給我看他寶貝女兒的照片,眉宇中流露著父愛。我深切期待他因著我們的陪伴能認識天父的愛,成為他民族中的和平之子。

這兩年的邊疆訪宣行程踏上高原深山,為的是去尋找高原上的貧困學生,承接R弟兄的心願。2010-2012年R弟兄在高原支教,在深山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不褪色的愛。如今孩子長大了,期待走出大山進入大學,R弟兄問我:「你能去高原看我的孩子嗎?」我義不容辭地答應了。今年8月11日我帶著訪宣隊10人到了高原上的W村,只為面談一位學生支助學費。我站在學生簡陋的房屋前,與遠在沿海城市的R弟兄通話,告知他山路通順與面談的情況,接著聽到他說:「那次學生都跑下山了,我找不到下山的路……我們去的地方,驢子也上不去。那邊太高了,光禿禿的沒有任何植物生長,驢子只能停在下面……」我失語好一會兒,心中明白是那不褪色的愛激勵R弟兄當年騎驢翻山越嶺去探訪學生——這愛也帶著我們不問遠近,不問西東來到遙遠的邊疆高原,尋找上帝所愛的人。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變形金邊柬埔寨

曾有訪客說,金邊國際機場不如他們國內一個小城市的火車站。雖說如此,它的發展可算非常迅速。過去只有幾條國際路線的航空站已經在短短的十年內加添了好多國際路線。從機場沿著俄羅斯大道可直達市中心,途經高聳的樓房和接近飽和的交通系統。為了舒緩日益擁擠的交通,政府已經在主要交叉路建造汽車天橋。有一位柬埔寨朋友以開玩笑的語氣對我說,「金邊沒有交通繁忙時間,因為從早到晚交通擁擠的情況是一樣的!」

柬埔寨是宣教熱點,無數宣教機構在此建立事工。華傳也不例外。華傳是在90年代開始在柬埔寨進行事工。藉著多位宣教士的努力,華傳已經從當年針對華僑的工作,邁入服事本地人(高棉民族)的多元化事工。這也實踐了林安國牧師當年所提出的「僑橋策略」,既是先在華僑當中建立教會,繼而從華僑教會延伸接觸本地民族。雖然「華傳」這稱號有「華味」,但在柬埔寨的華傳早已脫離了「傳統」和許多人的誤解。華傳在柬埔寨的宣教,已經不再是一個只針對華人的事工,柬埔寨的華傳宣教士已經「從華民走向萬民」。

目前華傳在柬埔寨共有六位宣教士,若主許可,接下來會有更多的新兵上陣。因有多位華傳的資深宣教士在柬埔寨,柬埔寨也成了華傳培育新兵的「宣教延展站」。如今的事工共分成三個單位各自運作,以確保事工的多元化和機動化,讓宣教士們可以按照上帝給予他們的託付和恩賜,各自發揮所長,並且按照上帝的旨意,讓華傳在柬埔寨的事工百花齊放,避免事工的僵化與制度化。在工場管理上,我們也鼓勵新兵歸屬在資深宣教士下學習,接受一段時間的督導和觀察。我們相信「大使命」與「大誡命」必須同步進行,也因此華傳現在在柬埔寨的事工可大致分為以下性質:

1. 牧養性質
2. 神學教育性質
3. 普通教育性質
4. 扶貧性質

從內戰的結束到現在,柬埔寨的福音工作已經從「將殘的燈火」急速成長。新一代的柬埔寨福音工作者早已看見,柬埔寨的福音工作必須由當地柬埔寨人承擔。訓練、授權及從旁協助本地信徒去推動福音工作,比外國宣教士去做,有更長遠的果效。按照我的觀察,柬埔寨目前至少有三方面極大的需要:

1.本土的神學教育:

柬埔寨籍的神學家依然缺乏。柬埔寨的神學教育需要有土生土長的當地基督徒作適切的神學反思與實踐,讓福音資訊本色化,得以打破深厚的文化障礙,貫穿進入柬埔寨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核心。

2. 本土穆斯林的事工:當普世教會放眼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回教大國的時候,難免錯失了在柬埔寨的占族。雖然已經有少數機構在他們中間工作,但這群體基督徒的比率極其微少。據我了解,在柬埔寨這個信仰自由的國家裡,並沒有一間屬於這個民族的教會。

3.本土大量湧入的中國人:根據我的聽聞,有大約二十萬的中國人分佈在柬埔寨。這極大的禾田帶來宣教的契機。更特別的是,其中還有一少數的中國人,是曾經在國內受過神學裝備和有牧會經驗的傳道人,因國內的情況而選擇在國外生活。該如何幫助這些傳道人重返事奉崗位……這想法常盤旋在我腦海中。

柬埔寨曾經有一段時間,骸骨遍滿田野,甚多且極其枯乾(以西結書37:2)。這些骸骨能復活嗎?能!先知的預言(神的話語)和神的氣息要使它們復活,成為「極大的軍隊」(第10節)。我腦海裡期盼看到的影像是,有這麼一天,柬埔寨信徒成為東南亞的宣教大軍,不再是宣教士來的地方,而是宣教士出去的地方。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做買賣的傣族女人

當陽冬日的陽光不烈,在大地和人們的皮膚上留下暖暖的照拂。但那吹過這座山城,不帶塵垢的寒風還是藏著濕冷。

人們起得早,茶舖坐滿了喝茶的男人。女人將收成好的甘蔗橘子,煮好的粑粑絲,醃好的醃菜裝上三輪摩托車,載送到市集或外地做買賣。

傣族女人裹上頭巾,騎著載滿商品的三輪摩托車,穿梭在市集巷弄裡,走過老街子、新街子、大青樹腳、野鴨塘,也走過古老的山神廟、老象山、和仙人腳跡……自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手機


我在媽媽舒軟的懷抱中悠悠醒來,
媽媽說,到家了。
我抬頭望了一眼巴士窗外,
一朵又大又黑的烏雲咬著黃黃的月亮……
手裡抓著的手機還散發著餘溫。
我的頭又倒在媽媽的胸口上,
咸咸酸酸的味道溜進我的鼻孔裡。

每兩個月,媽媽得帶著我,從吉隆坡坐四五個小時的巴士去新加坡,再乘一個小時的船回印尼巴淡島給簽證蓋章。媽媽說,這樣一來一回,就可以讓我們安心走在馬來西亞大街小巷裡,遇見警察不用怕,也不用躲。

我再次睜開眼睛,月亮不見了。媽媽已梳洗好。窗外的陽光照在媽媽剛梳好的髮髻,還有躺在地上像魚乾的床褥上。媽媽沖泡了一瓶牛奶,把它塞給我,叮囑我一定要喝完。她又將充滿電的手機遞給我,它是我唯一的玩伴。媽媽總是向人誇口說我聰明又乖巧,不用教導也曉得玩手機裡的每一種遊戲,一個人安安靜靜,不哭不鬧。

媽媽拿了包包,鎖上門,離開了。

我額頭沁出汗珠,滑進眼裡。窗外的太陽爬得更高一些。門外傳來鑰匙開鎖的聲音,門打開,爸爸回來了。

爸爸如往常一樣,一回家就馬上洗澡,換上乾淨的衣服。即使他噴了廉價香水,靠近一些,還是可以聞到一股血腥味。爸爸每天夜半摸黑出門,午飯前從屠雞場帶回一些新鮮雞肉,匆匆忙忙準備午餐給我吃。

我換了一個遊戲,一邊玩,一邊吃爸爸煮的孟加拉咖哩雞飯。

「好吃嗎?」我點點頭。「好玩嗎?」我又點點頭。「晚上再給你下載一個新遊戲。」

爸爸玩了一會兒手機,呼嚕呼嚕睡著了。

我又換了一個遊戲。我過了6關,手機屏幕快速轉暗後拉下黑屏。我抬起頭,仍然一片黑暗。我閉上眼睛,不知道要做什麼……媽媽說,她要更努力幫人打掃賺錢,如果存到錢,明年讓我上學去。在隔壁社區裡有一家幼兒園願意接收「外國孩子」,一個月學費要200令吉。去學校做什麼呢?上學可以玩手機嗎?

我打開眼睛,視線慢慢聚焦,看著陽光印在地上的鐵窗格子影子,慢慢的,一點一點爬上牆壁……透明淡黃的月亮又出現了。我站起身,要叫醒爸爸給手機充電……門再度打開,哦媽媽回來了!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2019年華傳國際董事會

全體國際董事及同工大合照
左起王乃基牧師、謝友德牧師、陳索宇弟兄

訂於2019年12月4日至6日於台灣台北市舉行的國際董事會,有來自9個國家,共18位董事及5位列席同工一同參與。感謝神賜恩會議,不但進行順利,並且有美好的成果!

雖名為華傳,但多年來華傳觸及的工場和領域,已趨向國際化,亦為了順應全球化的宣教需要,國際總主任馮永樑牧師在本次會議裡提及,希望今年聘請一位負責推動英語事工的主任,華傳將要動員説英語的華人第二代參加宣教。目前已找到負責西語事工的人,協助動員講西班牙語的人到拉丁美洲國家宣教。今年開始,華傳的網站除了有中文、英文還會加上西語,為華傳走向全球宣教的又一新里程碑。

我們很感恩,今年我們邀得兩位資深宣教士司徒嘉敏傳道及吳怡瑾博士,成為本會的國際董事, 帶來了嶄新的視野。另外, 很感謝國際董事林祥源牧師、鍾國良長老及劉百釗弟兄接受邀請,在第一任期屆滿後再度連任,繼續在董事會中配搭事奉。

董事們積極撥冗參與,還有他們獻上的禱告,實如華傳的定心錨——讓華傳在新一年駛向新方向或到水深之處,更篤定,有穩妥。

會議的第一、二天的主要內容,是總部及各區代表同工報告過去一年的事工拓展情況,分享事奉過程中收到成效或遇到困難的地方。同工藉此交換事奉心得的同時,也可一起討論解決困難的可行方案。接下來的會議程序,便進到討論差會現有制度的運作問題、探討未來可開拓的宣教工場及思考新的宣教策略等議題。

順帶與大家分享,事工策劃會議完結之後,華傳隨即在馬尼拉的靈惠堂舉行宣教大會。當天國際總主任馮永樑牧師、副總主任王欽慈牧師及胡惠強牧師負責宣講差傳信息,而其他同工則負責分享宣教事工。感謝神使用及賜福華傳在當地的事奉,祈求神激勵菲律賓當地的教會積極參與宣教,回應主的大使命。

董事們分成小組交通,分享
左起馮永樑牧師、曾錫華牧師、林祥源牧師
董事們正聚精會神地聆聽報告
徐禮強弟兄、王欽慈牧師
閉目養神中的林祥源牧師
建順長老有創意地戴上印有華傳徽章的遮陽帽子拍照
劉百釗弟兄、鍾國樑長老、陳建順長老(左起)
盧慶洲牧師及郭文潭牧師(左起)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2019美國華人宣教大會託付我們的使命

「在這二十一世紀肇始之初,華人教會和基督徒有機會為神的國度成為一股嶄新的宣教主力,為基督贏得這個世界,神已經把我們放在一個獨特的位置來做出貢獻,現在該是我們接棒,完成使命的時候。熱誠地邀請您今年十二月底來加入我們。大會特別為中英文成人、華人留學生、青少年和兒童設計了具有互動性的節目。在這五天裡,我們將深入地探討腓立比書。讓我們一起來尋求神及如何不辱祂所託付我們的使命」。

上面這段話,是美國華人宣教大會(Chinese Mission Conference)網站首頁的開場白。美國華人宣教大會是基督使者協會(Ambassadors for Christ)每年主辦的宣教大會,已經有35年歷史。大會輪流在美東岸,美西岸和南部德州舉辦,2019年度的宣教大會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會議中心舉行,從12月27日開始,12月31日結束。本屆大會主題是「不辱使命——破繭齊出,同頌主榮」。每年的大會都有上千人報名參加,今年參加人數有2800人,近50個機構參與宣教展覽攤位,其中包括很多西方差會。美國華傳每年都派同工參展,今年華傳國際總主任馮永樑牧師更是大會主題講員之一。今年,美國華傳辦事處主任陳啟猷牧師帶領同工晏魯牧師、Ondine姐妹,與馮永樑牧師和地區委員江育靈牧師一同出席宣教大會。

參加本屆宣教大會的年齡層明顯下降,三、四十歲攜家帶眷的非常多,青少年的人數也增加很多,這說明了年輕一代的信徒已有對普世宣教的醒覺。他們是宣教的新生代。華傳應如何接觸這群廣大的生力軍,是一道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美國華傳過去對下一代的宣教動員工作向來差強人意,我想這不單是語言問題,更是文化上的代溝。其實,年輕一代參與宣教行列的不少,很多都選擇了西方差會,成 為長期宣教士,而我們缺乏相對應的環境來吸納他們。

本次大會有六位主題講員輪流從《腓立比書》中不同的角度來看「基督徒與宣教」。講道精彩,內容紮實,大家都獲得很多神話語的激勵與祝福。馮永樑牧師以腓立比書第二章提到順服神與祂心意的必須:宣教並非個人的感動,而是順服神的旨意。大使命並非從「去」開始,而是從主耶穌(天上地下的)權柄開始。這真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大多數基督徒對宣教的錯誤觀念。馮牧師也指出,許多宣教士離開工場,除了因為退休或健康問題,很多時候乃是不夠順服——不夠順服神,同工之間彼此順服的心志也不足。我與其他差傳機構同工的談話中也發現,華傳與許多差會同樣面對「順服的挑戰」。撒旦藉用不順服的心破壞了神的工作。我們須要十分警惕!

我們有機會向很多參觀展覽攤位的人,分享華傳的宣教工作與需要。許多人知道華傳,但了解和投入參與華傳工作的人不甚多。我們同工藉此機會,向與會者細心講解一些大家都可以參與的事工或宣教培育計劃。有數間教會同工對華傳的訪宣計劃特別有興趣,還坐下與我們一起商討來年的訪宣計劃。

華傳美辦過去八年積極使用「把握時機」宣教生命課程在各處教會推動宣教,近年來也使用林安國牧師的「建造使命群體」課程在各教會主日學給予宣教培育。許多參加過這些課程的與會者,到華傳攤位與我們分享,這些課程改變了他們對宣教的認知,對神心意的認識和服事的態度。我們心裡很感動,知道我們的工作沒有白費,再一次確定了對神心意的正確認識,是推動宣教工作很重要的一環。

我們參與本次宣教大會,也有很多機會與其他宣教團體作深入的溝通,分享各自的宣教工作。我們從一些資深的差會學習了很多功課,也建立了友誼。宣教工作不能單打獨鬥,更不能自掃門前雪,我們是神國度裡的團隊。差會之間有很多合作的空間,整合資源能使我們在宣教工場上更為有利。

2020年的美國華人宣教大會將在洛杉磯舉行。因天時地利人和(華傳美辦在洛杉磯),亦適逢華傳25週年,我們期許將要更積極充實我們在大會的宣教展覽內容,作為華傳25週年紀念的一個美好「奉獻禮」。


編者的話

孩子牙牙學語以來,我們常在閒聊中問他:「長大後要做什麼呢?有什麼志願啊?」從他咬字還含糊不清吐出的「寫故事的人、畫家」,到語氣漸漸堅定高昂說出的

「廚師、警察和消防員」,期間也有曇花一現的「演員、宇航員」……爸爸常會給孩子的志願作一個小小的總結建議:「很不錯唷,或者你可以當一個會寫故事、畫畫、又很會下廚,一個愛表演的警察或消防員哦!」

我們知道孩子正處於生涯探索的「幻想期」,願望通常很天馬行空,不一定會實現。但自從我兩年前接觸華傳,編輯華傳刊物之後便開始思索,「宣教士」會不會是他志願名單內的選項之一呢?

2018年參加青宣營後,宣教士佳紋和我在晚餐時聊起當時正夯的一個用詞——「斜杠」(包括斜杠青年/斜杠一代/斜杠生活)。

我想,這應該不是新玩意,很早以前,宣教士不就已經是「斜杠一代」,在工場上過著的不就是「斜杠生活」嗎?他們是學生,又是老師;他們是牧者傳道既看顧心靈需要,也提供生活輔導、職業培訓或是小額貸款。他們在同一時段內,擁有超過一種職業身分,在當地人生活圈子裡進行不同的角色扮演。

我們可以藉著本期主題文章,一探從古至今,宣教的多樣選項。或許這能改變許多人對宣教士固有的傳統印象,即如宣教士傳記裡所描寫的一樣。〈宣教的多樣選項〉裡寫道:「在宣教歷史中,帶職或雙職宣教卻一直存在。所謂『織帳篷』的服事模式從使徒行傳的保羅,到莫拉維的帶職宣教士,甚至於今天充滿創啟地區的福音使者都藉著自己的職業在宣教工場貢獻一己之力。」華傳亦以過去積累的經驗,順應現今時局的變化,提供了「實習宣教士」及「儲備宣教士」的選項。這讓有心踏上宣教一途的信徒,可循著呼召,走得安心穩妥。

營商宣教一直是宣教的主要選項之一。具有多年宣教經驗的傳塞員,在〈營商宣教經驗談〉提出了一些心得感想,可作為同路人的反思和借鑒。此外,亦深盼傳統的華人宣教機制看見需要與轉機,邀請基督徒商人或專業人士,加入編寫及給予營商宣教培訓課程。

無論是全職宣教士,帶職或雙職宣教士,不可缺的是擁有優良的品格。「不要讓你辛苦獲得的成就,被你長期忽略的品格一夜拆毀。」蔡頌輝牧師在〈宣教士談品格(一)〉一文裡提出勇敢、真誠、勤奮,和謙卑品格的重要性,無論如何都要竭力依靠恩典,活出與信心相稱的行為。友尼基的〈愛,不褪色〉、胡惠強牧師的〈變形金邊——柬埔寨〉,小麥的〈做買賣的傣族女人〉都讓我們看見各處禾場上的需要,而我們是否預備好,又將攜帶什麼感動和身分,觸摸他們,撒種收割呢?

我想起有位弟兄曾開玩笑說:「我要好好栽培兒子成為一名宣教士,他未來到了天堂可得榮耀冠冕,自己也許也能沾些光。」而我在編輯本期刊物後,漂浮的心彷彿找到窩巢般安然。我將溫柔又堅定地對孩子說:「親愛的孩子,無論你未來在職業欄上如何填寫,都需要自問是否內心深處的出發點,是為了基督的宣教使命。若是如此,那就放心好好地作工程師、商人、教師、工人、學生,或投身社區發展等工作。」(本刊第7頁)

若心懷基督的宣教使命,
你我都是宣教士。為主作鹽發光,
直走到榮耀寶座前。
誰,也不用沾誰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