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反思未來宣教機構的前景

最近與總部行政小組,一同檢討差會未來發展的趨勢時,其中一位副總主任建議我們參考一篇評論文章以擴闊我們的思維。我想這也非常合宜在與國際董事會共商華傳未來發展和核心價值之前,先以本文與眾同工們作一些反思。

英國威克李夫差會資深研究員阿愛迪(Eddie Arthur),去年所發表的一篇有關宣教機構未來發展趨勢的文章<The future of mission agencies,Mission Round Table 12:1 (January-April 2017): 4-12>,引起我們對全球差會未來所面對挑戰的思考。文中有許多的觀察實在值得我們好好反思。筆者只選出部分內容來討論。該文作者認為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過去五十多年來,普世福音派差會已發生了一些巨大變化:

1.越來越多褔音派教會和宗派正選擇直接主導宣教事工的發展。她們選擇直接參與在本地和海外的植堂事工,並差派和管理自己所派出的宣教士。這現象最常出現在超級大教會(Mega-church)的事工發展。然而,宣教機構或差會不必因此而擔心它們的生存問題,因為差會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幫助教會完成她的大使命。若果教會真的都起來履行其使命,宣教機構是可以不必再存在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特別華人教會在跨文化宣教的領域上,仍有許多需要幫助發展的地方。筆者過去在北美所牧養的教會,雖有全職的差傳部同工,但仍然覺得需要與差會合作,才能更有效完成跨文化的福音使命。尤其在未得之民的事工上,更必須與差會緊密配搭。

2.過去的單向宣教使命概念,把福音從基督教世界或差派國(sending country)傳到未聞福音的世界或接受國(receiving country);以及在十八世紀末,為促進這種宣教使命而設計的架構策略,都已漸漸被歷史發展所取代。它們之間的區別已越來越淡化或甚至不必要。「本土」宣教與「海外」宣教或「宣教工場」之間多年來所存在的區別,事實上已變得越來越含糊不清、甚至重疊。但今天華人差會在這方面是否也有同樣的醒覺呢?過去兩年,華傳總部同工不斷探討這方面的挑戰,並進行全面的宣教策略檢討。目的是為了幫助華人教會更全面履行她們的時代任務,動員全會眾在本地和遠方實踐叫萬民成為主耶穌門徒的使命。

3.當今宣教機構在面對許多內部事工協調和結構的問題時,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尋找支持教會。這些對海外宣教工作有影響力的教會正不斷下降。這一代對宣教的熱衷和興趣顯然不如前幾代的信徒,而且他們的宣教重點已慢慢從海外轉回到本國。我們看到這確實是一個宣教退潮的時期,但這趨勢並不一定是壞事。既然神容許這情況發生,也許是聖靈要動員全教會起來在本地作更多跨文化宣教的工作。那些因缺乏經濟支持繼續在海外服侍的宣教士,也可能成為他們回國鞏固教會的一股更新力量。

4. 散居宣教的策略:當今世界移動性非常強,來自各種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都散居在西方許多主要大城市。宣教機構未來的一個新任務,就是用他們跨文化的經驗,來接觸這些散居的僑民社區。同樣,宣教機構的跨文化專業知識和經驗,也可應用在商業和學生中的短暫僑民社區。在宣教戰略上,這是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因到訪西方而接觸到基督教信仰的旅客,有一天都會回到自己的國家,就有機會將所認識的福音帶回他們所屬未得之民的地方。華傳從頭一天已經看到這散居宣教的重要性,並把這策略應用在我們海外的不同工場上。雖然這雙線(奔向骨肉之親,走遍人居之地)的宣教策略,不一定在每一個工場都能成功,但這個藉僑民在海外作非華人的福音工作,到了第二或第三代都必然會發生。這也是華傳未來關注的一個新目標:如何策動華僑的第二代作他們近文化的宣教事工。例如在南美洲出生的華裔下一代,已經積極參與在偏遠地區講西語的土人事工。我們日後如何與他們建立伙伴關係? 這都是我們所密切關注要動員的群體。

5. 普世難民事工:針對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事工,在西方日益被關注。許多教會都尋找適合他們服務難民的方法。宣教機構在這方面也可以提供支持和幫助。毫無疑問,西方教會在尋求服務那些住在他們中間,不斷增長的國際社群時,是有需要得到許多支持和建議。宣教機構將來的新角色就是學習如何與教會一起合作,支持而不是取代她的責任。我非常同意上述作者的看法,就是差會應該鼓勵並配合教會起來更多參與關懷本土的難民事工。馬來西亞的El Shaddai事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差會鼓勵、配合由馬來西亞華人信徒和教會所發起的難民事工。華傳透過我們的國際網絡幫忙徴召有負擔的海外信徒加入一齊配搭。這確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國度宣教策略。

6.福音傳回西方的宣教使命:隨著教會正在世界各個國家不斷成長和發展,在西方卻是不斷萎縮。宣教真不再是單向的了。從前在海外工場服侍的宣教士,今天回流到他們自己的差派國家和其他西方國家,因為他們發現這些曾差派許多宣教士的國家,今天已變成極大需要宣教植堂工作的禾場。其實,在講西班牙語的教會中間,已興起了一個稱為「福音傳回西班牙」運動,就是鼓勵在中南美洲講西語的人,到西班牙去宣教。正因為整個歐洲大陸現在已變成一個極大的宣教禾場。或許散居歐洲的華人信徒,也可以起來鼓勵他們在當地出生的下一代,積極參與在歐洲向非華人傳福音的事工。到底華傳日後在歐洲又可以怎樣配合這種福音和植堂的運動呢?我們正等候聖靈的指引和帶領。

7.培訓教會作跨文化宣教事工:隨著整個西方國家的多元文化不斷增長,阿愛迪認為顯而易見,培訓教會在本土作跨文化宣教事工變得越來越有必要性。在任何意義上,宣教機構都不是教會存在的必要部分;它們只是為了幫助教會履行大使命的一種臨時組織。即使教會還沒有履行其大使命的責任時,宣教機構也不應該因此而取代了教會的應有角色,而是應該不斷溝通,為教會提供榜樣和鼓勵,好幫助每一個地方教會去執行並完成她們存在的必要使命。這方面的工作肯定是威克利夫宣教機構的專長,因為他們大部分的同工都是語言和文化學的專家。華傳也許只可以幫忙那些希望學習向華人傳褔音的非華人教會,為他們提供訓練。因著一帶一路的發展,以後肯定有更多中國人散居到世界各地。華傳的宣教士極之樂意提供這方面的幫助。我們在哥倫比亞的宣教士便是一個例子。她正在幫忙訓練一些當地教會的信徒領䄂,學習如何向住在他們中間的華人傳褔音。這種國度反向事工真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阿愛迪在結論時又説:「宣教機構的角色本應是支持教會執行大使命。若他們沒有真正服務到教會,那麼這些機構就是沒有發揮她們的應有功能了。如果宣教機構未能適應世界不斷變化的情況,去協助教會履行大使命,那麼他們也會遲早被淘汰。任何未來宣教機構的計劃,都應該針對如何幫助世界各地的教會去完成主耶穌基督的大使命,而不是只為他們自己的生存而努力。」我非常同意作者這觀點。祈求神幫助華傳能夠對衪的感動更加敏銳,幫助教會和當今的信徒,好好在本地及遠方一同拓展神的國度。阿們!


主題文章

新處境,新方法-宣教觀念的成長

1987年,在我懷著興奮的心情預備參加12月底的爾班納宣教大會前,收到了大會寄來一本會前的預備讀本。三十幾年來,裡面許多篇文章的內容都不記得了,唯有溫德博士所寫的:<三個時代>,一直深印在我心中。有趣的是,多年以後當我受邀加入西班牙語的「宣教心視野Perspectivas」教學服事中,所教導的課程也是以這篇文章為主的第七課。

溫德博士簡單地將近代宣教運動劃為三個時代:沿海時代,內陸時代,未得之民時代。沿海時代為克裡威廉以沿海地區為主要服事方向,也許在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時代的初期,唯一開放的工場也只有海岸港口。但是到了戴德生所代表的內陸時代,就提倡向內地挺進的口號,同時期中國內地會,蘇丹內地會,非洲內地會也都紛紛成立,盡全力將福音傳到內地不同的角落。到了未得之民時代,宣教對象的觀念不再以地理位置為考量,而是以人類學的人類群體為單位,重新定位所謂已得之民與未得之民的分別,也因此展開了基督教宣教運動的新時代!每一次宣教理念的改變,都是因為處境的改變。神的子民對於如何完成使命,產生了不同的認知,也因此產生了新的宣教方向,方法與策略。 今天教會正面臨一個新的宣教處境,在全球化、都市化與科技化的社會中,我們發現在都市裡跨文化的宣教需要,往往是過去傳統宣教差派模式所無法滿足的。但是神也藉著全球的移動人口提供教會一個更具有潛力的策略,那就是本地的跨文化宣教。如何面對這一波新的挑戰,是你我在教會與差會都需要關注的功課。

全球化

2004年,湯瑪斯‧佛裡曼(Thomas Freeman)所著的「世界是平的」 這本書,對地球村的彼此互聯,以及在生活上的息息相關做了劃時代的詮釋。生活在美國多年,發現今天到任何一個大城市的購物中心都可以看到自己所熟悉的店家品牌;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也都可以看到跨國企業的足跡。無論是每日飲用的可口可樂,星巴克咖啡,麥當勞漢堡,蘋果手機,愛迪達球鞋,甚至於各類的運動比賽,網球公開賽,NBA籃球賽,世界盃足球賽等,都指向一個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全球文化。藉著媒體的大力鼓吹與推銷,全球化的現象似乎把不同的人越拉越近。如果我們願意,似乎總有足夠的共同話題供我們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談分享。當前以英語為全球共通語言的趨勢,更帶給我們無比的方便。

都市化

自從工業革命開始,都市化便是一個現代社會的自然趨向,大批鄉村人口面對農村經濟日益沒落的困境,以及城市在工作機會,工資,和生活環境所提供的誘惑,在衡量鄉村與城市間的推拉要素後決定移居都市。他們初到城市,面對文化,種族,語言,社會階層的巨變,一方面強迫自己提升對不同事物的容忍度,另一方面也更加深了對家鄉同胞與傳統文物的懷念,以至更加依屬在自己同胞的移民社區中。

在國際移民的舞台也有類似的趨向,許多較為貧窮、開發中國家的人民,針對自己國家在不同條件的缺乏,決定大舉移民已開發或較富有的國家。非洲人移民歐洲,拉丁美洲與亞洲人移民北美,亞洲人移民紐澳,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居民則到香港,台灣擔任外籍勞工。這都市化與散居人口的現象,對移民以及當地居民彼此適應以及對多元文化的認同,都有極大的影響。移民人口要盡全力適應新環境,調適新舊文化和諧共存的新身份,也正因為如此,造就了一群雙文化的居民。在本地居民的環境裡,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外來人口,雖然有少許的生活調適的要求,但是並不太急迫,因此需要有意識地督促自己,開放自己接受多元文化的生活方式。

在可預見的未來,多元文化的現象將逐漸明顯滲入於學習,工作,居家,甚至上街購物,以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小節。今天都市居民生活中跨越文化的生活接觸,其實遠比當年遠渡重洋的宣教士還要更加強烈。換句話說,身處在大城市的你我,如今正處於最新興的宣教工場。

科技化

自從國際網路,臉書和蘋果智慧手機的問世,你我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在經濟,教育,政治,文化,心理,以及社會都面臨急速的改變。不論你我是否歡迎,這些改變都急遽發生在你我的周遭,或自己本身的生活。此外,在面對人際關係與行為上也同時出現了一個「永久連結」的現象。筆者自小離開台灣,隨著家人移民南美。剛開始還與幾位要好的同學以信件彼此聯絡,但是幾年下來,因為郵寄耗時,再加上在海外中文日漸退步,雙方因生活圈子處於不同國家,文化和語言,而漸漸感到陌生,最後完全失去聯繫。當時我想,人海茫茫,我可能一輩子再也無法聯絡上兒時的朋友了。哪曉得「臉書」問世後,大家一窩蜂地藉著任何可能的媒介尋找朋友,而我也幸運地搭上了這班車,很成功地找到了30年不見的兒時玩伴。更有趣的是一旦聯絡成功,基本上就不再有可能會再度中斷彼此的消息,甚至於選擇 「不交朋友了」(unfriend),也很難絕對性地切斷彼此的聯繫。

這種永久性連結對你我的行為有許多影響。對一個移民群體來說,它因此提供了一個與本國文化、語言、訊息上一個不中斷,並且即時的連結。我們時常看到或聽到海外的移民,在家仍然觀看中港台的新聞、連續劇。關注台灣總統的選舉勝過在地總統的選舉,關注中國的經濟勝過在地的經濟,關注香港影藝的消息,勝過在地的電視明星。這個現象大大地降低了移民群體的同化傾向與意願。許多人似乎仍然生活在與自己相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中,與一般的主流群體形成一個平行,緊密,卻獨立的關係。每天要「忍耐」與「老外」同事,但是回到家中就關在自己本國文化的生活圈中,家中也從未有邀請過「老外朋友」的足跡。從某種程度來說,他們以一個「都市部落」的生活方式在異國異鄉存活。雖然都市化,多元化把我們放在一起,但是都市部落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你我的生活處境中。也就是說,跨文化的宣教需要,在今天,尤其是文化多元的大城市,雖然是一個大好契機,但是它所面臨的阻力,反而更加巨大,它是教會與差會當前所要面臨的挑戰。

今天在全球化、都市化、科技化的大環境下,我們面對一個新的福音工場,就是多元化都市中的各個文化人類群體。當這個世界越發提倡多元化時,「都市部落」的現象就藉著科技的發達而越發顯著。人們只看自己喜歡的電台,只聽自己喜歡的新聞,只吃自己家鄉的食物,只講自己的語言。雖然居住在大城市,周圍環繞的又多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但本人卻是無比的孤單與封閉。如果在這些「都市部落」中基督徒人口又不高的話,這些「都市部落」就成為現今21世紀新版本的城市未得之民。 在面對新挑戰的時候,感謝神也預備了一群人,就是社會中的移民,如散居在全世界的華人。我們經歷了文化的衝擊和語言的適應,而其中的基督徒更恰巧處在最關鍵的地位。具有雙文化的適應與溝通能力,又身處在每天彼此跨文化的互動之間,個人如此,教會又何妨不是呢?普世華人教會擁有福音,擁有跨文化、雙語的人才,擁有會眾每天跨文化互動的生活環境,我們好像身處當年以斯帖身為皇后面對猶太人危機時的那種責無旁貸的處境。華傳在2019年將積極地與地方教會合作,投身於本地的跨文化宣教。面對未來城市地方在跨文化宣教的新挑戰,我們願意成為教會的幫助,在策略與跨文化經驗上貢獻一己的力量。願在神祝福帶領之下,與教會合作,掀起一個華人教會在本地的跨文化宣教運動!


  1. Winter, Ralph D. 1987. “Three men, three eras.” In Should I not be concerned? A mission reader Compiled by John E. Kyle, 45-55.Downer Grove, IL: IVP. 這篇文章在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的每一次再版都被修改,最後一版的中文翻譯可在「宣教心視野」第二冊,2015,橄欖出版社.87-97頁找到。
  2. Thomas L. Friedman. 2005.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N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本書的中文翻譯為「世界是平的」,2015,雅言文化。
  3. 都市部落的名詞首先是在 Ethan Watters 所著的 Urban Tribes: A Generation Redefines Friendship, Family, and Commitment. 作者在本篇文章中以此名詞意指都市中的移民根據自己本國文化所建立緊密,獨立,又彼此依賴的文化群體.它是其成員跨文化互動成長的障礙。

主題文章

建基聖經的華傳宣教策略

「華人福音普世差傳會」 (簡稱「華傳」),於1995年9月9日正式舉行成立典禮,至今踏入第23年了。 筆者在1996年9月1日加入華傳的宣教團隊。差會從開始至今有一個宣教口號,中文是「奔向骨肉之親,走遍人居之地」,英文是Reaching our Kinsmen, touching all Nations。這個宣教口號也是整個差會的宣教策略。

馬太福音28章16-20節是主耶穌基督升天之前向門徒頒布的大使命,就是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在馬太福音24章14節主耶穌基督指出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這兩段經文給予教會一個時間表,從主頒布大使命到祂再來之先,福音必須傳遍天下。仔細思想,華傳的宣教口號,正符合主耶穌基督給予教會的宣教策略。

保羅在加拉太書2章9節指出,那感動彼得,叫他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動保羅,叫他為外邦人的使徒。對猶太人而言,全世界分為兩大群體:猶太人和外邦人。彼得是猶太人的使徒,簡言之就是向同胞傳福音,這是「華傳」宣教口號的上句——奔向骨肉之親;而保羅是外邦人的使徒,是向非猶太人傳福音,也就是「華傳」宣教口號的下句——走遍人居之地。

我們於此看到主耶穌基督的大使命包括兩方面:向同胞和非同胞傳福音,兩條路線並行。初期猶太人的教會就實踐了這個策略,今日各民族的基督徒向同胞傳福音可稱為「彼得事工」,而向非同胞傳福音可以稱為「保羅事工」。主耶穌的宣教策略,是要各民族的基督徒效法初期猶太人教會雙線並行的傳福音策略。對華人教會而言就是向華人和非華人傳福音;對泰國教會而言就是向泰國人和非泰國人傳福音。若全世界各民族的教會都奉行這兩條路線傳福音,相信福音傳遍天下,指日可待。

1807年馬禮遜宣教士來華,帶動了福音進華民的宣教浪潮。華人的宣教歷史不長,福音工作的重點都集中在華人的層面上。1950年王又得牧師創立了「基督教華僑佈道會」,當時的異象是「中國人在哪裡,願基督也在哪裡」,期望把基督的福音傳給在歐洲的華僑,進而影響當地居民。後來呂子峰牧師接任為總幹事,把異象的口號寫作「神恩澤僑胞,福音遍全歐」。1961年王永信牧師在美國成立「中國信徒佈道會」,差會口號雖是「福音傳華民,恩澤遍萬邦」,但步伐仍是向骨肉同胞傳揚神愛世人的喜訊為先。1975年郭誠伯伯與周修敏弟兄創立了「中華福音使命團」,落實宣教的行動,以開荒佈道、建立教會、訓練門徒和服侍社群,在華人和非華人群體中傳福音。

筆者加入華傳宣教團隊之初,國際總主任是鄭果牧師,後來由黃存望牧師接任。那時黃存望牧師帶領華傳團隊的方向是「先華民,後萬民」。「先華民」是指「奔向骨肉之親」的「彼得事工」傳福音路線,和「後萬民」就是指「走遍人居之地」的「保羅事工」傳福音方向。華傳在履行大使命時,也有在不同階段的宣教步伐,先從向華民傳福音著手,繼而在向華民傳福音的同時,也開拓向佛教世界非華民福音事工的機會,例如東南亞的柬埔寨、泰國和緬甸等,以後開展穆民的宣教工作,都屬非華民的宣教事工。筆者在華傳事奉的日子,曾計算過當時華傳宣教工場的福音群體,向華人和非華人傳福音的數目約各佔一半。

「奔向骨肉之親,走遍人居之地」不僅應用在華人差會的宣教策略上,原來也可以成為非華人信徒與華人信徒合作的宣教策略。以韓國教會為例,他們對在韓國的華人有傳福音的負擔,當時向華傳發出呼聲,希望華傳能派宣教士與他們合作,在韓國發展華人宣教事工,並向華人提供神學訓練。這樣安排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華人以華語向華人傳福音,比韓國弟兄姐妹向華人傳福音更有果效。

華傳差派宣教士,開始時是向分散在不同國家的華人傳福音,華人宣教士在某國家也不需過於著重語言學習,因為用華語便能收到傳福音的果效。然而在之後開展非華人宣教工場時,就不能不加強對非華語的學習,例如是柬埔寨語和泰語等。掌握當地語言的宣教士在這兩個國家,不單有效的傳福音,更能教導神學課程。從語言的角度而言,用當地語言向當地人傳福音,是應用「奔向骨肉之親」的「彼得事工」的策略,但我們也得承認,華人說柬埔寨或泰國語,始終不及柬埔寨和泰國的同工說得好。為此華傳需要與當地同工配搭。 2013至2017年,華傳的行動總部設於香港。當時「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在回應全世界人口流動,積極向香港教會提倡「咫尺宣教」的觀念。神已從世界各地把不同的群體帶來香港,可以直接向他們傳福音。例如邀請曾在泰國宣教後回流的宣教士,帶領弟兄姐妹在香港向泰傭傳福音。筆者現在母會「平安福音堂」的差會事奉,我們邀聘印尼的牧者來香港,與他們合作,專心向其同胞傳福音。福音果效極好,在短短幾年內建立了印尼語的教會。

華傳以聖經宣教策略定立了「奔向骨肉之親,走遍人居之地」的宣教工作。在林安國牧師接任黃存望牧師成為第三任國際總主任時,仍建議將全世界分為「差派」和「接受」兩個區域。在「差派」區域如美國、加拿大、港澳、新加坡、台灣、澳洲、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招募宣教士,差派到「接受」地區如中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韓國、中南美洲和穆斯林國家。林安國牧師也提到「宣教出中國」的大方向,以後接任的國際總主任也朝向這路線。中國工場,不只是「接受」地區,也變成了「差派」地區。華傳再次思想,「接受」地區可否也能成為「差派」地區,而「差派」地區也是「接受」地區?

華傳開始已引用聖經的宣教策略,向華民和非華民傳福音。今天在華民地區有不同的非華民,在非華民地區也住了不少華民。華傳今日也應可在華民地區作非華民的宣教工作,不應受「差派」和「接受」的區分所限制。

華傳差派宣教士向非華民傳福音,要建立的不是華人教會,而是當地非華民的教會。這是宣教學者馬蓋文博士所提倡,同一單元有利於教會增長的觀點。華傳在「差派」地區成立宣教工場的初步構想,是協助本地教會發展本地跨文化宣教的觀念,以後把有關事工交由本地教會跟進。

今天華傳的宣教策略仍是「奔向骨肉之親,走遍人居之地」。按聖經約翰福音3章16節所言「神愛世人」,世人一字原文是世界,或譯作神愛世界的人更為貼切。對宣教工作而言,其實宣教工場只有一個,就是這世界。筆者就此提出宣教再無需被彊界所分,應基於聖經真理由聖靈帶領。神在不同國家興起不少福音機構,幫助教會進行各種福音工作,包括本地跨文化福音事工。差會也是神所興起的福音機構,可以思想如何協助教會作本地跨文化的福音工作,就如幫助教會發展海外福音工作一樣。

在回應大使命上分工是好的,本地同文化的福音工作由本地教會承擔,海外跨文化的福音工作由差會安排差派。那麼海外的同文化福音工作和本地跨文化的福音工作又當如何分工呢?華傳過去協助教會差派宣教士作海外華民的福音工作,為何不可協助教會作本地跨文化的福音工作呢?只要某地區的教會肯支持和參與,華傳也可按能力與教會合作,進行本地跨文化的宣教工作。華傳目前可在馬來西亞作一個試點,關心從緬甸遷移到馬來西亞,說緬甸語的羅興亞難民。

在緬甸有華傳的宣教士,得知現在緬甸的福音工作已自由開放,正是把握發展福音工作的時候。筆者於本年8月在緬甸一所神學院教書,發現神學院積極訓練和差派工人開拓教會,但未展開海外宣教事工。筆者提出建議,既有當地教會願意參與關心這群難民的福音事工,也許華傳可與緬甸教會分享異象,希望緬甸教會差派宣教士到馬來西亞向羅興亞民傳福音,像當年韓國教會與華傳合作,在韓國關心當地華人的福音工作一樣。一方面幫助緬甸華人教會差派宣教士到華傳的「差派」地區,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馬來西亞華人教會作本地跨文化的福音事工,一舉兩得。這值得華傳同路人深思,一同在這處境中去回應主耶穌基督的大使命。


主題文章

跨入美麗新願景

2017年8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以關注宣教的西裔教會牧師身份,參加了拉丁美洲地區性的宣教大會COMIBAM17,收穫豐富。今年8月COMIBAM舉行宣教機構諮詢會議時,我剛加入華傳,正在建立拉丁美洲宣教機構的夥伴網路,因此欣然報名參加。大會在巴拿馬的港口舉行,因為世界行動會(OM)福音船Logos Hope正好停泊在巴拿馬港,我們最後開會的地點就在福音船上的會議廳,並且享受了OM的熱情招待。三天會議,所環繞的主題是研討宣教機構的未來。分別從過去歷史的成長,當前的處境與未來的挑戰做出討論。這次是我第一次以宣教機構同工的身分參加COMIBAM的諮詢會議,感觸極深。尤其是看到宣教機構的成長以及許多個人的見證,對我都是一個美好的鼓勵。

COMIBAM(COngreso Misionero IBeroAMericano)不是一個差會,它好像世界華福一般,是一個包括拉丁美洲以及歐洲伊比利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個以推動宣教的聯絡事工為主要任務的組織。自從1987年起每十年開一次大會,期間也有不定期的諮詢會議,這次參加的諮詢會議是以「拉丁美洲宣教機構的未來」為研討的主題。整個大會見證了過去三十年來拉丁美洲在宣教上的成長。拉丁美洲近年在教會數量與基督徒人口的驚人成長已經是有目共睹的。從接受宣教士餵養的福音工場,如今已經與其他亞洲與非洲地區的教會一起成為全球宣教大軍的主力。而其中世界行動會在本地區的投入以及福音船的多次到訪,都大大地促進了此地區的宣教成長。

世界行動會的福音船真道號Logos很早就曾經訪問亞洲,為亞洲華人教會所熟知。而它的第二艘船奴僕號Doulos則早在1978年,就在中南美洲國家服事。1979年當筆者還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讀高中時,就曾經上船參加聚會,船上的宣教士也來到我們的教會,鼓勵我們年輕人在信仰上的追求和宣教的投入。看到船上宣教士們的委身服事,激起我參與宣教事工的心志。有意思的是在這次會議中,聽見許多在座的與會者的見證,他們一再地提到那70年代末期OM奴僕號的到訪,以及那些經驗對他們日後投入宣教的影響!有的人從此上船加入OM,有的人加入當時在自己本國剛成立的本土宣教團體,展開一生的宣教服事。

而我,完成了大學學業,到了美國埋身在留學生,找工作,辦綠卡,結婚生子,買房子,以及教會服事的生活中,幾乎忘記了神宣教的使命。感謝神,16年前神再一次呼召我加入全職的事奉生活,在教會做同文化的華人牧養,以及稍晚的跨文化西裔的牧養事工。今天看到這批拉丁美洲的宣教人,心中感恩。40年來,神帶領我走上與他們不同的人生道路,又在宣教的道路上重新碰面。過去雖然彼此不認識,卻被同樣的事工所感動,今天竟然成為宣教上的夥伴,謝謝天父預備宣教事奉的同路人!

本次大會講員Alan Matamoros是拉丁美洲宣教中生輩的元老,早年參與宣教的時候,哥斯大黎加的教會仍剛起步。他好像克裡威廉一樣,自己鼓動宣教,與一般朋友組織宣教差派機構,也藉著這機構差派自己。數十年來,他的宣教足跡遍佈世界不同的角落,極力關注回教徒的福音運動。有意思的是,他姓Matamoros,西班牙文的意思是「殺死回教徒」,想必是當年西班牙為回教徒佔領時所出現的姓氏,如今他卻成為回教徒歸主的推動者!

開會時與幾位United World Mission的宣教同工結成好友,Wendy是北美第二代華人,在墨西哥短宣後決定委身在拉丁美洲的服事,並且與墨西哥人結婚。Carlos兒時生病,父母向神禱告,好像哈拿一般,將自己的兒子獻上,他的父母因此信主,而他也投身於宣教。Jorge是一位會計師,在面對移民澳洲與華裔未婚妻結婚,接手她父母的家庭事業與留在墨西哥推動宣教之間,他選擇了宣教的道路。他們都是年輕一代的宣教人,是當地宣教機構的中堅份子。

因為在福音船上開會,有機會接觸到在船上服事的宣教士Liana& Stephen。來自加拿大的他們提早退休,並且多次上船服事。Liana從事電腦方面的工作,而Stephen則負責電機崗位。因年齡較長,他們也擔負起船上華人宣教士家長的角色。在一個特意安排的晚餐中,我們與一部分在船上服事的華裔宣教士共餐。與來自香港、馬來西亞、中國、台灣、新加坡等地的年輕人聚在一起講宣教,讓我感到異常的快樂!他們是未來宣教的生力軍,對世界的想法肯定與我不同,但這又何妨呢?只要與主同步,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呢?老中青,大家同心協力興旺主道!

面對未來多變的世界,有時候會覺得改變得太快,有些力不從心。當年世界行動會福音船Doulos現在已經退休了,1987年COMIBAM的發起人也所剩無幾了,但是看到拉丁美洲生氣蓬勃的宣教發展,神興起新一代的宣教士來扮演他們的角色,面對新的宣教處境。寫到這裡,電腦屏幕傳來了華傳在泰國舉行的青宣大會充滿祝福的收穫,禁不住再一次向神禱告,謙卑地將自己與華傳獻上,讓我們好像Liana和Stephen一樣,陪伴這群年輕新世代的宣教人,進入一個更加成熟的宣教服事,進入一個更加美麗的宣教願景!


i宣

宣教士談婚姻

我全職宣教二十一年,其中的二十年有妻子陪伴。我和內人1997年踏入全職時彼此還是男女朋友。在宣教工場學習了一年之後,我們決定繼續留在工場累計更多經驗,但男女兩人一起服事若沒有夫妻身份很不方便,為此緣故,我們決定提前結婚。那時,我們都只有二十四歲。我們從未因娶嫁了對方而後悔,也從未為自己這麼早婚而後悔。 不時有人問我:「回頭看過去的宣教路,你最感恩的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回答:「我最感恩的就是能夠和所愛的人一起服事神、經歷神。」

因著一同服事,我們一同走過高山低谷,親嘗其中的喜悅、滿足、興奮,以及灰心、失望、無助和哀傷…… 因著一同服事,我們一同經歷過身無分文,並見證神及時信實的供應……
因著一同服事,我們一同面對各種困難,並見證神是大能的神……
因著一同服事,我們一同在重大的決定前尋求神,並領受神的感動和帶領……
因著一同服事,我們一同期待、等待,也一同面對失望和興奮……
因著一同服事,我們一同聆聽許多生命的故事,也與人分享我們的生命故事。……
是的,美的地方,就是「一同」,而那和你「一同」的人,就是你最愛的人。

如果你問我:「作為宣教士,究竟是結婚好還是單身好?」我沒有絕對的答案。在宣教工場上,有許許多多單身宣教士(大部分是姐妹),他們在歷史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然而,我們也親眼看見單身宣教士在工場上面對一些特有的困難。帶著家庭上工場的宣教士所面對的問題並不會更少,但他們也解決了一些單身宣教士所面對的困難。我將從我親身的經歷出發,分享宣教士婚姻上的喜悅與困難。我暫不談孩子,只談婚姻,因為孩子是另一大課題。

已婚服事的最大好處,就是無論在心靈或實際生活上,有配偶相互扶持。就我個人情況而言,雖然大部分時間是我亮相在檯面上,但我服事的素質,包括講道和教學好不好,內人起了非常關鍵性的作用!她也許沒有直接參與預備的過程,但我之所以可以專心地將這些服事做好,是因為有她在背後幫我處理了許多家務以及教會其他的事務。一般會友不太敢給牧者太多評語,內人倒是敢。一個人單方面角度給予的評語或許不夠全面,卻總好過完全沒有(很多牧者完全無法獲得別人的評語)。還有,有時候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到一些例子的時候,也會順口問問身邊這個最親密的人,她的一些意見或回應經常會擦出一些火花。

婚姻的另一個好處是軟弱時有人照應。人總是有身體(生病、受傷、疲累……)或心靈(低潮、失望、憂傷……)軟弱的時候,那些時候會感覺特別需要人扶持。我一般給人的印象是堅強獨立,可是去年我的內人因簽證緣故離開我和孩子長達三個月,我深深感受到有沒有配偶在身邊差別很大,連我上傳到臉書微笑的自拍照,網友仍會留言寫道:「牧師憔悴了很多!」。有時候可能是道德和靈性上軟弱,例如面對金錢或性的試探,又有時太忙碌而忽略了禱告倚靠,夫妻之間就可以彼此督促和鼓勵。

婚姻也可以幫助提升個人的生活能力。對我而言,婚後第一個帶來的改變和影響就是生活作息。我們夫妻在婚後的幾個月便開始固定每天晚上一起彼此代禱,然後上床睡覺。我從那時候開始養成了定時睡覺和起身的習慣,即使讀神學、寫論文和預備考試期間,也從來不熬夜。這使我的精神和健康在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在良好狀態。到台灣進修的那一年,由於妻子怀第二胎身孕已重,我自己先出國並入住神學院的家庭宿舍。那是我結婚十二年之後第一次獨自一人生活長達數月,那時我才發現,婚姻在這些年給我帶來了實際改變並不小。單身時一個人生活,根本就不注重整齊和衛生……婚後即便是一個人,卻看不慣髒亂,於是開始定時地打掃和收拾,妻子不在身邊,也準時睡覺和起床。

在待人和處事方面,伴侶可提供不同觀點和角度。一個人的角度總有其局限,多一個人就會較全面一點。在事奉上,個人角度的欠缺可以藉著團隊來填補,但很多工場很缺好隊友,而且宣教士的生活不單只有事工,也有生活當中各種大大小小的事、複雜的人事,以及個人的情緒。有時候我們因某人的一句話或某個行為而被激怒、耿耿於懷,有時候我們被某些小問題困擾很久,往往最容易察覺的人就是我們的配偶。

因為有相似的經歷,婚姻使我們更有效幫助有婚姻和家庭的服事對象。我反對一些極端的觀點,認為某些人必須要有某方面的經驗才能有效幫助面對類似問題的人(例如,要幫助妓女,不可能非得要當過妓女的人才能幫助她)。但無可否認的是,擁有類似的經歷的確能大大提升果效。再者,婚姻問題是每個時代都會面對且影響最深遠的問題,擁有健康婚姻的宣教士是美好的見證,也可以成為工場的祝福。

最後,婚姻關係也使宣教士更方便服事異性。工場上常常需要服事異性,單身者可能不方便,也可能無法實際地給予幫助。男女之間不單是需要不同,所需要的幫助也不同。例如,女生交朋友,通常都是一起聊天、購物,但男生可能就需要一起打球、打遊戲。在進行感情和婚姻輔導的時候,夫妻一起服事更能夠提供不同的角度、感受和觀點。

然而,宣教士的婚姻也面對挑戰,如可能常需要搬家、重新適應環境、資金不足、私人時間和空間被佔據、太忙、子女教育的安排等等。不是每一個宣教士家庭都會面對以上每一個情況,但每一對宣教士夫妻都會有需要調適的地方,更何況會有很多意料不到的情況。以我們自己為例,來到了德國就面對角色調換和家人分離的問題。剛到工場的時候,政府要求內人必須擁有德語的基礎文憑,但由於我們原定開始服事的日期已到,她只好以旅遊身份陪我和孩子入境,計劃在旅遊簽證期限內完成德語學習並考獲基礎文憑。那段期間,我和妻子角色近乎完全調換:不喜歡語法的她被逼得天天上四小時語法超級複雜的德語課,回家還要溫習、做功課、預備考試……而未曾燒飯做菜的我則天天為全家人預備午餐、晚餐,同時每週的講道和固定的服事也不能少。三個月到期之後,內人必須與我們分離並離境等簽證,沒想到一等又是三個月!我除了事奉、處理事務,同時要打理家和孩子,還要安撫自己和孩子們的心,鼓勵他們仰望神。被迫出境的內人,過去都很怕自己一個人坐飛機、轉機,也在那幾個月裡四處飄蕩和被收留。更無助的是,我們大家都不知道一家人什麼時候可以再相聚。

面對宣教士生活的種種困難,我認為「同心」是宣教士婚姻幸福最重的要素。婚姻於雙方在宣教上的服事可以是一個祝福,也可以是纏累,其關鍵就是「同心」。我感謝神為自己預備了一個最適合的內人。我太太從小因父親工作的緣故而經常搬家,一個地方最長居住也就大約四年。我們踏上全職宣教之路以後,在韓國居住破了她個人記錄——六年。記得我們正在收拾行李離開韓國工場的時候,她說:「如果要我安定下來,在一個地方買房、買車、長居,我可能會很不習慣。」聽著,我心裡既是心疼,又是感恩。在我們面對前一段所述到德國的種種挑戰時,也曾經深深地陷入低潮,心情沉重低落,我們彼此同理、安慰、鼓勵、一起禱告走了過來。

常聽人說:「父母婚姻幸福是他們給孩子最大的禮物。」沒錯。我也想說:宣教士夫妻婚姻的幸福,也是宣教工場最大的祝福!婚姻幸福的秘訣,莫過於恆心遵守聖經啟示的夫妻相處之道。宣教士亦是普通人,在婚姻當中我們也面對摩擦、衝突、冷戰等問題,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回應得當,夫妻關係就越成熟穩固,也更能在工場成為美好見證。

再次奉勸每一位未婚卻有心志全職宣教的人,務必為自己未來的婚姻好好禱告。


情繫神州—奔向骨肉之親

我也走過邊疆路(13)順流逆流

一提起大西北,總是令人神往。它的神秘,它的遼闊,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是一個旅行的好去處。但是,要在那開展事工確是越來越難。 隨著這幾年的政策不斷緊壓,非當地戶口人士紛紛遷往內地,外籍人士也漸漸無立足之處,尤其是在那裡的M。為了維護國家穩定,公職人員的工作量陡增兩三倍,寫不完的報告,聽不完的講座,大腦無時無刻被這些意識形態的資訊轟炸,工作態度稍有不正就會被送去「學習」(其實是思想改造)。他們的精神長期處在一種高度緊張與高壓的環境中,許多人都得了抑鬱症。

逆流

我們在K城市認識一位元H弟兄,他曾參加過幾次我們愛心志願團隊的活動。幾年前他們夫婦有志向要服務那裡的民族學生,於是他成為我們在那裡一個跟進學生的志願者。然而,當我這次看到他時嚇我一跳,四十不到的一個青年儼然快成了一個老頭,面色黯淡,神情頹然……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夫婦都是學校的教師,然而在高強度的環境壓力下,工作本身就已力不從心,更無法去關懷學生,這些促使他的妻子想逃離那裡,而丈夫為了起初的呼召仍想堅守,但心力耗竭,靈裡枯乾。這種狀態也使得夫妻關係出現問題,根本無法再去實現當初立下的使命。每天開會和培訓的內容都和他內心的價值觀交戰,這是一場極其熬煉信心的屬靈爭戰。

有一次,H弟兄在班上做了一個出人意外的動作,逐個擁抱了班上的學生,因為他覺得他們太缺愛了。其中一個學生抱著H弟兄不放,說,「你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因為我爸爸經常抱我,但他現在被送去『學習』了。」單單一句話,道盡了當前人的淒涼與愁苦。這件事,給了H弟兄很大的安慰和鼓勵。

我們的神是超越環境的,祂曾對先知耶利米說,「我必使你向這百姓成為堅固的銅牆;他們必攻擊你,卻不能勝你;因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搭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15:20)這是神給我們的應許,以至於我們不因環境的險惡而動搖。

Z阿姨為主竭力奔走三十餘載,她的幹練、魄力,為主癲狂的豪情一直深深地感染著我。但現在聚會停了,信徒分散了,有的被抓了,連自家門口都裝上攝像頭,他們老一代的基督徒,處於被牢牢地監控。出不了遠門,做不了事,對於有著使徒般熱忱的Z阿姨來說,無疑成了「廢人」。兩眼無神,記憶力衰退,她甚至懷疑自己得了老年癡呆。我心目中的Z 阿姨是一個有異象、有盼望和有使命的人。

耶利米從小就被呼召,他所處的環境更是舉步維艱,然而他卻說,「我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他的名講論,我便心裡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利米書20:9)

我相信,Z阿姨不會原地踏步,她不會甘願就此罷手,她還是能激勵下一代,她還是能繼續為主奔走的。

順流

這世上需要福音的地方很多,既然環境如此惡劣,我們為何還持守在那裡?我們到底在堅守什麼?我想,除了上帝的愛,還有那份起初的呼召。

在政策緊壓的大環境下,無論是公職人員還是底層民眾,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最近看到一份報告,很多人患上抑鬱症而自殺。我們認識的一對夫婦基督徒註冊了一個公益機構,其中的一個專案就是為那些承受高壓之人釋放心理壓力,這正是滿足了社會當下的需要。

古人雲: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雖然我們沒有領受開設機構的呼召和恩賜,但愛神愛人的大誡命從未旁落。「智者策,策者成」,特別的策略順應特別的形勢,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我們的學生,有的也在承受巨大壓力,不單是學業的壓力,更是一些無妄之災。有一個學生,正因為她是全班唯一一名Y族,她就要比不是Y族的人早起半小時,和全校所有的Y族同學一起早操跑步,這是赤裸裸的歧視與羞辱。除了無奈,還是無奈。我們來到她所處的城市,與她一起聊天問候,使她倍感溫暖。她說,今天和我們一起吃飯有家的感覺。說來慚愧,我們做的實在不多,一年也見不了她幾次,真心盼望當地有志願者能時時跟進她們,在生活中關心她們。


胸懷普世—走遍人居之地

非洲明珠-烏干達

地理氣候:

烏干達國土面積236,040平方公里,是個內陸國家,濱臨很多大湖,如維多利亞湖,阿爾伯特湖,愛德華湖和Kyoga湖。整個國家座落于高原之上,平均海拔900–1500⽶。西部魯文佐里山(「月亮山」)的瑪格麗塔峰海拔5110米,為非洲第三高峰。全境湖泊、沼澤面積占18.3%,素有「東非高原水鄉」之稱。南部的維多利亞湖面積68422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42.8%在烏境內,湖邊的金賈市為白尼羅河的源頭。大多數地區為熱帶氣候。重要城市多位於南部維多利亞湖畔,包括首都坎帕拉(Kampula)。

人文環境:

烏干達部族眾多,其中沒有居絕對多數的部族。烏干達人使用語言多,除了官方語言英語外,班圖語族的盧甘達語也使用廣泛,並有學校以此授課。部族文化極為多樣,阿敏執政時曾經大肆驅逐亞洲人(主要是印度人),現在又有很多人回歸烏干達。

信仰/政治:

十九世紀六⼗年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到烏干達,現在大多數烏干達人是這兩種宗教的信徒。雖然烏干達有較多基督徒,卻是伊斯蘭會議組織的一員。現任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統任命一位總理協助其工作。立法機構為國民大會,有303個席位,其中88個由各利益團體(婦女,軍隊等)提名。其他席位任期5年,由大選產生。

生活/交通:

烏干達土地肥沃,礦產有銅,鈷等。農業是經濟最重要部門,有8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因為受到依賴式的殖民地式經濟影響,咖啡占出口收入的大部分。在首都坎帕拉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摩托車(摩的),的士(特定路線的計程車),市中心也有巴士,但未普及。外國人多自行開車,道路交通規劃不完善,在繁忙時間交通阻塞嚴重。

華傳在烏干達:

1.華人教會:估計有三至六萬華人。從商華人生活忙碌,生活環境不容易,不少因語言不通,面對當地文化適應問題。賭場常成為華人的去處。大部份在國內都沒聽聞福音,這些打拼的人在國內時也沒時間上教會,在這裡總算主日能放假,很多傳福音的機會。從事打工者大部份停留兩至四年,做生意的會停留長一點時間,也有少部份嫁給當地人而定居的。近年來也有不少企業華人帶著一家老少來到烏干達,華人教會也接觸到不少有年幼孩子的家庭。

華傳自2011年1月開始,在首都開展華人福音工作。2012年6月開始租用地方,供主日聚會。先後有差會前工場主任陳偉成牧師夫婦,吳天德宣教士夫婦及劉澤榮宣教士夫婦帶領服事。工場主任董上羊牧師現為華人教會負責人。現在崇拜聚會人數成人40人,小孩約20人,有一由信徒領袖及教牧組成的同工團隊。

2.當地人事工:華傳在烏干達於2013年7月成立了名為「Gospel Operation Africa」的NGO。當地人事工目前包括首都貧民窟夢想翅膀事工及北部耶穌愛祖林事工。我們跟當地教會/機構合作為夥伴、作同行者,裝備建立當地已有的教會,培訓培訓者(Train the Trainers),一起服侍當地人民,榮神益人,領人歸主。

3.華傳GOA宣教中心事工:2019年我們計畫在首都興建華傳宣教中心。烏干達是華傳在非洲的延伸站(Gateway city),希望准宣教士在這裡接受宣教培訓,將來到非洲其他工場開荒植堂,服侍華人和當地人。歡迎短宣宣教士來這裡配搭事奉,尋求神的心意。

夢想翅膀貧民窟助學計劃

8月份回到貧民窟,從社工那得知我們失去了三位助學的女學生和一個家庭。一位是因被強姦懷孕而被迫停學,一位是自已投靠了一個男人當小妾而自動棄學,又一位是離家翹課去結黨了。而那一個家庭是因為父親犯了事被警員追緝,連夜帶著妻兒逃走了。他們離開前都沒有留下一句話,我們也無法聯繫上他們。我們很難過。

我們比以往更了解到他們所處的環境,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我們難以體會,也難以跟進的。縱然會有失望,但每次在團契中見到這些助學學生和單親媽媽們,從他們的眼中看到那一份對上帝的呼求,對未來膽怯卻存有一線希望,就給了我們堅持的力量,相信孩子們接受教育能幫助他們積極地面對人生。孩子們在團契中寫下他們的禱告事項,除了為生活,為學習,不少孩子在代禱卡上也寫上為他們的助學者禱告。這是一份珍貴的連結,我們相信這一份來自神奇妙的愛,默默在原來互不相識的人之間,觸動著彼此的生命。

沮喪中仍有喜樂。在所服事的貧民窟事工中,我們迎來了第一位全額資助考入東非最好的Makerere University的大學生。接著還將會有9名助學學生完成初中及高中文憑。由於資源有限,我們會全額幫助品學優異的學生完成高中課程,其餘學生只能資助到初中文憑,並要求母親們需要承擔半額的學費。從今年開始了如此合作的方式,是希望母親們能看重和承擔孩子未來的教育。我們感恩,過程中我們認識了一群為孩子努力,負責任的母親。我們需要去説明,提供生活技能給特別困難家庭的母親們,幫助她們去工作。香港的短宣隊將到來給母親們提供技能培訓,祈求神使用祝福。

坎帕拉基督教會

我們在今年8月述職返回工場後,正式接手,繼續發展坎帕拉基督教會。這是華傳在烏干達第一個開始的服事。教會往日出席人數成人加孩子約25-40人。我們接手後首先成立了教會的第一期同工委員會,後與同工們一同開會思考未來教會發展計畫。2018年11月11日,我們正式改變了教會聚會方式,從以往借用華人餐廳改為在家聚會。我們在新租住的院子裡搭設了帳篷,同工們同心參與佈置與服事。經過緊張忙碌的預備,我們終於迎來了第一次的「新家崇拜」。無論是當天的天氣、出席率以及聚會流程安排都滿有上帝的祝福。許多在此轉變產生的困難,因同工們同心禱告與參與而迎刃而解。如此一來,教會有了暫時固定的敬拜場所,讓孩子和會友們可以好像在家裡聚會一樣、分享和團契,更好的落實教會在非洲的使命異象,就是讓坎帕拉的家庭因教會而更新轉變。我們也大大節省了主日崇拜後愛宴的支出費用,可以全力為明年的建堂計畫做籌備。我們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但願我們同心努力,不忘記我們搬遷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了傳福音給社區中很多的未得之民家庭。

烏干達因氣候宜人,土地肥沃,銅、錫、鎢、釩等礦藏豐富,原應是一顆溫潤蒙福的「非洲明珠」,後因內戰連連及錯誤政策,經濟困難,滿目瘡痍。承載許多破碎、失望的烏干達,在注入愛與關懷後,彷彿掩埋礫土裡的珠寶探頭而出,閃耀光芒。

每一位宣教士初到工場時,必會想念家鄉。但隨著在工場的時日增多,宣教士學習和掌握當地的語言文化,繼而建立新的人際網絡後,將不知不覺,自然而然融入在工場的生活中。雖然宣教士與工場當地人的文化不完全一樣,然而,經過文化調整和對新文化的適應後,宣教士和他在原居地時的文化肯定不再一樣!最近有機會與回港述職的同路人閑談,面對香港的轉變,大家都不太適應。不過他已有了心理準備:「不要緊,就忍耐一下,因為很快又會再返回工場。」我沉默了一會,心想:我是回歸,不再返工場,是否也只忍耐一下呢?


禱告守望烏干達:

1. 興建烏干達華傳中心:祈求神預備供應,高達70萬美金的中心買地與建築費用。
2. 感恩「宣教出中國」在此立下新里程碑。禱告記念新同工適應良好,服事得力。
3. 請禱告記念我們明年啟動的華人與本地事工。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我,和華傳辦事處的點滴……

1. 為何踏入宣教工場?

十七歲那年,我在第十屆萬國敬拜讚美學校禁食禱告,尋求未來人生的道路時,神使用他的僕人周神助牧師傳遞「建造榮耀上帝的教會」的負擔、南韓河用仁宣教士呼召「到C國宣教」。我開始走上全職事奉、成為宣教士的道路。

三十歲那年,我華神道碩畢業、與妻子雅慧結婚。2007年聖靈清楚引導雅慧進入C國宣教,我們夫妻申請「華傳」為差會,成為「華傳」在台灣第一對差派的專職宣教士,開啟了五年在創啟地區的宣教歷程。

2. 個人宣教之路上所遇到的障礙與挫折。

宣教工場經歷非常豐富與寶貴,我們夫妻跟同工們一起用專業事奉、在地震災區賑災拓荒宣教、在城市合作植堂、參與神學訓練。然而地震後災區的事奉工作量與壓力都十分巨大,「神州」與「華傳」兩個差會合併後工作量突增兩倍,雅慧兩次在宣教區醫院剖腹生產的衝擊,而我當時太專注於完成任務,疏於體貼妻子的需要及照顧,致使雅慧的身心出現狀況(一開始以為是產後憂鬱症,後來確診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我們的家庭也陷入危機。

3. 如何走過低迷?

宣教五年後,我們夫妻將手上的事工全部交接給當地同工繼續發展,回到台灣修復受創的身心與穩固家庭關係,同時一邊配搭牧會、一邊在華神進修教牧學博士學程。在神的恩典、家人及教會愛心關懷、適切的醫療協助、事奉理念的調整下,我們攜手走過「創傷後壓力陣候群」的復原歷程,對於「宣教士關顧」的需要也有更深刻的體會。

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29-31)

感謝神使我們重新得力。牧會五年後再回到華傳,成為「後防宣教士」,我擔任華傳台灣辦事處代主任,雅慧也部分時間投入動員與宣教士關顧的服事。我們夫妻在創啟地區無論正面或負面的宣教經歷,也成為進修教牧博士畢業論文的研究動機與內容,期盼未來完成之後能為宣教同路人提供借鑒。

1. 對辦事處的期許是什麼呢?

近年來「宣教/差傳」已經逐漸為台灣教會所重視,愈來愈多教會在經過紮實的門訓與有力的佈道之後,有顯著的增長,渴望對大使命的實踐更進一步。我期許神所興起的國際華人差會——「華傳」,這個二十多年的差傳平台、差傳教育資料庫、宣教士差派機制與管道、宣教士關顧資源,透過台灣辦事處僕人的事奉,能為台灣眾教會認識、信任與使用,與台灣眾教會同負主的大使命,以各種有效的管道,把福音傳給普世未得之民。

2. 辦事處目前的挑戰是什麼呢?

「每當提及宣教,我們都會很自然想起那些在前線的宣教士,而不會想起在後防的宣教同工。」華傳台灣辦事處2014年重新設立,期間歷經三年沒有專職辦事處主任,在推展上受限,台灣眾教會對「華傳」仍然相當陌生。我今年六月出任台灣辦事處代主任,首先需要能自行籌募到生活費,以免造成辦事處財政壓縮與負擔,而過去的經常費也僅僅足夠維持辦事處基本的運作,需要籌募新的經費,方能穩健逐步開展。我們眼前的挑戰,是需要在台灣連結合作夥伴、建立穩固的後援團隊,因為「若沒有推動宣教或培育徵召宣教士的後防同工,又哪裡會有宣教同工到前綫去?」相信台灣眾教會逐漸能看見後防辦事處與後防同工事奉的價值。願神恩待華傳台灣辦事處很快站穩腳步,下一階段能展開步伐,招募、差派更多宣教士去前方禾場。

3. 辦事處未來的計劃與策略是什麼呢?

3-1. 為教會提供差傳課程與師資訓練:這是我們服事台灣教會很好的切入方式。

現今台灣教會的門訓裝備系統漸趨完善,唯獨在「差傳教育」這部分相對稀少薄弱。而目前台灣常見的差傳課程教會要自行開課都有困難,有的份量太重、費用偏高;有的則需要動員的志工太多、課程時間太長。「華傳」團隊致力研發出的差傳教育課程,可以補上這塊缺失。現已有的

1. 差傳通識教育系列:基礎篇、
2. 差傳教會建造課程:「塑造教會成為使命群體」、
3. 訪宣訓練課程:「走出去」,這些課程都可以客製化的配合教會時間,用密集課程或數周的方式來開課,差會同時訓練教會的種子老師,將課程全套移植給教會,牧者同工可以將訓練課程融入教會的門訓裝備系統,日後自行開課培訓。台灣辦事處期盼從教育服務來對教會推介差會、建立關係與信任。

3-2. 為教會提供差傳的講員:地方教會的牧者本身多沒有跨文化長宣的經歷,在主日講堂傳講宣教信息有其侷限。台灣辦事處的同工有創啟地區宣教經歷,台灣差派出的華傳宣教士回台述職、總部同工來台開會期間,都可以成為很好的差傳主日與差傳講座講員,提供給台灣眾教會。

3-3. 為教會提供跨文化訪宣工場及提供相關訓練:台灣教會一般都缺乏跨文化宣教的經驗,若要安排跨文化訪宣,最好是跟差會合作,由差會提供訪宣工場,地區辦事處有宣教經驗的同工與禾場上第一線的宣教士協同訓練帶隊。出隊前由辦事處同工提供差傳基礎教育及訪宣訓練,出隊中由當地宣教士提供實際的跨文化事奉體驗與操練,出隊後由辦事處同工繼續跟進訪宣隊員做大使命的門徒。這會強化教會對差會的專業與功能的認同,並發展出教會與差會的實質合作。

工作坊之後,我們有半天的戶外郊遊及享受茶點時間,彼此在輕鬆的環境中團契相交。接下來兩天,同工便進入事工評估及策劃會議,一同為差會現有的事工發展及開拓新事工的可能性,交換意見及同心尋求神的帶領。感謝神,讓會議有美好的成果。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非一般的,宣教之旅初體驗

離鄉背井,翻山越嶺,抵達一個言語文化陌生的地域。路途顛簸,搖搖晃晃,顛出微微的胃酸,微微的複雜思緒,糾結情懷猶如那懸在泰國沿家沿戶上空的糾纏電線。對於使命,懷抱熱情,對於未知,總有忐忑吧!
前方沾滿黃土的灰色柏油路漫長蜿蜒,路旁青黃的稻草隨風搖曳。期待,思念,憧憬,還有不捨……或許這就是宣教士初次踏上宣教之路的情景。2018年11月12日,180位來自8個國家的青成年,懷抱熱情與感動,投奔5天4夜宣教體驗之旅。

2018年清邁青宣營

踏上體驗之旅

體驗從抵達泰國清邁第一步開始。清邁機場12號出口成了熱鬧的集合點。宣教士,營員們把行李壓在雙條車songthaew的頂端,乘上它晃晃蕩蕩前往一個小時半路程,簡樸大自然的營地。 大家各自安頓,直到陽光斜斜地躺在寬敞,為此營會特以修建的禮堂水泥地上。下午4時,宣教士穿著民族服裝,隨著飄揚的各國國旗入列,掀開了本屆營會序幕。泰國學校學生用心表演,吸引了大家的眼光,特別是台下許多在地宣教士。彷彿每一個在前台表演的,都是他們自己所愛的親生孩子。華傳國際總主任馮永樑牧師給予勉勵,祈望營員們懷有順服心態,在營會中重新得力,並找到神對各人新生命的渴慕和喜悅!

生命交織而出的主題信息

夜幕低垂,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宣教的陳維恩牧師,開始了4堂主題信息的第一堂。4堂信息的題目分別是:宣教的故事,宣教的動力,宣教的核心價值,以及宣教熱情過後的下一步。陳牧師娓娓道來,2009年他們一家人,與德國及美國宣教士家庭,進入小島原始部落,開始數載的宣教旅程。他們學部落的語言,教他們讀寫自己的文字語言,翻譯聖經,教導聖經。

陳牧師語氣低調,擔心營員們會將目光榮耀放在他和他一家身上。接連幾天的主題信息,他帶領大家回到聖經,認識聖經,認識神。耶穌受難之前3年半,教導曉諭了很多很多的事。耶穌受難復活後,只教導或只命令一件事——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28:18-20)這是一個君王的命令,我們沒得選擇。我們領受聖靈最大的功能,是使我們得著能力傳福音。當我們清楚知道神如何愛我們,清楚知道神是我們的唯一,便有了宣教的動力。

宣教的核心價值包含學語言的重要性,福音的完整性,建立教會為宣教的最終目標,付代價跟隨耶穌。苦難是上帝完成大使命的工具,這必須要成為每一個跨文化宣教士的核心價值。「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7)當罹癌的妻子仍然選擇回到部落時,有人說了這麼一句話:「我不知道你們宣教士要和我們說什麼,但我知道一定很重要,因為你們病痛了,還是回來。」2012年福音清楚地傳給Biem族人,誕生第一批基督徒,Biem族的第一間教會在部落中建立起來。

宣教熱情過後的下一步,是要確定宣教的呼召,差派,行前訓練。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作宣教士,但每個信徒都有傳福音的義務。神的話語和應許,成為我們宣教的動力,也應是宣教士最大的力量和支持。 神話語的大能,陳牧師一家的生命,觸動了許許多多人的心。

專題、零距離接觸宣教士

馮永樑牧師主講專題「跨文化情商之旅」,提醒無論是否要踏上宣教之路的信徒們,要認識自己,認識神。我們需要自我預備,提升跨文化的智商和情商。盧潔香宣教士也分享了一堂專題信息「在主腳前的使女」。她引用馬可福音14:3-9,馬利亞獻香膏的故事,以及盧宣教士多年在宣教工場的生命經歷,勉勵大家在執行大使命上要接地氣,在試煉中要有馨香之氣,面對困苦要有底氣,以及與主結合中要活出生命的極致。

此外,林慧清和高陽宣教士也在營會中分享了各自的宣教呼召與故事。營地雖處「荒山野嶺」,但也有機會與遠在烏干達的董上羊宣教士視頻連線,看見貧民窟孩子們歡樂的舞蹈,聽見董牧師親切的勉勵。每一天,營員們可以與來自不同工場的宣教士零距離接觸,參與他們帶領的靈修小組,詢問和聆聽他們的故事。

探知體驗宣教工場

最讓許多人期待的,莫過於出發到工場,探知和體驗工場的點點滴滴。營會第三天,營員分別隨著四個小分隊,踏上不同的宣教工場路線。有些前往市集和寺廟,有些走過宣教士墓園和宣教士創設的學府,有些走訪村落和醫療宣教,也有人乘坐小貨車,再轉乘四輪驅動車,登上位於清萊高山的少數原住民部落。

那裡有過去和現在,宣教士留下的足跡。那裡有許多未得之民,許多福音需要的呼聲。

獻上成為活祭

疲累,不便,停電和冷空氣裡洗澡的冷水,澆熄不了許多人對生命和宣教的熱情。獻心夜,49人毅然走上前頭,跪在十字架前,立志將自己當作活祭獻上。當草地上巨大的十字架被點燃焚燒,當夜空的煙火爆裂發出璀璨光亮,許多人心被激動,許多人流下了眼淚。營地的主人也哭了,因為多年前他決定將此地成為服事和福音流傳之地,神用燃燒的十字架給了他印證。

最後一天,營員們享用了最後一頓樸實的午餐,喝下最後一杯地底水,與宣教士和營員們依依告別。

雙條車songthaew再次軲轆軲轆勞碌地載著營員離開營地。陽光帶著11月清邁山谷的濕氣照射在我們的皮膚,還有許許多多的矮房子,小商店,學校的屋簷門框上。斜陽下,老年人慵懶地坐在房前矮凳上,孩子們在戲耍中彼此追逐。也許許多人來時路上如那複雜電線的糾結情緒,在這5天4夜裡,已得到一定的梳理了吧!

而微風拂過的稻田裡,那帶黃的稻禾,已微微吐穗。


特別感謝

感謝林俊仁牧師和12位志工,任勞任怨,雙眼佈滿血絲的付出。
感謝泰國工場宣教士各種幫忙和協調,所有宣教士的支持配合,還有所有支持這次營會的奉獻者。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迴響-青宣營營員心聲

去那未得之地,得那未得之民

來到清邁宣教士墓園,看著一座座客死異鄉的宣教士墳墓,唱著《一粒麥子》時有一種莫名的觸動。我頓時進入了深思,到底為何要宣教?為何百多年前,西方國家的人信主後,不惜千辛萬苦的經歷數月漂洋過海,只是為了到異地傳福音?對於當時的他們而言,我們就是那「未得之民」。要不是有他們,我們怎能得著這福音的恩典呢?怎麼會有中文聖經呢?

我似乎從這次的宣教營找到了答案。

若往前追溯的話,2千年前的第一間教會,安提阿教會第一代的基督徒,保羅和巴拿巴就是照著神的心意去歐洲宣教。若把歷史再往前推,早年的世界,對天父來說,我們不就是那「未得之民」嗎?

約翰福音20:21:「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

原來,耶穌就是一個宣教士!為了與我們同享天堂,祂被差遣,帶著天國降臨。祂生活簡樸,學習當地語言,了解當地文化,醫治、教育和關懷接觸人,然後用接地氣的比喻讓人明白天國的福音。

宣教士不一定是一個為神成就了什麼的人,卻是一個願意讓神的旨意在他的身上成就的人。

如今,科技發達,學習用手機,出國搭飛機,宣教的困難已經大大降低了。這時,若神說:「我可以差遣誰呢?」願你我都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燃點起生命的火把

2018年11月11日,我踏上由香港到清邁的旅程,前往華傳青年宣教營「啟動生命力3.0」。對於初次參加華傳青宣營會的我來說,我很感恩在當中有所經歷,有所領受。神用每個講員的分享、小組裡的討論、營友之間的交談,擴闊了我屬靈的眼光,引發思考。

「因為作奴僕蒙召於主的,就是主所釋放的人;作自由之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僕。你們是重價買來的,不要作人的奴僕。」(哥林多前書 7:22-23)

面對現今的世代,生活好像一早已有很多既定的階段等待你去達成。追求學業名次,高薪厚職,他日名成利就之時就可以安享退休生活。但是經上所記,我們是重價贖回來的,而那重價就是耶穌基督為我們所犧牲的性命。因此,當我們認清自己的身份時,我們應找不到任何一個理由,不將自己生命的主權獻上,為神而活。

在營會中唱的一首詩歌《使命》,每句歌詞都觸動我的心。耶穌走過十字架之路,最後成就了救恩。即使要經過險峻的山嶺,去到天涯海角,讓我們這班蒙恩的罪人願意跟隨衪,甚至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拯救失喪的靈魂。祈望這首歌能成為我們一生的立志,用那會朽壞的來賺取屬天永恆的財寶和榮耀的冠冕。

祈願這迫切又火熱的宣教心志能夠點燃你心中的火把,照亮你前方的道路,將它傳遞出去。

「燃起生命的火把,回應屬天的呼召,出發!跟隨基督的腳踪。」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我要去非洲!我要去宣教!

「我決定要去非洲短宣兩年!」這是我在2018年作的決定,並計劃在2020年開始。為何我會萌生這個決定?我不是剛投身社會,有理想的職業路向嗎?這個決定不就是要放棄我的黃金時間嗎?

2017年7月,剛畢業的我參與了教會的大專生短宣計劃,到清邁工場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跨文化體驗,看看究竟宣教士如何生活。經過這次體驗,我領悟到,宣教不再單純是個事工,而是信徒的生命,需要信徒實實在在地活出來。我自己也開始對宣教更有興趣,或者該這麼說,我感覺有了宣教,生命更有喜樂。

2018年3月,教會所差派到西非宣教,服侍當地土著的宣教士夫婦回港述職。應邀請,我到他們家作客吃飯,聽他們述說他們的宣教經歷。他們說,在異文化地方宣教,總會感覺孤獨,但所經歷所感覺,卻是在香港無法得著的。對啊!在香港,說自己對神多有信心、信仰多堅定,可能是因為教會生活有形無形成為自己信仰的支撐。基督徒在香港不算是少眾。在街上傳福音、派福音單張,幾乎沒人反對,甚至很常遇到基督徒。生活有挫折,總可以找到家人或教會弟兄姐妹傾訴。但當你身處異文化地區,沒有教會、基督徒是少眾(可能華人也沒有)、朋友家人不在左右,信仰又有誰去支撐呢?唯有回歸基督裡,在祂裡面得平安,得力量,才能繼續生活。所以在異文化地方宣教,能完全體會單單依靠神的生活,信仰變為立體、直接!

我的一切皆由神所賜,生命本源於你靠你而立,主啊!我有什麼權利,可以不為你而活?我將一切完全獻於你!

~詩歌《我怎能不為主活》

他們邀請我到西非工場短宣,我表示有興趣,但仍要考慮。在回家路上,我回想過去,我實在很幸福。我在一個基督教家庭長大,家中有父母和姐姐,資源充足,沒有缺欠。從小父母帶我上教會聚會,吸收聖經知識,也在教會裡認識了一班朋友,後參與團契、參與服侍,一直到現在。身邊有些弟兄姐妹,成長中難免存有家庭造成的傷害,或有父母和非信徒反對他們信主,致使他們難以自由自在地追求信仰。我沒有任何壓力,父母也沒要求我在學業或工作上要有什麼成就,反而鼓勵及引導我在信仰上追求更多。「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我覺得我再沒有推卻的理由,比起其他弟兄姐妹,我去服侍,更是理所當然,因為神給我的恩典實在太多。最後,我決定去西非。

我後來參加了2018年的清邁青年宣教營,主題講員是曾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宣教的陳維恩宣教士。他在其中一堂信息分享說,神真偉大榮耀,萬國萬民都要俯伏敬拜祂。「普天之下,萬國萬民,齊聲讚美……」,當我們唱三一頌,我們該感到扎心,不滿足,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不認識,不敬拜神。因為他們,我們需要去宣教。宣教,是為了使萬國萬民敬拜神。

天國好像藏在田裡的寶貝,有人發現了,就把它藏起來,高高興興地離去,變賣了他的一切,來買那田地。

(太13:44)

營會的第四天,陳宣教士分享了這段經文。每當提及宣教,人往往著眼於要放棄什麼,例如父母、未信主的家人、兒女的教育、安穩的生活等等,去過刻苦簡樸的生活。陳宣教士雖放下了本來擁有,人們看似美好穩定的生活去宣教,但這犧牲卻沒有被描寫成痛苦難耐,而是愉悅興奮。因為,他將得到更美好的寶貝,更寶貴的生命,是那積攢在天上,是非錢財能買到的。

第四天晚上是獻心夜,大會邀請願意投入宣教,全心服侍的弟兄姐妹到台前,跪下立志,受宣教士的禱告祝福。腦海浮現營會的點滴、宣教士真摯的分享、以往在短宣裡的種種片段……神一步一步安排帶領,為了使我能體驗,能參與在衪奇妙的事工裡。那一刻,我不願意再停留。我祈願我的人生可以像宣教士這般精彩,能與神同工。我走到台前,跪下,向神祈禱:「神啊!願你顯明你的呼召,願你感動我,為你去愛一班未認識你的人。我不願再停留,我很想用我的生命宣教,甚至在我完成兩年西非短宣之後繼續宣教之旅。神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2019華傳國際董事年會

訂於2018年12月5日至8日於台灣台北淡水舉行的國際董事年會,順利完成,且有美好的成果。感謝神賜下同心合意的靈!

特別感謝來自7個國家的16位國際董事,除了國際總主任之外,其餘15位董事均以義務形式參與,他們因著愛神而甘心樂意擺上的時間及金錢,及他們對宣教事奉的熱誠,深深感動及鼓勵在華傳全時間事奉的同工們。透過這次的會議,讓我們真實看見神的豐富預備,及衪正帶領華傳邁向更偏遠的地區,進到更多不同族群中為衪作見證的心意和計劃。

工作坊之後,我們有半天的戶外郊遊及享受茶點時間,彼此在輕鬆的環境中團契相交。接下來兩天,同工便進入事工評估及策劃會議,一同為差會現有的事工發展及開拓新事工的可能性,交換意見及同心尋求神的帶領。感謝神,讓會議有美好的成果。


編者的話

農曆新年,與中學同學聚會。觥籌交錯,歡聲笑語裡,友人說,我們真是出生在一個最美好的時代。

我們都是鄉鎮小孩,雖沒含金鑰匙出生,但在農舍追逐蜻蜓,在海邊逐浪懷抱夕陽,徜徉在自由,無憂無慮的時光中。青春是最美麗逍遙的揮灑,是夢想快樂的遙想,最大的壓力,可能就是功課或家務事沒做完做好。我們沒有祖父母輩經歷戰爭的陰霾,父母輩貧窮飢餓和文化的沉重枷鎖。那我們的下一代呢?書包沉重得脊背直不起,拼了命工作可能房子買不起,網絡世界極速崛起,黑白對錯不再是畫條線就能分得清。我們上一代清貧艱澀,下一代挑戰艱鉅。而我們得到了淳樸,真摯和自由的豢養。

乾杯!敬我們美好的年代!

我先生常在閒話家常中,說起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我們見證了住在電視櫃裡的肥胖電視,進入掛在牆上纖體液晶電視時代。旋轉盤撥號電話,到手提電話,甚至搖身一變,成為「無所不能」的智能手機。綠屏電腦,進入了全彩液晶筆記本電腦。寫信等信,電郵,到瞬息發送接收的訊息和視頻通訊。我們又從「中學生是否應該談戀愛」討論期,走到「婚前性行為廣泛普遍」的存在。

我們從一個年代跨入另一個年代,從懵懂質樸,進入快速轉換,目眩神迷的光纖大數據時代。人心怔忡惶恐,我,徬徨失措了。

我在忙碌中孤身登上了飛往泰國清邁的飛機。以為能在接近三小時的航程裡小憩,平緩日復一日繁忙慌亂的心跳。但複雜情緒猶如穿越亂流的飛機,起起伏伏。填寫入境證時,發現身旁的疲憊青年與我前往同一個目的地。原來他與友伴前一晚從東馬飛抵吉隆坡,在機場候機室溜達數小時後再轉機飛往清邁,幾乎一夜無眠。如何得知,又為何想參加此次青年宣教營呢?我問。

「哦,友人曾參加過上一屆青宣營,覺得很好。我一直期待著。我守在電腦前,當本次營會一開放報名,我們就馬上報名了。」愉悅爬上他的臉龐,疲憊霎那消失。距離上一屆營會已經好幾年。我突然被感動了。

飛機用速度縮短了吉隆坡和清邁的距離,在不知不覺中跨越了馬泰邊境。我們也在科技快速運轉的輸送帶上,不知不覺進入一個全球化、都市化與科技化的世代裡。而今天你我站在這個點上,即將翻閱宣教歷史的新頁章。

這新頁章記載的是新的期待,新的願景,也充滿了可知和未知的困難挑戰。

青宣營最後一個晚上,許多青年人走向前,雙膝跪下,在十字架前獻上自己的一生。我佇立在十字架後方良久,靜靜地看著一個又一個年輕的生命走向前來,看著在宣教工場奉獻多年的宣教士或蹲或跪,扶掖他們、為他們禱告。眼淚無聲滑過許多年輕的臉頰。

我豁然明白,最美好的時代,不是80年代或90年代,最美好的時代,是奉獻給神的生命歲月。

謝謝你們跪下的雙膝,謝謝你們流下的眼淚,你們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光裡,遇見神,將自己獻給神。我曾經錯過的,而你們擁有了......最美好的時代。